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农村老话说,“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惊蛰之后还会冷吗?

新大风歌


农村俗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意思是说,惊蛰节前后天气反常,气温回升过快,小虫子小动物开始出土钻出泥洞,过早开始野外活动,气温非常反常,那么,在五月之间,必然有寒冷出现。这种寒冷,就是说这个时候,天气非常反常,春暖花开的时候,突然有寒潮袭击,即倒春寒的出现,将会对越冬作物,如小麦油菜,开花的果树茶叶以及正在育苗的各种蔬菜等等,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就是说,惊蛰节时候,还未出“九九天”,天气应该是比较寒冷的时候,却天气温度过高而不寒冷,不冻伤虫子;当在五月间不应该寒冷,而发生了倒春寒,天气变得十分寒冷,即发生了倒春寒。这种现象,气温当低的时候不低,当冷的时候不冷,反而当暖和的时候却十分寒冷,出现倒春寒现象。这就是天气反常现象,是属于极端天气变化,是一种大的严重的自然灾害。

“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既是农村古老的俗语,也是农村古老的气候谚语,是古代劳动人民用来判断气候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很好地指导人们,能够即时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帮助人们预防自然灾害,即预防倒春寒对农业上构成的影响。






张少爷


今日惊蛰,也是3月5日学LF日,今天可谓是双喜临门了。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之所以名曰惊蛰是因为这一天可能会打春雷,惊醒蛰伏的虫兽,不过今天我们外边暖和的很,晴空万里,根本没有雷声。农村的老人们说“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通过惊蛰这天的节气来判断接下来的日子会不会冷。

“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的意思是说,惊蛰的时候如果不冷,都冻不坏虫子,那么有可能5月份的时候会突然降温。对于南方来说,五月份的时候肯定已经很温暖了,北方五一热了起来,但是如果惊蛰的时候不冷,五一能不能突然降温就不好说了。


按理说,正常的气温走势应该是,数九寒天冷,等出了九过了清明天就暖和了,但如今气候变化异常,说不好啥时候升温啥时候降温。惊蛰还没有出九,理论上不会太温暖,而且气温太高,对庄稼生长也不利。惊蛰时如果气温高地温也高,那就冻不死害虫,害虫在土壤和烂草堆里趴了一个冬天,终于在惊蛰的时候苏醒,又碰上温暖的气候,正适合它们繁殖了,庄稼们就要遭殃了。

而且惊蛰时如果不冷,不代表着天气就会越来越暖和,一直都不冷。五一前后下雪的遭数倒是不多见,但清明节下雪可是有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倒春寒,倒春寒对庄稼、果树、植物的影响特别大。本来气温升高,庄稼果树开始抽芽,但到了四五月份温度还有可能突然骤降,这时候就不是冷不冷的问题了,而是死不死的问题了。刚露头的庄稼果树就被倒春寒冻回去了,如果预防措施做的不到位,会造成大范围检查。

所以说惊蛰的时候不冷也不是什么好事儿,此时不冷,过几天会冷,还不如依旧安安稳稳的从冬到春,该冷的时候冷,该暖的时候暖。今天我们当地的温度是零上7度左右,接下来一周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暖和,最高温度达到零上十四五度,看着这温暖的天气,好想出去玩。不过疫情还没有结束,大家还是再忍忍吧,而且惊蛰之后这几天虽然不冷,估计过几天还是会降温的,不要着急换上薄薄的春装,要记着老人们说的“春捂秋冻”,还是很有道理的。


一品小十六


今天2020年第三个节气惊蛰,像征气温上升,天气变暖,地下蜇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蠕动。“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我们老家也有类似谚语“惊蜇云不动,寒到五月中”,意思是一般会冷的,有倒春寒天气,极端情况就会有6月桃花雪。倒春寒易让人患上疾病,影响农作物,今年预计也有倒春寒的,看看该怎么养生和做好农业生产?

还记得10多年前穿短袖去在武汉考试,遇到桃花雪,冻得直打哆嗦,不得不去去买棉衣。气象变化最无常的要属春季,“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就会出现初春气温回升较快,春季后期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我们常常感觉白天“暖风熏得游人醉”,早晚却寒气袭人。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谍战深海之惊蛰》,讲述了1941年上海沦陷时期,以陈山与张离为代表的民族英雄,为了保家卫国,在重庆、上海等城市的隐蔽战线上坚持与敌人斗争的谍战故事潜伏生涯惊心动魄, 寒气袭人,总有春来报。

一、话说惊蛰

(一)二十四节气即农业时令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过黄河流域。春秋时代有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作为历法。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第二个节气为“中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

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老家流行着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芒种开了铲, 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 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 秋分不养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河碴上。

