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看待突然兴起的各种微信对骂群?

剑花烟雨风情


就我所知,最近突然流行起来的对骂群,好像是从NBA总决赛第一场骑士对战勇士赛后突然出现的,而就在最近几天,各种各样的对骂群突然流行起来,在我自己的微信群里面,也出现了一些截图。

这其实勾起了我一些很遥远的回忆,因为对骂群不算是什么新生事物,2000年左右开始上网的老网民应该还记得,各种聊天室曾经风靡数年,聊天室每天都人满为患,经常卡掉线。

我最初注册QQ号,就是为了进聊天室和人聊天,当时进的第一个聊天室我印象还是很深的,是一个讨论学习诗词的聊天室,但是后来,吵架就成了聊天室里的主流,导致正常的讨论完全无法进行,那时没有语音,所以网上出现了大批的“骂人宝典”,我记得有些人能整夜整夜的刷屏互骂,后来出现了语音,这和今天的互骂群基本上就非常接近了,不同的是那时还要抢麦,我见过因为和人对骂,抢不到麦砸网吧电脑的事情。

而更奇怪的是,当时出现了一批“女骂手”,她们每天上线就是在聊天室里面骂街,后来我参加工作以后才知道,这些“女骂手”实际上和今天的网络主播非常类似,她们已经把“骂人”变成了工作,因为吵架能够吸引大量的网民围观,提高聊天室的人气,而一些人气极高的聊天室,会变成违法活动——特别是网上色情活动的入口,所以在2009年的打黄扫非活动中,大量的聊天室被强制关闭,而在今天我们看到,对骂群实际上就是当初骂街聊天室的复活。

玩自媒体的人应该都知道,金钱、暴力和色情,是最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三种要素,在今天这个注意力竞争的时代,很多标题党都是靠金钱、暴力和色情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和网民对色情和金钱的态度相反——绝大多网民都反对色情泛滥和拜金主义,暴力却往往能够得到大量网民的赞许,这种盲目崇拜暴力的心态是非常可怕的,造成人群的分裂和矛盾的不断升级,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线上的相互辱骂,终将酿成线下相互伤害的惨剧。

在今天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明白的是,辱骂他人并不是一件小事,这种对骂群的组织者,不管是为了好玩还是发泄,其心态是扭曲的——如果两个人有矛盾,我们该做的是努力从中劝解,而不是提供一块场地,让他们相互辱骂;而对于这些对骂群中的参与者和围观者来说,对骂群本身不是问题——积极参加到辱骂别人的活动中,从他人的相互辱骂中取乐的人本身才是更大的问题。

对骂群的死灰复燃,对于促进更为和谐的人群关系,采取更为理性的方式方法解决矛盾都是一种挑战,甚至我们可以讲,对骂群本身就是违法行为的产物,侮辱、威胁、诽谤的言论本身已经触犯法律底线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我希望不管是平台还是对骂群的组织者、参与者都能够悬崖勒马,迷途知返,不要为了好奇、发泄情绪,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很多罪恶都是从看上去微小的“邪恶”开始的,至少我们应该明白,对骂群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扭曲的社会现象,我们需要对暴力保持时刻的警惕。


一笑风云过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场全民互喷的狂欢,就像是我们迈向虚无的一次集体快进吧。

让我们想到电影《搏击俱乐部》。以下是真故第一喷子赵普通的真实体验。

布拉德·皮特(泰勒)和爱德华·诺顿(杰克)走在空无一人的街上。

泰勒向杰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打我。”

“啥?”

“那我打你了!”泰勒给了杰克一拳。杰克感觉对方疯了,和泰勒扭打在一起。在打斗的过程中,杰克体验到了打斗的快感,并加入了搏击俱乐部。

这是1999年大卫芬奇电影《搏击俱乐部》的剧情,在2018年6月7日的中国互联网上,虚构的历史被重演了 。

剧照 | 《搏击俱乐部》

这天下午,各种各样的互喷群抢走了我的注意力。从NBA的“骑士勇士互喷群”,到花样百出的“互相吐痰群”、“哈哈哈哈哈对笑群”。我的心态也从“这些人有病吧?”到“这太有意思了”,如果不马上加入一个,简直是向世界宣布我已经被时代所淘汰。

虽然前几天加入的王菊粉丝群“菊の魂”已经凉了,没人再在群里发菊言菊语或者王菊表情包。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我决定像个男人一样去战斗,并立马找人给我安排了一个“美团饿了么互喷群”。

