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當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說我不和你玩了時,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怎麼正確引導孩子?

蔣光登


當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己孩子說我不和你玩了,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這樣的問題在小孩之間非常普遍,很多孩子都會這樣,一下子玩的非常好,不到一分鐘就會說,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和你玩了!

孩子之間會很戲劇化的,如果別人孩子說不跟你玩,自己孩子不在意,覺得無所謂,沒有出現傷心哭鬧的情況,那我覺得家長不用太在意,孩子自己會處理好,如果是有難過傷心,那家長可以稍微引導一下,大人也不用太在意。



在幼兒園裡,孩子之間也會這樣的。孩子們的最好的朋友經常會發生變化,今天和你是好朋友,明天就又會換一個好朋友。其實是個普遍現象。

之前我家樂寶在小區裡玩的時候,有時也會跟我告狀說,媽媽,那個哥哥說不跟我玩了……其實剛開始聽到這個的時候,我也會有點想法,覺得不跟自己的孩子玩,是我們的原因嗎還是別的什麼原因?後來我也慢慢釋懷了,雖然孩子們情緒易變化,很多話說出來都是無心的,但是他們也跟我們大人一樣,也會有喜歡玩的人和不喜歡玩的人,何必去強求一定做好朋友呢?



於是,我會跟樂寶說,如果這個小朋友不跟你玩,那就不跟唄,你可以再去找別的小朋友玩啊,你可以認識新的朋友,或者是你可以自己玩自己的啊,不一定非要有朋友陪你玩啊,自己可以找些事情做啊!

雖然我這樣跟孩子說,不一定正確,但是我覺得孩子之間有時也不能要求他們都是好好相處的。

偶爾樂寶也會跟別的小朋友說,我不和你玩了,但是很多情況下,是話音未落,就馬上又會湊過去跟別人一起玩。最近他表哥放暑假來家裡玩,他偶爾也說,我不跟你玩了。過不了多久,他又會自己跑去叫哥哥,我們來玩玩具吧!



所以孩子的情緒變化也很快的,家長不用過分擔心。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小芒果育兒教育


我是一個二寶媽媽,我家大寶今年6歲,他也經常問我這個問題。在幼兒園回來,他會跟我說,今天誰誰誰說不跟他玩了。又或者在小區裡,其他小孩子也會說不和新加入的他玩,他也會非常不開心的說,別人不跟我玩了。作為父母的我們如果沒有好好的引導孩子,這會給孩子帶了非常不好的影響,不是對孩子說,他不跟你玩,你也不跟他玩,這樣簡單的一句話是沒辦法給孩子帶來解決辦法。如何引導孩子就顯得非常的重要了。

同樣的問題,不同家長的解決方法

1.追問型家長

有些家長會不停追問孩子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他不和你玩呢?
你自己想想,有沒有做什麼別人不高興的事情?


2.不在乎型家長

對孩子說,他不和你玩,你也不和他玩好了,有什麼了不起的!


3.真空型家長

家長壓根不知道孩子的夥伴關係是如何的,發生了問題,孩子也不知道如何告訴家長。

孩子人際交往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我們得明確: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處理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很多人覺得,孩子只要生活在幼兒園、學校這樣的集體環境中,就能自然而然地學會如何與人交往,但事實真的沒這麼簡單。實際上,孩子人際關係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前一階段的堅實基礎,後一階段就很難得到良好發展。


第一個階段,是3-4歲這一段時間。

此時,孩子們往往是通過分享食物和玩具來跟對方建立關係。這一階段,也是孩子物權意識的發展時期,他們非常看重自己的物品,並且不希望受到別人的侵犯。他們對於隨意拿自己東西的孩子,會有著本能的排斥,反之,兩個孩子常常能友善相處。所以,教會孩子尊重對方,就會為他們的人際交往打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作為父母,在這一階段也可以根據孩子的交際特點,為孩子準備一些食物和玩具,引導他們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讓他們體會一起玩耍的愉快,但一定是要在尊重孩子意願的基礎上。
第二階段,是4-5歲這一段時間。
此時,孩子會發現,即使沒有了食物和玩具,有些朋友之間還是會保持著很好的關係,而他和這些朋友之間往往擁有一些相同的東西,比如共同的愛好或者彼此喜歡。他們慢慢就會明白,真正的朋友是建立在志趣相投、彼此關愛、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此時,他們還不能很好的把控這樣的關係,常常會出現控制和被控制的關係,他們之間就會產生糾紛,導致遊戲時不歡而散。
這時候,如果大人能把自由還給孩子,不參與進他們的紛爭,他們逐漸就會開始建立規則,開始進入一種更加和諧的交往狀態。

