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詠店上 (千字文)

李 起 生

美哉店上,村富鎮強。

山川秀麗,神墟龍光。

壺邑腹地,縣域中央。

鄰東井嶺,接黃山鄉。

南有百尺,北望晉莊。

林青河清,名揚上黨。

虎頭山昂,譽享太行。

自古繁華,雲集賈商。

貨值興盛,古道通暢。

商貿重鎮,富甲一方。

人民幸福,百姓安康。

偉美店上,文脈悠長。

龍山文化,紹良發祥。(1)

明清建築,杜公祠堂。

四輔精神,代代傳唱。(2)

李家大院,林青村莊。

先生老屋,建築寶藏。(3)

農家老房,雕棟畫梁。

三尺厚牆,冬暖夏涼。(4)

民國古村,上黨瓜掌。

木雕磚雕,古色古香。(5)

石榴蝙蝠,祥瑞之象。

老屋門窗,雕刻其上。

多子多福,人丁興旺。

福祿禎祥,幸福安康。(6)

關帝大廟,雲長塑像。

正氣凜然,萬古流芳。(7)

雙松大觀,三霄娘娘。

道教文化,祈福道場。(8)

店上石獅,成對成雙。

懷抱石鼓,守護吉祥。(9)

傳統武術,節奏鏗鏘。

強身健體,可喜可倡。(10)

三絕真跡,佳話傳廣。

大安橋碑,萬人仰望。(11)

壺邑新華,店上濫觴。

傳播文化,經典珍藏。(12)

壺關二中,飲譽太行。

孕育名人,丹青巨匠。

無數學子,終成棟樑。

報效國家,領先百行。(13)

人間奇蹟,防火高牆。

源頭亭碑,記錄輝煌。(14)

國粹神韻,光芒萬丈。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

大美店上,鳳集龍翔。

人傑地靈,英才茁壯。

嘉甫仁甫,兄弟齊芳。

祖輩為官,門名族望。(15)

明朝杜斅,林青麻巷。

官為四輔,聲名遠揚。(16)

世遺珠算,噼裡作響。

郭金技藝,壺邑無雙。(17)

橋頭增甫,曾管財糧。

為官清廉,造福一方。(18)

廳官德寶,綠屋芬芳。

身居龍城,情繫家鄉。(19)

田野放歌,聲動紫皇。

歌者為誰?掛冠郭堂。(20)

才子滿明,熱血心腸。

搶救縣誌,應受褒獎。(21)

俊傑慧眼,集景畫廊。

攝影高手,技藝超強。(22)

演員成順,飾演大將。

威武克誠,飛天大獎。(23)

好人志文,心繫梓桑。

捐資修橋,惠及鄉黨。(24)

郝家二偉,青年榜樣。

憨笨之後,再創輝煌。(25)

莘莘學子,家居僻壤。

立雪鑿壁,刺股懸梁。

北大清華,高考中榜。(26)

國家棟梁,民族希望。

壯美店上,英雄悲壯。

革命搖籃,紅色土壤。

第一支部,固村首創。

薪火相傳,演繹華章。(27)

黨員祥雲,情豪志壯。

送子參軍,奔赴戰場。

保家衛國,血灑異邦。

英雄事蹟,可比繼光。(28)

抗日英雄,熱血紹良。

鐵骨錚錚,豪情萬丈。(29)

多少志士,無數戰將。

為國捐軀,贏得解放。

英雄店上,烈士悲壯。

史詩一部,蕩氣迴腸。

惜哉店上,永失萬象。

當年繁華,今日蒼涼。

遙想當年,廣慈風光。

烏泉夕照,萬般景象。(30)

伏魔大帝,九華地藏。

天王大殿,昆廬殿堂。

當陽寶殿,如來佛像。

樓殿高懸,超乎外象。

海市蜃樓,日月星光。

抱犢仙蹟,久傳文章。

晨鐘暮鼓,餘音悠揚。

仙風道骨,老納方丈。

塔影朦朧,水中潛藏。

佛殿七星,合抱粗壯。(31)

遊人接踵,香客成行。

寶馬香車,蜿蜒綿長。

春夏秋冬,四季興旺。

堪比五臺,氤氳彌香。

可恨日寇,毀形滅象。

廟宇文化,消失精光。(32)

惜哉惜哉,永失成殤。

呼喚高士,再築高牆。

規劃修葺,募捐銀兩。

若能復興,功德無量。

轉型跨越,原生土壤。

振興村鎮,盛世富強。

會當再造,無限風光。

名揚天下,福澤永昌。

今日店上,蒸蒸日上。

五二村莊,互助互幫。(33)

團結奮進,奮發圖強。

政府黨委,勇於擔當。

以人為本,以法為綱。

擘畫藍圖,超越夢想。

站立潮頭,掌舵指航。

率領萬眾,劈波斬浪。

一村一品,小康在望。(34)

一路豪歌,再鑄輝煌!