互喷群原则1:进了互喷群,一定要骂

搏击俱乐部原则:第一次来搏击俱乐部一定要打

互喷群最初承载的功能是发泄,同事们在身边感慨着“这届年轻人压力太大”时,还不知道我已经开始战斗了。

美团饿了么群里充满了“饿了么傻X”,“美团外卖傻X”的机械性互骂。为了提升参与体验,我进群就来了一句:“点外卖的都是傻X。”

漂亮,我立即被群攻了。群里的人开始疯狂@我,并问候全家。但不幸的是,我的“风头”很快被一位发红包的朋友抢走。

“发你X红包呢?”,“发红包的都是傻X”。群里的朋友们像行军蚁一样疯狂攻击着每一个目标,才一分钟不说话,我就被遗忘了。

有趣的是,我跟着骂了几句发红包的人,也显得无比自然。

不得不说,我有点上头了。我在群里@了整整一排人,点对点地把每个人骂了一遍。我已经再次成为了互喷群的焦点,每个人都在点名骂我。

一开始我只知道骂人可以发泄,没想到被骂也有点刺激。我在每次被冒犯的时候感觉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心跳加速,脸也憋红了。如果对方骂的巧妙,我还想为他鼓掌。

这简直是一次全民线上轻度SM大party。这一刻,我觉得这个互喷群真的有点搏击俱乐部的意思。

就像电影中说的:“我们的大战只是心灵之战,我们的恐慌只是我们的生活”那还等什么呢,我赶紧和伙伴们互相分享,一起开始这场心灵之战。

互喷群原则2:如果你被骂得受不了,就退群。除非你是群主

搏击俱乐部原则:只要有人喊停,即将死掉,打斗就停止

我第二批加入的群有两个,“古诗现代诗互喷群”和“某大学城9校互喷群”。

看似高级的诗歌互喷群很快就输了,群里的人只能不断重复着“现代诗都是屎”,或者“古诗也没什么内容”之类的言论,最多就提一些诗人的名字并配上侮辱性字句,你无法想象,一百多个人围绕着一个充满学术感的而又不熟悉的话题展开骂战真的太令人尴尬了。

我意识到,试图给互喷群披上华丽的外衣简直是适得其反。隔壁的大学城9校互喷就来得激烈得多,令人“心旷神怡”。

理工说外贸的该出台了,外贸说美院没脑子,美院说政法呆滞,最后所有人一起骂一所国际学校野鸡。因为地理上相隔不远,当骂战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人开始威胁“你敢不敢报出自己的宿舍楼?”但是没有人回应他,而且不回应也不显得怂,很快他的问题就被淹没在几百条互骂里。

剧照 |《搏击俱乐部》

污言秽语的能量是巨大的,刷屏的同类字眼迅速让我感觉到了生理不适,有想吐的感觉。每隔几分钟我就要把手机屏幕关掉休息一次。在这几分钟里,刚才和你骂得像杀父之仇的那个人已经开始转骂其他人。

在这里,没人在乎你是谁,你只管和我对骂。我赶紧随便@了一个人开始骂他。一秒后,我被踢出了群聊。

在这个瞬间我意识到了两件事。

1.虽然打着娱乐的旗号,但是被骂还是会生气的。

2.我骂的那个人是本群的群主。

与此同时,有一位美团党在群里喊:“饿了么垃圾”,楼下回复说:“我不饿”。这种自杀式互喷的创举在群众收获了所有人的尊重。

走出写字楼,傍晚6点的北京异常凉爽。同事看着天空说:“我看了天气预报,一会要下雨了。”我掏出手机看了一眼,果然有雨。或许是因为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我突然有点怀念小时候新闻联播后准时收看的天气预报。

一位成功戒掉互喷群半小时的朋友说:“刚才在互喷群里骂得很嗨,下班和朋友见面吃个饭,一下就冷静了,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但很快,我又被另一个朋友拉进了新的互喷群。果然,地铁高峰期也是这座城市的无聊高峰期。

晚上7点,微信群里战得火热,微博上的营销号们努力发布着“互喷群搞笑视频”,每刷新一下都有人在焦急地询问“谁有互喷群,求安排。

成为“菊外人”没什么大不了,每天都有新的局在网络上等着我们。

互喷群原则3:只要愿意,你可以建立无数个互喷群

搏击俱乐部原则:一次只能两个人打

为了测试大家对“互喷群”的热衷程度,我一口气创立了9个不同主题的互喷群,把9张二维码发布到朋友圈的五分钟后,有两个群已经满100人,无法扫码进入。

出乎意料的是,最初的“肯德基麦当劳”、“百事可口”、“骑士勇士”都只有十几个人加入,并且没人开口说话。“南北互喷”和“12星座互喷”瞬间就被一句“东北人XX”或者把群名更改为“处女座XX”打开僵局,大家迅速完成破冰融入战斗,最可怜的“rap喊麦互喷群”由于门槛较高,没人会rap,直接成了一个闲聊群。

