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微信是張小龍的個人公司推出的(跟騰訊無關),現在會是什麼局面?

廬州山人歷紅塵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微信的成功離不開張小龍,但是即使沒有張小龍,騰訊也會做類似微信的產品,歷史的發展總有一個人要成為標杆,而張小龍就是移動互聯網的標杆



1微信的誕生並不是一個意外,或者說,其實微信沒有火之前已經有了幾款發展不錯的類似微信的產品


2馬化騰內部實際上同時在做的產品中也有類似微信的

3在QQ為王的年代,沒有那家公司流量可以和QQ相比較,微信早期的推廣是支持QQ號登錄,以及獲取通訊錄好友,QQ的導流讓微信產品成熟以後很快爆發

4馬化騰即使自己不做,那也會去收購,作為社交起家的的馬化騰,不可能錯過任何社交風口,更不會讓任何一款社交軟件威脅到自己的

5張小龍實際上是一個高技術人才,好的產品經理,又受到了馬化騰的厚待,因為不喜歡上班,馬化騰就派人去請,派專車接,給他在廣東設立分公司。馬化騰一度解釋為,天才在有著不同常人能力的時候,也會有自己的缺陷

所以,張小龍更加準確的來說,他具備做好微信的能力,加上馬化騰的支持和時代賦予的責任,他成功了,假設永遠不可能改變現實,那是違背歷史的


果汁ge




如果微信是張小龍自己開發的和騰訊沒關係,也許會不會這樣的強大,騰訊的其他團隊會開發一款新產品,也許叫Q信,騰信,微信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語音通信,萬物互聯連接是時代的產物,誰都阻擋不了.騰訊離開張小龍肯定會尋找李小龍,王小龍等等小龍,中國人才還是不缺的,但是微信離開騰訊就沒那麼幸運了,社交圈子是一個關係領域,一般的情況下很難撼動其地位.



在微信推出之前,米聊是比較先做語音通信的,對講機式聊天,小米在硬件市場想佔領市場,所有小米手機預裝米聊,如果沒有微信,騰訊沉睡,米聊也許會替代微信,會成功,可以騰訊那個時候已經有了2億中國網民的關係圈子,給微信快速導入用戶,讓微信用戶暴力增長,隨著時代的推動,快速領先米聊,地位穩穩的,因為你用其他的聊天工具,你的朋友親人都用微信,這就是社交硬關係.

因此說微信離不開騰訊,騰訊在那個時間也離不開張小龍,如果騰訊沒有張小龍,沒有更新自己的產物,會被新的產物所替代.如果張小龍離開騰訊,自己做微信不會那麼的順利,除非騰訊一直在沉睡,但是社交領域比較敏感的騰訊不可能的.


種草栗子菌


相信很多人都會把微信的成功歸功於騰訊強大的社交流量導入作用,其實不然。流量導入在微信前期註冊量的劇增固然起著重要作用,但如果沒有張小龍這位國內頂級產品經理對於熟人社交的獨到見解,以及對微信定位的思考和對產品的精心打磨,微信很難取得如今的輝煌。

2011年當米聊剛推出時,張小龍就意識到了移動社交APP對騰訊當時如日中天的社交拳頭產品——QQ的巨大威脅,於是連夜發郵件給馬化騰,毛遂自薦要求帶頭做騰訊自己的移動社交APP,馬化騰欣然應允,並命名為微信。如果張小龍當初沒有加入騰訊,自己創業研發微信,無非有以下這3種結果:

1、微信取得巨大成功,並威脅到騰訊,然後在馬化騰的招安下,被騰訊收購。這種可能性最大,一方面,騰訊不可能眼睜睜看著競爭對手威脅到自己而無動於衷;另一方面,張小龍作為傑出的產品經理,其主要興趣是打磨自家的產品,而無意成為商界上呼風喚雨的企業家,這一點從他當初把foxmail以1200萬元賣給博大公司中可以看出來。

2、微信在騰訊的打壓下,日漸衰微,最後被騰訊之外的其他巨頭收購,成為又一個“米聊”,這種結果還是有一定可能性,畢竟騰訊有多年成熟的社交平臺經驗,背靠QQ,又有一大批優秀人才,再成功打造出另一個“微信”也是比較大概率的事情。而站在騰訊對立面的微信如果一旦出現決策失誤,馬失前蹄,就很有可能被騰訊自身產品反超並奪回市場。

3、微信取得巨大成功,佔據了市場主導地位,但張小龍拒絕了包括馬化騰在內的BAT們的收購,微信成為又一個“今日頭條”。這個可能性最小。一方面,正如前文所提及到的,張小龍自身的性格原因;另一方面,目前一款移動互聯網爆款產品想完全獨善其身,不站隊BAT,成功的難度可想而知。這一方面,可以說,今日頭條為廣大互聯網創業者樹立了一面旗幟。



趣聞簡評君


微信的成功與其背後的公司無關,是產品的特性決定它行走至此。騰訊的背後加持只是加速了微信成功的速度而已。

微信發展到現在已經走過了第七個年頭,接下來我們來回顧一下微信的發展簡史,或許從微信走過的路中,你會得到一些它成功的經驗。

編者按: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行者慎思”(ID: shensing)。作者陸樹燊,創業者,微信創始團隊成員。

