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上海節華策致敬電視劇60週年,為永不落幕的中國劇場添磚加瓦

2018年上海電影電視節將於6月11日至25日舉行。其中,第24屆上海電視節的舉辦日期為6月11日至15日。

作為影視行業重要的國際性節展,同時今年又趕上改革開放40週年,此次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的活動理念和安排,釋放出了影視行業的一些最新信號。電視劇方面,上海電視節期間將舉辦紀念中國電視劇誕生60週年活動,旨在回顧6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視劇的發展和成就,引領人們重溫光影記憶。

2018年4月,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局長聶辰席在浙江寧波表示,新組建的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更加聚焦廣播電視高質量和創新性發展,要做好新時代電視劇工作,加強規劃、繁榮創作、推出精品,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國劇場。

上海節華策致敬電視劇60週年,為永不落幕的中國劇場添磚加瓦

在此次的上海電視節上,華策將舉辦致敬中國電視劇60週年劇場活動,為“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國劇場”添磚加瓦。

中國影視文化產業探索期,華策初創

1992年的南巡講話,開啟了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進入探索期,此時華策團隊也開啟創業之旅。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影視業較發達的北京、廣東、浙江等地的電視臺周邊,已經“潛伏”了一批專為電視臺製作節目的民營影視公司,華策的創始團隊瞅準了這個機會,決定大幹一場。

最開始的團隊只有5個人,公司也只是莫干山路一家小賓館裡的兩個標準間。當時五個人的創始團隊,每天都在外面跑業務,腳不沾地,跟風一樣吹過來吹過去,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中午休息的時候打會兒牌。那些日子雖然苦,但是每個人都甘之如飴。

1995年,一部投資幾百萬的14集電視劇——《子夜》,在名為“華新影視”的“小作坊”中誕生。這是華策總經理趙依芳,率領5人小團隊籌拍的第一部電視劇,也是華策的起點。

上海節華策致敬電視劇60週年,為永不落幕的中國劇場添磚加瓦

2000年,十五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文化產業”的概念,2005年文化產業完成第一個五年發展期。這一年,浙江華策影視有限公司創立。

2008年,華策投資5000萬元拍攝電視劇《中國往事》,單集成本超百萬元,這在一集電視劇投資僅為三四十萬元的當時,業內並不看好,但最終收穫好評,獲得了2009年韓國首爾國際電視節最高獎。

上海節華策致敬電視劇60週年,為永不落幕的中國劇場添磚加瓦

華策影視在2009年變更為股份制有限公司,於2010年10月上市。華策穿上了資本的“舞鞋”,成就了“電視劇第一股”。

中國影視文化產業探索期,華策搭上了行業發展的列車,開始了自己的發展之旅。

文化產業發展擴張期,華策搭建國內國際平臺

2011年至2015年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擴張期。

2011年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2013年,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此時華策併購整合克頓傳媒及其他內容企業,一躍成為國內體量最大的電視劇公司。

華策致力於用更成熟的體系來支持內容生產,主動擔起文化企業的社會責任,在平臺搭建、人才創新方面有諸多實踐。

從2012年開始,華策已成功舉辦5屆“香港華策之夜”,華策香港論壇緊扣國際潮流,推動中國影視的國際化拓展。

從2013年至今,華策推動中國影視藝術創新峰會落戶杭州,志在讓其成為推動中國影視創新、作品內容升級以及文化交易、出口的平臺。其中,2014年有400家影視機構參會,交易額達68億元。

上海節華策致敬電視劇60週年,為永不落幕的中國劇場添磚加瓦

中國(浙江)影視產業國際合作實驗區

2015年,由浙江省相關政府部門與華策共同申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准設立了中國(浙江)影視產業國際合作實驗區。實驗區於2015年1月2日奠基,規劃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投資15億元,有望打造成“國際影視小鎮”,這是我國迄今為止首個以文化出口為導向的國家級影視產業國際合作實驗園區,是中國影視產業國際化的重要基地。

影視人才是行業的第一生產力和源動力。傳統的紮根劇組、“師傅帶徒弟”的人才產出,週期長而供給不足,遠遠不能滿足行業發展需求,專業化的導演、編劇、演員、攝影、燈光、美術等各方面影視人才的缺乏,是導致行業亂象的根源之一,也成為限制行業發展的瓶頸。

