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首都為什麼選擇北京而不是西安或者其他城市?

胡軒境Elvis


1949年建國,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席捲中國大陸,天津、南京、武漢、杭州,上海都是著名的大城市,北京(當時還稱為北平)成為最終的選擇。當時領導人為何選擇北京作首都,而不是其他城市呢?這確實是很具體的歷史問題,需要查閱當時的決策過程。我們只能談一談,當時北京被選中成為首都,有哪些優勢。

1940年代,中國最大的經濟城市是上海,政治中心是南京。北京則是北方的經濟中心,也是政治文化中心。當時北京在北方的經濟地位,還不似今天這般突出,作為華北的明珠,商旅匯聚的大城市,優勢還是相當明顯的。北京連接蒙古草原、華北平原和東北關隘,四方來聚,八方相匯,這一點從元朝就已開始(北京之崛起,和內地與關外的經濟往來密切相關),明清民國五百年來,北京經濟地位不斷上升,固有中央政治的加持,市場因素也不能小視。一旦北京成為經濟大城市,這種優勢是很難消失的。而經濟繁榮是政治文化地位的保障。北京雖在河北省中央,地位一直都高於河北。1930年6月,北平一度被被降格為河北省轄市,不到半年又升級為“院轄市”(民國行政院轄市,相當於今天直轄市)。由此可見,北京在華北的首要城市地位一直都很穩固。

1940年代末,新政權冉冉升起,當時領導人想把首都確立在北方,北京就會是第一個考慮。橫看整個北方,經濟發達,政治地位超出的大城市,其實並不多。西安靠近中國地理中心,距離胡煥庸線太近,遠離中國經濟重心。其競爭力是很弱的。接下來的提問就是,為何當時要把首都定在北方,而不是選一個南方大城市呢?

唐宋以來,中國經濟重心明顯南移。尤其到清朝民國,江南蘇淞地區的錢糧賦稅半於天下。從政治平衡的角度說,如果再把首都定在南方繁榮地區,結果往往是:錢糧米稅、中央大權,財政權,通通聚於一地。對於講究格局的執政者而言,這樣的安排實在太過侷促,對遼闊的北方大地,尤其人口和經濟還佔相當比重的華北地區,控制力顯然會下降。因此,中央權力在北,錢糧財稅在南,兩者保持距離,維持南北方政治經濟生活的平衡,似乎是更為理想的治理結構。對於具有“南北格局”的國家而言,這種安排似乎很正常。比如說,越南經濟中心在南方的西貢(今天的胡志明市)和湄公河三角洲,北方大城市河內就一定要是政治中心。當然,這完全是基於國內地緣政治的理解猜測。


菁城子


解放初期毛主席與各屆人士談論首都的選址問題!當時提出的備選都城有哈爾濱、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南京等!

其實當時有很多代表屬意哈爾濱。因為哈爾濱是中國最早解放的大城市,且工業發達。當時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是一邊倒,即“親蘇”。由於哈爾濱靠近中蘇邊境,建都哈爾濱能更好的接受蘇聯的援助和扶持!但哈爾濱偏居東北一隅,而當時中國尚未解放全境,建都於此不利於統一全國,所以被周總理否定。

當時所剩的候選城市為北京、西安、開封、洛陽、南京!王稼祥從東北赴京向毛主席彙報工作,二人談起了建都選址的看法!

王稼祥先從南京說起,南京是國民黨的首都,基礎設施齊全,但歷史上在南京建都的朝代都是割據的短命王朝,並不適合建都!而開封處於黃河下游,經常受黃河水患影響也不適宜建都!

排除了南京、開封,就剩北京、西安、洛陽三個城市了。王稼祥接著說西安處於祖國腹地,在古代內有關中平原物產豐富,外有黃河與長城可以做屏障抵禦遊牧民族的入侵,的確是個建都的好地方!但現在黃河、長城都在祖國腹地,再也優勢不見。西安太靠內陸,與中國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交通不便,已經不適宜建都。

毛主席問,“那洛陽呢?”王稼祥答道,洛陽地理位置居中,在歷史上建都的也多為強盛王朝,是個適合建都的好地方!但洛陽自宋後再未做過都城及省府,基礎設施已不能承受首都之重。所以只能選擇北京!

