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怎么理解“”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句话?

资深吃瓜群众群头


“文无第一”指的是在文学作品的评选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标准,有些人喜欢工整格律,有些人喜欢自由洒脱;有些人委婉含蓄,有些人喜欢直抒胸臆,不同的作品符合不同人的标准,这往往与评判者的主观意志、个人经历、心路历程、思想境界等有关,被评判的作品与评判人产生共鸣,成为他心中的“白月光”则会被认定为上乘之作。这个过程是没有统一标准的,正如一千个人心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完全是主观选择。

“武无第二”则完全不同。这是一个现实的对抗过程,有统一的评判标准,胜负一目了然,第一只有一个,不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


小手手工坊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有人说这话是互文,文无第一二,武无第一二。这样的解释是教人不要时时去争强好胜,安心做自己的学问。虽则我不认同互文的解释,但其中的理念确是极好的。

文无第一,指的是做文章者,难以区分出明显的高下,写文章的人各自有擅长与不擅长的领域。有写骈文的,写唐诗宋词元曲小说的,立意也各不相同。

我也觉得和看文章的人有关。看文章的人自然有喜欢豪放派的,也有喜欢婉约派的。谁也不能说大江东去就一定好过凄凄惨惨戚戚。

文章总是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去区分。况且写文章的人与别人争强好胜要显得含蓄得多,如郭沫若写文章骂鲁迅是封建残留的余孽

,鲁迅呢,回骂以远看是条狗,近看郭沫若

而武无第二,练武之人的比较就简单得多了,相约切磋一下,或者立个擂台,各方高手皆可来一决高下。哪怕只是输了一招半式,或者再不幸只是脚下一滑被抓个破绽,输了就是输了,败者无言。要是不满意,大可相约重新比过,高下是一定要分出来的。

武魂虽以仁和为本,但相互切磋相互进步才是练武之人所追求的,不断的进取与超越。

希望文坛谦逊不失,武界的竞争也不止。


业余写手小九九


个人理解,文无第一的意思是文章有很多种,有人擅长写散文,有人擅长写记叙文,也有人擅长写议论文等等,他们之间无法做比较,除非有人精通各种文体,从古至今很少有人能做到,比如李白,在写诗能力超群卓绝,可是他仍然没有被称为唐诗第一人,同时代还有很多大师比如杜甫,对于有些特定格式的诗,李白也不敢说处于夺冠系列。

再比如说武侠泰斗金庸,可以说是武侠第一人了,可是古龙在某些方面仍然可以另开一片天地,仍然可以写出金庸书里没有的东西,然而武侠第一人也仅限于武侠,还有那么多类型的作品金庸也并没有涉及,想想那么博学的金庸也只能占领文学世界的一小部分,就明白文学世界是个多么大的天地了。所以说文无第一。


武无第二就相对好理解一些,文章就像一个艺术品,不好估价,而武力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击败对手,无论是练拳击、散打、太极,甚至是排兵布阵,要求只有一个,战胜对手,否则就与武功无关,那叫健身、叫活跃思维。


文瑾说茶


之所以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一、关于文无第一:首先,学无止境,意思是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只有奋进不息。俗话说:学有所长,术有专攻,意思是学问再大的人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也不会比别人优秀,就连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说:文无第一。

二、对于武无第二,我认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来说习武者通过比拚,最后还站着的人为第一,而没有第二,因为不管第二还是第几都躺下了。

但广义上来说第二是存在的,那就是对“放下”以及“境界”的认知,佛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有这方面的意思,比如楚留香与无花和尚的那场比武,当时的楚留香已是公认的天下笫一,但在与无花和尚的比斗中一直苦战却无法取胜,并且渐见败迹,直至险象环生,突然,在楚留香剌出毫无胜算的一剑之时,无花和尚双手合什,一动不动,任凭那一剑刺进身体,楚留香惊诧地问无花为何?无花说道:“我要那第一有何用?”随倒地身亡。试问:谁是第一?