微信是互聯網圈永遠的熱點,這不,這兩天突然微信又成了話題中心,原因有兩個:

1、微信更新版本,做了一個『浮窗』,有了這個小小的浮窗,用戶可以在聊天和閱讀文章之間隨時切換;

2、有人把7年前微信剛上線時App store各種一星差評的截圖發出來,整個科技圈投資圈都在驚歎:原來成功者當年也是很落魄的(這個雞湯真好喝)。

作為微信創始期的親歷者,我想到了一些不同的東西。本文源自2016年9月我在一次產品經理社群分享中的演講稿。當時已有不少聽眾把我的一些觀點做了筆記發在公共媒體,但現場講稿卻在我的電腦裡存放了一年半。

現在把講稿整理出來,做了一些修改,希望能幫大家還原出一個不一樣的微信發展史。也算是對7歲的微信寶寶一個致敬吧。

本文分為三部分:

微信是如何一步步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微信在上線433天的時候,用戶數達到1億,上線2年的時間,用戶數達到3億,這是非常可怕的增長速度——相對於在此之前的所有PC互聯網產品,這是絕無僅有的。

這樣一個幾乎可以稱為『拋物線增長』的產品,它的發展路徑中每一步,其實都是非常有關聯的。

下圖右邊是微信在全盛時期14年2月之前的活躍用戶增長情況。左邊,是從微信1.0到6.1的每個版本的發展次序。

從1.0版本到2.0版本,這兩個版本微信的發展平淡無奇。1.0版本微信主打能發文字、發圖片,可以免費替換移動運營商的短信和彩信。早期微信的用戶活躍度並不高,或者說,微信跟米聊、Kiki等同類,甚至是跟手機QQ相比,並沒有什麼競爭力的。

大家看到的那麼多一星差評就是這個時候了。

微信迎來第一波用戶增長是在2.0版本發佈了語音功能。這個功能是來自香港的Talkbox率先在智能手機中做出來的,但很快國內外的米聊、微信、Whatsapp等都迅速跟進。

從2.1、2.2、2.5、3.0到3.5版本,這幾個版本微信在幹什麼事情?其實就是一件事:讓用戶可以不斷地去添加好友。

1、熟人關係鏈

首先,通過匹配通訊錄的功能,微信把用戶手機裡的這些好友都加進來了;通過QQ離線消息,微信把QQ的用戶也拉進來了。

當然,從最開始,微信就是允許用QQ賬號直接登錄微信的,但此前這個特性並沒有讓微信在和米聊等競爭時有優勢,但一旦微信的功能更全面之後,這種賬號優勢是巨大的。

2、陌生人關係鏈

2.5版本微信做了附近的人,3.0版本做了漂流瓶、搖一搖。

這些都是陌生人社交功能,微信給用戶提供了一種通道,與附近的、遠方的有緣分的陌生人成為朋友。

那時候很多人評價微信為『約炮神器』。

實際上真正著名的(已洗白的)神器:陌陌,也差不多在那個時候發佈的(2011年6月)。

那時候所有人都在講這種LBS社交(基於地理位置的社交服務),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智能手機的出現和普及,讓隨時隨地確認用戶的地理位置成為可能(這在PC時代是不可能的),那麼人們就能夠自然地從遠程網絡的社交中識別出那些離用戶最近的、能夠產生更多線下互動的其他用戶。

當時還有一個非常火熱的概念,叫『彈性社交』,用戶到達一個位置之後,就能和那個位置附近的人聊天,美國有一個全明星創業者團隊就做了一個這樣的產品叫『Color』,但很快就死了。

對一個聊天工具來講,每個用戶在上面能做的事情不就是跟別人聊天嗎?但是,當一個用戶第一次安裝微信,並把手機通訊錄裡的、QQ裡那些已經使用微信的好友們導入進來,一開始他也就只有幾個好友,這樣是聊不起來的。

微信只有不斷的給他們之間製造一些可以聊的話題、一些可以聊的場景,才能讓他們留下來。所以這時候,附近的人、漂流瓶、搖一搖等場景就應運而生了。

微信在附近的人和漂流瓶、搖一搖在幾個功能發佈之後,用戶數就實現了暴漲,並把國內同行都遠遠地拋下了,奠定了在國內移動端通信App中的巨無霸地位。當然上面的數據圖中,因為後期數據增長太龐大,所以基本把初期的前幾波『暴漲』給掩蓋掉了。

為什麼微信在做了陌生人社交之後,用戶量就飆升了呢?

最簡單的一個解釋,就是對於一個全民通用的App來講,它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動人性中最根本的需求。這方面,相信大家都聽說了微信搖一搖設計中的故事了,這裡就不細說了。

3、線下關係鏈

接下來的3.5版本,微信做了分享二維碼名片。有了二維碼名片,我們每個人在線下見面時就很容易藉此互相添加好友了,從熟人,再到陌生人,線下的關係鏈一一導入到微信中來。

我們現在在社交場合中遇到新朋友,都不再是交換名片,而是說『加個微信吧』,然後打開掃一掃,說『我掃你吧』,等著他打開二維碼。

大概在發佈這個版本之後,微信用戶達到一億。

4、盤活關係鏈

在此之前,微信只是一個即時通信工具,而在一個聊天工具裡面去做社區,在全球互聯網歷史上其實是沒有過的。

但為什麼要做呢?