註釋

1 . 龍山文化:紹良村原名東韓村。紹良村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炎帝始祖的後裔,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書寫著從狩獵到農耕,從遊牧到定居的歷史轉折。村北的小橋頭,即豬頭山腳下,至今保留著約30000平米的古文化遺址。1988年被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定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類型。遺址表面被露出多處灰坑,內有大量的泥質夾砂陶片,飾以繩紋,弦鏟,石錘等遺物,2007年被列為長治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一步驗證了紹良村是中華古文明的主要標誌之一的龍山文化的發祥地。

2. 四輔文化:杜公斅,據《壺關縣誌》記載,四輔祠堂建在林青村。杜四輔祠堂坐落在今麻巷東南位置。已有數百年曆史的的祠堂斗拱頂立,四梁八柱,飛簷桷楹,壯華翬飛。祠內塑畫鮮活,圖文並茂,杜公生前感人的做官事蹟深受後人敬重,成為祭祀和傳播四輔文化的重要場地和窗口。

3. 李家大院:位於店上鎮林青莊村的一座古老宅院,曾是當地首富李繼箴的宅院,俗稱“李家大院”,是林青莊唯一的一座七裹五四合院,佔地千餘平方米,大門二進,分別為巽門和離門,取易經“木生火”之意。民國時期曾被燒燬,隨後又重建起來,而且更為雄偉壯觀,宅主李繼箴是一位鄉紳,人稱“李先生”。

4. 在店上鎮所管轄的所有村子裡,古屋老院隨處可見,其特點非常明顯,建築風格獨特,真可謂“雕樑畫棟”,好不氣派,且築牆非常厚實,冬暖夏涼,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5. 瓜掌村,屬於店上鎮管轄。村中整個民國建築群佔村中面積一半以上,其時代特徵鮮明,尤其木雕,石雕,磚雕精美絕倫。置身其中,猶如進入恢宏壯闊的民建築藝術的博物館。2016年文化部,國家旅遊局等部門公佈瓜掌村為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

6. 蝙蝠:蝙蝠簡稱“蝠”,因與“福”諧音,古人以“蝠”表示福氣,福祿壽喜等祥瑞。民間繪畫中畫五隻蝙蝠意為五福臨門。舊時絲綢錦緞常以蝙蝠圖形為花紋。同時還象徵幸福,如意或幸福延綿無邊。把它奉為瑞獸,把它與“桃”畫在一起,叫福壽無邊;與“石榴”畫在一起叫多子多福。舊時在大門的四角畫四隻蝙蝠,在中間寫一大福字,象徵五福臨門。在店上鎮多個村莊的老宅子的大門上都有這些符號,如在洪掌村一家的老宅子的大門上就發現這些象徵五福臨門的圖案,且都是用古蔭城的鐵貨製作,圖案精美,寓意深刻。

7. 關公大廟:店上鎮自古就是古驛重鎮,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商人云集。長期以來,崇尚以“忠義”為核心的關公文化,歷經風雨,跨越千年,經久不衰。關公所特有的“凌然正氣,忠義仁勇,赤誠報國”的崇高精神正是新時代文化內涵的具體體現。長期以來,生意人都把關公敬為武財神,正因為如此,店上多個村莊建有關公大廟也就不足為奇了。

8. 雙松觀:該觀與烏泉山廣慈寺為同時期古建築,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因其內有兩棵三人合抱粗壯的巨松而得名,俗稱“大廟”,廟內供奉有“雲霄、瓊霄、碧霄三位娘娘”,也叫“三大士”。屬於道教建築,是供奉道教神仙的場所,其建築風格獨特,規模空前,是周邊鄰村廟宇建築群的一處傑作。位於店上村正中央,可惜年久破敗,現已蕩然無存,是在可惜!

