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被“溺愛”長大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點上方藍色字體

來到 #華大溫暖小屋#

被“溺爱”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不要正確地活成一張面具。』

精選

被“溺爱”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我在奇葩大會的節目播放後,太多人被孫博的故事打動,覺得難以想象。

在上世紀80年代初,一位北京城的名醫,會為了解決孫女中午不睡覺而被幼兒園投訴的事,乾脆辭職去了這家幼兒園做校醫,這樣孫女就可以中午在她的診所裡玩了。

被“溺爱”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這還不算,在這家幼兒園待了一段時間,發現了很多問題後,這位名醫奶奶乾脆開了一家幼兒園。

坦然說,我實在難以想象,一位名醫辭職去做幼兒園校醫,所以在奇葩大會上說,我覺得這太過了。

對此,孫博在我的公眾號上留言說,她不覺得過分。並且,她認為,奶奶先出於對她的愛,而開了這家幼兒園,但這時,對她這個個體的愛,就擴散成對公眾的愛,有更多孩子會享受到奶奶的這種教育方式的滋養。

被“溺爱”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奇人身邊總是有很多奇人。

這兩天,我們又通了一次電話,孫博說:她身邊很多像奶奶這樣的人,例如一位朋友,在孩子18歲出國留學前,依次為孩子辦了幼兒園、小學和中學,而這個孩子現在發展得非常好。

很多人認為,有錢人才能這麼任性,但實際上,這不是有沒有錢的事,而是有沒有心的事。

例如我自己,我家在農村裡都屬於最貧窮之列,可媽媽為了不讓孩子哭,硬是在家帶孩子,而不去地裡幹活。

因此不僅被人笑話,家裡的收入更是少了一半還多。

但我因此受益很大,我心裡不窮,從來沒有因為家裡貧苦而自卑過。

被“溺爱”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我現在和孫博已是好友,也許有朋友因此會懷疑,你們不是託吧,那我就講講孫博完整的故事吧。

首先說一句,我和她相識才幾個月。

先介紹一下,孫博是PALA訂製旅行機構的創始人,湖畔大學CEO班的一期學員。

畢業時,她的成績是湖畔一期的三甲。湖畔大學只分出了三甲,但三甲中沒有再分第一第二第三。

初次見孫博,是一位朋友在一個藝術品拍賣會中介紹的。這位朋友是湖畔大學CEO班三期學員,他介紹孫博時說,這是他認識的心理最健康的人。

當時孫博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是一個眼神夢幻的美女,非常單純,一直拿著一個佳能5D3套機,見人就拍照。

給我拍了一張非常有感覺的照片,我很喜歡,這對我來說太難得了。

第二次見她,是我們幾個人找了一個地方喝酒聊天,聊著聊著,發現她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東西——想幹嘛就幹嘛。

當時,聊到了一個戲劇活動。孫博當場就給我們演繹了一下,她那時是怎麼做表演的。

這像是個啞劇,讓別人猜,她在演什麼。

然後有意思的是,現場另一位商界奇女子,總是秒殺,能立即猜到她演的是什麼。

這位奇女子,說自己使用的是邏輯推理,這真是厲害了。

那些想幹嘛就幹嘛的為所欲為的傢伙,常給人地球都容不下他們的感覺,孫博也不例外。

她說,對於一個北京人來說,地球上最遠的地方是南極點,可是你坐50個小時的飛機,再徒步一小時就能到。

那麼,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是你覺得去不了的呢?

聊著聊著,孫博開始展現她讀心術般的能力,譬如猜對了我一些事情,並且這些事我還根本沒打算和大家說。

我問她,你是怎麼判斷的,結果她回了我一句特牛逼的話:我不判斷,我只感覺。

這句話我要解釋一下。在我的理解中,當一個人放下頭腦與思維,而是直接活在感覺中,他就會具備這種讀心術般的能力。

因為這個時候,他能直接和其他人建立連接,感應對對方身體和潛意識層面的信息。

孫博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聚會中還有另一位傳奇人物,也讓我很受觸動,於是第二天接連發了微博:

昨晚遇到兩個傳奇人物,一直按本心活著,都是既有現實層面的成功,又單純至極,同時在外人看來很瘋癲不可思議的人。

我一直說成為你自己,這兩人則是一直都在做自己的人,境界太高。

這兩人,還有讀心術般的能力,看人之準,令人髮指。

果真是,真正單純的人,會有這份對人的洞察力,只使用自己感覺即可。不過見過的這類人,都是女士。

剛剛想到一句話:不要正確地活成一張面具。

然後我就產生了濃烈的興趣,想知道,孫博這種人是怎樣煉成的,於是約了她深談。

不久後,我去湖畔大學講心理學時,我們就在湖畔大學旁邊一家雅緻的中餐館裡,做了一個鬆散的採訪。

被“溺爱”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採訪時,我問的問題,就是我在得到專欄中使用的那些問題。

例如,你的第一個記憶是什麼,你人生中最深刻的記憶是什麼。可以是一件完整的事,也可以是一個細節。

然後就交給採訪對象自由說話,我只是偶爾做做回應,有時候做一些深度理解。

這些問題很根本,而有時候,採訪對象在現場的一些反應同樣根本。

我們定了一個房間,房間很安靜,但房間外面,突然有幾位女孩站在走廊上嘰嘰喳喳聊天,聲音有些吵。

孫博立即站起來,找服務員說,外面太吵了,您關上這道門,還有這道門外面的那扇門,您再進來,就從另外一扇門進吧。

要關的那兩道門,顯然是很久沒關過,服務員費了不少勁才將它們關上,並且塵土飛揚。

細節是魔鬼。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個魔鬼般的細節,太能夠說明孫博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至少解讀出了這些信息。