前面說到,此時用戶數已經有一個億了,一個億的用戶在這個App裡面,他們每個人各自添加了不少好友,比如失散多年的小學同學,比如前陣子在某個大會認識的某大咖……但是加了好友之後,我們卻從來沒有機會聊天。慢慢地,我們都不知道對方是誰了(或者是否還活著?)。如果無緣無故強行去聊(撩),就成了『尬聊』了,大概對方就要把你拉黑了。

這種事也不是微信中才有的,我們還記得,在微信出來之前,我們每年過年、過節的時候通常都會收到各種朋友的祝福短信的轟炸。為什麼很多明知群發短信別人不看、不回,甚至會很煩,但還是要發?因為有太多的『沉寂人脈』,好不容易找個理由和他們打個招呼,告訴他們『我還活著』,當然不能錯過。

所以這時候需要朋友圈的出現,給這個問題畫了一個非常完美的句號。

有了朋友圈,我們每天在朋友圈發佈的內容,微信好友是能看到的。也許他跟你沒有太多共同話題,但他至少可以點贊表示下存在感,表示一下他對你的關心。於是通訊錄裡的陌路人升級為『點贊之交』。

而且你還會從某些朋友的朋友圈動態的點贊列表中發現:『咦,你們兩個人是怎麼認識的?』於是就有了一種『三角好友關係』。

這也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更多連接,因為有了更多共同的話題、共同的信任。原本人與人之間在網絡中都只是單線聯繫,但是有了微信的朋友圈,人與人之間就變成一個三角更密集的網絡關係了。每個人都成了這張密集網絡中的一個重要結點。這樣的網絡,當然也就更穩固了。

還有一種更普遍的情況,有了朋友圈,我們很容易及時更新朋友們的信息,找到共同的話題。比如我們常見的朋友圈評論:『你去泰國了呀,好不好玩?』、『生日快樂!』、『新婚快樂!』、『加班到現在麼?』、『這麼晚還不睡』……

在我看來,如果說微信在做了陌生人社交功能之後奠定了它的移動互聯網巨頭地位,那麼,朋友圈就是一個讓這種巨頭地位永久固化的功能。微信生態圈在此時已經完成了,後續的其他功能雖然也有其重要意義,但都是建立在微信已經站穩腳根的前提下,也就是所謂『第一張移動互聯網船票』。

這裡需要提一下公眾號。我前面整理的版本更新列表中沒有『公眾號』,因為當時公眾號並沒有專門發佈的客戶端版本,而是 原來預埋在App中,大概在微信4.0版本發佈前後開始上線功能。

微信單聊群聊、微信公眾號、微信朋友圈,至此形成了一個信息傳播的閉環,至今我們依然每天活在這個閉環的信息轟炸中。

5、商業化

5.0版本,微信發佈了遊戲中心、微信支付和表情商店。

我之前的文章《支付大戰簡史:微信支付 vs. 支付寶》中寫道:

13年初,在騰訊公司年會上,公司總裁劉熾平跟全公司員工說“2013年是微信的商業化元年”。這一年,微信發佈了微信支付、遊戲中心、表情中心,三個志在讓微信實現商業化的產品。

1)遊戲是騰訊公司歷來的營收重點,藉助微信的大用戶量、高活躍度和強關係鏈,這種優勢也從PC端遷移到手機端;

2)表情包在QQ時代就一直是中國網民的愛好,但並沒有給騰訊帶來很好的營收,但是微信的日本同行Line成功地通過表情賺得盆滿缽滿。於是微信就努力地試試,結果並不好,中國果真和日本不一樣,網民不願意為表情付費的習慣到了移動端依然沒有改變——所以微信表情現在基本轉為免費策略;

3)而支付就是騰訊成功逆襲的一條戰線了。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遊戲中心確實是很成功的,給微信賺了很多錢,也幫騰訊股價實現了大規模上漲。而微信支付也在2016年實現了盈利。

6、插件化

從前面的五個步驟看起來,似乎微信從一開始就設計好了路徑:導入熟人關係鏈、陌生人關係鏈、線下關係鏈,盤活關係鏈、商業化。

其實不然,微信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是有一個完整的戰略思考,每個功能都是到了具體階段,根據需要去補充的。

在這些功能迭代的過程中,微信最成功的地方是,它的整個界面、整個業務結構、功能結構幾乎沒怎麼改變。這是因為微信在增加功能時,充分考慮了這些功能的向後兼容性,只做當時最最最需要的那一項功能,而不是貪多求全。

微信的功能越來越多,卻一點而不臃腫,要知道,這是QQ長期以來被詬病的地方。

這主要靠插件化。

微信早期的功能都是用一個個插件的形式存在的。插件你是可以隨時安裝可以卸載。再後來有了公眾號,微信一下子就有了更多神奇的功能,公眾號這種相當於一個可裝卸的功能插件。

(作者注:而現在又有了小程序平臺。這更是一種全功能的插件平臺。關於插件,我在文章《微信團隊的實驗室文化》中有詳細的講述。關於小程序的插件化價值,我的文章《小程序的前世今生(一):為誰而生?》中也有說明。)

在微信的成長過程中,參照了很多同行(甚至非同行),但最終走出來的是微信自己的路,並且迎來了國內外的各種抄襲、複製、模仿者——手機QQ、微博、來往、易信、支付寶、Facebook……

可能你看到『前身』這兩個字覺得很奇怪,微信為什麼有前身?