9. 店上雙石獅子:在被拆的店上關帝廟裡曾有一雙抱鼔石獅子。關帝廟被拆後,分別存放在兩戶居民家裡,但後被盜,實在可惜。石獅子作為中國“神獸”中的一員,是隨著絲路開闢,而被引入到中國的本土。進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石獅子,它被賦予了中國傳統的審美特徵和文化符號寓意。古人認為,石獅子具有辟邪驅惡的功能,還可以保佑平安。

10. 店上武故事:店上武故事傳承久遠,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時期。據店上老隊員回憶,過去每到冬天,雙松觀、關帝廟就要壘爐火,張燈結綵,開設拳坊,並從外地請來師傅指導。從乾隆年間開始,每年的元宵節,店上週邊的故事團隊來鎮上閙社火,這就是武故事的開始。這種形式得到廣大村民的讚譽。二十世紀末,店上興起武故事熱潮,就連小學生也都愛上了武故事,武故事的發展不僅鍛鍊了身體,還有力的促進和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11. “上黨三絕”:馮士翹,長子人,清代書法家,能文章詩詞,善古今書法。其書法兼蓄王、歐、顏、柳各家之長,融為一體。行筆雄健,自成一體。乾隆年間,壺關進士馮文止到長子廉山書院任山長,其文章撰寫極有功底。馮文止對馮士翹書法讚賞不已,當時長治石匠常大中刻碑技藝高超,三人互慕,往從甚密。從此互為手足,不是馮文止的撰文,馮士翹不書丹,不是馮士翹的書丹,常大中不刻。當時三人在長治一帶為廟宇、寺觀、亭臺樓閣,書寫鐫刻了大量的碑文,、墓誌、匾額,為世人譽之為“上黨三絕”。現存於店上鎮大安村的“壺關大安橋碑”即是三人的傑作,現為壺關重點文物保護對象。是真正的國寶,為世人所仰慕。

12. 新華書店:1945年1月壺關第一個文化書社在店上正式創辦,同年9月壺關縣城成立文化合作社,於是將當年在店上成立的文化書社改成壺關文化合作社店上分社。1949年3月由原來的合作社更名為書店,1952年更名為新華書店。原壺關文化書社地址在林青中街(舊街),設有三間門面(堂房)和三間兩層庫房(西房),與原店上工商所合院。舊店已坍塌多年。1983年在朝陽東街路南(店上郵電局對面)修建新門市五間,後又於1999年8月擴建成六間二層(12間)門面。從初建到現在已有70多個年頭,是店上鎮創建最早時間最長的國營企業。70多年來為店上一帶文化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新時代文化的傳播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13. 壺關二中(店上中學):1956年創辦時,校址暫設在樹掌神郊“奶奶廟”上,1957年秋遷至原店上公社林青莊村的新建校址內。60多年來,壺關二中堅持“以人為本,服務育人”的思想為社會培養了許多傑出人才,像李才旺(書畫家)等,他們在各行各業發揮了巨大作用,好多人還成為企業領導或部門負責人。

14. 店上井則口村屬於店上鎮管轄。全村護林防火牆完善,長達十餘里。同時村裡現存的源頭亭是壺關萬里防火牆的起始地,源頭亭至今留有該吉尼斯紀錄的石碑。萬里防火牆的建設既體現了壺關的疙瘩精神,又展示了勤勞的壺關人民的聰明才智。

15. 仁甫、嘉甫:元朝人,兄弟二人均有成就。王伯潤,字嘉甫,其弟仁甫。嘉甫自幼風骨不凡,性謹恪,廉靜有為,讀書識史,志在功名。曾任松江管軍千夫長,官至奉政大夫會福院判。弟仁甫涉略經史,孝弟忱敏,為召伯悅。嘉甫、仁甫祖上為官,屬店上望族,為今店上王姓之始祖也。

16. 參考註釋(2)。

17.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3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中國珠算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此中國珠算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李郭金,生於1903年(癸卯年),店上鎮林青莊人,生前在晉東南地區和平醫院工作,精明能幹,樂於助人,尤其打得一手好算盤,在壺關範圍內很有名望,十里八莊沒有第二個比得上。

18. 申增甫,壺關橋頭村人。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橋頭村財糧委員,村長,縣政府秘書等職。1949年8月奉命南下任中共順昌縣委部部長。1953年任任任縣縣長。申在任期間,注重增收節支,且為政清廉,秉公辦事,深受好評。

19. 劉廳長,壺關賽里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著有詩集《綠屋銘》。

20. 雷郭堂:壺關店上人,曾任省農牧廳副廳長,他退休後回到老家與村民同歌同歡同樂,與歌手毛毛同臺表演《映山紅》,深受家鄉人喜愛。.