类似于“饭圈”有相应的规矩,很多进群的人也会礼貌性地问一句“先自我介绍还是直接开喷?”接着被骂一句之后迅速反击。

“南北互喷”曾经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和平,大量的南方人在群里交流各地美食,群名一度被更改为“南北交友群”、“吃货交流群”,但是很快,不知道是谁骂了一句之后,节奏又被带了起来,南方北方人,准确地说是广东人和东北人再次开始了互骂。

而一开始疯狂互骂的星座群,或许是由于火力被分成了12份,最后被改名为“星座互助群”,从“双子座最XX”,到刚才有人在群里说“射手座怎么还不睡”,我看到了星座爱好者们柔软的一面。

七零八落的9个互喷群,最后呈现了大概相同的发展脉络:

1. 刚进来先问有没有规矩

2. 发现没什么规矩,开始互喷

3. 喷的方向转向地域、星座、性

4. 有人开始试图找存在感,发语音、黄图、红包

5. 借着共同抵制语音和黄图,大家试图握手言和

6. 一旦有人再次开喷,所有人开始互喷

7. 疲惫,闲聊,凉凉

互喷群原则4:表面互喷,悄悄加好友

搏击俱乐部原则:脱掉衬衫和鞋子再打

微博上有人发段子说,“今天在互喷群见证了三对的诞生”。可能有点夸张,但一定有人是一边骂人一边挨个看微信性别并偷偷加好友。

建群之初,我眼看着几个小男生连续加入了9个群。

如果为了吵架,那么他就是一个坚定的:吃麦当劳、喝可口可乐、听喊麦、骑士队、处女座、北方人主义者。

他们努力在所有群里带动气氛,和大家从互骂到闲聊几乎都是这几个人在说话,更多的人就只是进来围观。在群里气氛稍微缓和的时候,甚至有人在群里说:“不要骂了,我们来处对象吧”。

问他们为什么要加群的时候,我几乎得到了同样的答案:“就是凑个热闹。”私下加我的人都表现得很礼貌,就像是战斗结束后,穿好了自己的衬衫。

互喷群原则5:睡前停止对骂

搏击俱乐部原则:打斗没有时限

凌晨2:30,大多数群都在互道晚安。这一刻充满了疲惫,安宁,和诡异。没人知道为什么,互骂了半的一群人要在结束前要向对方发一句“睡了”,我居然还感觉到了一种别致的浪漫。

2005年,一本《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成为了流行青春小说,一时间几百万初中生的QQ空间签名都改成了“我的青春无处安放”。现在大家更喜欢用“安排”这个词,动不动就“把谁谁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这个炎热的初夏夜晚,很多人在“互喷群”里把别人安排,或者被安排了。这些都没有什么,因为没人知道在这场无关紧要的狂欢过后,明天该怎么安排。

一天下来我有点腻了,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遵守那条“不能提及搏击俱乐部”的规定,所有人都到处扩散着这样的信息,每个角落都被同化之后,互喷群的意义也就消失了。

明天,也可能是后天,厌倦后的人们开始纷纷退出互喷群,指责互喷群。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走到何处都摆脱不了它的影子。

-END-

作者 赵普通,真故第一喷子


真实故事计划


其实互怼这件事情,在互联网领域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相信很多程序员就应该有一些经验,本来最开始只是一些调侃,但是有的慢慢的就变味了。

  • 互怼最开始起源于程序员圈子

最开始的互怼其实来源于程序员圈子,本来也仅仅是彼此用来调侃或者彼此娱乐的。比如有下面这些比较今天的例子。

1. 程序语言鄙视链,玩C语言,玩汇编的瞧不起写C++的;玩C++的鄙视玩Java和C#的;玩Java和玩C#的互相鄙视,并且还都鄙视玩PHP的;玩PHP的鄙视玩JavaScript和HTML的;然后上面这些所有人都被玩Lisp等函数式语言的鄙视。

