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上合峰会新闻中心今日启用,“青岛造”机器人显身手

文/半岛客户端记者 徐杰 孙丰欣 图/半岛客户端记者 孟达

上合峰会新闻中心今日启用,“青岛造”机器人显身手

6月6日,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新闻中心将正式启用。5日,半岛记者提前来到这里体验发现,新闻中心的场馆配置和工作环境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尤其是在配置应用方面的科技范儿十足。记者采访发现,不少高科技产品在新闻中心的服务上得到了巧妙的应用,比如,增添了趣味景观的仿生机器鱼,能送水到跟前的送货机器人,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临时储物柜,即便5000人同时在线也能达到人均8兆网速的通信保障……让人不禁眼前一亮。

可为三千名注册记者提供服务

上合峰会新闻中心今日启用,“青岛造”机器人显身手

据悉,目前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新闻中心已经进行多次全要素演练,包括取证中心、新闻中心咨询台、公共工作区、媒体集结区、新闻发布厅等14个功能区参加了演练。经过演练检验,新闻中心已经具备正式运行条件。根据统一安排,新闻中心6月6日正式开放,为来青采访的境内外媒体注册记者服务。

上合峰会新闻中心今日启用,“青岛造”机器人显身手

新闻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作为新闻中心主场馆,媒体工作区域可使用面积为10500平方米,可为3000名注册记者提供完善服务;场馆运行保障区域可使用面积为4600平方米,可供保障团队轮流值守办公。新闻中心场外区域还设置有卫星车、电力和通信应急保障等车辆停放区。根据运行需要,新闻中心共设立取证中心、咨询台、公共工作区、新闻发布厅、会议采访、通信保障等29个工作小组,职能涵盖媒体接待、采访、通信、交通、医疗、安全等全方位保障。

上合峰会新闻中心今日启用,“青岛造”机器人显身手

新闻中心场馆一层、二层和场馆外侧分别设置了14个功能区域,场馆内无缝覆盖高速网络。一层主要设置了综合服务区、媒体公共工作区、媒体专用工作区、采访区、MCR运行区、演播室、静思室、茶歇区、媒体集结区、公共服务区等功能区域。二层主要设置了大、中、小三个新闻发布厅、媒体专用工作区和采访室。结合新闻中心建筑特点,在楼顶观景平台设置新闻现场报道单边点和室外茶歇区,这也是新闻中心区别于以往高端峰会的新特色。

隔断按需定制,突出节俭环保

上合峰会新闻中心今日启用,“青岛造”机器人显身手

上合峰会新闻中心咨询台,志愿者准备好了迎接各国媒体记者。

本着节俭办会的原则,新闻中心没有新建场馆,是在海尔全球创新模式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根据运行需要,经过一系列规划设计改造提升而成。为完整保持场馆建筑特色,设计施工团队打破常规,放弃以往使用的传统搭建形式,选择可快速拆卸、循环使用的灵通环保隔断搭建场馆内部各功能区域,所有隔断均按场馆需求定制生产,在车间完成精密加工,到现场快速拼装,不产生任何灰尘、有毒有害气体及废弃物等。隔断系统采用精密数控加工及一体锁扣技术,可快速拆卸,重复循环使用,有效降低了搭建成本。场馆空调循环水系统则使用中水,以节约水资源。

上合峰会新闻中心今日启用,“青岛造”机器人显身手

在科技与创新方面,新闻中心通信建设按照百兆桌面、千兆汇聚、万兆上联的网络设计,应用大数据、智能化科技管控系统确保有线、无线网络安全、稳定、高速。广电设备、信号源均采用双备份,故障发生时可瞬间切换至备份设备。新闻中心除使用机器人提供服务外,还特别设置安排了六大休闲区,包括剪纸、剪影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将亮相。

上合峰会新闻中心今日启用,“青岛造”机器人显身手

■探访 5000人同时在线 网速也“杠杠的”

上合峰会新闻中心今日启用,“青岛造”机器人显身手

在新闻中心一楼的媒体公共工作区,偌大的空间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3米×17米的高清全彩LED大屏及若干液晶信息屏,峰会启幕后,这些信息屏将即时播放公共信号画面及各类信息和通知。同时,公共工作区里还设置了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工位,半岛记者了解到,现场共设有600个工位供媒体记者免费使用,其中200个工位配有台式电脑,这些电脑分别设置了中、英、俄三种语言系统。

