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小城三月》:從美學意趣的角度,賞析蕭紅筆下別樣的“三月天”

正值三月,客居小城,在這最合適的時節,我想與大家聊一聊蕭紅的《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是蕭紅的最後面世之作,於1941年8月刊於《時代文學》。1940年,蕭紅與端木蕻良流亡香港。彼時,歷經波折的蕭紅已是疾病纏身,在美國作家史沫特萊的幫助下,她得以在瑪麗醫院住院治療。蕭紅就是在病榻上完成了這部《小城三月》,雖然這並不是她寫的最後一篇小說,但卻是這位命運多舛的才女作家留給世人的最後面影。

《小城三月》:從美學意趣的角度,賞析蕭紅筆下別樣的“三月天”

《小城三月》以不諳世事的女孩“我”來敘事,借“我”的視角來講述翠姨的故事和命運。在新舊思想混雜的特定時代,翠姨一方面嚮往新思想,渴望追求自由的愛情,深深暗戀著“我”的堂哥,一方面又禁錮於根深蒂固的傳統封建思想,至死不肯吐露愛的心聲,最終以自毀的極端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以求得靈魂的解脫。

《小城三月》:從美學意趣的角度,賞析蕭紅筆下別樣的“三月天”

蕭紅舊照

這部作品的題材和風格別具一格,就像是蕭紅對這個世界的最後訴說,字裡行間不僅飽含著身處異鄉、人生即將走到盡頭的蕭紅對故鄉和故人的深深思念,也富有獨特的藝術韻味。本文就從美學意趣的角度,與大家一起賞析蕭紅筆下別樣的“三月天”。

01

以純真的兒童視角進行質樸敘事,揭示悲劇的實質

文學作品中的兒童視角,是指以兒童的視角敘事但不拘泥於兒童的認知水平的方式作為文章創作的形式。兒童視角是寫作者眺望世界的一扇獨特的窗,它的運用,增添了作品的真實感和意蘊,使作品呈現出獨特的美學效果。

蕭紅就十分擅長運用兒童視角,她的內心始終保留著一方未被汙染的淨土,堅守著一顆純真的童心,她用兒童的視角和輕快活潑的語言,把對故鄉的思念和自由的追求自然地呈現出來。

《小城三月》:從美學意趣的角度,賞析蕭紅筆下別樣的“三月天”

蕭紅舊照

《小城三月》中的“我”成長於一個開明的知識分子家庭,可以在學堂讀書,可以與長輩及兄弟姐妹們玩樂器、打網球、看花燈,純真無邪,快樂無憂。

與“我”相比,翠姨是敏感、隱忍、蒼涼的。翠姨是“我的繼母的繼母的女兒”,是“外祖母原來在另外的一家所生的女兒”。父親早逝,母親改嫁,寄人籬下的成長環境造就了翠姨性格中敏感、自卑的一面。

蕭紅借“我”的眼睛,用女孩的敏感細膩和好奇心,捕捉到了翠姨“進而不敢、退而不甘”的矛盾性格。

翠姨的矛盾性格先是在買絨繩鞋的事件中體現出來的。翠姨明明從內心是很喜歡絨繩鞋的,但是表面上卻是一種不接受這個新物件的樣子,她必須等大多數人都買來穿上了,自己才肯去買。

逛遍了整條街沒有買到絨繩鞋,翠姨心有不甘,過了兩天她又執意要在下雪天上街去買,可是依然沒有買到。

迫切的渴望歸於失望後,她說出了對自己的命運有著預見性的一句話。

我的命,不會好的。

翠姨對待愛情也是如此,明明深愛,卻不敢主動追求,壓抑著自己的天性。

她的戀愛的秘密就是這樣子的,她似乎要把它帶到墳墓裡去,一直不要說出口,好像天底下沒有一個人值得聽她的傾訴……

“我”發現翠姨默默愛著堂哥,她聽堂哥講故事聽得很專心,他們倆單獨聊過天,堂哥對她很客氣。在“我”家住著的那段時間,翠姨接受了許多新思想的洗禮,羨慕和佩服讀書的“我”,同時她又因自己是寡婦的孩子且沒有讀過書而自卑,覺得自己配不上“我”的堂哥。

後來,翠姨不願嫁給家裡安排的結婚對象,內心的苦悶和壓抑致使她一病不起,彌留之際,在深愛的人面前她未曾吐露半點心聲,竟然只求死得快一點,用孤獨的死亡換取了靈魂的自由。

《小城三月》:從美學意趣的角度,賞析蕭紅筆下別樣的“三月天”

蕭紅影視形象

“我”是整個故事的敘述者、旁觀者,也是故事發展過程中的參與者、聆聽者。由於“我”的年紀小,“我”不懂世事艱險和人事複雜,並不能完全理解翠姨那不可言說的心事,對於她的命運結局也帶著不解。正是“我”似懂非懂的平淡敘述留給讀者更多的思考空間,讓我們感受到了翠姨無人傾訴也不敢傾訴的悲哀,以及她無力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但又在靈魂深處掙扎的痛苦。

02

以樂景寫哀景,歡樂的面紗之下隱藏著愁苦的面容

《小城三月》的時間背景是三月,故事始於春天,結束於春天。在這部作品中,“三月”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

  • 1、春天美好但短暫,來去匆匆

在小說的開頭,蕭紅用輕快活潑的語言描繪了春天一派繁華的景象,為讀者營造了輕鬆愉悅的閱讀體驗。

<code>三月的原野已經綠了,像地衣那樣綠,透出在這裡,那裡。/<code> 
<code>蒲公英發芽了,羊咩咩地叫,烏鴉繞著楊樹林子飛,天氣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code>
<code>楊花滿天照地地飛,像棉花似的。/<code>
<code>春天帶著強烈的呼喚從這頭走到那頭……/<code>
《小城三月》:從美學意趣的角度,賞析蕭紅筆下別樣的“三月天”

