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劉裕能夠擊敗桓玄?

付加苗子


桓玄在政治上是比較弱智的,篡晉稱帝是他走向覆滅的開始。

稱帝建立新政權,就必須做好迎戰一切反對者的準備,因此,不到時機非常成熟,權臣亦不能貿然為之。比如漢之梁冀、董卓、曹操等,把皇帝都捏在手心,仍然不敢輕易稱帝,原因是敵人還太多。司馬氏代魏,經歷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直到司馬炎,幾代人奮鬥,才敢改旗易幟。桓玄剛剛把持朝政一年多,就迫不及待稱帝,實在是迫不及待找死罷了。

他高估了自己力量,也低估了反對的力量。桓玄表面上掌握天下兵馬,實際上是個爆發戶,根基是很不紮實的。老爹桓溫死時,他只有五歲,等他長大成人後,雖然繼承了南郡公的爵位,有一塊自己的根據地,但混得並不好,只混到一個義興太守,自己都覺得沒意思,辭官不幹了。

由於桓玄是桓溫的兒子,朝廷一直提防著他,因而桓玄對朝廷很不感冒。他跟著王恭、殷仲堪起兵鬧事,這一鬧,撈得個江州刺史的官,成為地方大吏,擠身軍閥之列。在接下來幾年裡,桓玄消滅殷仲堪、楊佺期等地方實力派,成為最有實力的軍閥。朝廷為了拉攏他,給他荊、江兩州刺史頭銜,都督七州諸軍事。

然而,桓玄不滿足於此,還是跟朝廷幹上了,以清君側之名進軍首都建康。由於北府軍統帥劉牢之反戈,桓玄不費吹灰之力就奪取京師,控制朝廷。當時令他畏懼的只有劉牢之的北府軍,故而大權在握後,血洗北府軍高層,只有劉裕不在清洗之列。

劉裕能躲過一劫,一則是他出身低微,沒有背景;二是劉牢之慾起兵反桓玄時,他是反對的;三是東南海盜復起,桓玄需要仰賴劉裕的軍事才能。作為一代名將,劉裕正是在與孫恩、盧循的海盜集團的戰爭中成長出來的,其戰功之顯赫無人可及。

桓玄沒有抵制住巨大的權力慾,終於篡位稱帝。這種操之過急的舉動,令桓玄很快從巔峰墜落。首先是益州刺史毛璩舉兵討伐桓玄,緊接著,劉裕秘密返回北府軍的基地京口,聯絡北府軍舊部,策劃起義。

公元404年,劉裕讓何無忌(劉牢之的外甥)假扮使者,刺殺徐州刺史桓修,奪取京口。同時,他的弟弟劉道規在廣陵發動兵變,殺青州刺史桓弘。此時劉裕只有部眾一千多人,他散佈小道消息,稱益州刺史毛璩已經平定荊楚;江州刺史已擁晉安帝復辟;軍事重鎮石頭、歷陽已經落入義軍之手等等。這些消息很快蔓延,桓軍大為惶恐。

不要小看北府軍的實力,儘管人數不多,然而大家同仇敵愾,一鼓作氣打敗前來圍剿的桓謙兵團。桓玄篡位奪權,不得人心,劉裕振臂一呼,天下響應,義軍的人數不斷擴大。在舟山一戰中,桓軍再度大敗,對北府軍一向畏懼的桓玄落荒而逃。劉裕兵不血刃,光復建康,建立東晉臨時政府,自己領徐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

桓玄的失敗,證明他的實力遠不如想象中的強大。當年如果不是劉牢之倒戈,他哪有那麼好的運氣。在根基不固的情況下,冒冒失失地稱帝,劉裕振臂一呼,桓玄就原形畢露,被打回老巢去了。

劉裕派劉毅、何無忌等率西征軍,從尋陽沿江西上,在崢嶸洲大破桓玄軍。此時桓玄已成驚弓之鳥,放棄老巢江陵,想逃往巴蜀,半途遭遇毛璩部眾,被益州督護馮遷一刀結果性命。

皇帝的寶座尚未坐熱,便已身首分離,是年桓玄三十六歲。桓玄的躥起很快,衰亡同樣很快。他能廢掉晉國皇帝以自立,並非自己多強大,實是晉室已衰微到極點。特別是經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倆的折騰,朝廷毫無生氣,故而桓玄乘虛而入,僥倖竊國成功。恆玄與父親恆溫一樣,有野心但性格不夠堅忍,手風順的時候野心勃勃,遇到挫折時容易氣餒。桓溫雖有野心,卻還有底線,不敢輕易篡位奪權。桓玄無論從政治才幹或軍事才幹上看,與父親都有一定差距,卻犯天下之大不韙,顯然低估篡位的嚴重後果,因而不到一年便兵敗身亡,徒留笑柄。

