03.05 中國的六代導演都有哪些代表?

米礫LQ


第六代導演也被成為“新生代導演”指出生於60年代至70年代,並在80年代中後期在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院校接受電影、戲劇教育,創作於90年代的導演。

在中國的第五代導演以各種民俗奇觀、鄉土感屢屢獲獎之時,一篇文章表達了他們的焦慮——《中國電影的後“黃土地”現象》:第五代的“文化感” 鄉土寓言已成為中國電影的重負,屢屢獲獎更加重了包袱,使中國人難以弄清究竟應該如何拍電影(北京電影學院85級畢業生)

六代導演的代表張元這樣說:寓言故事是第五代的主體,他們能把歷史寫成寓言很不簡單,而且那麼精彩地去敘述。然而對我來說,我只有客觀,客觀對我太重要了,我每天都在注意身邊的事,稍遠一點我就看不到了。我覺得電影是個人的東西。我力求不與上一代一樣,也不與周圍的人一樣。

六代的導演的個人表達的慾望及其電影理念“我的攝影機不撒謊”在當時被看作中國的奧伯豪森宣言。

第六代導演群體

胡雪楊、婁燁、王小帥、張元、路學長、管虎、章明(電影學院85級)

張揚、施潤玖、金琛(中戲三劍客)

李虹(上影)、賈樟柯、崔子恩、陸川、俞鍾、張一白、李繼賢、徐靜蕾等。

張元

張元:《媽媽》(1991)、《北京雜種》(1993)、《兒子》(1995)、《東宮西宮》(1997)

“人真是千奇百怪,而我感興趣的往往是比較極端的人。你說一個人什麼樣子叫做正常?早上8點鐘上班、晚上5點鐘下班,不抽菸、不喝酒,吃東西也不過量就算正常?到底什麼樣算正常?可能99.9%的人這樣過日子。我倒是對那些千分之一的人更關心。我覺得越是那種行為舉止和性格極其極端的人,那種喝了酒就發瘋,然後非常敢愛敢恨的人才會引起我的興趣。”

基於這樣的創作理念,所以出現在張元電影中的主人公多是搖滾青年、偏執藝術家、無業遊民、流氓。

賈樟柯

賈樟柯:《小武》1997、《站臺》2000、《三峽好人》2006、《天註定》2013、《山河故人》2015、《江湖兒女》2018

1995年我和朋友一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獨立製片小組——青年實驗電影小組,在這個小組我導演了3部短片。而這3部短片使我有機會在1997年獲得投資拍攝我的第一篇故事長篇《小武》。在中國,官方製作了大量的歷史片,而在這些官方的製作中,歷史作為官方的記憶被書寫。我想從《站臺》開始將個人的記憶書寫於銀幕,而記憶歷史不再是官方的特權,作為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我堅信我們的文化中應該充滿著民間的記憶。

(賈樟柯:《經驗世界裡的影像選擇,《賈想:1996-2008》北京大學出版社)

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條寧靜的長河”,讓我們好好體會吧。

(賈樟柯:《我不詩化自己的經歷》,《賈想:1996-2008》北京大學出版社)

Ps.賈科長的《賈想:2008—2016》也就是《賈想2》在2018年1月出版啦,喜歡賈科長的小夥伴可以買來看。

王小帥

王小帥:《冬春的日子》1993、《十七歲的單車》2001、《青紅》2005、《日照重慶》2010、《闖入者》2014

王小帥——殘酷青春、疲憊中年書寫者,堅持用個體寫作的方式體驗個體的存在,大多展現社會邊緣人漂泊的生存狀態與無助的精神迷惘。

其他導演

1、婁燁:《危情少女》1994、《週末情人》1995、《蘇州河》1998、《紫蝴蝶》2003、《推拿》2015

2、路學長:《長大成人》1993、《非常夏日》1999、《卡拉是條狗》2002、《租期》2005 《兩個人的房間》2008

3、管虎:《頭髮亂了》1993、《浪漫街頭》1996、《上車,走吧》2000 《西施眼》2002《殺生》2012、《老炮兒》2015

4、張揚:《愛情麻辣燙》1997、《洗澡》1999、《昨天》2001、《向日葵》2005、《落葉歸根》2006,《飛越老人院》2012

5、甯浩:《瘋狂的石頭》2006、《瘋狂的賽車》2009、《無人區》2013、《我不是藥神》2018(監製)