王稼祥接著闡述。 北京歷經元明清三代為都,基礎設施完好。將來世界必然是海運時代,而北京又恰巧離海不遠。雖說近代中國所遭受的入侵多來自海上,但渤海是我國的內海,只要我們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部署海軍重兵,完全可以解決防守問題!

王稼祥的話與毛主席不謀而合!使毛主席更下定了建都北京的決心,所以北京就成了我們偉大的首都!


好郝問情


西安如何在民國時期錯失首都地位?|地緣谷

唐僖宗年間,鹽商出身的黃巢從老家山東菏澤來到都城長安,準備參加科舉考試。在長安應考期間,繁華的長安城給黃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最後黃巢沒能考中科舉,但他發誓,自己有朝一日一定會再回長安。

公元880年,黃巢兌現了自己當初的誓言,再一次回到了長安。這一次的黃巢,不再是那個趕去考試的年輕人,而搖身一變成了農民軍的領袖。在黃巢統治長安的這段時間,農民軍在長安大肆燒殺搶掠,把繁華的長安弄成了一片廢墟。黃巢兵敗後,大唐的官軍又對長安進行了一次洗劫。

經過唐末的多次蹂躪,長安已經難以承擔一個都城的功能。公元904年,朱溫將大唐的都城由長安遷往了洛陽。至此,長安結束了它作為中國都城的歷史。長安的名字,也被改成了西安。雖然宋太祖趙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都有過把西安作為都城的想法,但僅僅就是一念之想,連具體的計劃都沒有。

時間回到20世紀30年代早期,國際社會風起雲湧。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已經奪取了政權,德國的希特勒也謀劃著自己第三帝國的計劃。亞洲的日本,也自然沒閒著。自裕仁天皇登基以來,日本的軍國勢力逐步抬頭,對外實行侵略擴張的政策。為此日軍相機制造了“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

通過這兩次事變,南京國民政府已經敏銳地意識到,必須要做好應付日本全面入侵的準備。當時的國民政府認為,一旦中日開戰,日本必定會以最快的速度進攻首都南京。非常尷尬的是:南京作為當時的首都,卻是處於一個易攻難守的位置。

南京位於長江彎曲內側,地形背水,周圍的地形多為平原和丘陵,根本無險可守。雖然南京不直接臨海,但緊鄰南京的杭州、上海等城市都是臨海城市。而這些臨海城市在戰時極易受到日本的攻擊。一旦上海和杭州失守,南京的陷落就是時間問題。

為此,國民政府必須未雨綢繆,在內陸選擇一個城市作為戰時的臨時首都。而西安則是呼聲較高的一座城市。

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具有非常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以此為中國的首都,能夠更好地代表中國的正統所在。當然在戰爭年代,歷史文化不是主要考慮的地方,更多的是考慮城市的位置和地形。

就位置上而言,西安位於中國西北內陸,距離中日對峙前線的華北以及東南沿海,都有上千公里之遠。即便是在擁有便捷交通的今天,從這些地方到西安,也要花費非常長的時間。何況是交通不發達的民國時期。如果戰爭爆發,日本人一時半會也很難威脅到西安。

西安的地勢,也是西安的最大的加分項。相比於易攻難守的北京和南京,西安的地勢絕對是易守難攻。

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分為三個階梯。而西安所在的關中平原,背靠以高原山地為主的第一級階梯,下臨以平原為主的第三級階梯。這樣的位置使得西安周邊的地形極其先要。古人就曾用“百二秦關”形容西安的易守難攻的優勢。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本曾多次想要進入關中平原,但最終都未能得逞。

不僅易守難攻,西安也是一座非常便於進攻的城市。從西周,到秦漢,乃至明末的李自成,都是憑藉關中平原,然後向東進發,最終確立霸業。如果中日之間的戰爭朝著有利於中國方向的發展,那麼定都西安的話,可以方便中國軍隊向東進攻,收復失地。

在“一二八”事變後一個多月,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就做出了“以長安(西安)為陪都”的決定,並將西安改名為“西京”。為了落實將西安打造為首都的計劃,國民政府還成立了張繼等人組成“西京籌備委員會”,負責西安具體的城市建設,為之後政府搬遷到西安做好準備。

雖然國民政府為遷都西安做了許多工作,但最終國民政府還是放棄了西安,選擇了重慶作為中國的戰時首都。為何有著如此多優勢的西安,在最後一刻被國民政府放棄呢?

