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摩訶止觀|橫豎不二,總明一心(一百五十六)

摩訶止觀|橫豎不二,總明一心(一百五十六)

摩訶止觀|橫豎不二,總明一心(一百五十六)

摩訶止觀|橫豎不二,總明一心(一百五十六)

摩訶止觀|橫豎不二,總明一心(一百五十六)

第三、橫豎一心明止觀者:

如上所說,橫豎深廣,破一切邪執,申一切經論,修一切觀行,逗一切根緣,迴轉無窮,言煩難見。今當結束,出其正意。

摩訶止觀|橫豎不二,總明一心(一百五十六)

若無生門,千萬重疊,秖是無明一念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不思議三諦;一心三觀,一切種智、佛眼等法耳。無生門既爾,諸餘橫門亦復如是。雖種種說,秖一心三觀,故無橫無豎。

但一心修止觀,又為二:一總明一心,二歷餘一心。

摩訶止觀|橫豎不二,總明一心(一百五十六)

總者:

秖約無明一念心,此心具三諦;體達一觀,此觀具三觀。

若不得前來橫豎諸說,如此境智,何由可解?

前說一念無明與法性合,即有一切百千夢事。一陰界入,一切陰界入。無量單、復、具足、無言等見,三界九地一切諸思,十六門破等諸法,先已次第橫豎聞竟。今聞一心因緣生法者,即懸超前來一切次第因緣生法,懸識不可思議因緣生法。

摩訶止觀|橫豎不二,總明一心(一百五十六)

前說諸法皆三假、四句,句句求實不可得;單、復諸見皆空,九地諸思皆空,十六門皆空,先已聞故;今聞一心即是空,懸超前來次第諸空,懸識不可思議畢竟妙空。

前來所明諸假覆、疎、倒入,分別藥、病、授藥等法,先已聞故;今聞一心即假,懸超前來次第之假,懸識雙照二諦之假。

摩訶止觀|橫豎不二,總明一心(一百五十六)

今聞非空非假者,懸超前來諸空皆非空,諸假皆非假。又,前來分別一切非有非無:單見中非有非無,復見中非有非無,具足中非有非無;三藏中非有非無;通門非有非無;別門非有非無,前已聞故;今聞非有非無,懸超前來諸非有非無,懸識中道不可思議非有非無。

摩訶止觀|橫豎不二,總明一心(一百五十六)

如此三諦一心中解者,此人難得。何以故?約心論無明,還約心論因緣所生法,故有前來一切法;約心即空,故有前來諸空;還約心論假,故有前來出假等;亦約心論法界,故有中道非空非假。三諦具足,秖在一心:分別相貌,如次第說。若論道理,秖在一心,即空、即假、即中。如一剎那而有三相,三相不同,生、住、滅異。一心三觀,亦如是:生喻假有,滅喻空無,住喻非空非有;三諦不同,而秖一念,如生、住、滅異,秖一剎那。三觀、三智、三止、三眼,例則可知。

摩訶止觀|橫豎不二,總明一心(一百五十六)

如是觀者,則是眾生開佛知見。言“眾生”者:貪恚痴心,皆計有我;我即眾生,我逐心起,心起三毒,即名眾生。此心起時,即空、即假、即中;隨心起念,止觀具足。觀名“佛知”,止名“佛見”;於念念中,止觀現前,即是“眾生開佛知見”。

此觀成就,名初隨喜品;讀誦扶助,此觀轉明,成第二品;如行而說,資心轉明,成第三品;兼行六度,功德轉深,成第四品;具行六度,事理無減,成第五品。

摩訶止觀|橫豎不二,總明一心(一百五十六)

第五品轉入六根清淨,名“相似位”。故《法華》雲:“雖未得無漏,而其意根清淨若此。”

從相似位進入銅輪,破無明,得無生忍,四十二地諸位。故《法華》雲:“得如是無漏清淨之果報。”亦是:“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以賢聖例佛,指妙覺是報。《大經》雲:“得無上報”者,有現報故,名無上報;無生後,故言佛無報。《大經》亦云:“子果、果子”,以現報故,即如子果;無後報故,不名果子。

又,《金光明》稱為“應身”,境、智相應也。就境為法身;就智為報身;起用為應身。

以得法身故,常恆不變;法身清淨,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也。《寶性論》雲:“常即不生,恆即不老,清淨即不病,不變即不死。法身是淨德;廣大如法界,是我德;究竟如虛空,是樂德;盡未來際,是常德。”故知初住法身,即具如是常、樂、我、淨,無生老死也。

摩訶止觀|橫豎不二,總明一心(一百五十六)

文章 | 智 者 大 師

圖片 | 玉 泉 禪 寺 數 據 中 心

玉泉Monaste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