大雪地封严, 冬至不航船。

小寒近腊月, 大寒整一年。


(二)惊蛰易形成倒春寒原因

倒春寒是常见的天气现象,不仅中国存在,日本、朝鲜、印度及美国等都有发生,其形成原因并不复杂。

农业气象试验指出,日平均气温≤12℃,维持期≥3天,不利秧苗生长,如果降温伴随着阴雨,对秧苗危害就更大,比较公认判定倒春寒

的标准。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各地春播时间有先有后,倒

春寒的时段与强度指标也稍有不同。

我国春节前后是由冬季风转变为夏季风的过渡时期,常有西北地区来的间歇冷空气侵袭,冷空气南下与南方暖湿空气相持,形成低温阴雨天气。冷空气南下越晚越强、降温范围越广,出现倒春寒的可能性就越大。冬天寒九天过后,一般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倒春寒”。

二、惊蛰节气提示农业生产活动开始了

农事活动主要是埋红薯、育种开始。有“雨水早,春分迟,

惊蛰育苗正适时”、“惊蜇不过不下种”、“惊蜇点瓜,不开空花”之农谚。闻雷兆,年景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俗语云:“雷打惊蜇谷米贱”,“惊蜇闻雷米如泥”,“过了惊蜇节,耕地莫停歇”,“前晌惊蜇、后晌拿锄”,指天气连阴,“雷打惊蜇前,高岗能种田”、“不过惊蜇听雷声,四十五天雨难停”, “雷打惊蜇后,河湾能种豆”,预示雨水不多。“惊蜇打雷,小满发水”,“惊蜇不放蜂,十笼九笼空”。

(一)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惊蛰”节后,温暖的气候条件还有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易发生病虫害,争夺作为水肥的不利农业生产

活动。

“倒春寒”发生时,可使正处于返青或拔节生长阶段的冬小麦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可使已经播种尚未出土的棉花、水稻等农作物出现烂种,已经出土的幼苗大量被冻死。

(二)对日常生活的不利影响

“倒春寒”天气容易诱发多种疾病,病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会乘虚而入,导致多种疾病流行、复发与加重,三种人最易受到影响。

1、老年人

老年人热平衡能力较差,循环系统功能减弱,交感神

经受寒冷刺激兴奋度增高,全身皮肤表层毛细血管收缩使血流阻力增大,从而导致血压升高,诱发中风、心肌梗死等。

2、儿童

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儿童对“倒春寒”难以适应,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易患上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性疾病。

3、时髦女性

要风度不要温度,过早地减少着装。女性膝关节对冷空气的刺激较男人更敏感,遭

受冷空气侵袭后,关节局部容易出现麻木、酸痛等症状,易引起风湿性关节炎。

三、用好倒春寒养生和发展农业生产

(一)农业生产利用措施

1、大棚蔬菜注意天气预报,及时合理管控。

在天气转晴气温升高时适度揭棚,通风透光,不能太猛,否则植株突然失水会发生“闪苗”;及时摘除植株下部老叶片,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减少养分消耗;可采用滴灌、喷施叶面肥等节水措施补充营养。低温高湿容易引发灰霉病等滋生和蔓延,要及时清理残株落叶,加强病虫害的药剂防治。

寒流到来时,在大棚果园内进行烟熏,寒流来临的当夜2-3点钟,每亩堆放3-4个熏烟剂堆,可避免寒流的危害。

2、合理管理果树防治倒春寒 

倒春寒对樱桃、梨、油桃等开花较早的果树伤害最为明显,合理施肥、灌水和枝条修剪、越冬管理的基础上,采取好保温等措施。树盘内铺一层10厘米-20厘米厚的稻草、杂草和树叶等,浇透水,然后撒上一层土。

早春利用涂白剂刷树干、主枝,涂白剂配制:水10份、生石灰3份、石硫合剂0.5份、食盐0.5份,搅拌均匀。可延迟物候期,又可杀虫防冻。

(二)春季养生小技巧

1、适当“春捂”,特别是爱美的帅哥靓

女。不要以为气温暂时升高就可以马上脱掉冬装,昼夜温差大,早晚更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关节部位的保暖。

2、让孩子多晒太阳,增强免疫力。

孩子家长需警惕小儿感冒让孩子加大在阳光下的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合理膳食,增加机体免疫力。

3、养成良好生活,勤晒被褥、衣服。

要加强锻炼,不抽烟不酗酒,少吃油炸食品。被褥、衣服要勤晒,室内经常通风除尘,以减少和抑制病菌的存活和繁殖。

4、老年人早春季锻炼不宜过早。早上气温低、雾气重、粉尘多,体质差的老年人最好在下午气温回暖后锻炼;运动项目选择上,最好选择太极、慢跑、爬山、漫步等运动量不大的活动。