這就是QQ郵箱。微信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QQ郵箱的成功和失敗上面。

故事要從2010年美國出現的一個叫做Kik的App開始講起。

那個時候Kik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獲取了一百萬的用戶,震驚了全世界。這種用戶增長速度是前無古人的,算是移動互聯網的第一個奇蹟。

很巧的是,QQ郵箱團隊當時正在著手開發一個叫做『手中郵』的App,也就是QQ郵箱的移動版。

郵箱團隊的負責人張小龍看到Kik這個奇蹟之後,馬上發了郵件給馬化騰(Pony),說這個東西我們應該做。Pony同意了,把它命名為『微信』。

於是郵箱團隊就著手從『手中郵』轉向微信的開發,這就有了微信的第一版。

微信這個名字很有意思,微型的郵件,這個名字非常確切。由於微信是郵箱團隊開發的,為了快速實現,儘可能複用了原先QQ郵箱的整個後臺協議和框架,所以背後的通信協議採用的也是郵箱的HTTP協議,而不是通常即時通訊工具所用的UDP協議。所以我們每次發送一條微信消息,就真的是在通過微信後臺向朋友發送一封微型的郵件。

2005年,騰訊公司收購了張小龍創辦的Foxmail團隊,讓他負責QQ郵箱的開發,一直做到2010年。於是這整個五年的過程中,這個團隊一直在鍛造QQ郵箱。這款產品後來在騰訊內部叫做七星級郵箱。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郵箱做了非常多的嘗試。

我給大家複習一下,看看QQ郵箱長什麼樣子(2016年9月截圖):

在這個郵箱界面,我們仔細看看這些功能,再看看手中的微信,是不是有些異曲同工之處?

1)漂流瓶。微信裡的漂流瓶就源自於QQ郵箱的漂流瓶。

2)QQ郵件訂閱以及已經下線的『閱讀空間』。它們是微信公眾號的前身。是不是有點像?通過郵件去訂閱一些博客,或者朋友的QQ空間,就像我們現在通過公眾號去關注一些媒體、大咖、朋友的公眾號一樣。

3)QQ郵箱以前還有一個功能,可以在郵箱裡面和QQ好友聊天。大概在2009、2010年的時候,那時還沒有Web微信,我還經常在公共電腦用這個功能和朋友聊QQ。這個功能後來搬進微信裡,就成了『QQ離線消息助手』。

4)微信曾經嘗試過一個『短消息』的功能,可以給QQ郵箱上的好友發一些比較簡短的一些信件,就已經跟今天的微信單聊消息很像了。

5)曾經還有過一個功能叫作『廣播』。廣播比新浪微博稍晚上線,比騰訊微博都要早一年多時間上線,當時就是希望把Twitter給複製到中國來。這個功能後來因為騰訊集中全公司的火力去做騰訊微博,所以就放棄了。但是,正是因為『廣播』,郵箱團隊才第一次開始嘗試去做社區功能。在此以前這就是隻是一個郵箱,大家對郵箱的理解就是一個工具軟件,在這裡發郵件收郵件,然後就走了。也正因為有了廣播的嘗試和失敗,才有了後來在朋友圈的一戰成功。

6)郵箱有記事本功能,微信有語音記事本插件。

7)郵箱有『文件中轉站』,相當於郵件的附件收藏夾,於是微信有了『收藏』。

8)甚至,郵箱有標籤功能,給郵件打標籤,微信在提供好友分組功能時,提供的也是標籤功能。

……

如果你仔細去發現,還能發現其他的相似之處。

3、閱讀空間的移動化

我們知道2005年上線的QQ空間從誕生之日起就被貼上了低齡化的標籤,在空間上面,有各種音樂、裝扮、背景、熒光體字體之類,很適合初中生高中生的喜好。而當時最早QQ空間的前端技術是比較差的,所以體驗很不好。

但隨著用戶的長大,原來的中學生,也慢慢上了大學,畢業成了白領,他們就不太喜歡這些花哨的東西了。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於是郵箱團隊就做了閱讀空間(功能如其名),方便用戶只看好友的文章內容,不看各種花哨的擺設,這樣體驗就好很多了。

後來,又引入了訂閱網絡上的博客的功能,類似於Google Reader。

我是在這個2011年加入QQ郵箱團隊的,最開始就在『閱讀空間』項目組工作,而當時微信也還只是郵箱團隊中另一個項目組的產品。

當時我們團隊就在想,閱讀空間能不能也獨立做成個移動App?說幹就幹,這個項目唯一的產品經理兼客戶端開發就是我了(早期的時候我還兼任了設計師,隨意P圖)。當時內部定了個名字叫『微雜誌』。

