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上合峰會新聞中心今日啟用,“青島造”機器人顯身手

文/半島客戶端記者 徐傑 孫豐欣 圖/半島客戶端記者 孟達

上合峰會新聞中心今日啟用,“青島造”機器人顯身手

6月6日,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的新聞中心將正式啟用。5日,半島記者提前來到這裡體驗發現,新聞中心的場館配置和工作環境都具有鮮明的特點,尤其是在配置應用方面的科技範兒十足。記者採訪發現,不少高科技產品在新聞中心的服務上得到了巧妙的應用,比如,增添了趣味景觀的仿生機器魚,能送水到跟前的送貨機器人,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臨時儲物櫃,即便5000人同時在線也能達到人均8兆網速的通信保障……讓人不禁眼前一亮。

可為三千名註冊記者提供服務

上合峰會新聞中心今日啟用,“青島造”機器人顯身手

據悉,目前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新聞中心已經進行多次全要素演練,包括取證中心、新聞中心諮詢臺、公共工作區、媒體集結區、新聞發佈廳等14個功能區參加了演練。經過演練檢驗,新聞中心已經具備正式運行條件。根據統一安排,新聞中心6月6日正式開放,為來青採訪的境內外媒體註冊記者服務。

上合峰會新聞中心今日啟用,“青島造”機器人顯身手

新聞中心總建築面積約3.5萬平方米。作為新聞中心主場館,媒體工作區域可使用面積為10500平方米,可為3000名註冊記者提供完善服務;場館運行保障區域可使用面積為4600平方米,可供保障團隊輪流值守辦公。新聞中心場外區域還設置有衛星車、電力和通信應急保障等車輛停放區。根據運行需要,新聞中心共設立取證中心、諮詢臺、公共工作區、新聞發佈廳、會議採訪、通信保障等29個工作小組,職能涵蓋媒體接待、採訪、通信、交通、醫療、安全等全方位保障。

上合峰會新聞中心今日啟用,“青島造”機器人顯身手

新聞中心場館一層、二層和場館外側分別設置了14個功能區域,場館內無縫覆蓋高速網絡。一層主要設置了綜合服務區、媒體公共工作區、媒體專用工作區、採訪區、MCR運行區、演播室、靜思室、茶歇區、媒體集結區、公共服務區等功能區域。二層主要設置了大、中、小三個新聞發佈廳、媒體專用工作區和採訪室。結合新聞中心建築特點,在樓頂觀景平臺設置新聞現場報道單邊點和室外茶歇區,這也是新聞中心區別於以往高端峰會的新特色。

隔斷按需定製,突出節儉環保

上合峰會新聞中心今日啟用,“青島造”機器人顯身手

上合峰會新聞中心諮詢臺,志願者準備好了迎接各國媒體記者。

本著節儉辦會的原則,新聞中心沒有新建場館,是在海爾全球創新模式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根據運行需要,經過一系列規劃設計改造提升而成。為完整保持場館建築特色,設計施工團隊打破常規,放棄以往使用的傳統搭建形式,選擇可快速拆卸、循環使用的靈通環保隔斷搭建場館內部各功能區域,所有隔斷均按場館需求定製生產,在車間完成精密加工,到現場快速拼裝,不產生任何灰塵、有毒有害氣體及廢棄物等。隔斷系統採用精密數控加工及一體鎖釦技術,可快速拆卸,重複循環使用,有效降低了搭建成本。場館空調循環水系統則使用中水,以節約水資源。

上合峰會新聞中心今日啟用,“青島造”機器人顯身手

在科技與創新方面,新聞中心通信建設按照百兆桌面、千兆匯聚、萬兆上聯的網絡設計,應用大數據、智能化科技管控系統確保有線、無線網絡安全、穩定、高速。廣電設備、信號源均採用雙備份,故障發生時可瞬間切換至備份設備。新聞中心除使用機器人提供服務外,還特別設置安排了六大休閒區,包括剪紙、剪影等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將亮相。

上合峰會新聞中心今日啟用,“青島造”機器人顯身手

■探訪 5000人同時在線 網速也“槓槓的”

上合峰會新聞中心今日啟用,“青島造”機器人顯身手

在新聞中心一樓的媒體公共工作區,偌大的空間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3米×17米的高清全綵LED大屏及若干液晶信息屏,峰會啟幕後,這些信息屏將即時播放公共信號畫面及各類信息和通知。同時,公共工作區裡還設置了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工位,半島記者瞭解到,現場共設有600個工位供媒體記者免費使用,其中200個工位配有臺式電腦,這些電腦分別設置了中、英、俄三種語言系統。

