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蒂姆·伯頓《大魚》,哥特奇幻,詩意童話背後掩映交織的真實人生

一個有態度的吃瓜群眾


蒂姆·伯頓《大魚》,哥特奇幻,詩意童話背後掩映交織的真實人生


引言:


《大魚》是一部2003年的美國奇幻片,豆瓣評分8.8,另有中文譯名《大智若魚》。故事改編自丹尼爾·華勒斯(Daniel Wallace)於1998年出版的《大魚老爸》(Big Fish)。由擅長哥特怪誕的導演蒂姆·波頓執導,卻拍出了特殊的浪漫與溫情。


我承認自己是被那片黃水仙吸引來觀影的,抖音刷到的瞬間就被“Shock“到了。很難想象這是擅長哥特風的好萊塢鬼才導演蒂姆·伯頓的手筆。愛德華髮現自己一見鍾情的美麗姑娘已經訂婚,但他沒有放棄,而是買來全城的所有花店的黃水仙擺在心上人的樓下。


蒂姆·伯頓《大魚》,哥特奇幻,詩意童話背後掩映交織的真實人生

震撼我的鏡頭


美麗的姑娘一開窗,這片如夢似幻的迷離花海,瞬間映入她的眼簾,無數的黃水仙在隨風搖曳,而他正站在花叢之中,滿目深情,面帶微笑。這個名場面的靈感很可能來自威廉 • 華茲華斯的詩《黃水仙》。或許,這場與愛情有關,純美到極致的浪漫幻夢,只能用詩化的鏡頭去表達。


但完美愛情只是點綴,親情才是這部電影最大的主題。電影用愛德華兒子威爾的口吻來敘述其爸爸的傳奇一生。在沉穩的兒子看來,老爸愛德華·布魯姆此生最大的愛好就是吹牛,總喜歡炫耀年輕時的離奇經歷,童年的兒子迷戀父親的奇幻故事,但長大的兒子卻再也不肯相信。


他只是覺得父親很虛榮浮誇,父子關係漸漸疏離,

在兒子的婚禮上父親再次沉迷於講他那奇幻冒險故事,兒子的不滿終於爆發,父子四年沒再講話。直到父親不久於人世,威爾和妻子重返故里,機緣巧合終於發現了隱藏在這些故事背後的奧秘和真相,領悟到父親充滿激情和想象的一生。


如果僅從故事層面解讀這樣一部上榜豆瓣TOP250的奇幻經典,未免太過單薄,很難讓大家領悟到這部佳作的真正魅力。因此,本文將從電影的美學層次、人文內核和社會反思三個方面出發,從微觀到宏觀來為大家進行深度解讀


一、美學層次:用奇情瑰麗的魔幻現實主義觸碰真實的世界


蒂姆·波頓本就是好萊塢另類天才,其作品風格怪誕不羈,經常透出濃郁詭異的哥特風,但卻有著讓人著迷的魔力。《大魚》作為蒂姆·波頓執導的美國奇幻片,

影片極具“魔幻現實主義”特性,以超現實的方式觸摸真實世界。蒂姆也喜歡用一些特異的人來加強虛幻感,比如本片中的連體歌手、侏儒、巨人。


蒂姆·伯頓《大魚》,哥特奇幻,詩意童話背後掩映交織的真實人生


波頓的電影無疑帶有強烈的作者電影風格,在後現代電影中可謂獨樹一幟。他的電影創作手法體現在他的好萊塢式的敘事和嫻熟的視聽語言上,

其影像的哥特風格和怪誕美學則含有特殊的美學價值。


魔幻主義的華麗外殼


什克洛夫斯基說:“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僅僅是知道事物。藝術的技巧就是要使對象變得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的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


“陌生化”“困難化”的藝術手法,正如魔幻現實主義的表達方式,給現實生活披上魔幻的外衣,透過魔幻世界,思考現實生活,觀眾必須透過那些讓人眼花繚亂,光怪陸離的奇幻色彩,才能抵達導演表達的真實內核。