然而,這樣明媚的春光為期甚短,引得“我”發出“春天跑得那麼快”的感慨。

在我的家鄉那裡,春天是快的,五天不出屋,樹發芽了,再過五天不看樹,樹長葉了,再過五天,這樹就像綠得使人不認識它了。

小城的春天象徵著翠姨短暫的愛戀和生命,訂婚後的三年時光對翠姨來說是美好的,雖然她與“我”的堂哥沒有真正戀愛過,但她的內心有一顆愛的種子在悄悄萌芽。只可惜,隨著翠姨出嫁日子的漸漸逼近,這短暫的美好戛然而止。

  • 2、三月乍暖還寒,希望之後是無盡的失望

小城的三月乍暖還寒,明媚的春光帶給人們溫暖,但這種溫暖並不持久,冷天氣自然還會再來。

這樣的春天像極了翠姨的人生,她名字中的“翠”字蘊含著春天的生機,可她就像是風中飛舞的楊花,飄搖不定,尋不到歸宿。

《小城三月》:從美學意趣的角度,賞析蕭紅筆下別樣的“三月天”

翠姨從嚴寒刺骨的冬天走來,在萬物復甦的春天覺醒,又香消玉殞於草長鶯飛的春天。她從一個封閉的傳統家庭走出來,在開明的“我”家享受了一段短暫的快樂時光。翠姨心中對愛與自由的渴望就像春天破土而出的幼苗,不堪忍受初春的寒冷。

在小說的結尾,蕭紅再次描寫了小城的春色。

翠姨墳頭的草籽已經發芽了,一掀一掀的和土粘成了一片,墳頭顯出淡淡的青色,常常會有白色的山羊跑過。

春依然,人枉然。

《小城三月》:從美學意趣的角度,賞析蕭紅筆下別樣的“三月天”

蕭紅通過景物描寫,把對鄉土的熱愛和人生的感悟不加雕飾地展現出來。蕭紅筆下的景物描寫富有靈氣和生命力,她運用象徵手法,以樂景寫哀景,生機盎然的春景不但沒有弱化小說的悲劇色彩,反而反襯出書中人物悲涼的命運。這樣的寫作手法形成了必要的審美張力,帶給讀者情感和審美體驗上的起伏,體現了崇尚自然、剛柔並濟的美學思想。

03

藉助奇妙的想象,用詩意的眼光去照見生活

蕭紅擅長在作品中留白,把更多的思考空間留給讀者。她善於在作品中創設情景,但又不故弄玄虛,而是按照人物的性情和生活的原生態面貌,進行樸素的詩意表達。

《小城三月》:從美學意趣的角度,賞析蕭紅筆下別樣的“三月天”

蕭紅影視形象

下面,我舉一個書中的例子加以說明。小說中有一個情景是晚飯後一家人聚在一起玩樂器,翠姨也在場,氣氛熱鬧非凡。

我的哥哥(伯父的兒子,鋼琴彈得很好)吹簫吹得最好,這時候他放下了簫,對翠姨說:“你來吹吧!”翠姨卻沒有言語,站起身來,跑到自己的屋子去了,我的哥哥,好久好久地看著那簾子。

“我”的堂哥邀請翠姨來吹簫,翠姨為何不言語就回屋了?“我”的堂哥為何又久久地看著門簾?

這裡,蕭紅不把話說完說透,含而不露,喚起讀者的藝術思考,讓讀者與她一起感受翠姨內心的敏感細膩,以及翠姨與“我”的堂哥之間微妙的情愫。

通過關聯前後文“我”對翠姨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當心上人直接與翠姨對話時,她的“不敢”心態又顯露出來了,她深愛著對方,卻又要小心翼翼地將這份愛包裹嚴實,以免露出馬腳。同時,這裡的迴避還包含著一個戀愛中的少女的羞澀,這份“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迴避或許也激起了堂哥內心微微的波瀾。

從小說的結尾來看,“我”的堂哥並未會意,翠姨在這份愛戀中的掙扎與苦悶他似乎全然不知。但是,提到翠姨他會落淚,他落淚的原因究竟是因為他曾對翠姨動過心,還是僅僅出於對一個早逝女孩的同情?這些思考蕭紅都留給了身為讀者的我們,答案則在我們自己的人生中。

《小城三月》:從美學意趣的角度,賞析蕭紅筆下別樣的“三月天”

蕭紅影視形象

蕭紅的詩意表述滲透在作品的字裡行間,這種詩意表述包含著她獨有的生命體驗和生命意識,使得她的作品淡而醇厚,別具詩意美感。

結語

蕭紅的作品猶如一塊天然璞玉,全無雕琢氣,看似毫無章法卻渾然天成。她以獨特的觀察視角、沉鬱悲愴的情感色調,將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寫作天賦融合在一起,形成特有的“蕭紅體”,帶給讀者不拘一格的美學感受。

在人生的盡頭,蕭紅通過《小城三月》這部作品與過往的人生和解,她在潛意識中希望自己還是個純真無邪的孩子,能一直棲息在故鄉那片溫暖安全的精神樂土。

正如翠姨的悄然離去,蕭紅的人生淒涼落幕,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感傷與惋惜。她如空谷幽蘭,雖孤獨亦芬芳。


作者簡介:我是 ,將自己的讀書心得與生活感悟分享在這間小小雜話鋪裡,歡迎大家來到我的小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