Demo做好了,小龍一看,不如把它合併到微信裡面吧,於是就有了微信裡面的兩個插件,一個叫騰訊新聞 ,一個叫微博閱讀。結合公司當時的資源,把騰訊新聞、騰訊微博上的內容抓取過來集合在插件裡面,推送給用戶。騰訊微博後來停止服務了,所以微博閱讀插件就不在了,而騰訊新聞插件現在還在,它給騰訊新聞帶來了非常好的流量,也因此造就了騰訊新聞客戶端在移動互聯網的輝煌。

有了這兩個插件,團隊就在想,是不是可以把這種能力開放給所有的媒體?於是就有了公眾平臺。

最早的時候,公眾平臺不是這個名字,叫媒體平臺。我們都知道微信公眾平臺的網址是『mp.weixin.qq.com』,這個mp,就來自於媒體平臺『media platform』的縮寫。

後來,又把它改成『官號平臺』,取『官方賬號』之意。當時還想,不只是媒體可以來發內容,還可以邀請一些明星過來,最早的時候引入了像陳坤、王力宏、楊冪等等這些明星來發內容,早期的用戶可能還有印象。楊冪的粉絲關注了她的公眾號,她就會給你發一段語音(當然是自動回覆的語音),粉絲都很開心。

再後來,覺得這事格局還不夠大,就改叫『公眾平臺』了——口號是『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於是公眾平臺就誕生了。

這裡還有一個小插曲,我們經常看公眾號文章,官方限制了在文章內容嵌入鏈接,所以如果要加鏈接的話,就要加在最底下的『閱讀原文』裡面。

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叫閱讀原文,這不是很奇怪麼?不是應該叫『相關鏈接』之類麼?

這是因為當時公眾平臺的內容模板用的是我之前做『微雜誌』的模板,而微雜誌的模板又是因為做的是博客內容抓取,為了方便用戶回溯去看原網址,也為了尊重原作者,給他帶回去流量,所以在底下加了一個『閱讀原文』的鏈接入口。

這個坑就一直留到了現在。

『微雜誌』早期的截圖

微信的成功是有必然性的,也是有偶然性的。

必然在哪?

因為它有騰訊這個爹,所以有了實現用QQ賬號直接登錄、和QQ打通實現離線消息、郵箱本身的推廣資源、騰訊母體的平臺運維支持、騰訊一向在即時通訊的經驗等,這些都是行業內其他競爭對手無法想像的支持。

但這些必然性就導致了經常有人說:如果把張小龍換成雷軍,換成其他任何人,他都能做出微信來。

這樣說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因為微信的成功,它有兩個方面:

首先,微信在移動端做成了一個類似QQ在PC端那樣的全民級通訊平臺,這是微信成功的第一方面。這方面的成功,靠騰訊的親兒子這一點,應該是非常大的概率能做到。

但另一方面,微信已經遠遠不只是一個聊天工具,它的地位實際上已經遠遠超過了QQ,成了一個操作系統,全民每天平均有超過40%的時間花在微信裡面。另外,微信覆蓋了QQ無法覆蓋的高端人群,也實現一定程度的國際化,這也是QQ一直無法做到的。而且微信藉助它的創新,還引來了大量的國外同行的模仿,這是原來更無法想像的事。

一個產品做到這種程度的成功,就遠不是有資源支持就能夠做到的了。

1、第一個偶然:沒有負擔

很多人都聽說過了,當年微信初創時,騰訊公司裡面有幾個團隊都在做微信類的產品。但是,郵箱團隊原本是沒有做移動App的經驗的,而另外兩個團隊,他們都屬於無線事業群,原本就是專門負責移動應用的開發的。

理論上,他們應該比郵箱團隊更有經驗。但是,他們受制於另外一個因素:騰訊無線當時有很大比例的收入來自於移動運營商,市面上有微信類的產品出來後,中國移動就和騰訊無線打招呼,不允許上線這樣的產品,別人可以做,但你們是大公司,你們就是不可以。

所以當時無線團隊是束手束腳的,非常謹慎地在做。後來我們看到,像QQ通信錄裡面加了一個Q信,就是這樣的妥協下的產品。所以當然他們是成功不了的。

而郵箱團隊由於不歸無線團隊節制,加上小龍的魄力、Pony的支持,大膽開發,大膽上線,才有了今天的微信。

2、第二個偶然:種子用戶群

早期做微信的時候,其實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受到QQ的支持。最早微信的用戶,基本來自於團隊自己的產品,QQ郵箱。

有兩個來源:一個是QQ郵箱的首頁,放了一個微信的廣告。另一個就是在微信裡面引導用戶發郵件去邀請好友加入微信。

也正是因為最早的來源是QQ郵箱,而不是QQ,所以早期的微信用戶比較『高端』——QQ郵箱由於長期的體驗優化,已經獲得了很多上班族的喜愛。這些從早期喜歡花哨的QQ秀、QQ表情的年輕人,已經走出校園,走進職場,喜歡上了簡潔、專業的風格。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早期的用戶屬性很大程度也影響了社交產品的調性和口碑。於是微信是最早是在他們中傳開的。