第三階段,是5-6歲的時候。

此時,孩子們會更樂於在規則中活動,而這,是孩子自發的行為。至此,孩子便成功地度過了人際交往敏感期,結束了一對一的交往,進入了三四人一組的交往中,並且在選擇朋友上有了明顯的精神傾向。這一階段的順利度過,會為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奠定重要的基礎。

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1、共情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

首先蹲下來和孩子在一個水平線,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視孩子。從心理角度講,家長蹲下來可以一定程度上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覺媽媽是和我在一起的。其次並沒有責罵孩子而是輕輕的擁抱和愛撫,讓孩子的情緒有一個發洩的渠道,先不管孩子做的對還是錯,讓孩子知道媽媽是喜歡我是愛我的,我此時是安全的是被接納的。
再次和孩子有身體接觸,理解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的情緒。很多時候當家長可以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孩子就願意和你一起處理問題,為什麼有的孩子家長越管孩子越不聽話,是因為我們管的越多,孩子越覺得家長不理解自己,就如同第一個孩子一樣,不願意和媽媽說事情的發生經過 ,應該媽媽已經有了處理方法讓自己道歉,那麼在他們心中父母不再是他們的靠山和避風港。

2、幫孩子梳理事情發生的過程

讓孩子有說話的權利,還原事情的過程,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的和長輩和同齡孩子相處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對有錯,對的我們就繼續堅持,錯的就慢慢改正,成長總是會伴隨著磕磕碰碰滴。

家長要讓孩子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有自己還原事情的能力,等孩子說出來我們再一起幫助孩子分析,而不是像第一位家長一樣,不問青紅皂白讓孩子第一時間先道歉,這樣孩子肯定會和你決裂的,不願意和你一起共事。


3、和孩子一起想解決問題的辦法

把權利下放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這一點對於孩子的成長很有幫助。家長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越俎代庖,替孩子解決問題,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這樣做好,那樣做不好等等。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試錯的過程,如果我們把所有的錯誤渠道到堵上,孩子也體會不到探索的樂趣了。


家長正確、恰當的引導在孩子矛盾關係的處理中是非常重要的,積極的回應孩子,當孩子鑽牛角尖,家長可以從旁協助的,但不要完全包攬,避免孩子出現依賴的心理,以後更難自己處理問題。


80後談二胎


你好,我是夏與橙,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我家孩子現在快三歲了,經常會遇到這種問題,每次去小區裡的公園玩,一開始還和別人家孩子玩得好好的,可玩不了多久,別人家的孩子就會說,我不和你玩了。我觀察了下,一般都是因為搶玩具、或者因為玩一個東西的時候,意見不一致。作為父母,我覺得可以這樣正確引導孩子。

製造共情:

當他說不和你玩的時候,你是否會感到難過呢 ?我一般會這樣問我家孩子,我家孩子一開始會覺得無所謂,或者說我很生氣,我不難過。這都沒關係,無論孩子怎樣回答,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他產生一種共情,別人不和他玩,他是什麼感受。

分析原因:

當孩子說出他生氣、或者難過等,可以幫助孩子還原事實,到底發生了什麼,分析一下原因。有時候小朋友之間其實沒什麼特別具體的原因,這個時候就可以讓他冷靜冷靜,然後讓他自己去想明白,不一定非要他說出個所以然來。

提供方法:

我看到很多家長遇到這種問題一般會說,不和你玩就不和你玩,我們找別人去玩,其實這樣最不好了。我一般會說,如果小朋友不和你玩,那麼你可以做些什麼,讓小朋友重新和你玩呢?比如,你可以表現得更友好?比如,你可以不要去推人家或者搶人家的東西?比如,你可以說話更有禮貌等等。

總結:我覺得正確的引導就是讓孩子明白其發生了什麼,然後可以採取哪些方法,讓孩子能更好的與人相處 。而不是避開這個問題,或者引導孩子去另找其它小朋友玩。


夏與橙的育兒手記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兩個孩子的寶媽。不知道你家孩子幾歲?印象中我小時候,經常和好朋友說不和你玩了,過幾天后,我們又會和好如初,關係更加親密。

