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戰疫下的觀察和思考(二):互聯網醫療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醫院壓力暴增,這時候大家才意識到哪怕醫療資源再豐富,只要超過一定比例的人口都去醫院,醫院也承受不住。互聯網醫療既能夠讓人得到方便、快捷的醫療服務,同時也可以減少了在醫院內的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風險,行業再次成為熱點,引起高度重視,以股市為例,自春節以來,互聯網醫療概念指數累計上漲11.54%,大幅跑贏上證指數。

如果互聯網醫療完備能網上預診的話,是不是醫院的負擔就不會那麼重?是不是其他科也不會受影響(像口腔科)?下面來談一下我對互聯網醫療的觀察和思考。

一、戰疫下的表現

互聯網醫療在國內已興起多年,早在互聯網2000年普及後,就有BBS問診,移動互聯網開始發展後,2011年好大夫就發佈了APP,多年下來,像平安好醫生、丁香醫生、春雨醫生等大家應該也有所耳聞。各大互聯網巨頭也在不斷整合自己的平臺,在這次疫情下品牌也在加強曝光,像企鵝杏仁(騰訊)、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等。全國多數公立醫院近幾年也陸續開啟了網上預約掛號等服務。

面對這次疫情,互聯網醫療平臺主要提供了:線上問診(義診)、疫情地圖、心理疏導等服務,據不完全統計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平臺進行了超過400萬人次在線上諮詢。但實際就我們的感覺而言,主要還是做些輔助工作,這也符合互聯網醫療現有的定位(後面我會詳細說)。

戰疫下互聯網醫療主要還是打響品牌,引流進來,為後續發展做準備。

像平安好醫生“免費送口罩”活動,就拉動了APP新註冊用戶量增長10倍。也被質疑用1塊錢不到的口罩(郵費需自理)拉新引流給貸款超市,我不評價他們的做法,但是拉新引流的效果很明顯。

然而疫情終歸散去,一切還是會迴歸常態,互聯網醫療到底能有多大的作用,大家心裡還是會打個問號的。

二、發展中的困局

制約互聯網醫療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稀缺的醫生資源,我國本身就處於醫療資源緊張的狀態,大醫院平時人就很多,好醫生更是一號難求。

互聯網醫療平臺用的是互聯網思維,搭平臺來對接供需雙方,並沒有自建醫療資源, 一側存在龐大的用戶需求,另一側是醫生資源稀缺,從而造成了用戶需求得不到滿足,還是要到醫院去診治。

而隨著大數據和AI的興起,AI醫生也成了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新噱頭,但是數據都在各家醫院,各家之間的數據也不是互通(一座座信息孤島),同時醫生專業知識的診斷也不像互聯網上日常的瀏覽記錄那麼容易分析,AI醫生實際能產生的作用遠比想象中的小。

以IBM為例,他們是全球最早做AI的大型公司,早在1997年,IBM深藍就戰勝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從2015年開始IBM全力進軍醫療健康行業,前後投資了50億美金,他們有技術有資金也收購了數據,但僅過去3年就被傳出裁員50%至70%,被稱為AI+醫療的泡沫破滅,引起了整個行業的一片譁然。

我們要理解醫療的特殊性,互聯網是能帶來便利,但是不能忽視了安全,別的行業有點誤差是關係不太大,但診斷上的一點誤差就可能造成醫療事故,因此互聯網醫療大家都很期待,但發展較慢,不光是在我國,在全球範圍來看也是一樣。

三、破局思考

一方面是旺盛的需求,一方面是困局,對於互聯網醫療的破局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1、國家隊將會加快進場

日前,上海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鄭錦表示,正在加快互聯網醫院建設,陸續推進徐彙區中心醫院、華山醫院、兒童醫院、中山醫院、仁濟醫院等一批醫院建設互聯網醫院。相信未來各省市陸續會有相關政策和要求出臺,也意味著“國家隊”將會加快進場互聯網醫療的步伐。

