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夏季手足口病高发期,妈妈们该如何预防?

张芳永


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好,每年的4-6月,9-11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最近与此有关的报道和科普宣传非常多😊,作为一位新妈妈,我也和大家一样关心这个话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也开展了多个活动来普及相关知识,并发布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整理一下有关手足口病的知识点,以及预防要点🙏。



1. 具有传染性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

2. 传播途径

① 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

②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③ 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④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3. 潜伏期

一般为2-10天,平均为3-5天

4. 早期症状

手足口病一般没有明显的预兆,多数宝宝突然起病,早期表现主要是发烧,随后会出疹子。手足口病引起的疹子是一种透明的水疱,主要集中在手、脚、口腔和肛门周围,疹子不痒、也不会留疤。出疹子的同时,宝宝可能还会出现类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比如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等。



5. 可以自愈吗

根据病情轻重可以将手足口病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占比99%左右的轻症手足口,只是发烧和出现疱疹,只要对症护理得当(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随着身体免疫力的提高,宝宝1~2 周可以自愈。

第二种情况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占比1%左右,多由EV71感染引起,需额外引起注意,一定要住院治疗,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死亡。



6. 重症的早期表现

什么是重症的早期表现呢?家长如何发现呢?主要把握几点:

① 是孩子的年龄比较小,在3岁以下;

② 他的发热持续时间比较长,一般来说高热危险性就更大,特别是体温大于38.5℃以上,而且持续两到三天以上的情况家长就要提高警惕;

③ 孩子出现了至少一次呕吐,另外出现了睡眠时的惊醒,四肢抖动,还有呼吸、心跳加快,精神萎靡,这种情况就是重症的早期表现。特别是疹子并不典型的患儿出现以上症状,家长更要引起关注。

7. 如何预防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史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流行季节,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与手足口病患儿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预防措施包括一般预防和接种疫苗。

① 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包括大人也要注意卫生)。

  1. 勤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2. 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3. 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4. 打喷嚏、咳嗽尽量掩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
  5. 手足口病的隔离期应该是从感染后的14天结束。


② 接种疫苗

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8. 温馨提醒

① 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导致手足口病。因为病毒种类比较多,各种病毒间,甚至同种病毒不同血清型间缺乏有效的交叉保护,因此得过一次手足口病的宝宝有可能因感染不同种病毒(或不同的血清型)而导致多次发病。所以,即使得过手足口病的宝宝也还是要预防这种病。



② 成人在和宝宝的密切接触中却可能把病毒传染给宝宝,因此成人在接触宝宝前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洗干净手之后再去抱宝宝。

③ 家长们也应关注宝宝周围其他小朋友生病的情况,避免与生病的宝宝密切接触。尽量避免带宝宝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电影院、公园、商场等,以避免交叉感染。

④ 3岁以下的小孩更容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因此特别提示:3岁以下的儿童只要出现手足口病相关症状,都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手足口病关系到每一个宝宝的健康,学习相关知识非常必要,让我们一起通过合理的预防,守护孩子们的健康!😘


营养师阿喵


手足口病来势汹汹,这会正是高发季。家长可从以下几点,对宝宝进行全面保护。

疫苗早接种

疫苗是目前最可靠、最有效减少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的手段。

目前上市的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肠道病毒71型,EV71疫苗适合6月龄~5岁宝宝,建议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间隔1个月),目前该疫苗不适合5岁以上儿童。之前已患过手足口病的宝宝,如果无法确定病毒类型且在疫苗适龄范围内,仍可接种EV71疫苗。

注意:EV71疫苗只能预防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打了这个疫苗不等于不会得手足口病了,但会降低得手足口病的风险,而且得了手足口病,出现重症、死亡的风险也会大大的降低。另外EV71除了会导致手足口病,还可能导致疱疹性咽峡炎以及非特异性的发烧,所以打了疫苗也可以降低宝宝发烧、得疱疹性咽峡炎的风险。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勤洗手,爸爸妈妈在照顾宝宝时,应该时刻注意手部卫生,在处理完宝宝的尿片或者其他污秽物后,要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大些的宝宝,已经能听懂妈妈的指令了,要告诉宝宝在把手洗干净之前,不要揉眼睛、抠鼻子、吃手,或者伸手抓东西吃。

清洁消毒

宝宝的餐具和玩具在使用前后都要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宝宝喝生水、吃生冷食物。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

尽量减少接触

不要让宝宝和疑似手足口病、急性胃肠炎的病人亲密接触,如接吻、拥抱等。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宝宝参加聚会聚餐活动。少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外出尽量戴口罩。

做到以上四点,宝宝就会远离手足口病,宝宝更健康。


儿科医生鲍秀兰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儿科教授,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和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乐于普及育儿知识、婴幼儿喂养、早产儿干预等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