2. 用Emacs文本编辑器的和Vim的互相鄙视,并且都鄙视用其他文本编辑器的,然后玩文本编辑器的都鄙视用IDE的。

3. 用Unix/Linux操作系统的鄙视用macOS和用Windows的,而用macOS的鄙视用Linux和Windows的。

4. 后端工程师鄙视前端工程师,前端工程师鄙视交互设计师,交互设计师鄙视美工,于是周末的时候,美工把妹去了,上面这些人还在加班。

5. PHP是最好的语言。

所以本质有的是调侃的段子,但是因为这些存在有时候会友好互怼,但是基本都很正面,除了林纳斯这种有个性的大神真的是怼其他人。

比如苹果、三星互怼群,小米华为互怼群,骑士勇士互怼群,耐克阿迪互怼群,天猫京东互怼群...当然这些群大部分都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很多人都只是喜欢调侃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要互怼,只是图乐子而已。

但是慢慢有些群就变味了,开始了谩骂、人身攻击,这一点就不好了,变味了。

  •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后果,微信必然强力干预

友好互怼当然没问题,但是变味了就容易出问题了。

渐渐的可能因为互怼而引起更大规模的轰动,可能因为互怼甚至产生互相谩骂侮辱等人身攻击,甚至有可能出现线下约架,网络暴力等等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接下来相信微信一定会强势整顿,何况这段时间以来,国家对于网络的管理越来越严。

所以我还是觉得,友好互怼,朋友之前作为茶余饭后的乐子我觉得本身没问题,但是大家必须得理智的掌握好这个互怼的度,如果掌握不好,那就不要参与,否则造成了什么不良的后果,涉及到什么不好的影响,后果自负!


EmacserVimer


这段时间,NBA总决赛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无论是骑士球迷,还是勇士球迷都激动地不能自已。身为詹姆斯的坚定支持者,我自然也不能免俗。原本我只是想理智看球,但直到一位球友把我拉到“骑士勇士球迷对骂群”中,我才发现另外一个“全新世界”。

在这个群中,双方球迷站在各自立场上展开了疯狂互喷。各种污言秽语出现在群中,约架也不在少数。自认没有骂人功底的我,只能是默默潜水。或许是因为在虎扑、腾讯NBA等网站、论坛中对骂会被封禁或拉入“小黑屋”,这些人都转战了微信群。在群中,每个人都展露了自己的另外一面——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除了球迷对骂群外,其他各种奇葩的对骂群也不在少数。肯德基VS麦当劳、不吃榴莲VS吃榴莲、不吃香菜VS吃湘菜、王者荣耀VS英雄联盟、无理由VS有理由……只要看似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行为,都能展开对骂。

原本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都温文尔雅,或许也都知书达理。甚至在微博等更开放性的互联网平台上,他们也展现出自己积极的一面。但为何在微信的对骂群中却显得有些暴躁?我认为原因是有多方面的。

一是微信比较封闭,任何人都能在群中畅所欲言。即使说一些伤人的话,也没人能追查出来。一般人通过微信头像和昵称,根本不可能直接将对骂的人给“人肉”出来。不用承担后果的对骂,让每个人都暴露了那个“黑暗”的自己。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现在的“杠精”也越来越多。他们往往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理念,并对不认同自己理念的人予以抨击。他们特别活跃,简直就是混迹于互联网上的“抨击者”。而他们看似在与人辩论,但实际上只是在不断输出自己的理念。如果说辩手想赢是靠讲道理,那么“杠精”想赢靠的就是无理取闹!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对骂群的存在就是满足了某些人展现自我“价值观”和理念的需求。或许,他们在展现时有些“狂暴”,而微信群正是给了他们一个合适的宣泄空间。希望以后微信能多加管理,尽量对那些太过“肮脏”的对骂群予以关闭。

就在6月8日下午,微信宣布群内谩骂等行为将会被封号封群,但其主要依靠的是用户主动提交的证据、材料。何时微信能用大数据等技术自动判断“对骂”行为,或许才能刹住这股“歪风邪气”。


科技新发现


一个偶然的机会,精英菌看到一个朋友分享的对骂群里面的内容。对骂语言粗俗,对战双方持续不断的斗志,不断出现的国骂。真是无法在看下去!(偷偷捂脸)实在不知道,这样的语言怎么能出自人口!(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臭味)。

当两群人意见相左的时候,提出不同见解未尝不可。毕竟每个人对待事物的看法,理解各不相同,坚持自己的原则也没有错。可是上升到靠骂人来发泄、解决问题并不是文明人的做法。这是最原始初级解决问题的方式,好比斗狠的两条狗,只能靠互相撕咬战胜对方,决出胜负。人跟动物毕竟不同,是有思维和理智的,进化到如此高阶的程度还在用爬行动物的方式解决问题,可笑!