首先還是地勢的問題。雖然西安的位置易守難攻,但西安畢竟還是位於平原地區,所依賴的防禦主要是潼關、武關等幾個重要的關隘。一旦這幾個關隘被攻破,西安將無險可守。而且歷史上這些個關隘都有多次被攻破的記錄。相比之下,重慶四周環山,更加易守難攻。

當時西安的特殊位置,也不方便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高層長住。雖然蔣介石當時是中國名義上的國家領袖,但地方上仍然有很多實力派依然具有很強的獨立性,並不聽從蔣介石的號令。這其中以西北地區和山西的軍閥最為典型。

山西緊鄰陝西,是陝西重要的門戶,一旦山西有失,則陝西危矣。而偏偏山西又在閻錫山手裡。閻錫山視山西為自己的私產,不容許任何外人插手山西事務,為此還把山西鐵路的軌道寬度弄得不和其他省統一。而且閻錫山歷來和蔣介石不對付,還曾經與蔣介石的中央軍爆發過戰爭。雖然中原大戰後閻錫山表面上臣服於蔣介石,但其內心真實想法是怎麼樣,蔣介石心裡並不清楚。

緊鄰陝西的甘肅和寧夏,也是和山西一樣的情況。當時的甘肅掌控在馬鴻賓手裡。而馬鴻賓也是和閻錫山一樣,將甘肅和寧夏等地視為自己的私產,不容許外人染指。而且馬鴻賓也過於蔣介石軍隊交戰的經歷。

臥榻之處豈容他人酣睡,但短時間內,又沒法拿掉閻錫山馬鴻賓。如果國民政府長住西安的話,蔣介石有很大的可能會受到閻錫山和馬鴻賓等人的牽制,這是蔣介石萬萬不能答應的。

更何況陝西的自然條件也不容樂觀。自元朝以來,陝西地區氣候就變得越發乾旱,加上多年來的過度開發,關中平原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貧瘠。這就導致了陝西極容易爆發旱災。就在“西京籌備委員會”成立前不久,陝西就爆發了嚴重的饑荒。

在1929年的時候,陝西爆發了大規模的旱災,大量的農田顆粒無收,致使整個陝西損失了將近一百萬的人口。旱災之後陝西又爆發了大規模疫情。災情和疫情導致大批人民流離失所。

本來陝西就因為災荒糧食供應緊張。如果將西安設為首都,那大量的政要和軍隊將遷往陝西,這些人都是不從事農業生產的,勢必將加重陝西的負擔。而重慶背靠有著“天府之國”美譽的成都平原,糧食供應上則不構成較大問題。

1937年11月,國民政府正式遷都重慶。但“西京籌備委員會”並沒有撤銷。一些社會上的學者專家,還是認為國民政府應該遷都西安。尤其是到了抗日戰爭的後期,像史念海、錢穆等學者認為打敗日本後,應該將西安作為國家的首都。但這些提議最終也沒有獲得國民政府的認可。1945年4月,國民政府正式撤銷了西京籌備委員會。西安最終還是錯過了再次成為首都的機會。

西安雖然沒能成為戰時中國的首都,但西京籌備委員會對西安的建設還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整個西安還彷彿是一座中世紀的城市,沒有什麼像樣的工業。自從國民政府設立西京籌備委員會,大批人來到西安興辦工廠。至此,西安才有了現代城市的感覺。

抗戰期間,也有相當多的高校遷往西安,這些遷入的高校聯合成了西北聯合大學,促進了整個西安高等教育的發展。可以說民國時期遷都西安的計劃,為今天西安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地緣谷


建國之際,關於定都何處的問題擺到了領導人們的面前,南京、北京、西安、洛陽、上海,甚至延安和哈爾濱的方案都被提了出來。經過多番論證、篩選,北京和西安這兩座城市成為最後的競爭者。

