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在孩子的成长中,父亲的缺席会怎样?

人随心声


一旦父亲的角色缺席了,会怎么样?

第一,苛求与攀比成双成对。爸爸的长期缺席会把妈妈给逼到一个角落里,让妈妈发狂。她会焦虑自己一个人做得到吗?做得好吗?让妈妈有过于沉重和强烈的付出感,很容易把自己没得到的东西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希望孩子完美无缺,如果是女儿就希望她特别美;如果是男孩,就希望孩子是学霸,可以出人头地。而这些都自然而然地会去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由此生出来的焦虑再变成高要求砸回孩子身上。孩子是妈妈爱攀比的最大受害者。

第二,过度关注孩子,制造"妈宝"。母爱泛滥发展出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不管男孩和女孩都愿意躲在强势的妈妈身后,久久不愿独立。爸爸们越长时间不在家,妈妈们就越把自己与孩子捆绑。因为很多本来要跟先生一起分享、一起度过的时间空出来了,她的焦点不得不放在孩子身上。所以在父爱缺失的家庭里,母爱会特别汹涌,孩子要不内向要不反叛。爸爸忙是好事,也是不能改变的现实状况,但对孩子和家庭温暖的需求应该也是每一位爸爸的身心需求。所以,妈妈要为爸爸安排好他与孩子在一起的有效时间。

第三,男性认同感缺失。在没有爸爸做榜样的年代里,部分男孩容易对男人这个身份没什么认同感,所以越来越弱。而女生在长大的过程中如果缺少父亲的陪伴和承认,长大后她要么特别追求男人关注,寻求幼年时期确实对父爱;要么就是叛逆、不信任男性。

提倡为孩子找到促使他成长的"第三种力量",在一些家庭,如果家中真的父爱缺失,妈妈首先不要做怨妇,可为孩子寻找一些男性长者来充当他信任的人。我始终认为,在父母之外,孩子们从小需要习惯与可信赖的成人打交道。鼓励孩子与许多人生向导般的成人朋友保持紧密的联系,让他们给孩子带来成长的养分。


妈咪Jane黄静洁


我们都知道父亲缺席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影响有多么严重?我想通过一个真实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小朱是我高一带的一个学生,但是高二就休学了,休学的原因是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在高一升高二的假期开学前夕,小朱的母亲给我打电话,说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因为在无意中看到他的笔记中,充满了对某个女生(班长)的仇恨和威胁,并且已经在QQ上给女孩发了匿名威胁信息,问我怎么办?因为马上要开学了,不管是真的还是恶作剧,我就必须解决,然后我联系了女孩的家长,确认了一下,确有此事,于是不敢怠慢,协调双方家长解决。但是男孩在事情败露之后,坚决不在到学校,找他出来也不出来,也不见老师,后来还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也没有回音,就这样,孩子的父母只好办理了休学。

其实,小朱虽然学习不错,入学以来非常内向,不愿意跟别人交流,唯一给他提供帮助的就是这位班长,也许是不会表达“爱意”,也许是“由爱生恨”,才导致了最后的后果。

在和他父母的多次交流中,我发现了这个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就是父亲的缺席。虽然看不出来这个家庭有什么其他问题,但是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父亲不说话,话全部被母亲说了,母亲又太能说,在家中没地位。孩子的母亲告诉我,孩子很少跟父亲交流,由于期末考试成绩有下滑,父亲恶狠狠的说了他几句,孩子就接受不了了,一个假期都不出门,在家玩电脑,这个应该是诱因。

生孩子就要养孩子,有的爸爸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巨婴”;有的爸爸则是受传统的“男人赚钱养家,女人照顾孩子照顾家”的观念导致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上的长期缺席。

男孩如果缺乏父爱,往往显得性格孤僻、举止古怪、缺乏自信、急躁冲动、害怕失败等,如果有外界因素的刺激,很容易引发恶性事件,所以,1个好爸爸,胜过100个老师,这是有道理的。


赢在高三




根据发展心理学理论,孩子心理成长具有阶段性。



0一6岁的孩子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母亲的陪伴。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主要来自于这一阶段。而形成安全感不能没有母爱。当然家庭环境也十分重要。如果家庭中父母不和如吵架甚至打架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十分不利。容易形成不良人格如回避型人格,为以后的心理健康埋下隐患。



6一12岁的孩子受父亲影响更大。这个年龄段孩子会把父亲看成家庭力量的源泉。孩子会把父亲当成英雄一样崇拜。努力成为父亲的样子。所以这个阶段父亲的榜样作用特别重要,父亲的一点一滴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小学阶段。

从出生到十二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幼儿园和学校的教育。但是有很多家长错误的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将孩子的成长权交给学校。这是极其错误的。



