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企業需要什麼樣的雲平臺?

企業需要什麼樣的雲平臺?

總的來說,使用雲服務,是所有現代化企業肯定要面臨的一個管理決策。決策有兩個大方向,一種是不上雲,一種是上雲。


企業的業務發展到一定程度,肯定是需要信息系統來支撐的,企業如果是一所房子,信息系統就是家裡的家用電器。當然,沒有家用電器你也能活,就好像沒有洗衣機你也能洗衣服,但是洗衣機無疑會讓洗衣服這個事情的效率大大提高。

支撐信息系統工作的,是服務器、網絡這些基礎架構;而支撐洗衣機工作的,就是電力。用最簡化的例子來說,不上雲,相當於自己家裡買個發電機發電;上雲,相當於找發電廠買點。這兩種方式沒有對錯,只有合適不合適。

上雲或者不上雲,本質上是不同業務發展階段的不同需求。


上雲和上雲也不一樣,大家經常聽到什麼私有云、公有云、或者混合雲這些詞,我來通俗的解釋一下,不是很精確,只為了理解。

介紹一家創業公司的工程師迪麗冷巴(我們就叫他小迪吧),下面是小迪的故事。

最開始,創業公司企業信息系統要求不強,比如全公司沒幾個人,每天有個打卡系統記錄下上班時間就行了。小迪就去買了臺服務器,讓打卡系統跑在那個上面。

後來公司業務發展了,人也多了,信息統統多了起來,什麼請假啊、採購啊、報銷啊等等系統,於是每次搭一個系統,小迪就去買臺服務器,用的也挺好。

然後小迪的領導感覺到情況不太對,打卡系統每天也就上下班的時候用的繁忙一點,大部分時間都閒著,用一整臺服務器太浪費了。而報銷系統,平常還好,到了月末所有人一起填報銷申請表的時候卡得跑不動,一臺服務器不夠用,要兩臺,但是買兩臺呢平常又閒著。

這種加一個系統就買一個服務器的方法,太浪費資源了,領導讓小迪出個主意。

小迪靈機一動,決定搞個IT資源池。資源池由很多的服務器組成,所有的信息系統都可以跑在這個資源池裡面,那些需求高的信息系統多分配些資源,需求少的就少分配點。月末的時候給報銷系統多分配點資源,月初的時候給財務打款系統多分配點資源,這樣資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

小迪想出來的這個東西,其實就是一種企業私有云,私有云的資源由企業自己購買和建設,對比傳統IT分散資源的優點是

資源集中

資源共享

資源高效利用

領導很開心,給小迪升職,成了大迪,歲月靜好。


後來公司業務發展越來越好,企業有了自己的電商平臺,跑在自己的私有云上,電商平臺每個月賣五萬單的貨,領導們很開心。

轉眼雙11還有一個月就要到了,公司上下士氣高昂,電商節這種重大利好,一天銷量頂平時半年,一定要抓住機會。但是大迪這時候犯了難了,這平常一個月5萬單,跑在公司私有云上輕輕鬆鬆;但是雙11一天20萬單,是平常單日銷量的100多倍,就算把整個私有云的資源都分配給電商系統,那也不夠用啊。

這時候買服務器、買交換機來擴大資源池,當然是可行的,但是時間不等人啊。企業採購服務器什麼的,供應商很多也是接到訂單才開始排產,沒現貨的,買來動輒一兩個月,還要把機器都給裝上,軟件都給配置好,別說雙11了,聖誕節都要過去了。更不要說,公司的數據中心只有那麼大,買了新設備,也放不下呀。

但是大迪畢竟是久經考驗的大迪,他又想到了一個主意——我們的電商平臺,就不要在企業的資源池上跑了,我們去租外面的資源池吧。這個資源池,就是公有云。

於是大迪聯繫了國內的大型公有云服務提供商,一下子買了雙11當天原本電商平臺100倍那麼多的資源,大迪還留了個心眼,萬一當天銷量比預期的好,資源可以自動擴容到200倍。然後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工程師們和大迪一起,哼哧哼哧的把電商系統給遷移到了公有云上。

雙11當天,果然銷量火爆,但是好在有100倍資源的支撐,系統沒有崩,領導很開心。雙11過後,銷量回歸正常,大迪又把資源從100倍調回了正常水平,電商系統也就一直留在了公有云上,靜待明年雙11時候再一次擴容。

後來,公有云服務商,根據大迪的實際資源使用收費,省去了大迪把私有云擴建100倍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公有云相對於私有云的優點是