上合峰會新聞中心今日啟用,“青島造”機器人顯身手

記者採訪瞭解到,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期間,新聞中心將會有3000-5000人同時網絡在線,如何保證通信網絡的通暢?對此,通信保障組副組長宋文勝告訴記者,他們在網絡保障和設備保障方面都做了充分準備,一方面建立了覆蓋新聞中心全館的專網WIFI,另一方面配備了4個萬兆的專網帶寬,“這樣的帶寬意味著,即便新聞中心峰值時會有5000人在線的網絡需求,平均下來每個人最低可達到的網速也有8兆。”宋文勝說,此外,他們還採用了具有智能天線功能的先進專用接入設備,針對新聞中心場館的熱點區域,智能天線會自動調整發射功率和帶寬,如果發現某一個區域用戶集中,會自動優先配置網絡。

上合峰會新聞中心今日啟用,“青島造”機器人顯身手

同時,結合綠色環保、節能降耗的理念,當夜間新聞中心用戶減少的時候,智能天線也會自動降低發射功率,減少能耗和功耗。“我們對電視直播信號傳輸質量要求高的需求,還採用了專用的傳輸設備,兩種設備互為備份,有4-5個路由並聯保證傳送安全,不發生任何的質量損耗。”宋文勝說,在新聞中心正式開放前,他們一方面對新聞中心的專網進行了2-3次的全壓力測試,檢驗是否能滿足5000人同時在線的網絡需求。並通過全壓力測試的結果,結合大數據進行分析,從而進一步對網絡智能優化配置。

上合峰會新聞中心今日啟用,“青島造”機器人顯身手

■亮點一 機器人智能服務 能把水送到跟前

在新聞中心的入口大廳處,一款名叫“六六”哇歐的諮詢機器人吸引了不少人的圍觀。“哇歐,今天青島的天氣如何?”“哇歐,放首歌、跳支舞吧。”當有人發出這樣的指令後,這款機器人就會給出答案,還會一邊播放歌曲一邊跳舞,乖巧的表現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上合峰會新聞中心今日啟用,“青島造”機器人顯身手

諮詢機器人“六六”。

半島記者瞭解到,這款諮詢機器人是由膠州少海匯產業園核心成員企業克路德帶來的,主要應用在新聞中心入口大廳處提供問詢服務。除了這款機器人外,該企業還帶來了多款不同應用場景的機器人在新聞中心提供服務並展示。該企業相關負責人張學浩告訴記者,當有人說出“哇歐”這個詞語時,就能“喚醒”諮詢機器人,它會根據聲音來源轉身面向說話者,等待其發出的指令和諮詢。它具有語音互動、人臉識別、自動避障、才藝表演、娛樂查詢等多種功能,可根據使用環境建立人機交流場景,使用者可與機器人進行聊天、查詢信息、地圖、服務場所環境等。

除了這款機器人外,一款外形像圓桶的機器人也讓不少人好奇。張學浩介紹,這款機器人是他們研發的主要用於智慧酒店場景引路、送貨的機器人,他向記者進行了演示,“我口渴了,能送瓶水過來嗎?”接收到指令後,這款機器人緩緩來到張學浩面前,“肚子”上的艙門自動打開,張學浩從裡面拿出一瓶水後,艙門隨後又緩緩關閉。記者瞭解到,這款機器人如同“店小二”一般,在智慧酒店場景應用中,不僅可以為賓客引路到客房,還可24小時把賓客點單的物品送貨到客房門口。“別看它個頭不大,但‘肚量’驚人,身上的兩層艙門打開後,裡面能裝下20多瓶礦泉水。”張學浩介紹,此次他們把這款機器人帶來新聞中心,也是為了給媒體記者提供送貨、引路服務。

■亮點二 儲物櫃無需掃碼 直接刷臉更便捷

上合峰會新聞中心今日啟用,“青島造”機器人顯身手

為了方便海內外的媒體記者專注投入到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的採訪中,新聞中心在人性化服務方面的工作可謂做到了極致。在新聞中心一樓媒體公共工作區的西側,半島記者看到了一面牆似的儲物櫃,設置了密密麻麻的儲物格,方便媒體記者存儲不易隨身攜帶的物品,並確保貴重物品的安全。“這些儲物櫃也是科技感十足,應用到了人臉識別技術,無需掃描條形碼或輸入密碼,幾秒鐘就能完成儲物、取物,使用起來非常便捷、安全。”辦公設施設備組組長田祥雷說道。