別家小朋友不和孩子玩

大寶三年級的時候,經常和我們溝通,說班上的同學不和他玩了,他心情不好。這說明孩子很在意那個朋友。首先接受孩子的情緒。應該這樣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他是你的好朋友,不和你玩的了,你心情不好(看情況擁抱孩子)。能告訴媽媽你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切記不要直接責怪孩子,怪他是不是做什麼惹了朋友)?孩子說的時間,儘量不要去打斷他。認真傾聽,然後告訴孩子,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如果孩子是那位朋友會怎麼做?然後引導孩子怎麼處理這件事,等兩天各自冷靜下,還是找朋友解個心結。最後再告訴孩子:媽媽相信你,能自己處理好這件事。

陪孩子親子閱讀

大寶最大的優點就是喜歡看書,這都是小時候堅持親子閱讀的結果。喜歡看書的孩子,一定不會差到哪裡去。二寶現在5歲,我基本每晚都會陪他看書,有時候沒空,他自己也拿本書看很久。陪孩子親子閱讀,不僅能增加親子關係,而且書中的很多道理,孩子更好的吸收。比如孩子如何與人相處,朋友之間要相互包容。如何感恩及為人處事等。像這些道理,你給孩子講一大堆,都不如親子故事更能加深孩子的記憶。也因為我一直堅持親子閱讀,兩個孩子都特別懂事很好帶。

父母學習親子課程

父母很偉大,也有點可怕。不用學習考證,能直接上崗,僅有的一點經驗也是從父母那裡學來。所以我們要學習親子課程或者多看親子書。大寶四年級時我們經常矛盾,後來通過學習後,我才知道孩子的很多問題,關鍵都在父母的引導。以前的我是負能量,經常嘮叨打擊責罵孩子。現在我做孩子的榜樣,引導、表揚、傾聽、鼓勵孩子。孩子才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讓我們看到自身的很多問題。也因為父母的學習,孩子和自己都會越來越優秀。

我是王書霞,陽光愛學習的全職寶媽,如有別字,請多多包容。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別人的經驗也只能供我們參考。 育兒是一項最了不起的工程,需要我們要不停的學習和成長。碼字不易,歡迎關注、點贊和轉發,有免費實用的音頻親子課程和中醫育兒方法,有需要的請關注私信。 努力像陽光,溫暖每個人;傳正能量,關愛每個孩子。

書霞育兒說


寶媽你好,我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當時我家寶貝在幼兒園跟他玩的好的幾個小朋友玩動畫片裡的角色扮演,其中有一個好朋友因為請了幾天假所以沒有她的角色。等她來了幼兒園想加入的時候,我家寶貝說,角色已經分配好了,沒有你的角色了,你不能玩了。由於對方是女孩,心思比較敏感,她就以為是好朋友們都不跟她玩了,那幾天很沮喪,放了學也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我不知道情況,因為他們平時放學都會一起在院裡玩的,那天看她沒跟大家一起玩,就喊她跟大家去玩啊。但是她很委屈地說我兒子說不和她一起玩。她媽媽也告訴我是我兒子說不和她玩了。我也很吃驚,跟她媽媽溝通了一下,然後把兒子叫過來問了一下,才明白原來兒子不是說不跟她一起玩,而是他們在幼兒園扮演的角色沒有她的了,兒子告訴她不能玩那個遊戲了,但是她理解成不和她一起玩了。所以不敢再跟大家一起玩。

我聽完讓兒子把他的意思跟小姑娘解釋了一遍,又讓兒子跟她說了對不起,解開小姑娘的心結。兒子還跟她說:“我們一起去玩吧。”然後這個小姑娘又高高興興的跟大家一起去玩了。真的是解鈴還需繫鈴人,我們跟小姑娘解釋了半天也沒用,兒子一句話立刻把事情解決了。