敏捷快速,準備時間短,彈性大

按需付費,實報實銷,不浪費

不需要考慮自建設施的維護成本和人員支出

省空間

領導很開心,給大迪升職,成了胖迪,歲月靜好。


這時候,公司業務發展多元化了,在全世界各地開了工廠和分公司,對信息系統的要求更高了。胖迪也嚐到了公有云的甜頭,恨不得所有信息系統都給架到公有云上面。但是這時候也碰到了一些問題。

企業已經非常龐大了,但是一些自用的信息系統,因為開發時間較早,用的人多,支持的業務非常複雜,所以沒法遷移到公有云上,還是隻能跑在原本的私有云資源池上。

這時候,已經身經百戰的胖迪決定,這些系統雖然留在私有云上面,但是和公有云上的系統實現信息流的打通,順便能夠成為互相備份。

這,就是

混合雲架構

混合雲架構的優點是:

享受了公有云的便利

保證了不便遷移的私有云系統的正常運行

網絡互通,統一管理


講完了小迪成為胖迪的故事,可以看到,其實雖然技術複雜度不同,但是選擇是否上雲,上什麼樣的雲,取決於企業業務的需求和發展階段

而選擇上雲的,上不同的雲,要做的技術工作也不一樣。比如要私有云,那麼要自己採購對應的企業IT硬件設備,更多的是買產品;上公有云,要找公有云服務提供商,更多的是買服務;上混合雲,那麼兩者都要做一點,產品和服務都要買。

目前國內在雲服務領域能兼顧產品和服務的,基本就是華為這樣有做雲服務的硬件大廠了,用流行的話來說是雲服務全棧。產品方面,華為的硬件研發和工業化水平還是讓人服氣的,現在的雲平臺產品在高性能計算、大數據、軟件開發和SAP HANA應用上面都有了實施實例。而在服務方面,華為雲也佈局了很久,容器服務和微產品服務框架上都有不少領先。華為企業自己在全球那麼多國家和地區允許企業自己的信息系統,也是一個比較好的自證——敢不敢把自己的核心業務跑在自己的雲服務上,永遠是考量雲服務商的第一標準。


目前擁抱公有云的客戶還是互聯網企業為主,傳統中小型企業和大企業體量都不大。互聯網用戶的訴求很簡單,便宜、敏捷和好用。

大企業現在擁抱公有云不多,而且有錢、有人、有空間來搞自有的私有云。但是企業運營早晚會被成本和靈活性限制。當自有數據中心建設的風火水電因素放入考量,運維自己的大型私有云管生又管養的高投入模式,肯定會逐漸降低信息系統建設的效率。

目前傳統企業選擇自建資源池,根本原因還是核心訴求和互聯網用戶不同,傳統大企業的核心訴求是可靠、開放與合規。但是隨著公有云領域的產品越來越可靠、好用與正規,成本因為規模效應被進一步壓縮,未來會有更多的傳統企業業務上雲。

而傳統的中小企業其實可以儘早選擇公有云的方式來替代傳統自建IT的模式,這樣可以實現省時、省力、省人、省空間,讓企業將更多資源專注於業務拓展,同時傳統IT的模式從經營上講也會增加企業的固定資產,硬件使用到一定期間還要面臨維保、更新換代的等問題。而公有云有很好的彈性,可以應對突然到來的高峰應用訴求。

Gartner的研究報告也是支持這個趨勢的:

企業需要什麼樣的雲平臺?


前面講完了不同的雲服務的類型,下面說一下上了雲之後的大致路徑吧:

第一條是業務雲化,也就是把自己的業務系統比如ERP、MES、CRM等遷移到雲上,用更快的速度實現統一管理、隨處接入、全球覆蓋和異地災備。這是企業上雲的基礎

第二條是數據能力的雲化,也就是把數據採集、計算、管理和應用這些所有場景的能力全部在雲端執行。大數據的降維打擊目前在零售、安防等領域開始逐漸明晰,數據能力的雲化肯定是相關企業要考慮的。

第三條是利用雲服務快速應對業務創新,也就是說雲服務的那些敏捷、接入、管理的優勢,最後還是要回到服務業務創新上來。雲服務,就應該像電力一樣,需要的時候一開開關就來,想要更多的電立刻可以調來,並且非常的可靠。


上不上雲?

上什麼樣的雲?

上了雲之後怎麼利用雲?

這三個問題是現在經營現代企業逃不過的問題,在合適的時間選擇合適的雲服務,是大趨所向,能問出這些個問題,只是邁出了第一步,之後一定要步步為營,每一步都考慮好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