桓玄的敗亡,卻是劉裕事業的新起點。這位軍事強人既拯救了東晉,又成了東晉的掘墓人。


君山話史


桓玄是桓溫的幼子,他利用孫恩起義的這段時間,壯大了自己的實力,並且在朝廷平定孫恩起義後,帶兵攻入京城,打敗了當時掌管東晉政權的司馬元顯。



桓玄在政權穩定後,對原來的北府軍的軍人進行大清洗,他逼死北府軍的老大劉牢之,還殺了許多北府軍的將領,劉裕由於早就判斷出劉牢之必定敗亡,所以他提前離開了劉牢之,因此,劉裕躲過了桓玄的屠刀。

在攻入京城大約半年之後,桓玄覺得自己的地位已經鞏固,於是他廢掉原來的東晉皇帝,建立楚國。劉裕對桓玄篡位的行動表示支持,取得了桓玄的信任。在獲得桓玄信任後,劉裕秘密聯絡了其他二十七位壯士,準備起兵推翻桓玄的統治!

劉裕在聯絡好其他人員後,假裝舊傷復發,向桓玄提出回老家京口養病,桓玄同意了。

劉裕回到京口後,把他的同志們將分成四路,同時起事:劉裕、何無忌、檀憑之、魏詠之等負責殺掉桓修,奪佔京口;劉毅、劉道規、孟昶負責除掉青州刺史桓弘,奪取廣陵;諸葛長民負責襲殺豫州刺史刁逵,奪取歷陽;一旦三處得手,就從東西兩面同時進攻,夾擊建康,而王元德、辛扈興、童厚之則潛入建康,會同劉毅的兄長劉邁共做內應,裡應外合,一舉消滅楚朝!

雖然是四路起事,但並不代表兵強馬壯。劉裕此時手中並無一兵一卒,其他加盟同志也都是光桿司令,只能秘密串聯了數量很少的親屬、部曲和部份退役的北府舊軍士,即使在京口,串聯的人數也不過百餘,廣陵只有幾十人,在歷陽和建康的人數不詳,但因劉裕等人在此兩地沒有根基,人數只可能更少,四個地方加到一起也不過才幾百人。



到了約定起義的日子,只有劉裕和劉毅這兩路人馬成功幹掉當地桓玄任命的地方官,而諸葛長民和在京城裡負責接應的人則失敗了,有的被捕,有的被殺。

取得成功的劉毅迅速帶兵與劉裕的人馬合兵一處,儘管如此,他們手上也只有一千七百多名士兵,儘管這一千多名士兵大多是跟隨劉裕多年的北府老兵,戰鬥力十分強悍,可是僅憑這一千七百多名士兵去推翻一個擁有幾十萬正規軍的帝國,劉裕能成功嗎?

聽到劉裕起兵的消息後,桓玄馬上派出自己手下兩員猛將吳甫之與皇甫敷率領二萬荊州兵去消滅劉裕,但是,這兩人素來不合,吳甫之貪功,率領五千兵馬先行迎擊劉裕,在勇猛無比的劉裕和義兵衝擊下,楚軍大敗,吳甫之也被劉裕斬殺!

劉裕乘勝追擊,挺進至羅落橋。皇甫敷已經率領一萬五千名楚軍在羅落橋布好陣勢,戰鬥打響了,因為皇甫敷的軍隊佔據絕對優勢,劉裕軍處於不利的態勢,劉裕的老友檀憑之力戰身亡,皇甫敷乘機集中兵力,把劉裕團團包圍。

劉裕面臨險境,毫不畏懼,孤身背靠一棵大樹,仍奮力死戰!皇甫敷此時以為勝券已然在握,不無得意地大聲喝問劉裕:“你打算怎麼死!?”說罷執戟向前。

劉裕瞪著皇甫敷,一聲暴喝,竟嚇得皇甫敷一激靈,手一抖,一時不敢向劉裕進逼。說時遲,那時快,劉裕軍其他兵士看到主將危急,都向這個方向捨命衝殺,剛剛被打退的檀憑之餘部也返身殺回來,一時間流箭四射,倒了大黴的皇甫敷閃避不及,竟被一箭射中前額,從馬上摔了下來!楚軍見主將落馬,一陣慌亂,劉裕義兵乘機反攻,大破楚軍!

