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大齡未婚女越來越多,將來社會是否會重現類似“自梳”的組織?

盛開的白鶴


如果大齡未婚女再次組織起來,這讓號稱三千萬的“老光棍”情何以堪!

“自梳”簡單點講,就是女性地位低的那個年代,一群立誓不結婚的女子聚集到一塊,抱團取暖,共同維護自己的利益。


我認為目前環境不會重現這類的組織,理由如下:

1.社會環境

目前我們所處的環境,雖然存在競爭壓力,但是相對平等,赤裸裸的剝削壓迫不存在。

大齡未婚,只不過是眼光高點,沒遇到合適的而已,等那天想開了,在男多女少的環境中,想找另一半太容易了。

2.自身信念問題

現代人,有幾個能做到言而有信?

成年人的世界裡充斥著太多的阿諛奉承,很多優良的傳統,不是我們這些在暖窩長大的人所擁有的。

見過很多那種,今天和小姐妹一塊約合著不找對象,共同單身,結果下個月就和意中人玩到一塊的人。

3.性觀念的開放

在改革開放以前,未婚之前都會保有忠貞,但現在不同了,90後十八九歲開始戀愛,00後十四五歲就懂得開房。

未婚不代表沒有發生過性關係,尤其是大齡“未婚女”,既然發生那就不要超凡脫俗了。



至於結婚晚,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古代十來歲結婚,現在法定結婚年齡22歲,一般三十左右結婚,說不定未來就是四十左右結婚。

這樣來看,也就沒有“大齡未婚女”“大齡剩男”的說法,世界那麼大,總會遇到合適的。

還是希望大家都能正視自己的婚姻觀,或早或晚與對的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9三二七


在深圳生活近三十年,自梳女早年看過些介紹,看到有人已經詳細介紹過了,就不多言了。

形成組織這個設問不成立,現代社會太多元化,選擇也自然多元,同樣都是獨立獨身的女性,選擇也不盡相同。

比如,一個姐姐從電視臺退休後,在深圳海邊買房,享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很多時間都在各地旅遊,也接些短期工作,但寒暑假必在深圳和孫女一起共渡。她自評說,這就是她晚年的基本生活模式了,獨立生活,有親情但也有距離,生活終究是自己的。

我們,我和一個朋友則剛在貴陽近郊買了800平方的自建房,建工作室同時過田園生活,希望後半生工作生活兩不誤。同時考慮到各自的二老,喜歡的話可以和我們一起生活。

女人的真正獨立,不是說出來的,也不是什麼組織的口號。她們活到老學到老,注重生活的品質內容和精神內涵。隨著年齡增長,更加註重體驗和樂趣。


閒時舞文忙時弄墨


小時候看電視覺得怎麼可能有人不嫁,怎麼會有這樣的人?!然而我長大了,沒想到我也加入了不婚一族,但我並非是不婚而是尊重婚姻不想草草結婚所以遲遲沒踏出這一步,身邊的朋友說你不去談你怎麼知道再說了就算結了覺得不適合也能離,離?!這就是婚姻的態度?!我並非要有錢的也不是要高富帥但就是要一個愛我的,心裡只有我一個人,這是最簡單的也是最難的,生活已經太大壓力了算了這樣的人找不到了,不要再浪費這個時間去考慮這些東西,沒男人我不會死,但沒工作我會餓死


東方不敗蠟筆小新


我來談談自己的觀點,見文如下:

一,現實生活中出現了不婚主義,我認為是不良的社會現象。其因已下三點。

1、此類人群,經濟獨立,收入較高,對未來生活無後顧之憂。

2、對婚姻有恐懼感,現實離婚率直線上升,讓她們望而止步。

3.大佬,富家子女,名人,名星,別人高攀不起。

二,願天下蒼生注入動力。當你事業成功,財官達顯,沒有父母生你,養你,你又今天的飛躍?百分之百的父母是反對不婚主義,父母為何生你養你,因為要有後繼有人。反之,作為父母死也無法原諒。

三、願天下的女性成為偉大的母親,為社會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培養更優秀的人才,這也是每個公民的應盡之責,責無旁貸。

四、有人才能創造一切,中華上下五幹年,一輩輩的傳承,一代代的相繼,母親是偉大的,

無私奉獻。

以上是我的觀點。


小草3702


三十歲以前女人挑男人,三十歲以後男人挑女人,四十歲以後的女人,男人挑都不挑了!多少女人還在猛灌毒雞湯,中毒不淺,還在自我感覺良好自欺欺人,當傲嬌到大齡時,一輩子都生活黯然,後悔死了,哪有青春讓你做實驗還能回頭再來一次?