1、她活在感覺中,所以感覺到了外面聲音對我們的干擾,她這方面的閾值很低;

2、她不糾結,感覺到了聲音的干擾,立即行動,決定時,沒有擔心我的考慮,也沒有擔心服務員如何反應;

3、她沒有敵意,她沒對女孩們的吵鬧生出反感,也沒帶著不滿去和服務員說話;

4、因為她沒有敵意,所以服務員也完全配合了她。

在上次聚會中,她也展現過這一點,說到戲劇表演,就立即給我們表演了一段,完全沒有糾結和羞澀。

但看上去,她卻是一個極為經典的中國式美女,溫婉秀氣,根本不像雷厲風行的女漢子。

想幹嘛就幹嘛,這不正是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嗎?所以別小看這個細節。

這個細節延展到她生活中方方面面,這是她事業成功的原因。

她是做私人旅行高端定製的,馬雲都是她的客戶。她為客戶定製旅行時,就像奶奶為她定製幼兒園一樣。

被“溺爱”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孫博拍的貝加爾湖)

為什麼會去做私人旅行定製呢?可以從她生命中的第一個記憶解讀到。

她的第一個記憶是一歲前,當時母親帶著她,坐火車去找父親,當時的畫面栩栩如生,非常生動,她非常開心,很享受這個旅程。

她母親不敢相信女兒會記得一歲前的事,但那些詳實的細節,讓母親不得不信。

我一直說,每個人的第一個記憶,或者印象最深刻的記憶,常常就是一個人的生命隱喻。

這是孫博的第一個記憶,而她的工作,也正是和旅行有關。

和太多人一樣,她和父母也是聚少離多。

實際上,她真正的養育者,是奶奶,而她想幹嘛幹嘛的特質,正是奶奶一手培養起來的。

例如,每當父母要回來的時候,她會幾天前就拿一個小板凳,在家門口望眼欲穿地等爸媽,記憶中總是陽光燦爛。

奶奶這個時候不會說她傻孩子,也不會干預她,而是為她準備好各種好吃的零食,讓她開心地等。

更有說服力的細節是,她讀幼兒園時,因為精力旺盛,不睡午覺,為此幼兒園老師找奶奶談話,希望奶奶能做點什麼,結果奶奶果真做了很大的事。

奶奶當時是很有名望的醫生,竟然辭職,來到孫女的幼兒園做校醫,這樣孫女中午的時候就在她的醫務室裡睡覺就好了。

這還不算,奶奶對幼兒園的教學方式不滿,結果乾脆自己開起了幼兒園。

她還為孫女開了一家小吃店,這也算定製。

假自我,是孩子一開始的自我就圍繞著養育者的感覺轉,而真自我,是孩子一開始的自我就圍繞著自己的感覺轉。

孫博和奶奶的故事,自然是後者,奶奶一直在圍著孫女的感覺轉。

不止奶奶這樣,孫博的父親也是這樣。

讀小學後,孫博成績一直非常好,並且所有老師都像奶奶一樣寵她。

老師們對別的孩子可以很苛刻,而對她都特殊對待。

這也是我們講過的,一個人的童年關係模式、內在關係模式和當下的關係模式,會呈一致性,這就是命運。

被“溺爱”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小學考初中時,依她的成績,她可以上北京最好的中學,結果她自己特別想去石油附中,因為這所中學的校服好看。

這實在是一個任性的理由,而父親就同意了她的選擇。

初中升高中時,她特別想上中關村中學,可她數學不好,結果為了考上自己鐘意的高中,她花了幾個月時間突擊數學。

中考前,她還是特別想報中關村中學,而老師過來和她家人做思想工作了,說以她的成績,可以上北大附中的。

那時中關村中學是北京市重點,而北大附中是全國重點。

最後她在老師和家人的期待下,人生少有地沒有想幹嘛幹嘛,第一志願報了北大附中。

中考時,她覺得很難過,於是在考數學時,最後一道9分的大題,乾脆就沒有答。

就是為了分數少一些,好不上去北大附中,這樣志願就可以落到中關村中學。

可她數學還是考了高分,最後以超出北大附中3分的成績,被錄取了。

她整個人生,就是這麼任性地走過來的。

依照一般的理解,這樣的孩子最後肯定會被慣壞了。

但孫博的身上,完全看不到是一個被慣壞的孩子,相反她是一個非常溫暖的人,可以說,她是我見過的人性化程度最高的人之一。

正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那些自我實現的人,他們一方面忠於自己,另一方面他們的人性化程度也是最高的。

所以這算是一個例子,如果一個孩子被真正寵大,被鼓勵想幹嘛幹嘛,到底會長成什麼樣子。

在這樣的養育下,她不僅有真自我,而且身心合一,所以才會有像讀心術一般的能力。

同時,她掙錢開公司,都非常順利,所以她是外在和內在都豐盛飽滿的人。

我也多次講過,精神分析治療的最終目的,是讓一個人由衷地接受自己的自發性,其實就是想幹嘛幹嘛,而孫博就是已經實現了這一點的人。

孫博的故事,我在我的得到專欄中首先講過,又在奇葩大會上講,這次又在公眾號上講,而每次講,我都會知會她。

每次她都欣然同意,而這一次還補充了一句:

希望每個靈魂都自由自在。

同樣的祝福,給每個人。

被“溺爱”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武志紅,中國資深心理諮詢師,作家,著有暢銷書《為何家會傷人》、《為何愛會傷人》等,微博:@武志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