在羅落橋大捷後,劉裕乘勝挺進到南京附近的覆舟山,而桓玄也命手下率領大軍在附近駐紮,雙方準備決一死戰。但是,戰前雙方主帥的戰意明顯不同,桓玄這邊,他命人在他的主船後面繫上一條小船,準備萬一戰事不利就乘小船逃跑,而劉裕在率領手下吃完飯後,將所有剩下的糧食全部拋入江中。

戰鬥打響後,桓玄軍這邊心猿意馬,而劉裕軍視死如歸,並且劉裕乘著風勢,在上游放起火燒桓玄的船隻,桓玄軍大敗,桓玄見勢不妙,趕緊坐著戰前準備的小船逃回他的根據地荊州了。

於是,從京口起兵到攻入京城,劉裕憑著起兵時的一千多人,僅用四天時間就打入京城!這簡直就是奇蹟!之後,劉裕駐守京城,派手下追擊桓玄,最終徹底擊敗桓玄。京口起義成功後,論功行賞,劉裕的功勞最大,劉裕一躍而成為東晉政府的實際掌權人。

桓玄之所以失敗,主要是他稱帝的時間太早。桓玄的父親桓溫當年取得了不少的戰功,最後還是沒能篡位。而桓玄本人沒有任何戰功,他本人也知道需要立功才能服眾。但是他缺乏軍事才能。他在攻入京城還沒篡位前,上書朝廷請求北伐後秦,然後又暗示朝廷不準。

後來劉裕明顯吸取了桓玄的教訓,劉裕先後滅桓玄、收回四川、滅南燕、平定盧循叛亂、破後秦。在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巨大軍功後,劉裕才敢篡位,而桓玄在沒有任何軍功的情況下就貿然稱帝,註定了他只能為他人作嫁衣裳。

另外就是劉裕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和氣吞萬里如虎的氣勢是桓玄缺乏的。劉裕作戰,一直都是身先士卒,因此他指揮的軍隊戰鬥力強悍。所以劉裕經常能以少勝多。

反觀桓玄就膽小如鼠,他在京城和劉裕的最後一戰,戰鬥還沒打響他就想著開溜,而劉裕則破釜沉舟視死如歸,雙方統帥的不同表現,極大影響了雙方的士氣,所以最後表面上強大無比的紙老虎輸給了劉裕,也就不足為奇了。


雨夜讀史


田餘慶先生在《東晉門閥政治》一書中提及:

回顧晉末歷史,事端迭起,矛盾交織。各種矛盾在局勢的演化中都起了自己應起的作用。我在這裡試圖說明的問題只是:各種矛盾的發展都受這個時代的主要矛盾的制約,都在促進次等士族奪取門閥士族的統治權力,從而完成(晉)孝武帝開始的重振皇權的過程。“晉祚盡昌明”,而繼立的宋祚卻執行著司馬昌明(晉孝武帝)的遺囑;其中被揚棄的,是以“王與馬共天下”為開端的門閥政治。這是一個歷史的辯證過程。見《東晉門閥政治》“劉裕與孫恩”章第五篇:孫恩、劉裕與次等士族。

從門閥政治的“變態”回覆到皇權政治的傳統,是東晉末年的歷史大勢。劉裕之所以能擊敗桓玄,與這一大勢是分不開的,可以說,種種原因都是圍繞這一大勢展開的。

東晉門閥政治本身東晉皇室(司馬家小宗)與南渡北方世族相互妥協的產物。這種政治妥協是脆弱的皇權與僑居的世族聯合的臨時機變產物,一旦世族腐化,便無法阻擋皇權政治在時來運轉之後的迴歸。

世族門閥本身,為了維持各家的地位,就不可能允許一家獨大;為了維持世族門閥的一致利益,也不可能容許司馬皇室重振皇權。而上述利益訴求,還都是建立在東晉那脆弱的內外形勢之上。因此東晉門閥政治本身的維持,就必須依靠高智商情商的政治人才來運用手腕平衡各方關係。這也是王導、謝安對於東晉政治的作用所在。