端正態度,擺正自己位置,正視每個人的優點與不足,不將就和寧願單身是不對的,家庭的幸福才是真實的……

首先,先講一下自梳女是什麼。根據維基百科上寫道:約自在明末清初年間,廣東省順德地區的種桑養蠶行業的發展日益興盛,女性透過從事種桑、養蠶、繅絲漸漸握有養活自己的經濟能力,這在過去的社會從未發生;在這群有能力自食其力的女性當中有的為了能夠掌握其自己的命運,不再成為盲婚啞嫁的被動者,她們遂透過特定的儀式,像已婚婦人般將頭髮自行盤起來,以示終生不嫁、獨身終老。這種自梳的風俗,亦自順德開始在珠江三角洲蔓延開。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自梳女”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生活方式,更主要是一種集體組織方式,是在當時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女性脫離父權社會的婚姻模式,進行集體互幫互助的獨立生活的一種方式。自梳女群體的形成與逃離包辦婚姻的需求是分不開的,拒絕包辦婚姻就意味著逃離原生家庭,在當時,一旦自梳,父母也不能逼迫女兒出嫁。而在我們當今社會,單身女性並不一定要逃離原生家庭,完全可以與父母同住、或在經濟和生活上互相扶助照顧,也不需要通過儀式來傳達自己單身的決心。這是與自梳女的區別之一。

其二,在當時的社會中儘管女性能夠通過紡織工作獲得一定的經濟自由,但單身女性完全獨自一人生活的空間還是很小,因此自梳女的群體比單個的女性更能夠實現獨立生活,她們對彼此的幫助和鼓勵是至關重要的。當今單身女性如果有工作能夠養活自己,在我們的社會中一個人獨立生活的空間還是很大的。社會對單身女性的歧視越少,包容越大,單身女性在生活方式上就會有越多的空間和自由。但如果社會對於單身女性抱有歧視、限制她們的生活空間,那麼,單身女性如果能結成互幫互助的組織,倒也是一個好辦法呢!

而且據《順德縣誌》記載,當時,順德蠶絲業發達,許多女工獲得經濟獨立,她們渴望自由的同時,也被工作所束縛,情願終身不嫁。其中還有一部分自梳女曾遠赴南洋打工掙錢。

瞭解一下歷史背景就會知道,一般而言,女性是不能從家族中分配財產的,只能在出嫁時以贈送嫁妝的形式拿到一點點;而女人又不被允許出門打工,所以,女性的惟一出路就是嫁人。而這一批女工,在商品經濟發表的南粵當女工,賺了一點錢,經濟有了一點保障。她們又不想嫁人,便獨立出來了。

但是,如果是單門獨戶的未嫁女是會被欺侮的,而且到了老了之後無兒無女、老無所養也是重要憂慮。所以,這批“自梳女”會集中住在某個祠堂或院落裡,過上女性們的集體生活,年輕女工贍養年老女性,等自己老了的時候,有新的自梳女來贍養,形成一個互助組織。

不過,今天即便不結婚的女性越來越多了,跟清末民初的歷史背景也不同了,實際上,跟當時的“自梳女”是不一樣的,難以形成一樣的“自梳祠堂”。

一,今天的收入更高。如果打定主意不婚不育的話,可以存下更多的錢,生活質量會更高。老人一樣可以旅遊,生活豐富多彩。大集體生活不一定能給予這種便利。

二,不同檔次的敬老院,能部分地滿足這種需求。有些有錢的老人可以僱傭保姆,也無需加入。

三,當年對女性是有嚴格的貞操觀念的,而且嫁人是必須的。說不嫁人,就是發的毒誓,而且必須遵守,也不允許再與人發生關係了。自梳女如果談戀愛很可能就會被趕出大院。今天當然沒有這種規矩。想戀愛就戀愛,想結婚就結婚,是可以改變主意。

所以,如以前那種制度化的自梳女當然沒有了。

但在我周圍,有不少事業有成的女性,或者是離婚了,或者是一直未婚,還有的有家有口,但經常一起玩,大家在討論著,我們這批女性如何眾籌建起一個高端的養老休閒會所,通過會員制或者加盟制,能夠享受高品質的退休生活,又可以和真正的好友在一起。