華策集團構建了一套覆蓋職業規劃、激勵與保留、佈局與對接的人才培育與激勵機制。華策克頓大學面向人才矩陣中的各類人群展開體系化培訓,合夥人制度用以激勵集團精英人才,設立華策育才基金打造國際化複合型影視人才,2017年成立華策電影學院培養應用型高端人才。

文化自信,“華流出海”十餘年

2016年至2017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進入“二次創業”階段。2016年,華策SIP+X戰略升級,頭部市場份額超30%。

2017年,十九大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寫入黨章,並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同時提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而在同一年,華策的事業合夥人機制全面落地,進一步推進華語內容“走出去”,擔當起中國文化輸出的重任。“杭州:鼠標一點,聯通世界”,這是《人民日報》(海外版)對華策“華流出海”戰略的肯定。

上海節華策致敬電視劇60週年,為永不落幕的中國劇場添磚加瓦

坐落於杭州西溪文化創意園區的華策影視總部,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歷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作為中國第一個赴戛納電視節參展的民營影視公司,華策從多年前“帶著中文海報去參加國際節展”的全無經驗,到今天塑造華語影視集團海外第一品牌,已經踐行文化出海十餘載。

2015年5月,《刺客聶隱娘》在第68屆法國戛納電影節上斬獲最佳導演獎,成為16年來首次獲此國際大獎的中國電影,華策影視是《刺客聶隱娘》在中國大陸唯一的投資出品方和獨家發行方。2018年5月,畢贛導演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入圍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中國的年輕導演受到世界矚目。

上海節華策致敬電視劇60週年,為永不落幕的中國劇場添磚加瓦

電視劇的海外戰績與電影同樣耀眼。

《我的奇妙男友》《親愛的翻譯官》《微微一笑很傾城》等劇在海外平臺熱播;《傳奇大亨》是首部獲戛納電視節官方展映資格的華語電視劇;《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登陸Netflix,是國產青春網劇首次出海;《解密》將在美國GETV播出,是國產主旋律劇第一次登陸美國電視臺。

上海節華策致敬電視劇60週年,為永不落幕的中國劇場添磚加瓦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4月,華策集團創始人、總裁趙依芳獲得第五屆“戛納電視節榮譽勳章”,成為該獎項自2013年表彰的全球20位行業領袖之一。

“華流出海”十餘年,華策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

首先,創新渠道,搭建“華語聯播體”,推進“華劇場”建設。

“華語聯播體”是2013年華策與10餘家海外媒體,共同建設覆蓋30個以上國家和地區的華語節目播出平臺,目前已經累計將10000餘小時的中國影視作品,授權發行至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播體中的“華劇場”覆蓋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美國,以及中國香港地區。

“華語聯播體”受眾廣泛,僅中國香港地區就已有8萬用戶,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的觀眾基數更為龐大。據統計,這些地區觀看國產劇的人群,不再像過去那樣都是華人,而是非華人的年輕群體佔主流,集中在18—44歲這個年齡段,而且男性觀眾居多,佔比61%。

其次,華策在國際發行中有較多“微創新舉措”。

與國內電視劇發行一部動輒幾千萬元相比,海外發行算是投入產出“性價比”很低的生意。當然,工作量也大而龐雜。因各國風俗習慣不同,海外發行團隊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保證作品和宣發儘量“本土化”,如重新制作海報、刪除某部劇中所有接吻鏡頭等。

另外,在譯製工作方面,要追求契合當地觀眾的語態。因此,華策在全球各地培養了自己的8支翻譯團隊,包括哈薩克斯坦語、烏克蘭語、西班牙語等小語種。2014年播出的《衛子夫》,就打破了語言的壁壘,把版權賣到了40多個國家。

在新時代大形勢下,中國文化走出去勢不可擋,華策矢志踐行“華流改變世界、華策創造未來”的使命。

目前,華策在影視出海領域的市場佔有率接近20%。未來,華策將繼續肩負起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命,做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金名片,用實際行動來致敬中國電視劇60週年和改革開放40週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