有時候我們說小孩子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決,但是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有限的,有時候也需要家長之間溝通一下,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如果家長之間沒法溝通的話,就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很多朋友,不是每個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朋友的,就像你可以跟A成為好朋友,也可以跟B成為好朋友,同樣A和B也可以成為好朋友,如果他們暫時不想跟你玩了,你還可以選擇C做你的好朋友。就像有時候你也可能不想跟A玩了,那你可以選B或者C玩,這些都沒關係的。所以不必去在意。給你推薦個繪本《好朋友 》就是講兩個好朋友之間吵架了怎麼處理。可以給寶寶看一下。跟大家分享育兒經驗,我是麒媽,喜歡我的可以關注我。


麒媽說寶


你好,我是黑莓媽咪,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家長們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總害怕孩子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更是擔心因為自己沒有正確地教育和引導孩子,讓孩子受挫折和受傷害。

就像題主所問一樣:

當別人家的孩子對自家孩子表示“我不和你玩了”,作為家長該怎麼辦?

首先,先講一件發生在我身邊的一件小事。

我和好朋友住在一個小區,我們兩個的孩子相差1歲,當我家寶寶1歲多的時候,他很喜歡跟朋友家的小姐姐一塊玩。

小姐姐很懂事,已經去了幼兒園,在很多事情上對我家寶寶非常照顧和謙讓。而我家的“小心眼”寶寶,竟然會分享玩具給小姐姐玩,這讓我很欣慰。

不過有一天,小姐姐來到我家,進到兒童房的時候,看上了我家寶寶的大汽車,我家寶寶“小心眼”發作,無論如何不讓小姐姐碰。小姐姐也是不到3歲的孩子,她感到受了委屈,於是就哭了。

哭了一會之後,小姐姐跟媽媽說要回家,兩個人就走了。那是兩個孩子第一次發生爭執,我當時心裡想,恐怕他們兩個幾天都不會在一起玩了。第二天,小姐姐果然沒有再發出一起玩的邀請。

因為我家孩子年紀尚小,所以沒什麼察覺,我卻有了隱隱的擔心。到了第三天,朋友發消息說,她的女兒找我家寶寶玩,我開玩笑地說:“她還真的不記仇。”朋友笑著說:“昨天就要找他玩,我懶,沒下樓。”

其實,孩子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度多了。

所以,當別人的孩子說出“我不跟你玩了”的時候,其實後果並沒我們想象的那麼嚴重。

孩子被告知“我不跟你玩了”,家長該怎樣正確引導孩子?

雖然孩子之間出現爭執,友情出現“裂痕”沒那麼可怕,但是不代表家長就能不聞不問。

動畫片《小豬佩琪》中的一集裡,佩琪和她最好的朋友小羊蘇西有了矛盾,她們決定不再是最好的朋友。後來,她們通了電話又碰面,矛盾仍沒有解決。直到豬爸爸提出:“我數一二三,你們同時說對不起。”這件事才算有了完美的結果。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家長還是必須要出面的。那麼,家長究竟該怎樣做呢?

1、讓孩子與情緒相處

當孩子被他人告知“不跟你玩了”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是會有波瀾的。家長這時候要做的,是讓孩子先去發洩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家長只需要靜靜地聆聽和等待。因為,當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很容易鑽牛角尖,什麼都聽不進去。

2、引導孩子自主思考

當孩子的情緒穩定之後,家長可以針對孩子出現的問題,進行簡單的口頭教育,並且引發孩子思考,讓孩子自主做出決定,想要如何處理這件事。

其實,孩子之間發生的事情,家長不該主觀地去判斷和解決,而是要傾聽孩子的意見。這樣一來,孩子就能逐步掌握社交的能力。

3、協助孩子重拾友情

正常情況下,孩子應該自己去處理社交關係,但是當孩子鑽牛角尖,只需要一個小突破口的時候,家長還是應該從旁協助的,但是卻不能做太多,避免孩子出現依賴的心理,以後更難自己處理問題。

總之,孩子間的友誼是易碎也易圓的,他們的世界很單純,不夾雜著利益與仇恨。但是,家長的正確引導,卻是再為孩子未來的社交能裡打基礎,還是不能忽視的。


黑莓媽咪


我家大寶經常喜歡說這句話:哼,我不跟你玩了。我家孩子小時候姥姥帶樓下玩,認識好多孩子,現在長大了,有自己的思想了。如果樓下沒有他們一個幼兒園的,她就主動找她以前小夥伴玩。如果他們同一個幼兒園的孩子也在樓下,那這時候以前的小夥伴找她玩,她就說:我不跟你玩了。……………………………………………………但是不到一會,可能因為某個遊戲或者玩具,大家有一起玩了。有時候我也會告訴她,你們從小就是好朋友,大家一起玩才好玩。不然下次你幼兒園的小朋友不在時候,我也讓你以前的小夥伴不跟你玩了。……………………………………………………小孩子是能聽進去話的,有時候只是隨口一說,她說的時候自己都不知道後果。不一會自己又去找人家玩了。