我想隨著社會的發展, 這種組織肯定會越來越多 ,真正不婚的 離婚的 也就是單身人士,而現在的婚姻法想離婚得符合六個條件 ,可以說制約了離婚,抬高了離婚的門檻為什麼?因為結婚證保障不了什麼!根本捆不住想飛的心,現代的教育也讓受傷的一方不會委曲求全,人們的責任感也越來越淡薄,離婚率也越來越高,離婚的加上不婚的,這人數就高了,各種各樣的需求也就隨之而來,養老是重中之重,年輕的時候,有錢有健康,日子好過,老了以後還是差個照顧的人,組團養老,養老院,結伴養老就多了,沒什麼不好。家庭養老,孩子以後延遲退休,基本60歲才退休,老人都80+歲了 ,即使孩子40多,也上著班,也指望不上孩子,至於老伴,保不齊誰先死誰後死呢,所以養老形式多樣化,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不過差不多就是個互相扶持的組織吧。看了有不少歧視單人大齡青年的,感到好笑,大清早就亡了,那些八股思想大男子主義,還根深蒂固,難怪人家寧可單著也不選擇你,還有歧視人家不婚的,20+歲你笑人家不婚,40多歲沒準你也變單身了,這個變數太大,誰都別笑誰!還有孩子,不想結婚,想要個孩子太簡單了,人工受精啊,精子庫啊,再不行領養啊,那麼多可憐孩子呢!實際上不想結婚的大多數是女性,不想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想結婚的大部分是男性,有人生娃,免費保姆,免費性伴侶,這日子太好過了!當然有責任感,會疼媳婦,互相扶持白頭偕老的夫妻也有,但是大部分都是湊合過日子。







山本達叔


很有可能會有類似性質的組織。不僅有可能,而且,我身邊的一些女性朋友也在討論如何把這件事落實。

自梳女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時的一批不結婚、不嫁人的女性。她們主要分佈於珠三角地區,以南海、番禺和順德為主,她們把頭髮像已婚婦一樣自行盤起,以示終生不嫁、獨身終老,也稱媽姐或姑婆,死後稱淨女。自梳女產生於清朝後期。據《順德縣誌》記載,當時,順德蠶絲業發達,許多女工獲得經濟獨立,她們渴望自由的同時,也被工作所束縛,情願終身不嫁。其中還有一部分自梳女曾遠赴南洋打工掙錢。


為什麼會存在這樣一批女性呢?

(自梳女黃月蓉)


瞭解一下歷史背景就會知道,一般而言,女性是不能從家族中分配財產的,只能在出嫁時以贈送嫁妝的形式拿到一點點;而女人又不被允許出門打工,所以,女性的惟一出路就是嫁人。而這一批女工,在商品經濟發表的南粵當女工,賺了一點錢,經濟有了一點保障。她們又不想嫁人,便獨立出來了。

但是,如果是單門獨戶的未嫁女是會被欺侮的,而且到了老了之後無兒無女、老無所養也是重要憂慮。所以,這批“自梳女”會集中住在某個祠堂或院落裡,過上女性們的集體生活,年輕女工贍養年老女性,等自己老了的時候,有新的自梳女來贍養,形成一個互助組織。

(電影《自梳》)


不過,今天即便不結婚的女性越來越多了,跟清末民初的歷史背景也不同了,實際上,跟當時的“自梳女”是不一樣的,難以形成一樣的“自梳祠堂”。

一,今天的收入更高。如果打定主意不婚不育的話,可以存下更多的錢,生活質量會更高。老人一樣可以旅遊,生活豐富多彩。大集體生活不一定能給予這種便利。

二,不同檔次的敬老院,能部分地滿足這種需求。有些有錢的老人可以僱傭保姆,也無需加入。

三,當年對女性是有嚴格的貞操觀念的,而且嫁人是必須的。說不嫁人,就是發的毒誓,而且必須遵守,也不允許再與人發生關係了。自梳女如果談戀愛很可能就會被趕出大院。今天當然沒有這種規矩。想戀愛就戀愛,想結婚就結婚。時可改變主意。


所以,如以前那種制度化的自梳女當然沒有了。

但在我周圍,有不少事業有成的女性,或者是離婚了,或者是一直未婚,還有的有家有口,但經常一起玩,大家在討論著,我們這批女性如何眾籌建起一個高端的養老休閒會所,通過會員制或者加盟制,能夠享受高品質的退休生活,又可以和真正的好友在一起。丈夫孩子他們有自己的人生,我們只想好好玩。

(位於巴黎郊區的芭芭雅嘉公寓於2012年底落成。該公寓專為退休女性建立,讓她們形成一種新型“互助養老”模式,公寓的理念由資深女權主義者泰蕾茲賈勒提出。)


侯虹斌


①大齡剩女,都想找條件好的,高大帥氣的,碰到條件一般的也不肯將就!