1、 詩意夢幻的敘事策略


電影採用了典型的第三人稱敘述,觀眾只能在兒子威爾的講述下認識父親。他人講述的方式,必然會讓被講述者更顯神秘,而這對父子又是關係尷尬、四年不曾交流的“最熟悉的陌生人”,父親的形象更顯魔幻。


不同於常規影片按照時間順序,線性敘事的方式,《大魚》情節發展十分自由,不受限於時空,隨意跳脫,碎片式拼接。蒂姆·波頓還真是個“電影頑童”。這一手法也直接導致很多觀眾大呼“看不懂”。


如開頭講述父親用戒指釣起大怪魚的傳奇經歷,跟隨兒子思維轉變,忽而又跳躍到父親出生時發生的離奇故事。回憶與現實自由切換,沒有做任何間離。兒子看到飛機上有人用手做出鴿子的投影,聯想到父親給自己講故事在牆上投下的影子,便引出了父親與女巫之間的故事。


影片中最為精彩的打破時間的橋段就是父親對母親一見鍾情時,“傳說中遇到真愛,時間會暫停。而當時間重新開始運轉,就會變得飛快”。真實的物理時間是不會停止的,而父親看到心愛的姑娘彷彿心臟漏拍、時間停駐,此時停止的是父親的內心時間,將心理感受超現實表達。


蒂姆·伯頓《大魚》,哥特奇幻,詩意童話背後掩映交織的真實人生


想起了當年的經典韓劇《來自星星的你》,都教授靜止時間和千頌伊親吻的畫面,也是如此動人心魄。浪漫到爆炸。


蒂姆·伯頓《大魚》,哥特奇幻,詩意童話背後掩映交織的真實人生


這部影片,你得仔細看,理清情節脈絡不容易,但每個人都能從電影中吸收到屬於自己的理解,這就是魔幻現實主義自由詩意、肆意夢幻的敘事策略,追求魔幻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講故事的方式就顯得不重要了。


2、 亦真亦幻的情節設置


從第一個故事開始,影片就讓觀眾不知所措,不停地肯定自己又質疑自己,這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影片中經常出現水的意向,不論是海,亦或是河,不論在漆黑的夜晚還是明媚的白天,水面波紋盪漾,充滿了神秘與魔力。


父親竟然用戒指釣起了大怪魚,簡直是天方夜譚,但如果你瞭解了真實版故事,你就會愛上這個編造的童話。故事裡的父親彷彿是擁有神力的英雄,樂於助人,迎接挑戰,熱衷冒險,受人崇拜。


父親的每個故事,初次聽到都會驚歎與懷疑,但當你聽得多了,驚歎就變少了,也不會去懷疑了,好像就變成真的了。亦如片尾所言:有些笑話是否因為聽過太多次,而忘了它為何好笑了?後來又聽到它,就會想起為何一開始會喜歡它了?


其實那些來自父親記憶的故事根本無需區分真實與虛幻、童話與現實,畢竟故事中蘊含的赤誠之愛和滿滿的溫暖與力量,都是真的。


3、 童話般的形象設計


“大魚”的形象本身就極具童話色彩,片尾處父親也幻化成了一條大魚,給觀眾留下無盡的想象。獨居養貓,有玻璃眼珠的女巫,每個人可以從她的眼珠裡看到自己是如何死去的,

頗有蒂姆·波頓擅長的黑色童話風格。


蒂姆·伯頓《大魚》,哥特奇幻,詩意童話背後掩映交織的真實人生


父親最初和女巫的相遇就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電影中設定的女巫的住處也是在一個陰森恐怖的森林深處,在小孩子們的想象中,女巫會把人做成肥皂。

她的出場也帶著鮮明的個人特色,人物造型裝扮同樣還原了童話故事裡的形象,蒼老醜陋。


結果意想不到的是,童話裡的女巫在片尾又和夢幻“桃花源”裡小女孩的命運連接在了一起。兒子威爾也是從女巫的原型人物口中得知了父親年輕時的真實故事。對那個“吹牛皮父親”的印象,逐漸改觀。他開始懂得父親的苦心。