先說說被篩選下來的幾個攪局者,它們各自都有哪些優劣勢: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又是民國首都,經濟發達,又有很多前政府僱員可以利用,這些都是它的優勢;劣勢在於國統區人民對新政權的支持力度成疑,歷史上以南京為首都的朝代又多是分裂小朝廷,關鍵是下場又不太好。排除。

上海,中國最繁華富有的城市,經濟發達是它最大的優勢;劣勢也是長期處於國統區,國際勢力、買辦資本家、幫會組織各方勢力糾纏,會給新生政府帶來嚴峻挑戰。從地理位置上來講,上海屬於沿海城市,缺乏戰略縱深,不符合首都定位。排除。

延安,新政府的福地,從這裡走出的人民軍隊最終解放了全中國,群眾基礎深厚;劣勢是經濟太困難,交通不便利,作為首都確實有礙國際觀瞻。排除。

哈爾濱,是解放戰爭中最先解放的城市,工業基礎好,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上距離蘇聯很近,這是它獨有的優勢;反過來,地理條件也成為它致命的劣勢,一是位置太靠北疆,不易輻射全國,另一方面,今天友好的老大哥蘇聯,明天未必不會撕去溫情的面紗,不可不防,這也是領導人們心照不宣的共識。排除。

洛陽或開封,雖然頂著多朝古都的名號,但地處中原大地,經濟落後,民生凋敝,又時常面臨黃河水患的考驗。排除。

最後來說說西安,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合適做首都的城市,漢唐盛世無論從經濟到文化到國力,都是中國歷史上的相對巔峰時刻。地理位置居中,交通便利,國防方面有很大的戰略縱深可以利用。

西安的主要劣勢有三點,一、漢唐盛世之際,中國的經濟發達地區在中原一帶為主的北方,現代中國的經濟中心早已經轉移到了華東華南沿海地區,西安所在的陝西的工商業和農業與之相比,實在相形見絀。二、近一千年來,西安並未做過首都,底氣不足。三、還是地理位置(這是個成也蕭何敗蕭何的命題),與經濟發達地區相距他太遠不說,從交通便利程度,遠不能與北京相比。只好忍痛排除。

通過排除法,北京站到了最後。北京的優點到底在哪裡?

一、元、明、清三大統一王朝的故都,多有王者之氣,自帶首都光環。

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輻射面廣。

三、未經戰亂,城市保存完好。

四、北方地區成為解放區時間比較早,有濃厚群眾基礎。

五、接近華東、東北經濟發達地區。

六、有一定地理縱深,利於國防。

個人覺得很可能還有一點原因,這座古老的城市,曾經見證過開國領袖的青蔥愛情。


歷來現實


為什麼選擇北京?先來看看北京的好處吧。然後對比下你就清楚了。

1.北京的歷史

都知道自從元明清北京再到後來民國都是中國的首都,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一方面來說人民普遍從心理認同,文化底蘊也濃厚。在這北京沒有經歷戰亂,保存完好。當時新中國建國是一窮二白的,所以選擇一個保存較為完整的城市作為首都,真的能省了好多事。



2.北京的戰略位置

北京靠近沿海渤海,西靠太行,北有燕山,而且還是扼守關內與東北的重要通道,屬於經濟發達圈。另方面從戰略來看,雖然靠近渤海但是有山東,遼寧兩個半島保衛,也不成大問題的。即使國際有什麼重大變化,也完全有時間做出應對的。

3.國家穩定

還有一點就是南北的發展差距。都知南方的發展明顯好於北方,要是在南方定都,政治文化經濟重心都在了南方,南北比例太過於失調,也不利於國家的穩定。這樣,定都北京也更好有利於北方的經濟發展,維護穩定。

至於還有其他的幾個城市也是當初作為備選方案提出,例如西安,南京等等。但都被否決,在這簡單說下吧:

西安,雖然地處中國西部,歷史自從周朝也是作為首都,到時到了古代中後代確實再也沒作為過首都的歷史,而且是經受過戰亂,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也不得不否定。


