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等熬過這段日子,咱就見面。”

這陣子發生了太多複雜的事情。

而最令人心慌的可能是,今天聽到一個好消息,明天又有個壞消息,分不清到底整體有沒有變好。

我知道今年的開頭不止一點點難,所以很多人要麼希望2020重啟,要麼像我一樣,希望這糟糕的時刻趕緊過去,趕緊過去。

但有些事,僅僅只是過去是不夠的。

我們需要記住它,需要吸取經驗,需要治癒創口。

要知道,很多事正是因為過不去,我們才慢慢擁有了與之對抗的能力。

“等熬過這段日子,咱就見面。”

直到今天,新聞裡的狀況依然不容鬆懈。

但我爸已經耐不住性子。

他說:“隔壁也是初十開,我們也要準備了。”

想到飲食店人流多,客人吃飯的時候又不戴口罩,我就勸他別那麼早,先看看情況。

他哼了一聲:“再不開,這個月店租不用交了嗎?”

我拗不過,只能撂下一句:“你想怎樣就怎樣吧。”

自從疫情爆發後,家裡就多了很多類似的分歧。

從一開始的“戴不戴口罩”,“去不去外面吃飯”,到後來的“屯不屯物資”,“用不用酒精消毒”,再到現在的“什麼時候開檔”。

幾乎每次,我都能在自己立場上跟我爸僵持很久。

我們都不是不講理的人,我們都有各自的理由,就像他想初十開檔,也是因為餐飲這幾年不好做,他擔心資金一時運轉不過來,店就倒了。

而我也是考慮我爸長期抽菸,肺本來就不好,才不想讓他有感染的風險。

這件事很難說是誰錯了,但越是“自以為正確”的問題,就越容易有分歧。

氣在頭上的我,還發過一條微博問:是不是每個人都因為疫情和家人吵過架?

雖然沒多久,我就偷偷刪掉了。

這個曲解的過程,或許就是我們這些普通人,在疫情這場漩渦中最真實的掙扎。

“等熬過這段日子,咱就見面。”


我離開上海前,把家裡的貓寄養在了寵物醫院。

送它去的那一天,我跟它說別擔心,2月1號就回來接你。

但因為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假期延長,我也只能改期返程。

貓如果也對日期有概念的話,那麼到了2月1號那天,它沒等到我,應該會很失落吧。

家裡人覺得上海確診的病例越來越多,太危險。

和家人說了半天,也沒有結果,反而逼我說出了那句最無奈、但也最省事的“算了”。

這個“算了”的意思是,我的內心一團亂麻,我已經放棄去表達它了。

也是那時我才感受到,什麼叫“越緊張的環境中,越難準確地識別自己的情緒。”

接收了那麼多負面信息,真的會一不留神,就把自己的焦慮當成憤怒釋放出去。

說來可能有點矯情,但我確實認為,即使是現在這樣的大環境,也沒有人想要聽到命令式的“別出門”。

畢竟比起硬邦邦的話,我們更想聽見重要的人說:

“等熬過這段日子,咱就見面。”

“等熬過這段日子,咱就見面。”

得知我回上海的日期後,我媽邊看日曆邊問:“不再多留幾天嗎?”

我能理解,父親堅持年初十就要開檔的理由。

這種情況,就和我執意想要回去差不多。

不過我爸不會表達,連讓我幫忙清一清手機內存,都是通過我媽來說的。

八個,其中六個還是我幫他開通微信的時候,隨手幫他關注的。

想起一開始,我還覺得他不願意帶口罩的是偽養生。

現在看來,很多父母不過是在信息接收上處於弱勢,才會顯得不夠重視。

這讓我確信,和家人的溝通的中轉站,是真實存在的。

它也許是公眾號,也許是抖音,也許是網上新出現的那些表情包。

無論如何,努力找到更多“中轉站”,也算是我們普通人,在這場戰役中走出的小小一步吧。

“等熬過這段日子,咱就見面。”

/寫在最後/

原本製作了春節特輯,打算春節假期發出來,可是疫情突如其來,我最終放棄了那一篇,選擇了今天這篇的選題。

其實我也不知道,這場疫情到底會持續多久。

比起在這場戰役中負重前行的一線人員,我身邊更多的是被保護著的普通人們。

朋友圈的朋友們,不少在放假前就計劃著怎麼度過假期;有個朋友留學三年,打算回家看望姥姥,挑了很多禮物…

此時,他們都宅在家,心照不宣,默然而有序。

和很多人一樣,我也只能在每晚入睡前,祈禱它快點過去。

街頭巷尾空無一人,商店門鎖緊閉。

我們被保護著,可是我們也在為這場“戰役”努力著,哪怕這努力極其微小。

但同時也希望,以後再跟身邊人有分歧的時候,可以不要逃避,不要糊弄。

而是像今天勸爸媽戴上口罩一樣,堅定又努力地,讓他們理解自己。

因為在很多大事面前,抗爭的都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地區。

也算是為下一次的意外來臨做好準備。

當然了,希望再也不要有下一次了。

“等熬過這段日子,咱就見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