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吳紅斌:只為不再“賣果難”

他說,五月一到,整個人像個陀螺,一轉起來,就難以停下。人在轉,電話也在不停地響。有下訂單的,有稱來三潭看看的,還有的是直接來工廠拉貨的……他就是歙縣淮源村村委會主任、歙縣綠色三潭枇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吳紅斌。

一江碧透,枇杷金黃。歙縣三潭枇杷自2016年遭受天寒重災以來,今年是首個大年、豐收年。在歷史上,凡遇大年,就會出現枇杷滯銷現象,上世紀浙江等地的罐頭廠興盛之時,偏小的小形果,都被收去做成了罐頭,一點也不會浪費。新世紀以來,罐頭廠式微,小形果走不了市場,只能掛在樹上,採了也只能倒在路邊……家在淮源村的吳紅斌親眼目睹了這一切,心在疼。有什麼辦法能讓果農不再賣果難?2005年,吳紅斌開始了熬製枇杷膏的嘗試。他覺得,只有延伸產業鏈,拓展銷售方式,才能從根上解決銷售難題。

在三潭,歷史上都有土法熬製枇杷膏的歷史。通過對一些小形果取汁煎熬,最後形成赭黑色的膏狀裝瓶封存,等待客戶上門選購。枇杷膏是化痰止咳的良藥,平時取半勺衝飲,亦能潤肺生津。可惜的是,賣的不知買的,買的找不到賣的,枇杷膏的生產銷售一直以來,只是在一個小圈中徘徊,形成不了規模,更談不上產業鏈。

“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得打響品牌。”吳紅斌坦言,他從一開始的土法熬製,逐步採用機械替代,形成日加工量20噸鮮果的規模,這條路整整走了13年。“你們看到的這些設備,都是我自己繪圖研發,然後通過機械廠加工出來的。”大小機械十幾套,光這些鐵傢伙,就花費了300萬元。

“其實這些都不算什麼,最難的是拿著成品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去跑,求檢驗,求認證,求資質。”一個產品的研發,需要各種各樣的資質認證。在縣農委、質監等職能部門的支持下,吳紅斌的枇杷膏研發取得了成功。成品出來的那幾年,吳紅斌依舊腳不沾地跑,他需要一個暢通的銷售渠道……

“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三潭枇杷膏品質這麼好,一定會有一個好的市場。”吳紅斌介紹,今年還沒有開始生產,北京等地的多家超市就把20噸膏的訂單下下來了。“這樣我就有底了,我曾對淮源村的果農說過,我這裡的門是常開的,小形果來多少收多少,保底價一塊二。”今年,吳紅斌計劃收購小形果50萬公斤,僅此一項可為當地果農增收120萬元,初步實現了自己讓果農“不再賣果難”的原始夢想。

採訪結束時,我們在吳紅斌的枇杷膏加工基地裡發現了一面錦旗,一問才知,這是去年上豐鄉梨農送來的。去年上豐雪梨豐收,採收後期的果實,無法處理,吳紅斌得知情況後,主動聯繫上豐果農,斥資10萬餘元,在當地收購了5萬公斤,用以加工梨膏。“梨膏和枇杷膏加工有相似之處,一些技術指標和要求是相同的。雖然我們是首次加工,但現在看,市場反饋的效果不錯。前不久,我們還與溪頭鎮的桑葚基地達成協議,共同研發桑葚膏。我相信,也一樣會取得成功的。”吳紅斌信心滿滿。

吳紅斌曾當過多年的棉溪村村委會主任,棉溪並村淮源,當過三年的監委會主任,前幾年再次被村民推選為村委會主任。吳紅斌認為,身在其位,就要謀其政,自己只是幹了一點該乾的事。

“我們公司力爭用三年的時間,把規模擴大一倍,到時就能為更多的果農服務。”回城路上,吳紅斌樸素的言語一直縈繞耳際。是啊,只有心裡裝著百姓,才能得到百姓的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