再比如:独孤求败打遍天下无敌手,实在找不到对手,只好隐居山中,久居不出,于是,江湖传言,第一都不见了,何来第二,这也是“武无第二”的又一种解释。


不服就干的平头哥


文不争第一,武不争第二。

因为文人没法用一个标准去评判高于低,每个人角度不一样,就会出现偏差,就像两小儿辩日,连孔子都回答不了,你说到底谁高谁低呢。

但武术,就能设定一个标准,比如设个擂台,谁把谁打下擂台就赢,谁把谁打趴下就赢,这里面可以有很多标准可以指定。所以武术可以争出第一来。


孺艺观世界


文人比较讲究礼仪、谦让,即使一个人出类拔萃,为文坛之手,也不会承认自己是第一人,因为这样的文人在别人看来是骄傲自大的,不谦虚的。另外文人之间难以进行比较,你擅长诗词,我擅长散文,这方面你强,那方面我强,一方面的输赢不能让别人心服口服。而且文人也不会无缘无故展开比试。因此说文无第一。

练武之人血气方刚,比较好斗,一有不服就会产生战斗,而战斗中各种手段都会使用,判定输赢比较容易,有时甚至可能是用生命做斗争。因为好斗,如果对别人不服,你可以去挑战,大家都想去争第一人。而对于第二大家谁都不在乎,因此才说武无第二。




孙狗剩Johnson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句话放在竞技的角度来看,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此话怎讲呢?

首先,“文”不单单仅指的是“文章”,而应该是“文艺”这个大范畴。因为,每个人的性情、际遇、遭际不同,因此,对文艺类型作品的感受也就自然不同。常言说得好“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永远是在合适的时候需要合适的文艺形式来表达,“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不能在大家兴高采烈的时候让大家欣赏悲悲切切的文艺形式,还要大家说好;更不能在大家都悲痛欲绝的时候让大家观看欢呼雀跃的文艺形式,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文,或者“文艺”更多的参照于环境、心境以及时势发展的情况,因此就很难有绝对的第一之说。

而“武”就不同了。

如果不是用来强身健体,而是放在竞技领域来看,不管你是跆拳道、空手道、峨眉派、武当派、少林派,还是虎拳、蛇拳、猴拳、醉拳、泰拳、散打,在没有特定的规矩之下,站到擂台上,谁先倒下,谁就败了。由此看来,哪儿来的“第二”之说?!

你觉得你是“第二”,结果被人家上来一记重拳“KO”了,那你就是“第三”了,刚好,你觉得你是“第三”了,结果又被另外一个人一个扫堂腿给灭了······所以说,在竞技领域里,“第二”是没有意义的。

文艺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武术还是“奋勇争先”的好。就像大家都知道的超级计算机一样,永远都在比说的计算速度是最快的,而不是说我不是最快的,我是“老二”。话说,“老二”在我们的语境中,并不是什么好词。

我是重庆润贝文化,但愿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润贝文化


原因很简单:

何为文无第一,是因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描述都不是那么精确的,都带有一定的暗示让你联想的,所以就会导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就有不同的感受。

比如,一个小学生考试考的非常好,那么他放学后,回家的路上,听到鸟叫就会觉得很好听,相反的,要是他考的很差,听到鸟生绝对不会觉得悦耳。文字给人的感觉是同样的。那么每个人的理解或者描述就开始出现不同,谁能说哪个描述好或者不好呢。

诚如庄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所以,文无第一。

至于武为何无第二,那更简单,因为第二被第一打死了。



大额头者


这个很好理解,文章跟绘画一样,属于艺术精神文化类载体,不能用具象某一标准去判定高低上下,谁也不敢自诩文章天下第一,就拿李白苏轼来说,也只能说是在诗词里面颇有建树,最多也就拿个“最佳贡献奖”了,你有你心中的李白,他有他心中的杜甫,所以从古至今就有“文无第一”这一说。



“武无第二”刚好和前面说的文章相对,属于具象的,可操作的,有结果性的。这就有了评判的标准,一般按传统武术来说,创始人和掌门人大多数情况代表了本门本派最高的武术成就。如果再横向来说,武侠小说里的“武林盟主”一般代表了天下第一的功夫。如独孤求败墓碑所刻:纵横江湖三十馀载,杀尽仇寇,败尽英雄,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 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



以上就是本人对“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浅薄理解,希望对你有用。


知闻是你


为什么说文无第一?因为文学是属于精神,属于思想,我们有句古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无法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通过一张嘴巴把所有的道理讲明白,所以任何文也都只能代表一种思想,和自己看到的一方面,很难去说谁第一谁第二。为什么武无第二呢?这个就更明了,谁是天下第一两人打一架就行,这个可以通过比武,定个输赢,一看便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