桓玄從滅殷仲堪取得長江中游割據優勢開始,到入京篡晉,各家門閥之所以大多持默許態度,是因為前一陣東晉孝武帝與司馬道子父子的一系列重振皇室型政治動作,嚴重觸犯了世家門閥的政治利益,並有進一步威脅各大門閥莊園經濟利益的可能。可以說,各家門閥對桓玄上位的默許,並非對桓玄本身的認可,而是對東晉皇室的自保式反擊。各家門閥是希望桓玄能夠在上位後繼續維持門閥政治及其背後的經濟利益的,各家門閥的心目中,希望桓玄最好是像王導謝安一樣的斡旋宰相。桓玄之所以能夠使劉牢之率領北府兵歸降,並藉此徹底掌握局面,並非桓玄與北府兵關係有多鐵,而僅僅是因為劉牢之對司馬元顯的不滿與忌憚。

然而事態的發展使得各家門閥和北府諸將都對桓玄失望了。

驕奢荒侈,遊獵無度,以夜繼晝。百姓疲苦,超爺勞瘁,怨怒思亂者十室八九焉。 ----------《晉書·桓玄傳》

桓玄篡晉侵犯各大門閥世族政治利益不說,還完全沒有一個開國之君應有的勵精圖治的樣子。逼得上至門閥世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東晉士民離心離德。失民心、失士心,僅憑桓家上一代人(溫、衝等人)積累的軍功,也無法挽回日益流失的統治基礎。一個新皇權,沒有威信,沒有民心,不是紙老虎,又是什麼?桓玄誅除北府將領,解散北中郎將府,雖說這是拔出京揚方面足以抗衡桓家荊襄之軍力的舉措,但大量被解散的北府兵出身低微,他們的出路也便只剩下北遁或造門閥的反。

劉裕的崛起,主要依靠劉穆之、劉毅、諸葛長民、檀道濟、王鎮惡等次等士族重組出一支嶄新的北府兵,這支軍事力量,從將領到兵卒都是次等士族以下的階層出身。這種階層結構決定了該軍事集團的務實能幹色彩,這種凝合了中下層精英的新軍事集團戰勝桓玄代表的腐壞了的舊門閥,是大勢所趨的。在這種新生中下層軍事集團的對比下,即便是舊門閥也能看出孰優孰劣,桓楚政權不僅無法保障門閥政治的平衡,連皇權政治的標準都達不到,跟著桓楚遲早要完。

陳郡謝晦謝述謝靈運、太原王懿、彭城劉榮祖、潁川庾悅庾登之、琅琊王誕王惠王準之王景文、陳郡袁湛、太山羊玄保等世家大族紛紛在劉裕霸府時期加入劉裕集團也算是一個側證。雖然劉裕造宋也遭到不少舊門閥人士反對,但好歹人家劉裕有強有力的軍事功績、軍事實力與軍政人才,以至於舊門閥實力只得放棄門閥政治訴求,改為向新皇權妥協。桓楚在沒有做到上述三軍之前,便為了個人野心匆匆篡位,是典型的作死。而且桓玄的出身決定了他的使命只能是修葺孝武帝與會稽王破壞了的門閥政治之平衡,然而他卻妄圖依靠祖輩軍功僭越晉統,這就是典型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寒鯤


劉裕與桓玄都是東晉末年的重要人物。劉裕是寒門的領頭人。而桓玄則出身顯赫,本身便是世家大族出身,其父親更是東晉王朝有名的權臣桓溫。為什麼出身這麼好的桓玄最終會打不過劉裕呢?我覺得有這些原因。

1、劉裕出手迅速,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桓家主要勢力是在荊州。為了對付司馬道子,出兵順江東下,控制了揚州。可是時日不多,劉裕等北府將領便在建康的下游京口起兵。此時的桓玄控制揚州時間不長,手中主要還是荊州的兵,卻被分為兩部分,桓玄身邊只是一部分士兵。而劉裕的北府兵兵分四路齊頭並進反而佔據了地理。所以輕易擊敗桓玄。


2、北府兵精銳,相比於荊州兵更有戰鬥力。北府兵自謝玄建立後,從淝水之戰開始,參與北伐,響應王恭舉兵一直到鎮壓孫恩起義。一直處於戰爭的最前線,可謂是身經百戰。反觀荊州兵,桓溫死後再未參與過什麼艱苦的戰鬥,打順風戰沒問題,一遇到苦戰缺乏戰鬥力的短板便顯露出來。

