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媽媽發脾氣,我就送她去普吉島度個假

最近給駒駒調整了時間安排,放學在外面玩,回家後他去洗澡,我去做飯。這樣既可以節省睡前洗澡的時間,吃完飯後也有時間陪他一起玩或做其他事情。

昨天發生了一些衝突。他邊洗澡邊拿水槍噴淋浴間的玻璃門,美其名曰在幫我擦玻璃,於是我突發奇想,請他邊洗澡邊幫我擦水垢,我會遞給他海綿。他答應的很痛快,拿到海綿後先在水盆裡玩起了開小船(海綿)的遊戲。沒什麼,於是我告訴他,五分鐘之後媽媽再過來給你拿毛巾,不管玻璃有沒有擦,都要出來了。

五分鐘之後,他果然還在開小船。於是我請他放下海綿,洗洗手關好蓮蓬頭,可以擦乾出來吃飯了。

他突然想起還沒有擦玻璃,於是關了水站起來開始幫我擦玻璃。

這時讓他放棄這件剛剛開始做的事,有難度。鍋還沒有關火,我怕他著涼,催促他放下海綿,重新洗了手,遞給他毛巾,去廚房關火。

轉身回來,人家把毛巾扔進了水盆裡開另一條小船(毛巾)……

我的情緒被點燃,吼了他兩句,拿了另一條毛巾,請他自己擦乾身體。我出浴室一圈回來,他擦是擦好了,但是不知道在想什麼,呆呆的表情站在那盯著水盆裡的小船(海綿),我說出來穿衣服,他乖乖邁出淋浴間,毛巾直接扔在了地上。

我開始抓狂了,因為沒有乾毛巾可以用了,就磨磨嘰嘰開始唸叨他扔毛巾的事情,這會兒他不發呆了,說,“媽媽,請你去普吉島冷靜一下好不好?”

接下來的五分鐘我又去了“普吉島”三次……因為我從“普吉島”回來,看見他沒有穿內褲,光著屁股站在床邊看書……等我再從“普吉島”回來(可能是這次並沒有冷靜就回來了),徹底被他慢慢悠悠的速度打敗,嘴巴開啟“機關槍”模式,說著說著,我又被遣回“普吉島”了。

媽媽發脾氣,我就送她去普吉島度個假

“普吉島“是我新學到的一招兒,用來對付我自己的。原書作者把這個地方稱作”夏威夷“,我為了引起孩子共鳴,改成了他很喜歡的”普吉島“。這個地方相當於”安靜角“,或者”思考角“,但不同的是,它既可以給孩子提供恢復平靜的空間,也給家長提供恢復平靜的空間。在我家裡,主要是我用,孩子可以選擇另一個他自己喜歡的地方,起另一個名字,打造專屬於他的平靜空間。

每個人都會發脾氣,有的人脾氣“大”,有的人脾氣“好”。我們家,我屬於脾氣大的那個,駒駒居中,駒爸很少發脾氣。我發起脾氣來自己都煩自己,苛刻,嚴厲,嘴巴說個不停。駒駒以前被我吼,要麼反抗(尤其生病那段時間),跟我對著發脾氣,兩個人打個不可開交;要麼轉移話題,當然往往失敗;要麼安安靜靜受著,盡力配合我的“安排”和苛求(最近經常這樣,我一度認為他突然變成小天使了)。

媽媽發脾氣,我就送她去普吉島度個假

但是,我吼起來,唸叨起來,真的自己都煩自己。看看可憐巴巴的孩子,和不停給我使眼色的駒爸,除了不管不顧的繼續,或撇下孩子風一樣躲起來自己慢慢平復,實在沒別的辦法。我常常想,天天要求孩子不要亂髮脾氣,要對別人寬容,自己卻做不到,這怎麼辦!

有一天,駒駒正跟駒爸做遊戲。他對爸爸說,“你做不好我要開始唸叨你啦!”我當然知道他在學我,就一頭黑線的坐在旁邊尷尬的看。過了一會兒我問他,“你喜歡普吉島嗎?”“喜歡呀!”“我也喜歡,我覺得咱家這個沙發這裡很舒服,以後這裡就是我們家的普吉島。媽媽有情緒,吼你了,唸叨你太多了,你覺得心裡不舒服,就提醒媽媽到普吉島休息一下好不好?”他看著我,很開心的答應了。我強調,“你一定要記得哦,我有時候生氣起來,就忘記了,你來負責提醒媽媽好不好。”

於是當天晚上他換睡袋的時候,我就被請到“普吉島”了……

他說,“媽媽請你到普吉島休息一下。”

我只好乖乖的說,“好的”,心裡老大不樂意,還是住了嘴坐過去了。

媽媽發脾氣,我就送她去普吉島度個假

後來我們改進了一下。他請我到普吉島的時候,考慮到我的感受,可以說“媽媽,請你到普吉島休息一下,好不好?”

這樣即提醒了我,又讓我感到有選擇的權利,不是被命令限制過去的,去的時候自然心情也舒暢了很多,平靜起來也更順利。

爸爸媽媽們有沒有注意到這裡的關鍵所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常常要求他冷靜,想讓他儘快平靜,有的時候還會要求他到一個固定的地點反思。其實,自己親自實踐一下,正在氣頭上,才不會想要去反思,更不會想要被限制在一個不喜歡的地方,我已經被氣的回到“爬行動物腦”了,誰能冷靜地想我做了什麼,我該怎麼做啊!只會想,憑什麼啊!氣死了啊!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同理,我們可以提醒他, 需不需要到事先選好的他的平靜空間去呆一會兒,需不需要我們陪伴,或者做個遊戲,讀個繪本,做一些有利於情緒平復的事情。

單純的懲罰,包括吼叫、爭吵、冷戰、體罰,是無法帶來冷靜思考的,還會帶來不被理解,不被信任,被誤解等負面的感受,破壞兩人之間的關係。暴風驟雨般的情緒平復以後,我們才有能力恢復“冷靜的思考”能力。情緒來的時候,感到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納,對孩子來說,可能只需要幾分鐘,對大人來說,可能更短的時間,就可以恢復平靜。這時,我們再一起來想想該怎麼做。

媽媽發脾氣,我就送她去普吉島度個假

結合“普吉島”的做法是,雙方先平靜下來,不是反思我們不應該做什麼,而是請孩子來想想,應該怎麼做,才能做到我們想要達到的結果。比如,明天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在睡覺前有時間講故事呢?刷牙的時候應該怎麼做,才能把小牙刷的又白又亮呢?早上起床後應該怎麼做,才能在出門之前有時間玩一會兒玩具呢?

孩子知道答案,真的,不用我說太多。

媽媽發脾氣,我就送她去普吉島度個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