6、馬儷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2002、《我們倆》2004

7、徐靜蕾:《我和爸爸》2003、《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2004、《夢想照進現實》2006


編劇演繹法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

他們大多出生於20世紀60~70年代,基本上沒有受過“文革”的影響,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時代的印象性記憶,並不存在受到壓抑的切膚之痛,他們遭遇了在80~90年代經濟轉軌給社會帶來的劇痛,同時也經歷了電影從所謂神聖的藝術走入日常生活,還原為一種文化消費產品的無奈。

伴隨著1905年中國電影的誕生,從以張石川、鄭正秋為代表的“第一代導演”開始,中國的電影導演們不斷的進行著各自的導演創作。如今,被人們經常提及的是號稱“第五代導演”的張藝謀、陳凱歌們,他們通過努力成就了自己的風格。

如今社會走上導演創作舞臺的是中國“第六代導演”,他們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懷,他們關注社會百姓人生冷暖,他們把人物的命運與現實生活緊緊連在一起,飽含滿滿的人情味。比較出名且具有代表作的有:

張元

在“第六代導演”中,張元是最早的幾個探索者之一。

代表作品:《媽媽》、《北京雜種》、《東宮西宮》、《過年回家》、《我愛你》、《綠茶》、《看上去很美》、《達達》。其中,《北京雜種》是中國第一部搖滾影片;《東宮西宮》是同性戀題材在中國的最早嘗試。

王小帥

代表作品:《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青紅》、《左右》、《二弟》、《扁擔姑娘》、《極度寒冷》、《日照重慶》、《我十一》。其中,《冬春的日子》是中國最早的“獨立電影”之一,1995年該片被英國BBC選為電影誕生一百週年之百部最佳影片之一。

管虎

代表作品:《鬥牛》、《殺生》、《黑洞》、《冬至》、《生存之民工》、《活著真好》、《外鄉人》《老炮兒》。他曾經在電影圈寂寂無名的他在轉入電視圈後迅速站穩腳跟,憑藉《黑洞》、《冬至》等名聲一炮打響,後又憑藉《老炮兒》獲得多項大獎。

賈樟柯

賈樟柯雖然是在“第六代導演”中出現較遲的一個,但卻以“故鄉三部曲”後來者居上地成為“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並也獲得了最多的國際認可。

代表作品:《小武》、《三峽好人》、《天註定》、《山河故人》。其中故事片《三峽好人》一舉拿下金獅大獎,他的七部影片共獲得17項國際大獎。

陸川

相比於之前的導演,陸川更為年輕人所知。

代表作品:《黑洞》、《尋槍》、《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王的盛宴》。其中僅《南京!南京!》就獲得十幾項國際大獎,陸川的名聲也隨之打響。

婁燁

代表作品:《蘇州河》、《推拿》、《紫蝴蝶》、《浮城謎事》、《春風沉醉的夜晚》、《頤和園》。


影視口碑榜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張元《媽媽》、《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王一持(王強)《新一年》,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管虎《頭髮亂了》《鬥牛》《老炮兒》,何建軍《郵差》,婁燁《週末情人》、《蘇州河》,張揚《愛情麻辣燙》、《洗澡》,賈樟柯《小武》、《站臺》,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甯浩《綠草地》《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黃金大劫案》等,徐靜蕾《我和爸爸》等。

第六代導演導演現在知名的有管虎,姜文,賈樟柯,張揚,甯浩,徐靜蕾。第六代導演很多還堅守自己對電影的理解和作用,許多作品在國外藝術電影節獲獎,作品有內涵,是走小眾的路。如賈樟柯。有的導演在電影風格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所改變,雅俗共賞。比如,管虎的《鬥牛》,《老炮兒》,姜文的《讓子彈飛會》等等。

第六代導演也不年輕了,電影創作水平和價值觀也日臻成熟,但總的來說其作品影響力和第五代導演相比還有所欠缺。第六代導演選擇的藝術創作道路不同,所以不能形成整體的影響力。但是,他們的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有目共睹的。影片不能完全以票房決定優秀,可以陽春白雪,也可下里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