上合峰会新闻中心今日启用,“青岛造”机器人显身手

记者采访了解到,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新闻中心将会有3000-5000人同时网络在线,如何保证通信网络的通畅?对此,通信保障组副组长宋文胜告诉记者,他们在网络保障和设备保障方面都做了充分准备,一方面建立了覆盖新闻中心全馆的专网WIFI,另一方面配备了4个万兆的专网带宽,“这样的带宽意味着,即便新闻中心峰值时会有5000人在线的网络需求,平均下来每个人最低可达到的网速也有8兆。”宋文胜说,此外,他们还采用了具有智能天线功能的先进专用接入设备,针对新闻中心场馆的热点区域,智能天线会自动调整发射功率和带宽,如果发现某一个区域用户集中,会自动优先配置网络。

上合峰会新闻中心今日启用,“青岛造”机器人显身手

同时,结合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理念,当夜间新闻中心用户减少的时候,智能天线也会自动降低发射功率,减少能耗和功耗。“我们对电视直播信号传输质量要求高的需求,还采用了专用的传输设备,两种设备互为备份,有4-5个路由并联保证传送安全,不发生任何的质量损耗。”宋文胜说,在新闻中心正式开放前,他们一方面对新闻中心的专网进行了2-3次的全压力测试,检验是否能满足5000人同时在线的网络需求。并通过全压力测试的结果,结合大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对网络智能优化配置。

上合峰会新闻中心今日启用,“青岛造”机器人显身手

■亮点一 机器人智能服务 能把水送到跟前

在新闻中心的入口大厅处,一款名叫“六六”哇欧的咨询机器人吸引了不少人的围观。“哇欧,今天青岛的天气如何?”“哇欧,放首歌、跳支舞吧。”当有人发出这样的指令后,这款机器人就会给出答案,还会一边播放歌曲一边跳舞,乖巧的表现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上合峰会新闻中心今日启用,“青岛造”机器人显身手

咨询机器人“六六”。

半岛记者了解到,这款咨询机器人是由胶州少海汇产业园核心成员企业克路德带来的,主要应用在新闻中心入口大厅处提供问询服务。除了这款机器人外,该企业还带来了多款不同应用场景的机器人在新闻中心提供服务并展示。该企业相关负责人张学浩告诉记者,当有人说出“哇欧”这个词语时,就能“唤醒”咨询机器人,它会根据声音来源转身面向说话者,等待其发出的指令和咨询。它具有语音互动、人脸识别、自动避障、才艺表演、娱乐查询等多种功能,可根据使用环境建立人机交流场景,使用者可与机器人进行聊天、查询信息、地图、服务场所环境等。

除了这款机器人外,一款外形像圆桶的机器人也让不少人好奇。张学浩介绍,这款机器人是他们研发的主要用于智慧酒店场景引路、送货的机器人,他向记者进行了演示,“我口渴了,能送瓶水过来吗?”接收到指令后,这款机器人缓缓来到张学浩面前,“肚子”上的舱门自动打开,张学浩从里面拿出一瓶水后,舱门随后又缓缓关闭。记者了解到,这款机器人如同“店小二”一般,在智慧酒店场景应用中,不仅可以为宾客引路到客房,还可24小时把宾客点单的物品送货到客房门口。“别看它个头不大,但‘肚量’惊人,身上的两层舱门打开后,里面能装下20多瓶矿泉水。”张学浩介绍,此次他们把这款机器人带来新闻中心,也是为了给媒体记者提供送货、引路服务。

■亮点二 储物柜无需扫码 直接刷脸更便捷

上合峰会新闻中心今日启用,“青岛造”机器人显身手

为了方便海内外的媒体记者专注投入到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采访中,新闻中心在人性化服务方面的工作可谓做到了极致。在新闻中心一楼媒体公共工作区的西侧,半岛记者看到了一面墙似的储物柜,设置了密密麻麻的储物格,方便媒体记者存储不易随身携带的物品,并确保贵重物品的安全。“这些储物柜也是科技感十足,应用到了人脸识别技术,无需扫描条形码或输入密码,几秒钟就能完成储物、取物,使用起来非常便捷、安全。”办公设施设备组组长田祥雷说道。