3、桓玄篡逆,劉裕起兵名正言順。桓玄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消滅了司馬道子。可是緊跟著他便自立為楚帝。讓天下所有人所不齒。也給了他所有的敵人以聯合的口實。同時喪失了中間派的支持。當時劉裕就是得道者,桓玄便是失道者。當時可能除了桓玄身邊的親信所有人都希望他完蛋,那他如何不完蛋。



4、順應時代潮流,寒門勢力的崛起。魏晉時期是世家大族的黃金時期。尤其是東晉朝廷可以說是皇帝與世家共有天下。這也是造成東晉時期政局動盪的一大原因。等到桓玄篡逆,原本南遷的四大世家:王謝桓庾僅剩下桓家。其他三家早已經衰敗。而寒門中的英物逐漸崛起。這些人出身行伍,大多數手腕強硬。真是當時南方朝廷穩定所需要的“安定劑”。所以劉裕打敗桓玄是時代的選擇,是一種時代大勢,也是社會意識需要強力穩定政權的物質體現。


歷史的拐點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曹阿瞞挾天子以令諸侯,苦心征戰三十載,他兒子曹丕才成了皇帝;司馬家篡魏,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也是步步為營,孫子輩的司馬炎才得以已晉代魏

出身同樣背景的桓玄,他爹桓溫,是個人傑,滅成漢討前秦伐前燕,創下赫赫戰功,但他爹臨死前仍然受到朝堂掣肘,欲加九錫而不得

373年,桓溫去世時,桓玄才四歲。別說什麼扶一把送一程,老爹政敵那麼多,能讓自己得以順利繼承爵位,已經是祖墳冒青煙了

桓家是有基礎,東晉對士族也有保護,但桓家的基礎並未牢靠到能讓桓家子弟登基為帝程度。也不知桓玄哪來的底氣,竟敢廢晉建桓楚,不學曹操學袁術,取死之道

桓玄步子邁的太大,扯著蛋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東晉立國,王與馬共天下,世家大族對於皇權並無敬畏之心,皇帝不聽話,換一個就好,司馬家罕有帝王能活過而立。在東晉,皇帝其實更像個吉祥物,晉人也習慣了這樣的共處方式

但東晉孝武帝,改變了這種方式,司馬曜利用謝安身死之際,奪取了軍政大權,成為正兒八經的皇帝。司馬家很開心,世家大族很不高興

這種背景之下,作為大族之一的桓家,能起兵,還是很得人心的,朝堂樂見其成。不得不說,桓玄作為桓溫兒子,時機把握很準,正所謂得道多助

可惜,桓玄志向太淺

當政之初,很有一番作為,史書記載:及玄初至也,黜凡佞,擢俊賢,君子之道粗備,京師欣然。然後,就沒然後了,史書又記:玄自篡盜之後,驕奢荒侈,遊獵無度,以夜繼晝,朝野失望,人不安業

或許桓玄就是個權二代公子哥,父親欲做皇帝而不得,他來幫圓這個夢。趕上好時機,夢想實現,而後恢復本性,能樂且樂

估計所謂的“黜凡佞,擢俊賢”,也就是掃清司馬家勢力,軍政大權重歸世家高門,大家共樂罷了。後來,想玩集權,一家獨大,臨時盟友們不滿意了,於是“朝野失望,人不安業”,桓玄也變成了失道寡助

加上天災,賑災不利,連坐擁金銀的富戶都買不到糧食餓死很多,政治手腕粗糙的桓玄,玩不轉了,天下皆反……終死於益州督護馮遷之手

劉裕適逢其會,錦鯉化龍


靈石蘊珠寶


很多時候,你的優勢是你的劣勢。

比如桓玄,自己是門閥士族的代表人物,這是他的優勢,憑藉身份,會有很多軍政資源向他傾斜,即使他的父親大司馬桓溫做了權臣,加了九賜,準備篡位了,他們家族應該得到的東西,別人也剝奪不了,所以桓溫死後,桓玄就繼承了桓溫的資源。