5、饮食上增加大蒜、洋葱、芹菜等味儿冲食物,预防呼吸道疾病。

老中医都建议,要预防伤寒、感冒,不但要做好保暖防寒,而且要在饮食上增加大蒜、洋葱、芹菜等味儿冲食物。这样能对预防伤寒感冒、春季多发的呼吸道感染、心脏病发作和中风有益处。


津昔总结:“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这个俗语提醒我们做好倒春寒的准备,适当“春捂”,做好果树、大棚管理准备工作,适当适度锻炼,关注老年人和儿童在倒春寒不适,春满花开的日子是我们智慧生活的结果。

倒春寒来了,说说你怎么过的?@津昔 关注我私信我,多交流三农话题。


津昔


今天是3月5号,也是24节气的惊蛰。农村老话数不胜数,有很多关于24节气的俗语老话,今天小平就来说说关于惊蛰的一句俗语“惊蛰不冻虫,冷到5月中”是什么意思,难道惊蛰之后还会冷吗?

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惊蛰节气是24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惊蛰之后气温开始回暖、打雷下雨的天气增多,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惊蛰不冻虫,冷到5月中”意思就是惊蛰这天没有打雷下雨,天气比较暖和,虫子就开始钻出来活动,那么惊蛰之后天气就会比较反常,有可能出现倒春寒的现象,但是说冷到5月中有些夸张了。


今天我们这里是艳阳高照,最高气温已经达到17度,到处一副生机盎然的景象,从这句俗语老话可以看出以后天气会变化无常,有可能出现倒春寒的现象,这会对农作物造成很大的危害。

这句俗语老话是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当然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一定准确,希望今春风调雨顺,让庄稼有一个好收成。

感谢阅读,我是豫南小平,喜欢我的分享别忘了关注我哦!

豫南小平


我们中华民族先人智慧的总结出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这条谚语是说惊蛰节不冷,以后冷的时间要长。当然,不能理解为真的要冷到五月中,惊势节处在初春阶段,仍属于数九寒天范围内,一般来讲,天气都是比较寒冷的。可是,有的年气候反常,出现了暖惊蛰,这只是暂时的现象,以后天气仍会转冷,出现所谓“倒春寒”天气。因此,有“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的说法。中国民间有很多俗语,因地域和民族传统会有不同的说法!

惊蛰这个节气不仅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同时日照的时长也有明显的增加,大家都会感叹这是“好春光”。不过惊蛰节气前后,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是特别稳定,气温波动还是比较大的。大家千万不要急于脱去厚重的衣物,还是再“捂”几天的。

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献县人家


献县人家


大家好,我是农人星星。

惊蛰后天气还会冷吗?这个问题想必很多人都特别想要知道吧,其实各个地区的气候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到了惊蛰节气,天气也是会变得不一样,北方地区的惊蛰就会比较冷,可能还会有些地方还在下雪,而南方地区基本上都已经慢慢变暖了。

每年的三月初就到了惊蛰节气,惊蛰节气的到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在惊蛰节气之前,气候还是比较寒冷的,动物躲在土中冬眠,不吃不喝,称为“蛰”。

到了三月初,天上的春雷惊醒了蛰伏的动物,称为“惊”。所以说,每逢惊蛰时节,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春雷滚滚,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播种的季节。

 惊蛰这个节气不仅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同时日照的时长也有明显的增加,大家都会感叹这是“好春光”。不过惊蛰节气前后,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是特别稳定,气温波动还是比较大的。大家千万不要急于脱去厚重的衣物,还是再“捂”几天的。

所以说,惊蛰之后,大家一定不要盲目的就脱掉外套,根据每日的实际天气预报,来增添衣物。


农人星星


“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这是一句俗语老话,提醒人们如果天气该冷的时候不冷,不该解冻的时候提前解冻,那么后面本该暖和起来的天气就可能会迟迟暖和不起来。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就不是什么好事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惊蛰这一天到来,如果天气不寒冷,不使得冬眠的虫子受冻的话,寒冷的天气将会持续到5月份。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惊蛰过后还能冷多久?