21. 左滿明:壺關店上鎮靳家掌村人。已有多部作品出版,不愧為壺關才子。現任壺關政法委副書記。在任縣臺辦期間想方設法把流於海外的道光版、乾隆版和康熙版三部《壺關縣誌》搶救回來,贏得社會好評。

22. 趙俊傑:壺關店上鎮店上村人,現任壺關縣文聯副主席,喜歡寫作,擅長攝影、繪畫,他的作品多次獲獎。

23. 趙成順:壺關店上鎮店上村人,著名演員。曾參與多部作品的演出,在電視劇《黃克誠》中成功塑造了黃克誠的光輝形象,獲飛天獎。

24. 李志文:店上鎮山後村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曾任長治鋼鐵公司廠長。退休後慷慨解囊,出資35萬元修路架橋,造福家鄉。為感謝他的義舉,鄉親們把他出資修建的橋叫“李公橋”。

25. 牛憨笨與郝二偉:牛憨笨,壺關人的驕傲。196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曾任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我國電子光學理論和變象論斷技術研究領域傑出代表。2019年店上村34歲的郝二偉博士團隊因核物理超導離子源研究的新成果被世界核物理學界譽為“世界青年科學家”。郝二偉是店上人民的驕傲,更是壺關人民的驕傲。

26. 兩位學子進京華:2019年兩位店上籍學子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考入北大清華。靳家掌村農家子弟杜昊翀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橋頭村農家子弟李佳帥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部。

27. 固村黨支部:固村為壺關出南門一古鎮,位於淘清河右岸,屬於店上鎮管轄。1938年4月,戴蘇理受中國上級派遣,任壺關縣工委組織委員,到固村一帶活動,發展吳樹修等十幾人入黨,在固村村東的鹽店(後為固村完小校舍)秘密召開會議,成立中共固村黨支部。從此,壺關有了第一個中共基層組織,全縣革命進入新階段。

28. 範祥雲,1907年6月出生,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原固村鄉第一個女黨員,也是固村第一任村婦救會主席,第一任村黨支部女委員。她多次受到縣區黨委的表彰和獎勵。1946年曾出席長治地區召開的群英大會,她是全村唯一的女勞動英雄。1947年她毅然送年僅只有19歲的兒子郭五福參軍。1950年郭五福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1年郭五福壯烈犧牲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隨後她又送小兒子郭良科參軍,繼承兒子郭五福未竟的事業。

29. 店上鎮紹良村人傑地靈,村名用抗日英烈名字命名。張紹良為本村著名抗日英雄,年少時聰慧好學,謙恭禮讓,為人厚道,在群眾中威信頗高。參加工作後,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任區救會聯合會幹部,1940年春調壺關縣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任財糧科科長。1942年張紹良受中共壺關縣委、壺關抗日民主政府委派,到當時的第六區百尺村一帶開展工作,組織群眾,生產自救,同時成立抗日民兵武裝,打擊日軍,威震鄉里。1944年張紹良在第六區開展工作時,由於漢奸告密,被駐在長治縣蔭城的日軍抓捕。次日凌晨,被殘殺於百尺鎮五集河灘中。就義時,連聲高呼“打倒日本鬼子”,“堅決抗戰到底”口號,表現出一個共產黨員的英勇不屈,大義凜然,甚是壯烈。為紀念和弘揚英烈精神,壺關縣抗日民主政府召開隆重追悼大會,並將東韓村更名為“紹良村”。

30. “烏泉夕照”,為烏泉山廣慈寺昔日之風景,是壺關古十景之一,也是壺關城出南門去往河南彰德府(今安陽市)官道上視野極佳的一處名勝。山頂上的建築,因有水域,旁有一井,深三尺,水色墨綠,稱為“烏泉”,得名烏泉寺,鼎盛時期有各路香客不遠千里前來朝拜。“烏泉夕照”在《潞安府志》《壺關縣誌》均有描述。詩中所謂九華地藏殿,伏魔大帝殿,天王殿,昆廬,當陽殿,如來佛像等均為昔日烏泉寺建築。

31. “七星”為烏泉寺裡景觀。當時在寺裡有七棵大松樹,均有雙人合抱粗細,也是昔日寺裡景觀之一。

32. 烏泉山廣慈寺:寺名是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北宋君主宋太宗趙匡義皇帝所賜,可見烏泉山廣慈寺在當年是何等有名氣。廣慈寺從籌建到竣工(北朝時期的北魏公元386—534年間)歷經數年,可見工程之瀚大。昔日寺廟之繁華,香客之興旺在清朝名士馮士翹(長子人)撰寫的《重修烏泉山廣慈寺記》中均有描繪。在當時,寺廟與山西的五臺山寺廟齊名,可惜在解放前夕殘遭日寇破壞。

33. 店上鎮:地處壺關縣中心腹地,距縣城17.5公里,全縣管轄52個行政村,74個自然村,常住人口近3萬。鎮黨委下轄58個黨支部,全真共有黨員1275人。

34. “一村一品”:店上鎮紹良村被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認定為為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店上萬畝西紅柿園區。在以紹良為基地的輻射下,店上鎮興起種植西紅柿熱潮,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