3、第三個偶然:極致追求

如果沒有張小龍和整個微信團隊追求極簡體驗的格調和品味,那麼微信從文案、圖標到功能定義,都有可能落到像QQ一樣,整天去寵著用戶、慣著用戶,又要想辦法讓用戶花錢:今天改改皮膚,明天加個QQ秀,後天搞這個鑽、那個鑽、會員、積分、星星、月亮……然後再一會改來一會改去,折騰用戶。

這些個性化的、商業化的功能不是不好,對小朋友就應該這樣,但這樣做的話,就不可能吸引得了高端用戶,微信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

我們都知道以前白領們,特別是外企員工,是不屑於用QQ的,他們聊天只用MSN。今天,MSN已經銷聲匿跡了,米聊這樣強勁的對手也黯然退下戰場,手機QQ下了狠心把微信抄了一遍,這些都和微信的『極簡』追求有莫大關係。微信的這種『性冷淡』偏好,甚至影響了今天整個中國的移動互聯網。

4、第四個偶然:遠離總部

微信的成功還得益於,微信團隊是在廣州辦公,而不是深圳辦公。

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騰訊的總部在深圳,2012年的時候,騰訊公司大概有2萬人,其中至少1萬8千人是在深圳的,其他的城市分公司人都很少。其中廣州郵箱團隊只有不到200人。

但就是因為人數這麼少,反而保持了它的精幹,保持了它的純粹,而不會被總部的各種人才流動打擾,實現了優秀人才的集中和長期合作。

我在互聯網行業經歷過的這些年,微信團隊的優秀是超過我見過的任何其他團隊的,特別是它的優秀人才的密集程度。

這個在我之前的文章《騰訊與阿里的區別,就像書生和土匪的區別》中提到:

微信團隊(曾經的廣州研發部)在騰訊公司中又極為特別,也許是因為遠離總部,在微信做大之前,這裡的升職、調動的機會並不多,人員流動很少,團隊裡隱藏了非常多低調卻才華橫溢的同事。在部門群裡聊天,總是時不時就有人賦出詩一首,或者來一句讓人拍案叫絕的金句,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卻常常少言寡語,默默在做好事情,專心的雕琢產品、代碼、設計稿。

如果說微信團隊的招聘有什麼標準的話,以我的觀察和總結,那麼,這些人除了優秀之外,身上還必須有一個亮點,他才可能進入這個團隊。在微信初期前三年,一直保持著極低的錄用率,特別是到了後面快速發展期,還特別苛刻,『寧缺勿濫』,不肯降低標準。

5、第五個偶然:膽大心細

我前面提到,微信做朋友圈是一種非常大膽的嘗試。朋友圈的實際對手,是微博,為什麼呢?因為它們同樣都在模仿Facebook,都在搶佔國內這個『生態位』。

但在把聊天功能和社區功能放在一起是冒險的,就像Facebook後來就把Facebook Messager獨立出來,但也沒有很成功,新浪微博當初想要把微博私信打造成一個獨立應用對抗QQ和微信,也沒有成功。

另外一個案例,微信的早期對手米聊,很早就在產品中加入社區,自動同步用戶改簽名等動態。但最大的問題就是,在用戶關係鏈沒有沉澱好的情況下,做出來這個功能,最後整個動態區就變成了垃圾堆。

但微信膽大心細地做了。為了這個功能,微信團隊整整花了半年的時間,內部嘗試了40多個方案,才最終把朋友圈的方案定下來,一舉成功,幾乎沒再有大的改動。

這個嘗試的成功,本身也是偶然的。

總結:

一個產品的發展歷程順不順利,除了它的產品策略,除了產品團隊的實施過程之外,跟產品團隊的基因、團隊的積累、團隊的管理方式、團隊的行為方式,都有非常非常大的關係。

正是因為微信團隊經歷過了郵箱時期的各種功能嘗試,不但積累了經驗,還鍛鍊了團隊,建立了團隊的系統基礎,才有可能在短短的一兩年內做出了一個幾億級的明星產品。(關於微信團隊如何打造成這個能打仗的團隊,參見我的文章《微信團隊的實驗室文化》)

所以我前面說,微信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QQ郵箱的成功和失敗上面,這種成功,有必然,更有偶然。而值得我們學習的,恰恰是那種偶然性。


36氪


張小龍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產品經理,他擁有著精湛的產品經驗和過人的膽識,當初創立微信的時候,很多的人也是不支持的,大多數人認為,微信上的所有應用,在扣扣上都能夠實現,為什麼還要多此一舉呢,但是張小龍堅持自己的主張,在語言聊天和“附近的人”的完美提煉中,微信也得到了手機端質的發展,一躍成為了騰訊公司的手機端明星產品。

從個人能力方面來說,張小龍無疑是優秀的,但是微信的發展並不是靠一個人的努力和堅持就能夠發展起來的,更多的是背後強大社交流量的支持,在微信出現之前,扣扣一直作為一款全民壟斷的社交軟件,其地位和影響力是不可撼動的,但是微信當初的推廣方式也是通過騰訊公司扣扣的流量來推廣宣傳的,很多人開始登陸的時候也是用扣扣來登陸的,直到前幾年才開始用手機號來實名驗證登陸。所以,沒有騰訊帝國的支持,微信是不可能發展壯大的。

這些事情讓我想到了原來的米聊,可是現在在人們的意識中也漸漸淡化,最終勝出並能獨立發展下去的還是微信。

所以你題幹中提出的問題,張小龍開辦自己公司創立微信,那麼,會遭到騰訊公司的複製和衝擊,利用其強大的社交優勢,微信也就會如同米聊一樣。

歡迎大家關注乾貨君,發現你身邊的乾貨應用和實用技巧!