十二岁以后大约是上初中的年龄段,孩子逐渐出现判逆行为甚至离家出走。根据比较心理学观点,此年龄段正是孩子要求独立的正常表现。而且此后孩子的成长与同龄孩子的交往有密切关系。此时孩子的交往对象和朋友很重要,父母切记不要过度干涉而应正确引导。此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同龄孩子和社会对孩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环境的作用逐步凸显。



对于哺乳动物而言青春期的孩子正是离开父母寻找配偶建立自己家庭,创建自己地盘的年纪。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此时出现的所谓早恋甚至判逆而离家出走都是正常现象。如果孩子听话而没有判逆行为反而是不正常的,如果此时父母错误的教育可能会引发孩子性别认同错误而导致同性恋或者对异性失去兴趣而将来不婚不恋等异常行为。



比如一些乖乖宝贝长大后通常缺乏独立性甚至不愿离开原生家庭,成年后还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有些父母抱怨孩子啃老,这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极大关系。所以父母的放手才是最正确的教育,过度保护和溺爱只能害了孩子。



总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期限的。青春期后孩子的成长主要受环境和同龄人的影响。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十二岁之前这个年龄段。之后,人格已初步形成,很难改变。

不要把所有的教育都推给学校,这是极不负责任的。

我是心理问答达人:夏虫不可语冰2008,点赞关注可以阅读更多家庭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谢谢你的支持!


夏虫不可语冰2008


父亲的职责被重新的定义

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逐渐改变、母亲就业的增加、家庭生活的丰富,父亲的职责被重新的定义,父母双方应当不再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了。然而,现实和理想相距甚远,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家庭现状,对于孩子来说,存在这“父亲缺席”“父爱缺失”的现象。

在2015年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在子女教育方面,百分之五十的父亲。百分之八十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参与孩子的教育与生活。无论是在情感陪伴、亲密度,还是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大部分都是由母亲独自进行,很少有父亲尽到了为孩子成长中应尽的责任。

当孩子有了一个影子父亲时,也收获了一个焦虑的母亲。

当丈夫在家里隐形后,在婚姻中的妻子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于是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在这种情况下,妻子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包裹起来,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

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家庭的世界。可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压抑、挣扎。成为妈妈“替代丈夫”的孩子,会过早的承担起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或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一个在家庭中被疏离的丈夫,是一个没法回家的男人。一个没办法回家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很寂寞孤独的女人。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克服这个看似亲子问题,实则是夫妻之间问题的难题呢?

答案就是一个融入家庭的爸爸,一个温柔的妈妈。爸爸要回归到家庭里,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中。不要把所以的精力放在工作中,更不要把剩余的精力用在玩手机、打游戏上,不要逃避家庭的责任,要积极融入进去。妈妈要改善脾气,缓解焦虑。认清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不需要把所有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赵小明心理团队


耶鲁大学一项研究表明,从小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高、精力旺盛、善交际、学习成绩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缺少父爱的孩子会出现“父爱缺乏综合征”,如胆小、过于内向、神经质、优柔寡断、自信心及责任心不足等。


对儿子来说,父亲长期缺席,就会导致他缺乏可以模仿学习的男性对象,那么他就很难有领导力、号召力,在成长中依赖性强,不太会调节冲动情绪,所以要么女性化,要么攻击性更强。

对女儿来说,父亲长期缺席,那么她就很难理解异性是什么,也难以学会如何和异性相处。缺乏父爱的女孩,在婚恋上都会较艰难,容易早恋,容易因为一点小恩小惠被男人欺骗。


我专职辅导一年级,我的直观感受是,爸爸参与教育越多,孩子成绩越好:)


小谢老师说一年级


我来回答,没有邀请,我也参与。

说个故事,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很重要。朋友中有一个,父母离异,妈妈带着女儿过,过程肯定比有父母的家庭难很多,母亲可能也各种诉苦,于是女孩产生了长大要保护妈妈的心理,慢慢不认可自己的女性身份,再发展到后来,女孩非男生衣服不穿,连内裤都要穿男生的,现在,别人的女儿都嫁了,她的妈妈说,我什么时候看到女儿结婚呢?显然,不能,女儿已经变成了同性恋了。

这个故事说明爸爸在生活中绝对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长过程,因为爸爸的缺席让她手足无措,没有依靠,才变化的,同样,男孩的成长过程更不可以让爸爸缺席,爸爸是男孩的第一任导师,第一个模仿对象,爸爸让男孩变得优秀,变得阳刚,只有妈妈参与男孩生活的,男孩往往比较娘。

所以爸爸们,请腾出时间来,多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让孩子健康成长起来。


金陵画鱼人


这不是你题目所说的缺席!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母爱缺一不可。父爱如山,不一定絮絮叨叨每天给儿子有多少交流,威严的父亲甚至于有些神秘感更为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约束,尤其是男孩子。不熟!是你儿子对爸爸的印象,他说的不熟是在他心里对父亲的威严和神秘感的总体认知。我认为没有必要必须让父亲与孩子每天热闹非凡,但不能让孩子感到交流障碍,如果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沟通也是可以的。女儿在小时候则更需要父亲的呵护,这样可以增加小女孩的自信心和安全感,避免产生自卑心理。