我認為公立醫院加快進場並不會影響原有互聯網醫療平臺的發展,因為他們本身做的就和公立醫院做的重合度就不高,而且公立醫院有明顯的地域性,著重服務於本地,大家彼此之間更多的是互補,受惠的將會是老百姓。

2、健康碼只是起點

健康碼短期內會成為復工、出行、上學等的主要解決方案之一,我在之前寫的 一文中已經對健康碼做過介紹了,目前主要是基於公安和通信數據,以省為單位建立生成的。我們大膽設想一下,如果能把醫院的數據加上,再將各省數據彙總融合,這個模型將會得到更大的完善,不僅是用於這次疫情,對以後包括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在內的各種傳染性疾病防控都會起到很積極的作用。

當然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還需要時間來逐步建設完善,健康碼會是一個好的起點。

3、分級診療可能會是互聯網醫療的突破點

分級診療是指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逐步實現從全科到專業化的醫療過程。

大醫院人滿為患、一號難求,而基層醫療機構和一些小醫院卻門可羅雀是現狀。本次疫情結束之後,分級診療的推進肯定會進一步加碼。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拋開醫療技術那些,信息化的水平也比較低,同時如果醫生也難以接受培訓得到提高,這些恰恰是互聯網的優勢。

以信息化為例,目前小病可能往往是社區小醫院的醫生看一下,開個藥或者掛個點滴就完事了。而要接受培訓就更難了,意味著要關門休業一段時間。我們試想一下,記錄每個人診斷開藥用藥的情況,便於追蹤個人的健康狀況。同時網上培訓,以及同行之間的線上交流,分享案例等,這一塊想象空間是很大的。至於系統費用,對於互聯網思維來說,平臺給人免費試用是標配。

互聯網醫療平臺也許就能利用分級診療的東風,來落地系統,當然政策和推廣都會影響最終效果,在二三線城市的發展空間可能會更大。

4、做好二當家更務實

個人覺得互聯網醫療當成傳統醫療的輔助會更務實,不要希望互聯網醫療能做到在線問診,診斷完,然後就還能把藥送到家,足不出戶就把病看了,這個不現實。就以這次疫情為例,科普知識、闢謠和心理輔導這些的需求肯定遠遠大於在線問診。

專業一點說,在線問診是個低頻的動作,互聯網上就是高頻打低頻,所以互聯網醫療不會只停留在看病這個維度,一定是去更高頻,更高的維度,比如健康。

再說到醫生方面,希望用大數據AI技術能讓AI醫生代替醫生做大部分決策同樣也是不現實的,前面已經提到了訓練數據不夠和診斷不能接受失誤。其實輔助醫生做決策也可以是幫助醫生節省時間和精力,讓他可以有更好的精力和更多的時間去做好決策,比如說寫病歷,網上曾有醫生自爆寫病歷時間超過60%,實際上可能沒這麼多,但是比例肯定也不小,能把這塊時間大幅度節省出來也是很好的輔助了。

互聯網醫療看病是醫院的輔助,健康是個人的助手,做好二當家大有可為。

5、個人病歷和區塊鏈

目前個人病歷是醫院和患者共有,醫院之間不互通,往往去幾個醫院就有幾個不同的病歷本,同時考慮到病歷的隱私性,電子病歷其實並不保險。

區塊鏈不可偽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等特性恰好能解決這些問題,可以理解成病歷就在個人手上,然後可以授權給醫生查看,新的情況會追加進來。甚至對於一些特殊病患而言,很多醫生是願意花錢來買病歷來研究學習的,還能通過個人病歷賺治療費用。

這不是天方夜譚,區塊鏈不僅僅只是發幣,還有很多場景可以應用,就看如何創新,個人病歷這一塊未嘗不是一個好的突破口,值得期待。

與別的行業被互聯網大幅度改造不同,醫療不會被互聯網一下大幅度改變,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也要相信未來的醫療會越來越好,互聯網醫療會和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緊密。

系列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