南京,是舊時國統區的首都,但在歷史上總是和短命王朝相伴,而且靠的沿海有點近,從長江就可以長驅直入,所以也被無情的否定。等等還有好幾個城市上了備選名單結果都被排除。

一句話,北京就是最合適首都之選,後來的歷史發展也證明當初的結論是正確的。


時尚大撕521


從歷史教訓及戰略高度看,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均不宜作首都。無論過去戰爭還是現代戰爭,都不安全。有人說,西安已沒有什麼優勢;唐之後再無建都。本人不敢苟同。從上述角度分析,安全正是最大優勢。宏觀上看,西安處在中國腹地中心,縱深很大。微觀上說,四面環山,中間一馬平川。關中土地肥沃,人傑地靈,四季分明,無大災害。只需加強生態建設,即可山綠水豐,天藍雲白。由於長安(西安)建都時間很長,規模又大,人口眾多,對秦嶺等周邊生態破壞較大,加之中心東移,所以唐之後再未建都。但朱元璋晚期曾打算遷都西安,並付諸行動:一是派太子去西安考察;二是建起了規制超南京的鐘樓、鼓樓及都城皇廟等。後因太子病故、朱元璋垂老而擱置。遷都的主要原因就是安全問題,南京一但遭擊,很難固守。從清末之後的歷史看,八國聯軍、小日本兩次侵佔北京;1937年底,小日本攻下南京,殺掉30餘萬人。兩屆首都被外敵攻佔,這是中國人民最大的恥辱啊!和平年代莫忘過去,強大起來,更需居安思危。這才是長遠之計。切切!!


花椒老麻


當時投票選首都,北京比西安高了一票當選,我是西安人。要是首都選在西安,那我現在就...


清小歡


我來回答一下,對不對不重要,個人想法。

經濟基礎就不說了,說說其他的,中國人選擇建都的思路大概都是一致的,首先得有險可守,其次要有靠山(也就是說要有依靠),在然後要相對大面積的開闊地帶。最後當然就是資源等物質基礎。

我們來看看歷史上有名的建都城市,先說洛陽,洛陽從地理位置上看屬於古代的經濟政治中,同時地形上可以說是一個小盆地,周圍群山環繞,易守難攻,洛河穿城而過,北邊又有黃河,位於黃河中游和下游的交接地帶,黃河水文好的時候漕運正好可以通到,往東不遠就是華北大平原。東可控制華北華東,西可連接西北西南。同時又位於中國南北中間,所以是古代選都熱門城市。

然後說說西安,西安基本位於目前版圖正中間,背靠大秦嶺,又有四個關隘可守,八百里秦川,在古代人口少的時候,整個關中平原就可以養活都城裡的人口,故才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到了唐朝中期,整個關中已經養活不起龐大的都城人口,只能從江南運來大量的糧食,但漕運最遠只能到洛陽,從洛陽到長安就只能走陸運,陸運不但成本高而且效率低。同時我國西部人口密度明顯小於東部,西安正好位於胡煥庸人口線的邊緣,故從經濟上和人口結構上來講就有些偏了,種種原因導致了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西安都喪失了競爭力。

接著說一下南京,南京同樣有金陵可以依靠,有長江天險可以守,同時位於華北平原最南端和富庶的江南地帶,北控華北,南掌東南。但是歷史上在南京建都的都比較短命,我覺得和經濟、南北性格差異多少有些關係。越是富庶越是不願意失去,我聽過這麼一個說法,感覺略有道理,宋朝沒能統一北方有一部分原因宋朝太富有,北方被禍害成赤貧一片。宋朝國民不願意北方的窮人影響了他們現在的生活,大概和現在的韓國略有相似。還有就是南方人普遍沒有北方人彪悍勇猛。所以只能落到一個短命的下場。再從地理位置上講一下,南京在這幾個城市裡是最南的,中國座次裡邊,南的地位是最低的。

最後再來說北京,背靠燕山,坐擁華北,聯通東北,地理位置就不用說, 雖然古代時候屬於苦寒之地,但經過上千年的發展,整合大中華都開發的比較富庶。同時又屬於沿海地帶,還有山東遼東拱衛的內海。對海洋貿易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況且北京作為近代國都也有好幾百年了,也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力。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北京最靠北,而北永遠都是皇權或者王權至高無上的象徵,可以俯瞰著整個大中華,所以僅憑這點其他的城市就比不上了。

以上所說的四個城市都是位於中國人口主要聚居地中東部,這種種因素再加上當時親俄的國際形勢,到了近代選都的時候,自然北京就脫穎而出了!