挖好片兒


都近400個答案了,還邀請我回答,這是多眾多答案不滿意嗎?這種無端設想,回答得再完美,又有如何?


微信如果不是騰訊公司產品,微信可能做不到今天的規模。

微信能做到今天的規模是離不開騰訊公司的大力支持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微信得益於騰訊QQ的導流,微信起步階段,用戶基本上是原來的QQ用戶,即使是現在,也有很多人是通過QQ登錄微信的!QQ數以億計的用戶,幾乎都成了微信的忠實用戶。如果張小龍自己做微信,得不到QQ 的流量支持,起步會很困難。可能就直接倒在騰訊QQ的腳下了,甚至可能都幹不過米聊或是往來了!

2,目前騰訊跑馬圈地,在新零售領域買買買,動作頻頻,你當小馬哥不務正業搞零售嗎?才不是呢,小馬哥在2018年IT領袖深圳峰會就表示過,“新零售第一就是對支付有好處。”當然是微信支付!為什麼沃爾瑪要冒天下之大不韙,放棄支付寶,支持微信? 這都是騰訊的助力! 沒有騰訊,張小龍要搶佔支付場景談何容易?

.................

微信如果不是騰訊公司產品,騰訊會有新的社交工具出現並超越取代微信。

這點不容置疑吧? 因為騰訊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從早期QQ模仿OICQ起步,現在全國無人不知QQ,還有誰會想起當年的模板OICQ ? 如果微信是張小龍自己的產品,相信以騰訊的技術和能力,一定能開發出類似微信的“微笑,微談,微言,微話,微音......"。且這些社交產品一定會超越微信!


還是不要做無端臆想了吧!


Monzier


不得不承認,張小龍確實是個很優秀的人才,但是微信的成功除了和他個人卓越的能力有關,更是和背靠著的騰訊公司這個平臺有巨大關係。離開了平臺的價值,他自己創辦公司,開發同樣的微信產品,未必能有今天這樣的輝煌成就。


就拿張小龍的成名作品,foxmaill來說,早在1997年,張小龍創辦著名的郵箱產品foxmail1,憑藉一己之力,做到400萬用戶,但你要知道那是中國互聯網網民總數才不過幾千萬。

但是即便如此,張小龍還是將foxmail1以1200萬賣身於博大互聯網公司,而博大互聯網公司隨即被騰訊收購。

如果微信是張小龍自己開的公司做出來的,到最後一定會與騰訊進行用戶的競爭,他所面臨的只有兩條路:被收購和打戰。

換句話說,是騰訊給了張小龍一個更大的舞臺去施展才華,張小龍才在後來帶領微信成為國內第一APP。

如果你們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寫作不易,歡迎關注轉發。


推哥科技爆料


張小龍目前可謂是炙手可熱的明星產品經理,因為他的成功,連帶著“產品經理”的職位都火了。不得不承認,張小龍確實是個很優秀的人才,但是微信的成功除了和他個人卓越的能力有關,更是和背靠著的騰訊公司這個平臺有巨大關係。離開了平臺的價值,他自己創辦公司,開發同樣的微信產品,未必能有今天這樣的輝煌成就。

從目前的成績可以看出,張小龍是個成功的產品經理,但這不意味著他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一個好的CEO。早在1997年,張小龍就創辦了著名的郵箱Foxmail,當時中國的互聯網網民還沒有今天上億的規模,大概幾千萬左右。他就憑藉自己的能力把Foxmail的用戶做到了400萬。但兩年後博大公司收購了Foxmail,再後來博大又被騰訊收購了,所以張小龍就進了騰訊的研發中心。

從張小龍個人的職業發展經歷看推測,他個人的興趣和志向並不在創業做老闆上。如果他要創業,早在九十年代互聯網興起的時候就開始了。做一個公司老闆比做產品經理,需要操心的事情和具備的能力更多,不僅僅是研究市場和用戶習慣,還要應對公司的經營管理、資金來源等等複雜的事情。所以張小龍如果自己開公司,不一定能成功,比較創業失敗的風險很大。

當時微信最開始出現的時候,身邊很多用慣了QQ的人其實並沒有特別想使用新軟件的意願。就拿自己為例,願意註冊和使用微信就是因為QQ多次推薦,以及能夠使用QQ號直接登錄。所以,如果不是因為背靠騰訊這個平臺,微信的成長和發展速度絕對不會這麼快。

再就是微信這款社交工具的技術門檻並不高,同一時間市場上有很多款和它相似的聊天軟件,比較有知名度的就是米聊。要是沒有張小龍的微信,可能按照騰訊一貫的模仿風格,也很快會開發出其他名字的類似產品。

總之,如果微信是張小龍自己的,很可能早就在和騰訊的競爭中被收購或者直接幹掉了,對騰訊而言,並沒有什麼實質影響。


獨角獸工場


一子定乾坤

大家都知道,微信嫣然已成為騰訊的二大社交通信應用之一,而且風頭蓋過了老大哥 QQ,網傳微信每天為騰訊賺錢 3 億,好生厲害。

大家也都知道,微信這個超級產品是由張小龍所帶領的騰訊廣州研發中心產品團隊打造 。才有了今天輝煌,那麼問題來了,如若如果微信是張小龍的個人公司推出的(跟騰訊無關),現在會是什麼局面?

