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學者心聲」朱永新:1978,從閱讀開始的改變

正是由於閱讀的緣故,我不斷地走進更為浩瀚的精神世界。40年來,我一直行走在閱讀研究與閱讀推廣的路上。

「學者心聲」朱永新:1978,從閱讀開始的改變

我是77屆的大學生。1978年2月,當我一個人揹著一個自己油漆的小木箱,揣著姨媽送的50元錢和幾件衣服,登上去往蘇州的長途汽車時,我仍然沒有意識到,那場考試對於我意味著什麼。其實,正是那一次考試,徹底改變了一個蘇北農村男孩子的命運。而那場考試背後的改革洪流,更是改變了共和國的命運。

大學圖書館是我們的天堂

高考改革就是那場改革洪流衝破的第一個“堤壩”。那時候,高考是沒有門檻的,它給所有人平等的機會。恢復高考的時候,對年齡和學歷的要求都不嚴格,幾乎是零門檻,任何人都可以以同等學歷參加高考。許多隻有初中甚至小學文憑的人,因此有機會參與高考,最後順利進入大學甚至讀研究生。

1978年進校的時候,學生年齡差別比較大。但是,恰恰是這種混齡學習,給我們的成長帶來很多優勢,大同學和小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大同學在一定程度上社會閱歷和經驗比老師都豐富,老師很多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們可以幫助解決。

那時候,我們老師的學習勁頭、積極性決不亞於學生,因為他們也是被十年文革壓抑和耽誤的一代人。為了能夠站穩課堂,為了能夠追回失去的東西,他們也在如飢似渴地學習。所以,他們的確是與學生一起成長。

那時候,大學圖書館是我們的天堂。我們許多學生真的是像飢餓的人撲到麵包上一樣,瘋狂地閱讀。到圖書館裡經常找不到座位,經常需要下午把書包放在那兒搶座位、佔座位。我們拼命地借書、讀書,每星期都借滿一書包書去讀。《西方哲學史》《文明論概略》《第三帝國的興亡》《中國曆代詩歌選》《悲慘世界》《茶花女》《民主主義與教育》等等一本本著作,成為我大學時代最好的精神食糧。我的中小學時代是一個不鼓勵讀書也沒有書可讀的時代,1978年是我讀書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書籍成為我生活與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者心聲」朱永新:1978,從閱讀開始的改變

40年一直行走在閱讀推廣的路上

正是由於閱讀的緣故,我有幸在大學三年級就被選為留校教師送往上海學習。也正是由於閱讀的緣故,我不斷地走進更為浩瀚的精神世界。40年來,我一直行走在閱讀研究與閱讀推廣的路上。

1993年,我擔任了蘇州大學教務處長,在蘇州大學建立了大學生必讀書制度。1995年,開展組織力量研製中小學生、大學生及教師四大書目。2002年,第一所新教育實驗在蘇州崑山玉峰實驗學校正式起航,營造書香校園成為最重要的行動。2003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提出建立國家閱讀節的提案。

此後連續多年呼籲建立國家閱讀節、把全民閱讀作為國家戰略、建立國家閱讀基金等,成立國家閱讀推廣委員會,加強社區圖書館建設,把農家書屋建在村小,給實體書店免稅,國家領導人帶頭做閱讀的模範,打擊盜版、繁榮網絡文學、規範中小學圖書館圖書採購招標等。

時光從不辜負任何真誠的努力。40年來,共和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教育生態和閱讀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欣慰地看到,閱讀的理念已經被更多的人接受,全民閱讀的氛圍越來越濃厚,閱讀率連續下降的趨勢得到了遏制。2012年,十八大報告提出“開展全民閱讀活動”,2014年以來“倡導全民閱讀”連續5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截至2016年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172個,已建成農家書屋60餘萬家,更多的人享受到了公共閱讀服務。

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佈的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2017年我國0-17週歲未成年人的人均圖書閱讀量為8.81本,比2016年的8.34本增加了0.47本。成年國民的聽書率為22.8%,較2016年的平均水平(17.0%)提高了5.8個百分點。數字化閱讀的發展,提升了國民綜合閱讀率和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整體閱讀人群持續增加。

「學者心聲」朱永新:1978,從閱讀開始的改變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閱讀,在改變著我們每個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時,也在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社會,塑造著共和國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