②相親時候在她們腦海裡不是她們所需求的形象和氣質,就只是走走過場!

③她們口中總離不開工資,年薪,房子多大,開什麼車!

④口口聲稱:不在乎,卻各種嫌棄與在乎!看到別人成雙成對的又覺得自己孤獨!

⑤其實:無論條件好壞,相愛的兩個人走入婚姻,愛情會逐漸轉化為親情。

⑥婚姻是需要兩個人共同經營的,一心想找條件好的,不能保證會永遠條件好,你也不能保證他的車是租來的還是借來的。是否是自己努力賺來的!

⑦經營好自己婚姻,兩個人共同努力才是真!

⑧現在大齡剩女逐漸再迷失自我,找不到方向!喜歡車子,房子,票子,甜言蜜語,

這些是真是假,只能自己去衡量,只有經歷過才能明白!

⑨網上最近流行一段話,女人經常抱怨遇到渣男,那麼多少男人被女人傷!

⑩條件一般,長的不是你心儀的,但是人靠譜,幾乎沒有幾個大齡剩女能看上的!

最後總結:幸福的婚姻就是相互接受對方的短處,包容,理解,和諧相處,懂你的人,靠譜。財富是兩個人共同經營,而不是一夜暴富得來的!


欣然暖心話


不得不承認這種組織會有,但是現在很多媒體和個人都在宣傳所謂“人身自由”,“單身快樂”等典型的毒雞湯,這種言論要麼是一群年紀大了的老年人內心扭曲想煽動更多人單身,要麼就是某方勢力散播謠言企圖掀起社會矛盾。

這裡我要懟他們一下:麻煩你們腦子清醒一點,不結婚只能痛快一時,難的筋骨衰退年老色衰而孤獨無依的以後還有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總有人覺得自己賺錢自己花很痛快很瀟灑,你們拍拍自己良心想一想今天能賺錢到底是你們的個人能力使然還是其他原因?不管你是打工還是創業,首要條件是平臺,一個相對安定和平的社會環境,一個正常流轉的經濟體系,沒有平臺你們拿什麼去賺錢?假如如你們所願,你們發動的這場“單身革命”成功了,全中國都不結婚了,首先崩潰的就是教育事業,無數人民教師將要轉業,醫院產科可以取締,醫生回家喝西北風;然後無數中小企業會破產(別問我為什麼),你們當中的很多人這時候可能已經面臨沒有工作沒有收入來源的困境了。緊接著,科技,國防事業等等全部停止,你不能指望科研人員永遠活著,也不能指望人民子弟兵永遠不老對不對?好了,到此中華民族的棺材蓋蓋好了,就等這群單身主義者死了之後就可以釘釘子了。還有人想說不結婚自己賺錢自己花嗎?經濟和社會環境崩潰,你連賺錢的地方都沒有,還想活著?還有人想著到老了住養老院,請問,養老院裡照顧你們的年輕人是哪裡來的?是別人含辛茹苦養大了被僱傭來照顧你們這群廢物的,求求你們放過年輕人吧,他們也想有花前月下,詩和遠方,天天陪著你們精神會出問題。還有你們說的有朋友就夠了,你們的朋友現在可以陪你玩陪你瘋,老了以後人家有家庭有孩子你什麼都沒有,你們之間就會有一道看不到的牆,那時候的思維方式和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會讓你們之間存在“代溝”,根本沒法交流。也許如文中所說,單身者組織一個團體老了住一起,那住一起幹嘛呢?聊什麼呢?一塊追悔年少輕狂的歲月?你們今天能吃能玩能笑能賺錢,是無數人共同努力也是無數母親拼了命葬送了青春換來的,你們不是總愛給解放軍消防隊還有緝毒警察點贊感慨什麼“歲月靜好是有人負重前行”嗎?怎麼換成了你們自己去為社會做貢獻時候就變得自私了?說到這裡可能會有很多“女權主義者”來懟我,抱歉,我說的是所有“單身主義”者,其中包括男人,你們就是中華民族的“癌細胞”,擴散之後就是一個民族的末日。也許你會說,中國毀了又怎麼樣?民族滅亡又如何?那是不是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就放棄國防?放棄爭取國際地位?放棄現有領土?可這個世界畢竟還有很多熱愛生活,嚮往陽光,內心有希望的人,請你們這些“單身主義者”好好想想,你們是在給他們增加負擔,是在傷害他們,你們嘴裡的不給其他人添麻煩自己活的自在就是一句空話更是笑話。


