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飛地”扶貧,美好生活從這裡“起飛”

“飛地”扶貧,美好生活從這裡“起飛”

青海蓓翔城市投資有限公司系統工程部的工作人員正在檢修光伏板。欒雨嘉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路的盡頭是一眼望不到邊際的蔚藍,整整齊齊排列著的光伏板舒展身姿,敞開“懷抱”,承接著初春燦爛的陽光。2月18日,記者乘車前往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光伏產業園。

行至不久,靜靜地矗立在產業園中的海南州50.5MW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到了。

這座電站帶著貧困群眾致富的夢想“乘光而飛”,飛入資源稟賦、政策優厚、產業集聚、能夠實現效益最大化的理想之地;

這座電站在追光逐日中將清潔的電能輸送至千家萬戶,讓生機盎然的綠色親吻聖潔海南大地;

這座電站肩負起脫貧攻堅與生態環保的雙重使命,使綠色生態與幸福生活“比翼齊飛”。

遠走高飛,電站有了新“婆家”

2018年12月31日,總投資3.43億元的海南州50.5MW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正式併網發電。此項目屬於海南州“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扶持帶動全州五縣17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的7269戶貧困戶,確保他們實現長期穩定增收。電站發電併入青海電網,年平均發電量8000萬千瓦時,年平均收益達到6000多萬元。

海南州扶貧開發局綜合科科長翟志康介紹:“利用光照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光伏扶貧,既符合國家清潔低碳能源發展戰略又符合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戰略。光伏扶貧項目是目前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要途徑。而共和縣光伏產業園目前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光伏產業集中區之一,基礎條件完備,管理運營科學有序,實施光伏扶貧項目具有較大優勢。”

“我們通過‘飛地’模式在園區內建設光伏電站。本來打算在五個縣分別建設,但是分散式建立不能保證電站的質量和標準,也不能及時進行運營和維護,影響貧困戶最終分紅收益。而且這些縣城處於三江源保護區,土地的審批、落實具有很高的要求。”負責電站建設的山東力諾電力設計諮詢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總經理尋知財說。

記者採訪中得知,光伏電站的“飛入地”共和塔拉灘則具有地勢平坦、光照資源豐富等優勢,經過多年的發展,園內基礎配套設施比較完善,併網、接網更加方便,也有利於統一管理。

草長鶯飛,園區穿上綠“衣裳”

目前,青海蓓翔城市投資有限公司系統工程部負責扶貧電站的日常運維。電站副站長黨志軍就是共和縣當地人,2013年在園區上班時,他還是負責青海蓓翔共和二期光伏電站項目的一名運維員,他見證著塔拉灘由風沙肆虐到草長鶯飛的蛻變。

黨志軍說:“從前塔拉灘由於超載放牧,這裡降水少、風沙大、烈日當頭,幾乎沒有綠意。而隨著園區內光伏總裝機容量越來越大,強風掠過地表時有了遮擋物,土地涵養水源的能力增強,地表植被恢復比較迅速。園區內的草可以長到1米多高,明顯感受到,園區內的植被要比園區外茂盛得多!”

黨志軍和同事們的日常工作就是監測所有光伏設備的正常運轉,巡視檢查光伏組件、逆變器、匯流箱、箱變等設備,在設備出故障時確保第一時間修復更換。他們還化身為“園區美容師”,定期修剪雜草。黨志軍解釋:“快速生長的草遮會擋住光伏板,降低了光伏板的轉化率,隨之貧困戶的收益也會受到影響。”

每每徜徉於蔚藍與深綠之間,黨志軍的心情就會變得非常舒暢。“光伏園的草場又重新披上了綠裝,有披鹼草、固沙草、針茅,還有格桑花、狼毒花、蒲公英、雪菊……園區猶如一個‘動物世界’,不僅有許多鳥兒‘光顧’,還有野兔、狐狸、獾豬……”

展翅而飛,百姓希冀好“光景”

2019年,光伏電站發電量為7966萬千瓦時,收益達到5974萬元。翟志康說:“目前,我們嚴格按照光伏電站收益分配管理指導意見,已向共和、貴南、貴德三縣的12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分配收益363萬元,每村收益達3萬元。另外,收益的60%用於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剩餘的40%將用於村裡的管理服務類、政策宣傳類、脫貧互助類三大類公益性崗位,並通過工資的形式發放給村民。”

貴德縣尕讓鄉關加村是一個貧困村,屬貴德縣高海拔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交通閉塞、農牧業發展滯後,全村現有76戶322人,貧困戶有29戶94人。村民收入來源主要依靠採挖蟲草、種植養殖及外出務工為生。

關加村第一書記韓慶春說:“2018年之前村裡沒有集體收入,2018年將村裡50萬元扶貧資金整合投入共和縣光伏產業園,2019年實現收益分紅3萬元。”

“村裡根據《尕讓鄉村集體經濟管理辦法》,決定將3萬元集體經濟收入合理分配。60%用於發展生產,投資輻射帶動作用強的鄉村旅遊業,確保村級集體經濟不斷髮展壯大。剩下的一部分用於補充村級經濟組織運轉經費,一部分用於管理公共事務和發展公益事業,另外還將獎勵對村級集體經濟有突出貢獻的人員。”尕讓鄉黨委組織委員曹洪娟告訴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