我的理解是,如果微信真的的是由張小龍單獨推出,而不是藉助騰訊這個平臺,那麼微信和騰訊必將「面面相覷,共唱涼涼」。

緣由很簡單。

1、騰訊本已有 QQ ,所以當初又推出一個和 QQ 功能類似的微信,這在很多人眼裡其實是不解的,感覺是在重複造車,自己打壓自己的產品,但其實不然,因為這是微信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型成功產品,而這與 PC 時代的互聯網完全不同,間接看 BAT 之百度,現在的落伍就是因為其錯過了換聯網 2.0 時代。

2、微信現在的日活量達到了 10 億級,而且可貴的是微信嫣然已經成為了一個閉合的生態圈。這對騰訊的貢獻可以說是相當有分量的。

1、微信是由張小龍一手主導的產品,這沒人否認。單就產品本身而言,離開騰訊,張小龍完全可以造出如此等級的產品,要知道他也是 Foxmail 的創始人,當年中國互聯網網民不過數千人,而 Foxmail 的用戶就達到了 400 萬,這在當時可是相當牛 x 了。但產品的成功不止是產品本身得優秀,產品的流量和使用率也很重要。

2、微信初期的發展和壯大,騰訊 QQ 給了很大的幫助引流,而不是打壓。這點你看如今的今日頭條,抖音如此迅速引爆全球,騰訊迅速出擊進行阻撓,並大打出手,進行「封殺」。還有拼多多的遭遇,電商領域的狹縫裡要生存,要出人頭地,阿里和京東雙重打壓,真的是如履浮冰。除了自身實力之外,如果不走一條自己獨特的路,很難能成功(這個具體分析下面有說)。

三、將軍再好,不一定能掌好門

張小龍,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產品經理,更有人將其與蘋果的喬布斯相提並論,足見其在產品設計方面的卓越。但將軍再好,不一定能掌好門。

1、從張小龍的履歷來看,其並不喜好走創業這條路,也許也不適合走那條路。當年在 Foxmail 大獲成功的張小龍,在 Foxmail 被博大收購、繼而博大被騰訊收購,才進入了騰訊的地盤。要是他想創業,早多少年前就可以進軍這片當時的藍海了。

2、思維問題,不同的角色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前幾天風靡網絡的「產品經理與研發打架事件」,實則就是兩種不同角色思維代表的鬥爭。所以這裡的產品也一樣,產品的優秀是基於產品經理對用戶需求和喜好的準確把握,而企業要成功則還需要資金、市場等多方面的融會貫通。很顯然,張小龍也不大喜歡也不太適合這樣。

3、還有,就算微信是由張小龍自己推出的產品,那麼面對騰訊猛攻追打,要不被打趴下,十有八九就被騰訊吞併了,因為張小龍對產品的卓越追求會使得產品趨向完美,但同時會影響產品在狹縫中迸射出竅,上面提到的「拼多多成功突圍」,若不是他另闢蹊徑,走阿里、京東所忽略的低價廉貨,農村包圍城市,惹發爭議的商品質量問題,還有在朋友圈裡病毒式瘋狂傳播增流量,也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綜上所述,一子定乾坤。微信的成功是張小龍和騰訊合作的偉大創舉,若這一步棋不是這麼下的,那麼這盤棋就難說了,或許騰訊就沒有現在的威風,也就成為不了中國市值最高的企業,微信也會存在,但不會像現在這麼火。

如上是我的一點想法。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朋友?


PS:送給所有人一份價值 888 元的互聯網私密大禮包,點擊頭像關注,看我個人介紹獲取。


stormzhang


張小龍被廣為人知是因為微信光為人用,在微信沒有推廣之前張小龍確實也很厲害,開發了Foxmail郵箱,最後1200萬賣了,後來進了騰訊主持開發了移動端交友軟件微信。

微信發佈時間是2011年1月21日。當年瞬間用戶突破2億以上,

但是其實具有同樣功能的米聊,也就是雷軍的作品,米聊發佈時間早一年,於2010年12月。當時用戶也很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微信已經是移動的的霸主。

如果如你所問,如果是張小龍個人開發微信,基本上不可能出現現在的成績,因為微信今天的成果是因為有騰訊這個推廣平臺,很輕易就能吸引大家嘗試使用,一旦使用之後很難脫離朋友圈。

但是如果沒有這個平臺,你的微信做的再好,也不一定能推廣的大家都熟知,不一定能吸引大家嘗試使用。

退一萬步講,即使你第一年吸引了幾百萬人註冊使用,
立馬就會吸引騰訊的注意,騰訊在巨大立馬就能模仿一款比你更好的軟件壓你一頭,因為錢多,在你還沒成為巨頭的時候就扼殺在搖籃裡了。

所以可以預見,如果是個人開發肯定是最後死翹翹或者被收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