蒂姆·伯頓《大魚》,哥特奇幻,詩意童話背後掩映交織的真實人生


童話故事裡常見的巨人,在電影中的形象設計部分也有所體現。巨人和父親離開家鄉,展開了一段冒險故事。後來出現的夜晚會變成狼的馬戲團團長,夢幻之境“桃花源”裡不穿鞋子,快樂跳舞,生活的人們,都能在童話故事裡找到原型。


而父親的現實世界與童話世界並非割裂的,兒子威爾後來也能從他的童話故事裡看到現實生活的影子,在童話人物裡看到真實生活中某個人的特徵。


4、 風格化的鏡頭語言


電影承襲了導演一貫的偏冷色調。在某個夜晚,水波浮動、霧氣升騰,群山的黑色陰影后有一抹微弱的霞光,父親一人站在河中心。然後鏡頭給到河面父親的倒影,倒影漸漸清晰後,再給到父親時,就成了年輕時的樣子。


年輕的父親釣起大魚彷彿發生在夢境或天堂一樣,帶有“主角光環”的父親在畫面中心,畫面背景增亮又有些模糊與朦朧,此時的父親形象像在散發光芒一樣。隱喻著愛德華閃光的人性之美。


蒂姆·伯頓《大魚》,哥特奇幻,詩意童話背後掩映交織的真實人生


具有冒險精神的父親,意外闖入“桃花源”,這裡的鏡頭風格與之前險象叢生的來路和父親之前生活的小鎮截然不同,用鏡頭語言呈現了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


全程充足的柔光,色彩異常鮮豔,大片的嫩綠的草地,一群載歌載舞的人們,特寫光著的腳丫、開心的面容,表現了此處生活的安逸和舒適。


蒂姆·伯頓《大魚》,哥特奇幻,詩意童話背後掩映交織的真實人生


影片鏡頭語言風格多樣,多使用非常規拍攝角度和隱喻性的攝影方式,隨著場景不同而不斷變換的的色調,帶來奇幻新鮮的觀影體驗,也開始探究情節背後蘊含的深意。


二、人文內核:魔幻中掩映的現實色彩,故事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光怪陸離的魔幻世界中也有現實色彩,魔幻現實主義突出的藝術特徵是將乾巴巴的新聞寫實與神奇瑰麗的幻想結合起來。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是“變現實為幻想而不失其真實”,但最根本的核心是“真實”,不管創作者用何種“魔幻”手段,最終目的是為了反映和表現現實。


作者有時故意誇張到了離奇的程度,具有一種神奇的效果,本質上都是通過“魔幻”的表現手法來表達現實。

波頓常從個人化的視角利用畫面來描繪他腦海中瑰麗的夢幻世界,用十分巧妙的手法將夢幻與現實的交集展現出來。


通過這種方式,導演搭建了一架通往幻想之城的旋梯,在黑暗與華麗並存的外表下,給我們提供了心底最深的溫暖和對人性的深刻解讀。


1、 父親的荒誕故事裡飽含著對兒子的愛


《大魚》裡父親給年幼的兒子,樂此不疲地講了很多神奇的故事,內容看似怪誕,但結合父親的真實經歷和性格細想後,好像每個情節和結局都屬情理之中。


長大後的兒子不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不再喜歡他瞎編亂造的冒險故事,討厭他逢人必講的樣子。從觀眾的視角來看,也不能確定父親的故事裡到底幾分是真、幾分是假,可電影結局告訴我們,很多事情何必去深究真或假呢?


