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燕趙好網民·疫情防控阻擊者」張曉飛

雙橋區老年大學校長張曉飛曾經是一名教師,她熱衷於用畫筆記錄生活,展現藝術。在這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舉國齊心上下合力,使疫情得到了遏制。張曉飛表示:“疫情時期,我們都在。衝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和執勤檢查的群眾衛士讓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感動。1月31日我們發出了《致全區老年朋友的公開信》,信中呼籲全區老年朋友們,守在家裡,減少傳播,不給政府添麻煩。同時,我們要求大家積極行動起來,以詩詞、攝影、書法、繪畫等形式,記錄防疫中的感動,謳歌戰鬥在一線的衛士。”

2月14日,承德市發佈了暴雪藍色預警信號,15日大到暴雪突襲山城。隔著窗戶,看到社區執勤點飄揚的國旗,看到“黨員先鋒崗”,看到黨員幹部和志願者冒雪的身影,張曉飛再也坐不住了,她一定要用畫筆記錄這個感人的時刻,記住那些為人民健康戰風雪鬥春寒的人們。

張曉飛說:“藝術作品意發於心、情動於衷,在筆墨中寄注了作者的真情實感。我們的藝術創作雖不能救死扶傷,但可以用這種方式,溫暖抗擊戰鬥在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和志願者,致敬時代最美的逆行者”。

「燕趙好網民·疫情防控阻擊者」張曉飛

 張曉飛鋼筆畫《向前》

張曉飛說,創作這幅鋼筆畫題材來源於真實的救護行動。每畫一筆,都有著對醫護工作者的無比敬意,有著對疫情防控的無比信心。這些逆行者一路向前,才讓我們遠離的病毒,減少了傷害。

「燕趙好網民·疫情防控阻擊者」張曉飛

張曉飛鋼筆畫《無論等多久》

承德先後派出三批支援武漢的醫療隊,前不久承德醫護工作者在救治武漢病人時,病人拍攝的小視頻感動了全城。張曉飛想到醫務工作者舍小家顧大家,真正讓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社會各界都在期盼他們早日凱旋。

「燕趙好網民·疫情防控阻擊者」張曉飛

張曉飛鋼筆畫《堅守》

張曉飛表示,各級黨委和政府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為了控制和預防疫情蔓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災難面前,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的第一線高高飄揚。在病房裡,白衣戰士遮蔽了面容,但她們總能給病人、給社會最溫馨的微笑,最大的鼓勵。這就是責任,這也是堅守”。

「燕趙好網民·疫情防控阻擊者」張曉飛

張曉飛鋼筆畫《我想到承德去看一看》

疫情中,一個個英勇無畏的“逆行者”,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讓我們無數次熱淚盈眶,更多的文藝工作者開始拿起筆,讓多日來內心震撼的靈感得以迸發......

  《我想到承德去看一看》源於真實題材。2月10日,一段由武漢新冠肺炎患者拍攝的視頻,刷爆了承德的朋友圈,隨承德首批馳援武漢醫療隊出征的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感染科護士施燕,成為承德人的驕傲。病人錄製的視頻很短,卻充滿了正能量。穿戴全套防護設備的施燕在工作之餘,不忘向患者推薦自己的家鄉承德——那座“很美”的避暑山莊。如平常閒聊般的對話中,患者一個勁兒地感謝,感謝到“詞窮”。施燕一個勁兒地鼓勵,鼓勵他對自己有信心、對盡職盡責的醫護人員有信心。

「燕趙好網民·疫情防控阻擊者」張曉飛

張曉飛鋼筆畫《風雪雙橋人》

2月14日是情人節,那天沒有了原本的浪漫,卻是飛雪滿天。承德春雪,一般是簌簌的雪粒子,打在臉上感覺疼痛,手腳會受冷僵硬。這場大雪整整的下了一天,這無疑給防疫工作增添了難度。張曉飛說:“作為雙橋區政府的一名幹部,我這次擔負著督導鎮街工作任務。一路上,我路過好多小區,讓我沒想到的是每個小區的門口依然有雙橋區政府的領導、幹部、志願者在執勤,他們的身影讓我久久難忘,他們也是最該記憶和感謝的人”。

「燕趙好網民·疫情防控阻擊者」張曉飛

張曉飛鋼筆畫《迎春期盼》

“那天,雪下得很大,在石洞子溝佟山南小區門口,我站了很久,我看不清執勤人員的臉,只看見那紅袖標、紅坎肩、紅色條幅,雪中那醉人的紅色在這漫天雪花的飛舞中雖朦朧但很溫暖,那個隨風飄揚的‘共產黨員先鋒戰役隊’旗幟,像太陽一樣守護著百姓,溫暖著眾生。他們顧不上清理身上的積雪,在路口有條不紊地進行勸返、檢查、登記、測溫、發證等各項工作,來回奔波。我在那裡靜靜地觀察了30分鐘,來來往往的居民沒有一個人漏查,在風雪中他們力扛重任的身軀,為百姓們嚴守著健康的大門,成為老百姓心中最美守城人”。

  躲在屋中的居民,都在盼望著春天早日花開,更期盼早日結束疫情,他們的眼神雖然有著說不清的無奈,但閃透著希望和信任。災難面前,所有的陽光與美好總會帶給人們無限的力量,我們和畫作中的人物一樣,有著對黨、對國家的感恩和信任。

  俗話說七九河開,八九燕來。雖是春雪,卻沒有任何能阻擋春天的腳步,正如沒有任何障礙能阻止中國人民戰勝疫情的決心。我們萬眾一心,風雨同舟,涓涓細流,也必將匯聚成河,這場疫情防控的阻擊戰我們必將會取得勝利,擁抱陽光的日子將指日可待!

「燕趙好網民·疫情防控阻擊者」張曉飛

張曉飛鋼筆畫《迎春花開》

張曉飛說:如果我創作的鋼筆畫是一串動人的故事,那麼他一定會有完美且感人的結尾,那時一定是《迎春花開》,人們一定可以摘掉口罩,養成良好習慣,走向正常生產生活。花開時節,我們不該等待,我們應只爭朝夕,不負韶華。記錄下這段特殊時期的故事,是我們藝術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一種社會擔當,希望我們攜起手來,共同走向美好,迎接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