微信是风靡一个时代的即时通讯工具,被人广泛使用。以往暴露在公众眼前的社区媒体、论坛,微博等带有情绪化的言论在转移到微信群组后,语言的表达程度更放得开。微博,论坛一旦发表不良言论都会被“和谐”掉,微信群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语音的对骂让表达更加酣畅淋漓。

微信中的互怼群,只是站在不同立场的两个群体。对于所持意见并无对错、好坏之分。如果把互怼变成调侃,运用睿智的语言,丰富的知识储备,机智的幽默来进行化解,优劣之势不辨自明。话不说不明,理不辩不清。说话讲理可不在于声音的高低,言语的粗俗而是哪句话更有分量,能争取到更多的认同。

对骂群的兴起并不是一件值得推崇的好事,群骂已经不再是个人行为,个人情绪的宣泄,升级为集体事件后果不堪设想。还是建议平台方多介入与管理。避免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和恶性后果。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无忧精英网


这还很稀奇么?这也不是最近突然兴起的东西啊?早就有了...


经历过聊天室时代、YY 语音、杀人游戏APP、直播平台(骚猪和卢本伟)这类产品的用户,忘了这种对骂也很流行的么?

尤其是聊天室时代,那时候是真的对骂,谁都不认识谁,网吧里总有一些过嘴瘾的人,一骂就是半个晚上!

再后来就是那些所谓的杀人游戏、狼人杀... 一帮“社会摇少年”开房间不是为了玩游戏的,轮到谁说话,谁就是一顿 Freestyle!!


微信因为封闭了每个人的社交关系网,所以这种对骂群一直都流行不起来,没有人会拉一帮自己的朋友进来对着骂,除非闲的蛋蛋疼...

最近突然火了一下子,主要是因为篮球、足球的原因,很多时候一帮球迷聚在一起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两帮人常常会聚在一个酒馆或者烧烤店里看球赛直播。现在人们素质都比以前高了,为了维护自己支持的球队又不能乱爆粗口,所以怎么办?


可能是哪个脑洞惊奇的人想出来这么个主意,把两拨人建群拉到一起,大家互喷好了。既有乐趣,又有素质...!!围观群众又可以肆意截图转发以表示自己是个很特别的人!在参与一件很特别的事儿!


我的看法是:呵呵哒!什么时候这些东西都没了,国民素质就真的是高了!


  • (点击关注可以查看更多我的问答动态,欢迎与我交流。)

猫眼智客-杨明慧


微信的火爆因为漂流瓶、附近人、摇一摇,而后是微商作为销售工具给微信推到了社交会的高点,但是社会化自媒体特别是短视频的来到,让微信的人群流失,现在大家都爱看今日头条,那微信社群在沉寂了好长一段时间后,终于又出现了火爆,引爆这种火的却是对骂社群,这太让人意外了,但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微信成为了大家减压的工具,互联网压抑了太多太久的情绪,对骂社群成为了互联网的情绪垃圾场,这对于网友而言也是一种娱乐手段嘛,但是微信平台及管理者就显得无奈了:大家把我们的平台当成对骂的工具和战场了,有没有当年的聊天室的感觉?这也说明了一点:微信在举报、管理方面的不足,这一直是所有用户都同感的,就微信这管理态度和心态,出现这事也是正常的。


腾讯还公开感谢360,人家也没有太多的表态:内心都明白,这么多年的竞争关系和当年的大战,谁不知道谁呀,你这不是感谢我,这是做样子对几亿网民看呢。最早发现的是参于对骂者,也肯定有举报的,你们怎么没有自己第一时间反馈和发现呢?多打脸呀,现在又拉人家360说感谢人家发现漏洞,这真是公关牛呀,但管理还是差了点。


为更详解表达观点,分享一段原创短视频: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0199783224032187185, "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pgc-image/15285407123291d494aad85\

孙洪鹤


最近因为骑士和勇士之间的对骂群而引发了各种的对骂群的产生,一个从爱好催生出来的变种的对抗群就此诞生,而这样的对骂群实际上并不是真的从热爱引发的争论,对抗,因为好的对抗只有惺惺相惜,不会真的恶语相向,那是最低级的表现分方式。当年魔术师和大鸟伯德从黑白对抗的时代里走来,一路上杀杀停停,但是从没有引发过现在这样的争论和对峙,甚至在约翰逊的退役仪式上,伯德是穿着约翰逊的球衣来参加的。