陽光差等生1


其實很簡單,就是方便。

1

按照解放先後順序,西安解放晚於北京,北京1949年1月31日就解放了,而西安要到1949年5月20日才解放,解放後馬上要開政協,開人大,從1948年開始民主人士開始北上,而一些民主人士年事已高,需要人照料,這許多人吃住都是問題,總不能都住在西柏坡的小山村吧。

這時候北平解放了。

作為清王朝的首都,這裡有很多王公貴族,親王大臣們的宅邸,雖然有的荒廢了,但是收拾收拾就是很好的居住地,安排警衛護工和民主人士極其家人入主綽綽有餘。

石家莊,西安,瀋陽,哈爾濱都是省會城市,可以作為首都,但是石家莊西安生活設施太差,如果建都還得大量建設,新中國百廢待興,這方面當然能省最好

瀋陽哈爾濱又太靠北了。所以首選的就是北京和天津,而在這兩者之間,北京各方面綜合考慮,又是優於天津的。

2

當年燕王朱棣建都北京,是為了能隨時出兵漠北,取了天子守國門的意思。

1949年建都北京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北京地理位置太好了,交通發達,地處華北平原是南北交通要道,東有渤海,西靠太行山,南有京杭大運河,北有燕山。.

而且東北的工業基地對新中國來說太重要了,而且東北也剛剛解放,不太穩定,在北京建都,背靠東北,可以隨時照顧到。

如果在西安就太靠內陸,對很多事都會鞭長莫及的,而且,西安的交通不如北京發達。

3

名氣。

雖然都是古都,但是北京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比西安要大得多。

北京長期作為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首都,在國際上提起來可謂如雷灌耳,在這裡建都就少了很多普及的麻煩。

北京有很多古建築,在文化方面宣傳方面都不失大國氣派。

所以綜合考慮,北京建都是當時的最優選擇。


薛白袍


唐以前,西安是長安,是無可爭議的帝都。

唐以後,西安就沒有再成為中華帝國的首都。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一個政權的首都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自己執政的政治基礎以及你代表的集團利益。

比如北周隋唐的長安,背後就是關隴集團的利益。

明開始的南京是朱元璋的基本盤,後來燕王朱棣遷都北京,那裡也是他的基本盤。

民國的南京背後是支持蔣介石的江浙財閥。

而建國定都北京顯然也與當時的政治基礎以及外援考慮密不可分。

林彪的四野進東北的時候什麼都沒有,出東北的時候兵強馬壯,可不全是打出來的。遼瀋戰役沒有蘇聯的支持想來是很難的。


其次要考慮經濟基礎和糧食問題。

從隋唐開始,中華帝國的糧食主要產地已經開始由關中平原轉為江南。楊廣修大運河功在千秋,而大運河聯通了南北也使關東地區的洛陽和後來的開封成為了帝都的主要選擇。與此同時,長安也就逐漸成為了西安。

北京也是大運河的北端,元明清三代的帝都,漕運早成為一套完善的系統。重新定度,拿起來用就好。


再有就是都城的物質條件。

北平和平解放,一個完整的帝都城市交到了共產黨人手裡。

南京歷經民國建設,基礎設施完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回到1949年,顯而易見的兩個選擇應該是北京或者南京。上海延安哈爾濱都有非常顯而易見不能做為首都的理由。

選擇北京的原因有不少,除了之前說過的政治基礎和外援之外,南京的歷史估計也是讓毛澤東們犯怵的。

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加上南唐民國等等,定都南京的王朝難免或偏安或短命,從沒有出現過大氣且長久的王朝。管它風水玄學還是其他,這麼多的驗證確實讓人不得不考慮其影響。


當然,從後來看,

帝都的選擇也直接抹掉了那個記憶中的北平。

如果當年能夠用梁陳方案保留老城,那今天的北京,該有多美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