小狼122220431


男人挑女人年齡說明他們找老婆的目的不是感情,而是為了生兒育女……不過,女性既然年輕時敢拒絕異性,敢獨身,上了年紀更不會考慮結婚……因為她們早就不把結婚生養當成人生唯一的目標了。

福建自梳女是看透了婚姻內生活多數雞飛狗跳,尤其是在重男輕女的福建,婚後在婆家幾乎沒有好日子過,所以她們用自梳來反抗世俗。

現在獨生女那麼多,接受教育多,思想也更獨立,非常明白,男人不願意的事(上門)她們也同意不願意(外嫁)。

網絡這麼發達,現在又不是農耕時代,吃的可以買,用的也可以買,關鍵還是要有錢,男的女的對異性的依賴性都不大,所以女性選擇不婚很正常,畢竟她們也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重複父母的人生。


阿水蘭


看到了“自梳”兩個字,馬上就想起了正在央視熱播的,由李小萌和王雷主演的電視劇《愛人同志》,大致劇情是大革命前夕,廣東省某偏遠小鎮,出身大戶人家的小姐沈夢蘇和漁家出身的自梳女陳桂,受來鎮上宣傳新思想的富豪人家子女歐陽春曉的影響,為逃避各自不幸的愛情和婚姻而來到廣州。陳桂進入工廠做了繅絲女工,沈夢蘇在歐陽春曉的幫助下進入坤雅女子中學讀書,這群青年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踏上了戰火連天的新徵途。

劇情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但這裡要重點說的是自梳女陳桂,乍聽到到自梳這個詞,我也不明白什麼意思?找度娘一查,“自梳”這個名稱的來歷大概是:過去廣州與珠江三角洲的未婚女子都梳著一條長辮子掛在背後,結婚時,由母親或女長輩替其把辮子挽成一團緊貼在腦後勺,稱為髻。自梳女就通過一種特定的儀式,自己將辮子挽成髮髻,表示永不嫁人,獨身終老。但一經梳起,終生不得翻悔,父母也不能強其出嫁。日後如有不軌行為,就會被鄉黨所不容,遭受酷刑毒打後,捆入豬籠投河溺死。死後還不準其父母收屍葬殮,得由“姑婆屋”中的自梳女們用草蓆與門板草草挖坑埋葬了事;如村中無“自梳女”幫助殮埋的,便被拋入河中隨水流去。居中的陳桂就是被人放入豬籠沉河後被人救起。

新中國婦女得到了解放,婚姻由過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今天的高度自由,社會地位也由從前的從屬地位到今天的獨擋一面,各行各業的婦女姐妹展示了前所未有的魅力和風采。從前自梳女的悲慘命運誓不會重演!

但新的社會問題是,大齡未婚女越來越多。而且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經濟越發達的地方,這種情況越嚴重。與大齡未婚男多處於山老區等落後地區形成了兩極絕無可能匹配的矛盾。新時代的大齡未婚女性有充分的自由決定自己結不結婚?和誰結婚!只是難在了結婚對象的尋找上。看不上、沒有合適的是大齡未婚女性最大的緣由。

社會的發展成就了這個群體,壯大了這個群體。社會分工的越來越精細化更將解決這部分人的後顧之憂。從前“養兒為防老,結婚為生子”的老調被越來越多的人改寫!丁克家庭、獨身主義越來越被年輕一代認可。

相同的心願和處境勢必會衍生新的群體組織,以尋找心靈的共鳴和依託。問題中提到的擔心和疑問,不是沒有道理。歷史總在循環往復,但卻不會在同一水平線上。時代在螺旋式上升中發展,大齡未婚女的隊伍也會在壯大中發展,但類似的組織只能是慰藉心靈的作用,而不會是強迫性的!未來這樣的組織完全有可能存在,但必然是情出所願、互幫互助、進退自如、來去自由的!

我們拭目以待,共同祝願大齡未婚女性早日如願脫單,生活幸福、家庭美滿!

村姑說村事!感謝您的閱讀,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