上合峰会新闻中心今日启用,“青岛造”机器人显身手

随后,田祥雷走近储物柜给记者进行了演示,他在人像取景框处站定,不到3秒钟就完成了人像录入,紧接着一个空置储物格的柜门打开,放进物品后关柜门即可。如果想要取回存储的物品,只需再次站到人像取景框处识别人像即可,识别操作仅2秒钟。“从6月6日新闻中心启动开放后,这些储物柜在峰会期间均免费提供给媒体记者使用。”田祥雷称,他们在新闻中心一楼设置了4组储物柜,每组储物柜有24个储物格,还在新闻中心二楼设置了2组储物柜,总计能提供144个储物格,能满足媒体记者的临时储物需求。

上合峰会新闻中心今日启用,“青岛造”机器人显身手

除了新闻中心室内的高科技元素外,在新闻中心二楼的户外走廊处,来自岛城的企业还进行了高科技产品展示。比如,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带来了“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1:20的展示模型,该企业技术中心主任刘志勇介绍,作为中车青岛四方股份高速动车组技术平台的系列产品之一,“复兴号”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动车组列车。2017年9月,“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营,是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上合峰会新闻中心今日启用,“青岛造”机器人显身手

■亮点三 中心设有小花园 游着仿生机器鱼

上合峰会新闻中心今日启用,“青岛造”机器人显身手

在新闻中心的户外中庭,这里的景观设计成了清雅、秀丽的小花园,各色盛开的鲜花、汩汩的水流、蜿蜒的木栈道和水池中自由游弋的锦鲤,组成了一幅让人流连的风景画。在小花园中欣赏锦鲤时,不少人发现了一个新奇的景象。原来,在水池中颜色各异的锦鲤鱼群中,有一条似乎不太一样。它的体型较其他锦鲤要大出许多,通体乳白色略显透明,鱼背上还有几个圆圆的点发亮变色。每当这条“大鱼”在水中游动时,总会吸引好几条锦鲤围着它打转。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其实不是一条真鱼,而是一条机器鱼。”青岛太敬机器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朱雪冰告诉记者,这是由他们公司设计研发的一款仿真机器鱼,是一款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水下机器人,此次应用到新闻中心的户外中庭水池,是为了给媒体记者带来一个有趣味性的小景观。“它的体积是520mm×280mm×90mm,体重约2.8kg,使用到的材质包括ABS塑料、硅、乙缩醛、丙烯酰胺等。”朱女士介绍,这款机器鱼拥有高度仿生的外形、强大的动力和可调节比重的设计,使其在水中能够游动自如。

此外,它还装备了多种传感器,使其在水下能够做到灵活避障,还能感知人的靠近并与人互动。“如果你用手轻轻触碰一下它,它就会马上调转方向游开,仿佛是一条真正的鱼儿因为害怕而逃走。”朱女士说,这条机器鱼每次充电后能连续工作8个小时以上,并具有上浮和下潜的功能,可下潜5米左右,机器鱼的身体上装有LED显示灯,可根据游动模式的调整而转换不同的颜色。

■亮点四 安防机器人一顶仨 24小时实时监控

上合峰会新闻中心今日启用,“青岛造”机器人显身手

安防智能机器人“海海”。

就在半岛记者与这几款智能机器人体验互动时,一款四轮的机器人缓缓驶来,“这也是我们带来的产品,是一款安防智能机器人,名字叫做‘海海’。”张学浩介绍,这款机器人在新闻中心主要应用于安防巡逻、秩序维护、辅助安检、疏散喊话、问询引路等功能,它会说中英俄三种语言。“它采用了人脸识别、热源扫描、自主巡航等技术,配备远程、夜视摄像头,根据设定好的巡逻路线进行自主巡逻,或是人机远程协作完成相对复杂的安保执勤任务。”张学浩说,这款机器人有自主充电功能,可实现24小时、360度无死角实时监控,将摄录的高清视频实时回传至监控中心,规避安防盲区。

记者观察发现,这台安防机器人在工作区巡逻时,如遇对面有人距离太近,就会灵活地自动变更路线,继续执行巡逻。而这样一台安防机器人每天的工作量相当于3名安保人员的工作量,能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巡防质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