上合峰會新聞中心今日啟用,“青島造”機器人顯身手

隨後,田祥雷走近儲物櫃給記者進行了演示,他在人像取景框處站定,不到3秒鐘就完成了人像錄入,緊接著一個空置儲物格的櫃門打開,放進物品後關櫃門即可。如果想要取回存儲的物品,只需再次站到人像取景框處識別人像即可,識別操作僅2秒鐘。“從6月6日新聞中心啟動開放後,這些儲物櫃在峰會期間均免費提供給媒體記者使用。”田祥雷稱,他們在新聞中心一樓設置了4組儲物櫃,每組儲物櫃有24個儲物格,還在新聞中心二樓設置了2組儲物櫃,總計能提供144個儲物格,能滿足媒體記者的臨時儲物需求。

上合峰會新聞中心今日啟用,“青島造”機器人顯身手

除了新聞中心室內的高科技元素外,在新聞中心二樓的戶外走廊處,來自島城的企業還進行了高科技產品展示。比如,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帶來了“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1:20的展示模型,該企業技術中心主任劉志勇介紹,作為中車青島四方股份高速動車組技術平臺的系列產品之一,“復興號”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動車組列車。2017年9月,“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在京滬高鐵率先實現時速350公里運營,是我國成為世界上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

上合峰會新聞中心今日啟用,“青島造”機器人顯身手

■亮點三 中心設有小花園 遊著仿生機器魚

上合峰會新聞中心今日啟用,“青島造”機器人顯身手

在新聞中心的戶外中庭,這裡的景觀設計成了清雅、秀麗的小花園,各色盛開的鮮花、汩汩的水流、蜿蜒的木棧道和水池中自由遊弋的錦鯉,組成了一幅讓人流連的風景畫。在小花園中欣賞錦鯉時,不少人發現了一個新奇的景象。原來,在水池中顏色各異的錦鯉魚群中,有一條似乎不太一樣。它的體型較其他錦鯉要大出許多,通體乳白色略顯透明,魚背上還有幾個圓圓的點發亮變色。每當這條“大魚”在水中游動時,總會吸引好幾條錦鯉圍著它打轉。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其實不是一條真魚,而是一條機器魚。”青島太敬機器人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朱雪冰告訴記者,這是由他們公司設計研發的一款仿真機器魚,是一款高度智能化、自動化的水下機器人,此次應用到新聞中心的戶外中庭水池,是為了給媒體記者帶來一個有趣味性的小景觀。“它的體積是520mm×280mm×90mm,體重約2.8kg,使用到的材質包括ABS塑料、硅、乙縮醛、丙烯酰胺等。”朱女士介紹,這款機器魚擁有高度仿生的外形、強大的動力和可調節比重的設計,使其在水中能夠遊動自如。

此外,它還裝備了多種傳感器,使其在水下能夠做到靈活避障,還能感知人的靠近並與人互動。“如果你用手輕輕觸碰一下它,它就會馬上調轉方向遊開,彷彿是一條真正的魚兒因為害怕而逃走。”朱女士說,這條機器魚每次充電後能連續工作8個小時以上,並具有上浮和下潛的功能,可下潛5米左右,機器魚的身體上裝有LED顯示燈,可根據遊動模式的調整而轉換不同的顏色。

■亮點四 安防機器人一頂仨 24小時實時監控

上合峰會新聞中心今日啟用,“青島造”機器人顯身手

安防智能機器人“海海”。

就在半島記者與這幾款智能機器人體驗互動時,一款四輪的機器人緩緩駛來,“這也是我們帶來的產品,是一款安防智能機器人,名字叫做‘海海’。”張學浩介紹,這款機器人在新聞中心主要應用於安防巡邏、秩序維護、輔助安檢、疏散喊話、問詢引路等功能,它會說中英俄三種語言。“它採用了人臉識別、熱源掃描、自主巡航等技術,配備遠程、夜視攝像頭,根據設定好的巡邏路線進行自主巡邏,或是人機遠程協作完成相對複雜的安保執勤任務。”張學浩說,這款機器人有自主充電功能,可實現24小時、360度無死角實時監控,將攝錄的高清視頻實時回傳至監控中心,規避安防盲區。

記者觀察發現,這臺安防機器人在工作區巡邏時,如遇對面有人距離太近,就會靈活地自動變更路線,繼續執行巡邏。而這樣一臺安防機器人每天的工作量相當於3名安保人員的工作量,能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巡防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