嘟寶媽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是往往卻無法干涉別人的孩子。

我們需要讓自己的孩子內心強大,懂得保護自己,不容易受到別人傷害。



關於這個問題,前幾天孩子剛給我“上了一課”。

她問我“媽媽,你知道什麼是控制別人嗎?”

我說我不知道,她就繪聲繪色給我舉例子:

“如果有兩個同學,小明和小紅,小明拿了一個玩具,小紅想玩兒,她必須徵得小明同意,小明如果不同意的話,小紅就不能玩兒。

這時候小紅不玩兒了走開就行,因為好玩兒的東西有很多,她可以找別人玩兒。

如果小紅很生氣,對小明說,我以後再也不跟你玩兒了,那麼她就是想要控制別人,這是不對的”

我相信我姑娘已經內化吸收了其中的邏輯,如果碰到別的孩子這麼對待她,她應該很容易釋然,甚至反擊:“你不要想要控制我”

平時在家裡如果我讓她做什麼的時候 她也經常會說“你為什麼總是想要控制我”

對此,我感到很欣慰,因為孩子不再是我們的附屬品,她已經漸漸變成一個有思想,有獨立人格的個體。



我姑娘五歲半,上的是蒙氏幼兒園,園長是學心理學出身,老師會給孩子上心理課和沙盤課。

關於孩子的教育,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是學校,選擇幼兒園的時候,大家可以考察下,老師是不是真正懂教育,善於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孩子,而不是靠權威去管教孩子。

我一直對孩子最大的關注點不是學了什麼,而是身心健康,事實證明,內在整合完好內心強大的孩子,學習能力完全不成問題,各方面都會表現優異。



育兒路上,需要不斷成長,學習各種知識,對自己也是一場修行,父母只有多方面學習,才能遊刃有餘的應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碰到的種種問題。


媽媽深呼吸


碰到這種小孩子間的矛盾事件,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參與其中,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不過分引導才是最正確的引導。

面對孩子間的矛盾,做父母的該如何引導

我前天還在我們小區寶媽群裡目睹了一場撕B事件。事情是這樣的:小A打了同小區的小B,小B的媽媽看到了,就一直跟自己的孩子說:“哥哥壞,我們再也不跟他玩了”。這話說了很多遍,小A的媽媽聽到就不爽了。直接在群裡開槓,讓其他寶媽評理,結果小B的媽媽就火了,認為不該把事情搞的人盡皆知。兩人直接在群裡撕了起來。

我作為一個旁觀者,覺得其實挺尷尬的。本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小孩子之間打打鬧鬧其實是很正常的事,父母沒有必要去參合的太多,這樣很容易引發到父母之間的矛盾上來,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回到題主的提問,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說我不和你玩了時,其實也是小孩子之間的矛盾。大人如果聽到了,沒有必要太過於較真,孩子們的忘性很大,他現在這樣說,可能過不了五分鐘,就又玩到一起去了。父母需要做的是:

1、先穩定自己的情緒,不要認為這是別人在侮辱自己的孩子。可以笑著對小朋友說:“哥哥/弟弟家有很多玩具哦,你想不想玩呢”。得到否定回答也不要緊,就自然的牽走孩子說,那我們去那邊玩,你們如果還想一起玩,也可以過來哦。

2、不要去指責別人家的孩子,也不要教導自己的孩子認定“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壞孩子”的印象。

3、不要立馬參與其中,試著看看孩子自己的反映,尊重他的選擇。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凌晨媽媽育兒


關於孩子之間的事,分享一下我家女兒是怎麼處理的。

四歲的時候吧,孩子們在玩,鬧矛盾了一個說不跟我女兒玩了。我還沒說話呢,女兒說:明天她就忘記了,又會找我玩的。

是的,明天她真的還會和她玩。

現在一年級了,這樣的事時常發生,都不會影響她的心情。她知道明天還會是好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