父親說在兒子出生的那個晚上,他用戒指釣起了一條有靈性的大魚。現實是,兒子出生時,父親因為工作,沒有在他和母親身邊。事實令人愧疚和遺憾,那麼何不用美麗的故事代替不那麼美麗的過去,反正都是回憶。有些虛構的故事沒有必要去揭穿它,就像善意的謊言一樣。


父親用故事,給兒子描繪了一個異彩紛呈的世界。或許他無法改變他們生活的現實環境,但他為兒子“造夢”,讓兒子的精神世界充滿著快樂和好奇。一切都是源於深沉的父愛,讓幼小的兒子對未來生活充滿期待與憧憬。


父親是一個喜歡用誇張和幻想的方式講述生活故事的人,這並不意味著他是一個不切實際和誇誇其談的人,相反他講故事的方式說明了他對生活的一種見解:即使遭受磨難、事與願違,他也希望能從樂觀的角度上看待,並得到精神的解脫,享受生活帶來的苦與樂。

然而這個特點也是迥異於兒子的人生觀造成了兒子與父親之間的多年隔閡。


威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像我小時候根本沒人給講故事,只有自己默默地把一本《格林童話》翻到褪色。影片結尾處也表現了威爾人生觀念的轉變,在父親臨終前,由威爾講述的奇幻故事中,他抱著父親逃出醫院,沿途中游歷了父親故事中的所有奇景,最終愛德華化作一條大魚遊向遠方。


這是威爾對父親人生觀的真正頓悟,也是父子間真摯情感的體現。此時,人性中的理解與溫情也毫無保留地流露出來,成為影片最大的催淚點。(反正我是哭了,威爾一開口講故事的時候就哭了)


2、 金錢和物質追求不應該成為人生的第一目標


父親對女孩一見鍾情,當即決心以餘生找尋她的芳蹤,或者,孤獨地死去。但起初馬戲團老闆認為他毫無希望,形容他是小池子裡的大魚,來到了海洋,會被淹死的。隱喻的現實是,父親年輕貧窮,一文不名,是追不起那個美麗女子的。


蒂姆·伯頓《大魚》,哥特奇幻,詩意童話背後掩映交織的真實人生


但父親為了找到女子,願為馬戲團做苦力,作為報酬,一個月可以知道關於心愛姑娘的一件事情。在相處的日子裡,馬戲團老闆漸漸看到父親的真誠、善良、樂觀,感慨道:也許他沒有錢,但他所擁有的,卻豐富無比,遠遠比金錢要珍貴。


影片中的父親愛德華,最初並不是什麼有錢人,但他勇敢、堅強、自信,對愛情更是堅貞不移。因此不能以金錢等物質條件去評判一個人,更不能以這些條件去限制一個人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如果父親沒有堅持自己,勇敢地追求那個女孩,那怎麼會有相守一生的浪漫呢?


蒂姆·伯頓《大魚》,哥特奇幻,詩意童話背後掩映交織的真實人生


表達愛意之後,得知女孩已經訂婚,但他依然不畏懼表達自己的心意,準備了一大片的黃水仙綻放在女孩的窗前,最後面對情敵的拳頭,選擇用不還手的紳士風度贏得了女孩的芳心。愛情、能力是不能和物質條件對等的,更不能用這些外在的條件去直接否決他的未來乃至人生。


在愛情之路上,不能只看外在條件,內在更加重要。金錢、物質絕不能是畢生所求。父親積極陽光、熱愛生活,努力不留遺憾。這樣的高貴純潔的靈魂,才是最值得珍惜的財富。命運就是那樣奇妙,一個人變得優秀,勇敢追夢的過程中,好運和財富自然會降臨在他的頭上。


3、 處世之道


電影的每一個故事裡都有值得觀眾展開思考的東西,有很多映射在現實生活中的處世之道。

比如父親故事中的“魚缸理論”,養在小魚缸裡,金魚就會一直維持它的大小,若有更多空間,金魚就會數倍化的成長。


人也是這樣,如果一直拘泥於狹窄的寸土之間,便只會如井底之蛙一樣坐井觀天。如果進入了更加廣闊的天地,有了更多施展拳腳的機會,人的潛能才會被挖掘,能力才會提高,才會遇到“巨人”,與之成為朋友。巨人的意向隱喻著那些擁有獨特才能的人。


