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电影“十二公民”感想之三:隐藏在言行后面的压抑


电影“十二公民”感想之三:隐藏在言行后面的压抑

没有人不在压抑中生活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

社会化成长的过程,简单说就是本能被压抑接受社会规则教化的过程。可是,本来具有的心理能量是不能被消灭的,于是也就压抑,而后找机会转移置换,好似按压水袋,此起彼伏。

由此似乎可以说,我们心理活动都是压抑后歪曲表达的产物。

用进化论视角来看大脑结构,大脑发展经历且形成三部分结构,分别是爬行脑、哺乳脑、大脑皮层。

爬行脑要维持生存,哺乳脑直接表达情绪欲望,进化到大脑皮层后,所有言行具有了理性也就是间接意味,曲径通幽才有味道,直来直去被人嘲笑,就连傻子都知道被人喊傻子也不是好事。

也许,所谓理性就如同大脑思维的特点:间接、概括。

影片对于压抑的刻画表现淋漓尽致,所有人无一例外。

检察官的理性推理,也不是上来就是直接表达立场,委婉的说就是感觉齐刷刷认为富二代有罪不正常,哪里有百分百的事情呢。

这种理性可以看做压抑,其中一个场景尤为显著,他扯过出租车司机玩游戏的纸张,团揉后扔掉,后被迫示弱捡回来折平,这自然压抑怒火。

出租车司机也是如此,坚持富二代的有罪,不过是压抑自己教育孩子失败的婉转表达,直接说出心事该是多么无脑的事情。

其他任何一个人,都是这样压抑内心情感情绪的表达,微笑、激动、附和、思考,甚至看似直率的坦言,无不如是,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能量,可是不会轻易展示。

我们也是如此,谨言行事还会错,何况直抒胸臆呢,说人人都在压抑大致不会错。

电影“十二公民”感想之三:隐藏在言行后面的压抑


看看压抑的几种情况

一种社会规范指导下的伪装。这里的伪装不是贬义,不过人的社会化结果呈现而已,好比道德规范必须遵守,不论你是否自愿,这就是伪装的另一种说法。

影片开始每个人努力表现的文质彬彬,也即是沐猴而冠,用文明教养装出样子来,你好我好大家好。

可以说,我们大多数正常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压抑出文明礼貌模样,遵守着心照不宣规则,也并没有什么不好,毕竟社会需要我们最大公约数的规范集合起来,分工合作,互相配合。

达成认知共识,遵守知识体系,这是压抑的理性部分。

还有一种是情绪情感的压抑。

简单的二分法,就是理性压抑了感性。作为认知的理性已经被压抑了一次,面对事情时的情绪情感还要面对理性的再次压抑,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

情绪情感本质就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这是认知理性的感性表达而已,因此更要压抑,否则火山爆发,人人都是小宇宙激动。

第三点,就是去压抑的反抗。有压迫就有反抗,有压抑就有去压抑。

由此可以看出影片,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由于聚焦在讨论富二代有罪还是无罪的焦点上,就有了逐渐去压抑的过程。

这个去压抑过程,认知层面好处理,毕竟大脑皮层就是干这事儿的,这个事儿毕竟不涉及面子也不涉及立场,逻辑推理面前跟着智力走。

可是最难的是去情绪压抑,或者说情感压抑,这些东西集中在情绪脑中,根深蒂固,属于强烈刺激,坚不可摧,这种情感已经和固有认知结为一体,顽强抵抗外在的威胁。

这种压抑已经成为内心情结,包裹了无数层,一旦触及疼痛不已,更要命的是,这是一个人赖以维持活着的精神支柱。

这就是为何有些人难以说服的根源。

比如出租车司机的情感压抑,看着嬉笑怒骂,看着坦然真诚,看着慷慨激昂,看着信心坚定,不过是在维护内心教育孩子失败的巨大哀痛。这种痛无法说出来,因为说出来的痛就不再是痛。


电影“十二公民”感想之三:隐藏在言行后面的压抑


压抑,这个心理学创造的词汇,一旦被广为知道,是否就意味着去压抑呢,如同影片推进过程,最后还是宣泄,去压抑,让人动容。

问题是,宣泄后的去压抑,新的压抑又开始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