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製藥裝備行業惡戰:政策紅利消退、市場萎縮、惡性競爭頻現

製藥裝備行業惡戰:政策紅利消退、市場萎縮、惡性競爭頻現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李永華|北京報道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22期)

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認證帶來的政策紅利消退後,我國製藥裝備行業出現退潮。

2017年年報與2018年一季報發佈後,一度高增長的製藥機械上市公司業績一個個臉色難看。

2017年,東富龍營業收入同比上升28.48%,但扣非淨利潤同比下滑57.71%;迦南科技營收增長47.75%,淨利潤下降27.49%。製藥裝備板塊收入超10億元的新華醫療繼2016年度扣非利潤虧損4771萬元後,2017年度扣非利潤繼續虧損1.36億元。

今年一季度,東富龍業績繼續惡化:扣非淨利潤同比下滑73.77%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也下滑24%。

楚天科技日子也不好過:淨利潤連續下滑兩年後,2017年淨利潤微增1.16%。同處湖南長沙的千山藥機已陷入虧損,麻煩纏身,至今未能公佈2017年年報。

然而,兩年前製藥裝備行業上市公司還是備受資本追逐的對象,市場也曾極度紅火。統計數據顯示,2012—2016年我國製藥裝備行業市場規模從323億元增長至673億元,5年翻番。

企業表現也不俗。如東富龍的營業收入從2012年的8.22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15.56億元,其他幾大企業也盆滿缽滿。

如此靚麗的業績表現主要得益於從2011年開始大力推進的新版GMP認證,要求所有生產企業均應在2015年12月31日前達到新版藥品GMP認證,否則就會失去生產資格。

各藥企不得不投入巨資改造生產線,直接催生了龐大的製藥裝備需求。

一派紅火中,東富龍提出2020年達到50億元的營收目標,楚天科技董事長唐嶽提出的目標則更為宏大——2025年實現營收200億元,淨利潤藥超過30億元,市值達到千億元。

製藥裝備行業惡戰:政策紅利消退、市場萎縮、惡性競爭頻現

高峰期紛紛擴張,行業低谷中惡性競爭

強烈的信心支撐下,以及對GMP政策紅利即將消退的擔憂,各上市企業乘勢而上,積極對外擴張。

2014年4月,新華醫療出資3.7億元收購成都英德85%股權。此外,新華醫療還先後收購天清生物、博訊生物、上海遠躍、盛本包裝等多家公司。

2014年8月,上市剛4個月的楚天科技以5.5億元收購長春新華通製藥設備有限公司(下稱“長春新華通”)100%股權,後者是我國規模最大的製藥用水設備企業。接下來,楚天科技又拿下四川省醫藥設計院,增資控股浙江飛雲,2017年聯合控股股東共同出資11億元收購德國Romaco公司75.1%股權。

東富龍同樣熱衷於外延式擴張,通過併購先後進入食品機械與精準醫療領域,實現多元化佈局。千山藥機也向基因芯片、煙花智能生產線、食品包材等領域轉型。

與此同時,各企業也紛紛從過去以銷售簡單產品或聯動線為主向提供醫藥裝備整體解決方案和醫藥智慧工廠發展,希望以此拿下更多的訂單,也獲得更大的不可替代性。

然而,2015年GMP認證告一段落,市場降溫,製藥裝備企業還是走到了分水嶺,既要面對低谷期的惡性競爭,也不得不吞下高峰期大擴張所留下的惡果。

一位製藥裝備行業資深人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藥企做GMP改造,除了要買設備,還要投入好幾倍的技改資金,一條生產線做下來,小企業就受不了,大企業一般也不願意投。”

在製藥裝備企業的下游,藥企也保持謹慎。漢森製藥董事長劉令安說,現在藥品原材料年年漲價,人工年年上漲,但是藥品招標價格越來越低,企業利潤也越來越低。

市場萎縮後,降價成為不得不然的競爭手段。對此,楚天科技董事長唐嶽感慨:“排名最靠前的兩家企業——東富龍與楚天科技產品重疊率非常高,雙方為搶奪市場佔有率第一的位置,競爭非常慘烈。”據悉,雙方的“戰火”甚至燒到了印度市場。

唐嶽坦言:“競爭完畢以後,雙方的盈利都不太理想。這既出乎我們的意料,也出乎東富龍的意料。”2017年,楚天科技毛利率下滑6.41%;東富龍下降7.27%。

放寬信用政策,計提商譽減值

為爭奪客戶,在降價的同時,放寬信用政策也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其後果直接反映為應收賬款的大幅增加。楚天科技2017年年報稱,“公司對行業內信譽良好的優質客戶適當放寬了信用政策,使得應收賬款增加,進而導致報告期資產減值損失較上年同期增加1157.72萬元。”年報顯示,2017年其應收賬款為6.56億元。

截至2017年底,東富龍應收賬款達4.76億元,當年資產減值2.5億元,其原因是“由計提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的壞賬準備及計提商譽減值形成 ”。

值得注意的是,“商譽減值”對於不少公司來說已成為隨時可能起飛的黑天鵝。千山藥機2017年計提商譽減值準備3.18億元,高於其3.12億元的全年營業收入。這源自其此前收購的一家醫藥包材公司。

2017年,新華醫療對併購子公司計提商譽減值準備額度為2.24億元,2013年和2014年溢價收購的上海遠躍和成都英德各“貢獻”超1億元,這直接導致新華醫療2017年虧損1.36億元。

不得不計提商譽減值準備當然是因為收購對象曾經描繪的高增長變成夢幻泡影。這在新華醫療對成都英德的訴訟中展露無遺。

當年,成都英德承諾,2014—2017年的扣非淨利潤分別不低於3800萬元、4280萬元、4580萬元、4680萬元。現實則是成都英德從未達成目標,2016年還虧損5057萬元。更要命的是,成都英德原股東僅補償一年後,就拒付業績補償款。一怒之下,新華醫療2017年6月將對方告上了法庭。

2018年,這個由政策驅動的產業迎來新變局。按照去年底發佈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關於修改部分規章的決定》要求落實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求,取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認證,按程序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後正式實施。

業內普遍認為,這意味著將有一套更嚴格的日常監管體系來替代以往的認證管理。

目前,新政的影響尚未顯現。東富龍2018 年的銷售目標是不低於18 億元,與2017年營收目標持平。唐嶽坦言,今年前4個月業績並不理想,但在手訂單有14億元,“2018年,更加註重經營質量。”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方“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