這對他來說,就是他的優勢,但如果想篡位,那就是他的劣勢了。

他在篡位建立桓楚之後,他就把其他門閥推到了對立面,

東晉王朝實際上是幾大門閥士族共同組閣建立的,皇帝相當於傀儡,像聯合國秘書長,幾大門閥相當於五大流氓,共同推舉皇帝,幾大門閥分享權力,

這樣幾大門閥相互制約,誰都不能坐大,如果有一家坐大,他們就支持皇帝打壓他,

在桓玄篡位之前,也有幾個試圖一家獨大甚至篡位的,但都失敗了,原因都是一樣的,幾大門閥共同抵制,不配合,自然就失敗了。

桓玄失敗也是一樣,他都篡位稱帝了,以前跟他平起平坐的門閥士族,現在是他的臣子,甚至因為桓玄是士族出身,又因為士族身份篡位,肯定會打壓士族勢力的,士族聯合抵制是必然的。

這種背景下,桓玄的失敗就註定了,當然,他們也不希望劉裕成功,因為一個寒門崛起更不是他們希望看到的結果,但戰爭開始了,就由不得你願不願意了。


南朝居士


劉裕奮起寒微,既無富賈之財帛,又無權貴之倚仗,完全以自身後天的努力,一步一步踏上權力的舞臺。而槍桿子裡出政權,這個北府兵兵權就是劉裕手中握有的一樣最重要的權力。

其實更重要的是門閥士族自身的頹廢和腐化,身為統治階層的門閥不但沒有整治修功,給偏安一隅的王朝帶來安寧與希望,反而大肆鋪排浪費,鯨吞良田山澤,敲撥民脂民膏以自肥,使百姓備受凍餒之虞,面有菜色。不僅平民百姓不服,那些限於自身庶人身份而鬱郁不得志的人,更加不服。

而桓玄則出身高貴,自小勤奮,略有所成。但因傲於門第和才學,為人頗為自負。然由於其所屬的門閥勢力太過強勢,因此他本人也屢次遭到晉室的猜忌,從而鬱郁不得志。

而他成功奪權上位後,卻始終擺脫不了門閥權貴的那種腐化生活,儘管桓玄本人有過善政,但是其鋪張奢華的排場,耗費公帑不計,並且遍樹族黨,官官相護,挾權自重。

而以劉裕為代表的庶族勢力,則乘其勢而起。舉善旌賢,不重資名,贏得很多庶族文人支持,由此開啟了“寒門掌機要”的先河。並且劉裕深知稼穡艱難,遍訪民間疾苦,打壓權貴,抑制兼併,自己的生活起居也從簡。

經略宇內,重安晉鼎。劉裕本人極高的自律性和操守讓他贏得了民心和天下,北府兵的強悍以及他極富造詣的軍種協同作戰理論等等,都是桓玄所不能比的。


智囊士官


主要原因是因為桓玄不得人心,而且驕奢荒淫,遊獵無度,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朝野勞瘁。其次,劉裕手底下有一大幫的兄弟死心塌地的跟隨他,而桓玄眾叛親離。

元興三年,北府兵將士劉裕,劉毅,何無忌,諸葛長民,魏詠之,檀憑之和劉裕之弟劉道規等紛紛起兵討伐。劉裕與何,檀斬桓修於京口,又與劉道規,孟昶等斬桓弘於廣陵。劉裕暗中策劃,以河內太守辛扈興,弘農太守王元德,振威將軍童厚之等在建康為內應。劉裕率軍進逼,桓玄急加桓謙為征討都督,以殷仲文代桓修為徐,兗二州刺史,又派遣吳甫之,皇甫敷阻拒義軍。劉裕先後斬吳,皇甫二人,接著又大敗桓謙的兩萬軍隊。桓玄挾持晉安帝司馬德宗西奔,劉裕入建康。

桓玄至潯陽,江州刺史供給器甲兵力,桓玄又西上江陵,收集荊州兵,不出二旬,眾至兩萬,樓船,器械甚盛。桓玄於是又率戰艦二百艘,由江陵東下,與劉毅大戰於崢嶸洲,劉毅因風縱火,桓玄大敗,逃回江陵。益州刺史毛璩弟子毛修之為桓玄部下,誘桓玄入蜀,至江陵枚回洲,桓玄被益州督護馮遷殺死。義熙元年(405),劉毅攻入江陵,斬桓玄黨羽,盡滅桓氏,迎安帝還建康,劉裕都督諸州軍事,控制了東晉政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