因此,做人不能固步自封,要勇敢,敢於追求更大的世界。“事情愈艱難,最後愈能得到豐碩的果實”。現實生活中每一個想獲得的東西、想達到的目標在實現之前,都有一段孤獨難熬的“苦日子”,此時如果毅力不足,放棄了,就必然失敗。現實世界的法則是:有多少付出,就會有多少回報,越努力,才會越幸運。


後來父親來到了一片“桃花源”,這是個夢幻般的小鎮,處處都是柔光濾鏡。宜居、適合養老,人們每天彈彈琴,赤腳在草地上跳跳舞,但有人告訴他:你來早了。因為他還在奮鬥和探索的年紀,尚未歷經世事,他要去探索命運,把握每一個機會。這裡還不是他現在的人生追求,所以最後即使沒有鞋子,父親也毅然地選擇離開。


蒂姆·伯頓《大魚》,哥特奇幻,詩意童話背後掩映交織的真實人生


就像中國的一句古話“少不入川,老不離蜀”,年輕時候貪圖安逸,老年的時候必然會窮困或者悔恨。“桃花源”後來變成了荒蕪破敗的“幽靈鎮”,封閉和不思進取,必然會帶來惡果。即使離開會有些痛苦,但人活於世,要十分清楚、明白自己的人生應該如何度過,拒絕路途上的誘惑,堅持自己的選擇,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後來發現馬戲團老闆其實是一匹狼後,有句值得思考的臺詞:“你覺得最邪惡或最壞的事物,其實只是孤獨,缺乏融洽的個性。”影片中諸如此類的哲理性的句子頗多,告訴觀眾一些處事為人之道。重點不是故事內容,而是藏在魔幻故事後精妙的哲理,隱喻著真正的現實生活


三、社會反思:家庭父子關係對兒童的影響。


其實《大魚》這部影片,是一個關於故事的故事。第一個“故事”是指父親愛德華口中所述的那些奇情瑰麗的冒險經歷,第二個“故事”是兒子威爾在父親病重之際回到家中,試圖探尋關於父親生平的真相,並促使他與父親的和解的故事。


關於父子親情的描述,格外溫暖且讓人動容。父親最後在兒子編織的美麗故事中安詳地閉上雙眼,心滿意足離開了這個世界,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愛和故事,已經有人可以圓滿繼承。而愛德華也會在自己的故事中實現不朽。


蒂姆·伯頓《大魚》,哥特奇幻,詩意童話背後掩映交織的真實人生


觀影之後,難免會想到現實世界的父子關係。而這部奇幻電影的社會意義也正在於此。


1、 親子關係


從1940年開始,關於親子關係的研究熱潮在世界各國興起,國外學者分別從精神分析理論、社會學習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生態學理論等方面對親子關係作了探討。


1970年後美國學者用實驗法系統地探討了親子關係對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影響,如學者西爾斯指出兒童的發展是在親子之間的雙向互動過程中進行的,墨森也強調了父母和兒童之間的相互作用。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學者們開始探討父親在兒童的社會與認知中所起的作用。這時謝弗和埃默森的“依戀”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研究結果發現:即使嬰兒經常得不到父親的照料他也會表現出對父親的依戀。


在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研究者開始從定量的角度來進行考察,而且越來越注重父親缺失對兒童產生的影響。但此時的研究集中於探討父親的參與度,如探討父親的參與和子女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


2、 父性意識


父親是情感,是認知,是意志,同時還有責任。人類社會賦予男人更多的意義和作用,這就是父性。西格蒙得·弗洛伊德把父親置與家庭的頂點,他把父親看作是一個引導者,但是他的後繼者更加關注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並使得父親日益邊緣化。


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加速了父性的衰退。在古人類意識形態漸漸地形成和發展中,父性也逐漸被擴大了。在歐洲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父性一直在缺失。在上個世紀,母親和社會在很多方面替代了以往父性的作用,父性的魅力在衰弱。