母爱如水。母亲以一个女性特有的感情细腻努力呵护着孩子,如涓涓细流。但母爱伟大却代替不了父爱,父爱不一定是在孩子的每个感情角落里,他代表的是力量、臂膀和依靠。

因此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与母爱都不可缺席,母爱要陪伴着孩子的分分秒秒,可以理解为生活上的关爱;而父爱也不能缺席,可以是理解为精神上的关爱,是孩子的精神支柱,为孩子指引方向和路线的。

缺少父爱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产生自卑心理,如果母亲足够强大,未来的路可能不会走偏。如果母亲是一个柔弱女性,男孩子非常容易走上弯路,女孩子非常容易受骗。将来走上社会后也是如此。


不服输的王仙森



手机用户没事偷着乐


父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点:毫无疑问培养孩子刚毅的性格,必备的胆识,独立的思维方面父亲的培养要远强于母亲的培养!

然而现实却是很多父亲并没有参与到塑造孩子性格,胆识,思维中来,导致孩子性格懦弱,比如当受到别的同学欺侮的时候,孩子不敢进行必要的正当防卫,从而助长了对方的嚣张气焰,结果被对方一而再再而三的欺侮,并且被对方威胁不许告诉家长和老师,从而使孩子的内心长期初在诚惶诚恐之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使原本就胆小的心理变得更加胆小。还有的孩子遇事没有主见,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逆来顺受,即使自己被误解了,都不敢说出真相,从而使孩子的内心趋于自卑而不能自拔,因此多年来我在给家长上课的时候,都要谆谆告诫前来上课的每一位父亲,一定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而不可以把孩子完全托付给母亲,不可否认作为父亲比较忙,然而绝对不能以此为借口,更何况很多父亲并没有真的忙到连培养孩子的时间都没有,有些父亲宁可和朋友喝茶,打牌,聊天都不愿意抽时间多了解了解自己的孩子,详细内容下图所示


第二点: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一个能够抗挫折,抗击打的心理,一个能够承受磨难的心理一个强大的心理需要父亲的参与。

一个人的成长包括我们成人在内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更何况是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呢?而一个人犯了错误就会受到批评,然而现在很多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在家里犯了错误被爸爸妈妈哭哭啼啼,在学校犯了错误被老师批评教育的时候哭哭啼啼,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搞得家长和老师面对犯错的孩子批评教育的时候还得掂量说话的分量,不敢把话说的太重,怕孩子接受不了,面对批评有些孩子采取了自残甚至是跳楼自杀的极端行为,这样的案例屡见报道,还有的孩子遇到困难以后选择了逃避放弃,详细内容下图所示



然而当下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由于父亲教育的缺失,导致很多母亲很容易在不知不觉的溺爱中培养出一个心理脆弱的孩子,而这种心里承受能力脆弱的孩子很难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孩子犯了错误以后很多妈妈特别惜子舍不得批评孩子,导致很多孩子在学校接受不了老师的批评,因此作为父亲一定要亲自参与培养孩子一个能够承受磨难,抗挫折,抗击打的强大心理,孩子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理才能经受住人生中,艰难困苦,狂风暴雨的考验!

第三点:孩子的人生自立,离不开父亲的参与

让孩子的知识和能力能够满足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现实社会的需求,让孩子在学习中做到学习自立,将来在工作中做到工作自立,最终做到人生自立!这三个自立的教育离不开父亲的参与:

总之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离不开父亲的参与,我们可以看看很多离婚以后的家庭对孩子教育缺失所带来的后果是多么的严重,因此我们既然给了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就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教育,因为孩子才是我们家庭可持续发展的根源,孩子才是我们这个家庭最大的希望,孩子才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以上内容和图片选摘自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赢在终点家庭教育实操手册》,新书推介我就是这本书的作者,由于上传篇幅有限,只能上传一小部分,希望上述回答能为各位家长教育孩子带来帮助,同时警戒那些进入小学,初中,高中以后仍然没有好好学习的孩子,警钟长鸣,引以为戒!并且在头条中回答了很多教育孩子的问题。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阅读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感谢今日头条给我们交流的平台!最后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考入理想的高中!最后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让您的孩子学业有成,赢在终点!



家庭教育感悟


我妹夫最近几年一直在外面忙碌,回家的次数有限,所以他小儿子受到影响,孩子今年七岁,像个女孩一样依赖妈妈,跟爸爸不怎么亲近,有一次孩子说:别人都有爸爸,我没有爸爸,我不喜欢他。遇到困难就哭鼻子,妈妈训他的时候只会哭,在班里是个班长,有一次被女同学打哭了。最近我妹夫回来的次数多了,孩子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慢慢的阳光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