惊蛰过后,是春雷始响,蛰虫慢慢开始复苏的时候。但是必须明白,惊蛰仍然处于数九天中,天气应该依然寒冷。惊蛰尽管到来了,也是初春的天气,天气乍寒乍暖。如果说惊蛰这一天天气非常的暖和,也使得南方的暖湿气流压过北方的暖湿气流,毕竟大气压的温度相对比较低,随后北方的冷湿气流不断的与南方的暖湿气流相碰撞,这就形成了有效的降雨,碰撞比较厉害就发出雷声,形成了雷雨的天气。由于两股气流争上不下的相互碰撞,这样就形成雨水比较多,甚至连绵的春雨下个不停,温度不断的降低就形成了倒春寒




乡村两三事


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表示太阳到达黄经340度。惊蛰一般是在每年的阳历3月5、6或7日这几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解释是“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常说“惊蛰到,春雷响。”“惊蛰”的意思就是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动物,随着天气转暖,它们开始四处爬行,农民也要进行春耕生产了。

古代曾把“惊蛰”叫做“启蛰”,在

汉代时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讳,便把“启蛰”改为“惊蛰”,并沿用至今。

因为古代人没有现代的卫星云图来预测天气,只能通过一些自然现象或者经验做出预测,就像这句农村老话“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意思是到了惊蛰节气时,如果天气不再寒冷,已经回暖了,那么接下来还会有倒春寒来袭,会冷到五月的中旬。提醒农民要注意天气,防止农作物被冻坏。

其实这一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惊蛰节气时,一般还处在数九寒天中,就像今年惊蛰是3月5日,而上一年的数九寒天是从阳历2019年12月22日到2020年3月11日,此时正处于九九寒天中,寒冷是很正常的。

但是,此时虽然冷空气仍然活跃,而暖时气流也日益强盛起来,是全年气温起伏最为明显的时节之一,冷暖会反复交

替。所以,惊蛰时节即使天气暂时变得暖和,但仍然阴寒未尽,后期还会有寒流来袭。我们这里就有一句老话叫“四月八,冷死老母鸭。”

此外,惊蛰前后,春意渐浓,万物萌发,除了天气反复无常外,各种病菌也开始活跃起来,因此,这个时候除了要加强农作物的管理,个人清洁保养也是不能马虎的。





知微随笔


农村老话说,“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惊蛰之后还会冷吗?

今天是三月五号了,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节气,惊蛰节气的到来,也就意味着天气由寒冷慢慢转暖和了。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也要开始忙着准备春耕了。惊蛰惊蛰,春雷轰轰,越冬虫要开始惊醒了。俗话说“惊蛰到,春季生产掀高潮,从南到北忙春耕”,惊蛰节气是播下希望的种子,农民等着能丰收庄稼呢。

“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简单分解理解。“蛰”是虫字底,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动,惊醒了藏在地里面的各类昆虫。“不冻虫”说的是天气比较暖和,虫子都出来了。“五月中”这里指的是农历的五月份中旬。那么这句话就出来了。说的是:惊蛰这天天气暖和的话,那么后面会有倒春寒,并且农历五月份中旬还会冷。


这句话有道理吗?首先说的多少有点道理,但是有点夸张了,我们知道,今年闰四月了,农历五月初一是在阳历的6月21号,这天是夏至日,而7月6号是小暑节气,是农历五月十六,所以说冷到五月中肯定是说不过去的。

但是惊蛰之后,冬天虽然过了,但是倒春寒还是有的,但是冷到清明还是有可能的。所以,惊蛰之后还是会出现一段冷天气的,人们要做好防寒保暖准备。

我是三六五平凡之路,请关注我,我们一起进步。


三六五平凡之路


今日就是惊蛰节气,早晨起来气温是零下3°左右,中午的温度达到了零上13度左右,气温温差还是比较好的,不算太大,但从天气预报来看,在未来的两天,白天的气温会达到20℃,所以我们这的惊蛰过后是不会冷的。那么下面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老话的含义吧。

“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说的主要意思就是,惊蛰的时候如果虫子不被寒冷的天气冻着,那么惊蛰到五月中旬就会一直是冷天,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其实惊蛰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回升,春风会唤醒大地的一切生物和植物,而有些地方还会伴有春雨和春雷的自然天气,但惊蛰因为还在数九的田里,所以气温有一个特点就是早晚凉,白天热,这样的话早晚的气温是可以冻住虫子的,但俗语中却说惊蛰这天不冻虫,那么意思就是说这天的气温会非常暖和。那么这是个好现象么?

这个现象肯定不是好的,因为在正常的气温了出现了特别暖和的情况,那么就会和九天里的冷空气形成一个冷热交叉的情况,这种情况如果反复,那么就会出现霜冻,这对于植物和动物来说都是不好的,植物在初春都是萌芽刚发,容易出现冻害,所以才会有了这句冷到五月中的说法。

其实这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只不过让咱们的祖先通过俗语给总结到了一起,所以这也是一个警示语,警示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天气变化,尤其惊蛰前后防止出现倒春寒的情况,及时的保护好农作物,减少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