3、 兒童社會化


關於這一心理學概念,學者們普遍認同的定義為:兒童在一定社會條件下,逐漸習得各種社會規範,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妥善自治,從而取得社會生活適應性的過程。兒童社會化的過程很漫長,其目標是使兒童成為一個人格良好、符合社會規範的成員。


兒童社會化的基礎是遺傳特質,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依靠個體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而得以進行。兒童社會化具有雙重屬性,即共同性和差異性。兒童社會化的內容很多,涵蓋了社會知識的學習、社會規範的掌握、價值觀念的內化、發展自我、獲得個性等許多方面。


4、家庭中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兒童成長的重要作用


那些在家庭中缺失父親的幼兒在現實生活中欠缺人際交往與社會認知能力。很多研究證明了親子關係決定著兒童社會化的發展。父親的角色非常重要,父子之間的依戀關係無法替代。


有父親的男孩其男性化品質突出於那些缺失父親的男孩。對於女孩而言,通過與父親的交流和溝通有助於培養其堅強、獨立和自信的良好品質。平等而親密的親子關係,有助於培養活潑、求知慾強、興趣廣泛、良好個性品質的學齡兒童,並能促進其智力的發展。


父子關係對兒童認知、情感、人格特徵、社會性、性別角色等方面的發展影響重大。父親更多地參與照顧兒童,不僅能夠促使兒童具有更高的社會認知能力,也會對兒童的自我效能感、情緒調節等具有重要影響。


來自父親的支持、鼓勵和親密的父子關係與兒童社會化的正常發展、心理健康呈正相關,品行不良的兒童以前大部分被父親輕視和拒絕過。


電影中的威爾有一個好父親,他充滿活力、不懼挑戰,對家庭傾注了全部的愛意。即使某些方式和兒子的觀念不同,但在強大的愛意之下也逐步達成和解。


蒂姆·伯頓《大魚》,哥特奇幻,詩意童話背後掩映交織的真實人生


就像高分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所呈現的父女和解,每個合格的父親,都在用自己能想到最好的方式,毫無保留愛著孩子。父親的愛,是他們人生路上最寶貴的行囊。


貸款100萬上哈佛的小姐姐詹青雲因為《奇葩說》火了起來,她也是被父親用力愛著長大的孩子,良好的家庭氛圍和家人無條件的支持,才養成了詹青雲獨立勇敢的個性,畢竟不是誰都有勇氣拒絕北大,貸款百萬去哈佛求學的。


希望這部《大魚》可以成為現實中親子關係的橋樑,讓成年人學會擔負起父親的責任,讓孩子們多一些耐心和思考,試著理解與自己觀念不同的父愛。


文學名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其實是在父子關係不睦的時候寫就的。但這篇飽含真情和理解的文章,卻成為他們父子關係的重要轉折。


文學和電影藝術,都是在美感之中蘊含著人類最寶貴的真情,如果能把愛帶向這個世界,藝術就註定是有價值的。


結語:


這部電影很多觀眾看完可能會有些迷茫和混亂,很正常。畢竟只有兩小時的電影,卻講述了多個故事,內容量很大,每個故事背後還蘊含著值得深思的哲理。


曾執導奇幻愛情電影《剪刀手愛德華》的蒂姆·伯頓,有過封閉的童年,他被好萊塢稱為電影頑童,一心一意地打造屬於自己的哥特風電影世界。


在這部《大魚》裡,蒂姆·伯頓依然借用哥特奇幻的外殼,描繪了詩意童話背後掩映交織的真實人生。當我們重新沐浴在童話的世界中,換個角度看待現實,一切就會變得意趣盎然,值得思索。


蒂姆·伯頓《大魚》,哥特奇幻,詩意童話背後掩映交織的真實人生


電影觸動了人類心底最真實柔軟的部分,也讓我們看到了這個鬼才導演的詩性靈魂和獨特認知方式。如果你能帶著孩童般的純真去看這部《大魚》,那麼你一定可以看懂。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