记住一件事:好的对手是势均力敌,势均力敌才能天生地久,有时候找到一个最完美的对手,比你身边任何一个朋友都可能会让你成长起来,而且他可能看见的是另一个你,这样的事情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

但是为什么现在的球迷会组建这样的对骂群?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现在很多球迷所谓的因为热爱成立的阵营对骂,不是维护球星,而是维护自己脆弱不堪的梦想和那一点点在现实中都无法实现的尊严感。网络时代赋予了现在大众化说话的权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恨设定标准,这种标准甚至是不可理喻的,但是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这样的事情,他们只能把在现实中不安的,焦虑的情绪,带到一个虚拟世界,甚至这些对骂群背后的脸,可能是一张张在上班中僵硬的扭曲的表情,让生活摧残的不成样子之后,他们要在别的阵营去极尽能事的发泄情绪。

所以这种不健康的表达方式,也是社会压力和现在大众化情绪指数的一个表达和体现,在国外那种球迷不但带着狂热,还带着理智和尊重,而在中国时下,球迷之间的对抗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体育和其他事情本身的价值淹没在了一种没有意义的争论和对抗之下,在这样的对骂之下,谁都不会是赢家。


枪炮篮球PiU


这不就是明显闹着玩的吗,根本没必要多加批判吧,就是生活枯燥,加进去聊聊天,认识人,好玩而已。

我想起我读书时候也无聊加过很多好玩的群。有时候大家还会集体角色扮演最新电视剧,比如,标记自己容嬷嬷,对方标记自己是还珠格格,各种假装剧情骂人。

其实就是图个好玩,表面上一群人吵的不可开交,其实关系好的不得了,素未谋面还互相寄吃的寄明星片,寄当地特产,不亦乐乎,因此这种对骂群,其实就是变相交友,图个开心而已。


还有些群,确定不是来搞笑的吗?看群名你们也看的出来,这就是闹着玩的。

所以,明明不过只是娱乐事情而已。大家没必要太当真了。更多的群还都是后期跟风建的好玩居多。

不过作为放松压力还是挺好的,但是容易当真,想太多的人,还是别加了,我自己私下也很喜欢在不认识的群里聊天,自由自在,毕竟反而大家现实中没交集,反而会真实坦荡的多。

脱离了现实,利益,剩下的就都是思想,不挺好的吗,比起键盘侠,这种简单的打着骂人旗号,其实聊聊天的群,不是要健康的多。


廖彩琳律师


如何看待最近比较流行的对骂群? 这个对骂群更早之前流行的“杠精”,即就是动不动就抬杠的人群,尤其是在朋友圈里面,也能无时无刻不杠起来的。在前一段时间,包括到现在,杠精一直是比较受关注的一个现象。

那我觉得这种对骂群更像是杠精的升级版,它是把抬杠的戏精整合到一个群里,专注抬杠100年,能够相互地尽兴去抬杠对骂。

不过我以为,其实这些对骂更多是带有娱乐性质的互动而已,并不是街头骂架这种对立似的争论,就像一直以来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下,南方人和北方人在争论粽子是甜还是咸好吃、豆腐脑应该要咸还是甜的吃等等话题一样,其实都是在相互逗趣的一种气氛,大家都其乐融融自得其乐,并没有真正的针锋相对。

所以,各种对骂群其实更像是朋友、熟人或者对某一个领域熟悉或者兴趣的人群的斗嘴,给烦闷无聊的互联网生活增加一点乐趣而已。

因此这种“对骂”并不能带来什么太多的理性的思辨和公共领域的辩论,相反,可能很多时候参与者。就是娱乐或者图个嘴快而已。 不过如果是有了一些热点的公共性的事件,如崔永元炮轰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事件中,到底是支持崔还是反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

如果群里有类似观点和观念相左右并存的话,有可能会升级成真正的一种对骂或者是情绪的对立,这个时候其实就是应该要回归到公共理性的辩论,用说理、事实、证据去说服对方,而不是在停留在简单的对骂的层面。这可能是中国公共领域的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公共生活领域里面,一个急需提升的地方。

以往大家在这种层面上都是分成势不两立的两派,相互之间谁也无法说服对方,同时到后来,基本上就不是公共领域的说理了,都是带有强烈的情绪性的、立场性的相互敌对。希望这些对骂群不要最后发展成同样如此,否则只会导致不断在撕裂公共舆论场的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