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一个中产家庭该如何进行财富管理?

万航林


核心是要明白中产阶层和富豪阶层、低收入阶层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中产的标准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说法,年收入5万元以上就能算是中产,但我想绝大部分人都不会认同这个标准。在目前的高房价下,年入5万只能保持基本的温饱。

通过群众调查得出的结论可能更有说服力。一份对我国1000个普通家庭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自认为是中产家庭的平均家庭月收入达到了45202元。也就是家庭年收入达到54万,才能活出中产的感觉。

中产家庭与富豪阶层、低收入阶层的根本区别

美国国税局把收入分成三种类型:主动收入、被动收入和组合收入。主动收入是指需要持续劳动才能获得的收入;被动收入是指不需要投入太多劳动,就能持续产生的收入。

富豪阶层,单纯依靠财富增值就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被动收入远大于生活成本;

低收入阶层,持续辛苦所得只能维持温饱,一旦不工作就面临生存压力。

中产家庭仍然需要通过持续劳动赚取收入,但财富又略有结余,可以享受较高水平的生活。


所以,中产家庭财富管理的关键点在于:

1、维持、提升家庭成员的赚钱能力,使家庭不至于滑落至低收入阶层。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人到中年仍然拼命学习、继续充电的是中产家庭,为孩子往辅导班大把砸钱、砸时间的也是中产家庭。因为人,是中产家庭最核心的赚钱要素。

2、为家庭核心成员购买保险,防止意外发生摧毁家庭经济基础。很多人反感、甚至忌讳保险,但实际上,中产家庭收入主要建立在其成员不间断劳动的基础上,一旦核心成员无法持续劳动,家庭经济基础就会大面积崩塌,这时候一份强有力的保险是非常必要的。

3、持续改善家庭收入结构,从“以人为本”向“以钱为本”努力。“以人为本”的收入结构具有不可持续性,你现在能赚钱,不代表你一直能赚这么多钱;你能赚钱,不代表你的后代也能赚这么多钱。但是“以钱为本”建立在“钱生钱”的逻辑上,安全性和稳定性要高很多。所以中产家庭要积极拓展被动收入,比如投资理财、房屋租金等。


阿呆迷


什么样的家庭才能称为中产家庭?这个划分实际上是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层次而来,也就是已经在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上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社会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的满足,但是还在追求高层次的“自我需求”道路上的家庭。

简而言之,这个层次家庭的具体特点就是:有房有车,有稳定工作,有保险,有存款,收入水平在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中间序列。中产和财富,两者之间其实没有等号,在这个层级的家庭,需要在充分考虑家庭风险保障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更进一步的财富管理,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只有堵住了家庭财富流失的漏洞(风险保障)才能够积累财富,进而 实现家庭财富的传承。


家庭财富积累的初期,需要重点考虑可能存在的损失性风险:包括因疾病发生的治疗费用、家庭收入终端、康复医疗费用、名下财产意外损毁及施救费用等。

在家庭财富使用的中期,需要重点考虑存在的支出性风险:包括因子女深造而造成的额外费用支出、保持退休的生活品质、家庭阶段性大额开支等。

在考虑到家庭财富传承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的是所有性风险:包括因债务纠纷导致的财产损失,资产定向传承、税收风险、婚姻破裂导致的财产分配纠纷等。

充分考虑好了这些,再去考虑财富的合理增值,保持家庭财富的持续性正向上升曲线,跑赢通胀,实现家庭财富自由。


精选宝


首先定义一下什么是中产家庭?

我所理解的中产家庭:夫妻双方均有稳定的收入、家庭拥有自有住房、上有老下有小、有正常理财需求而无暴富投机举措。

我认识一个人,两口子都是北京的,家庭年收入50万左右,基本和日常支出打平。因为前些年和朋友合伙做了些小生意,也投资了一些股票,赚了钱,大概手头上有两三百万现金,不知道他们的理财方案,是否符合题主财富管理的要求?

他们的理念是,必须要进行理财,不然多少钱也不禁花,要实现资金稳定增长,争取让投资收益可以覆盖家庭额外支出,以后不上班也能保持现有或更高的生活水平。

具体做法是以下三点:

1、50%的资金用于稳健投资,以银行存款、货币基金、固定收益理财为主。可以抵抗通货膨胀,保持购买力,又可以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偶尔给自己发个红包,减轻生活压力。这部分投资的收益率约为4.5%~5.5%/年;

2、35%的资金用于中等风险投资,交给专业人士打理,以股票和基金为主。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本金损失,追求更高的收益,做到资产的增值。如果你比较保守,可以选择6%~9%/年的资产组合。但是我的朋友觉得现在行情低迷,是进场抄底的好机会,所以选择了风险比较大、收益也更大的资产组合,预期收益率为15%~20%/年;

3、前面两点其实都不太需要个人操心,而最后剩余15%的资金,就要放在自己手里,做一些个人感兴趣的事情。既能实现自己的一些小理想,又能锻炼自己投资的实际能力,让自己不断成长。这部分就因人而异了,可以选择一些风险更大的投资机会;也可以参与新产业新事物,多做尝试;也可以参与一些实业,学习行业知识,增加收入的多元性,分摊其他投资的风险。至于我朋友的选择,他投了一个音乐教室,现在每年给他大概10%~15%的分红收益,如果发展的好,开了更多的店,那他的收益也会更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挣钱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就能游刃有余地发家致富。


草根创业老油条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中产家庭的情况,其实在中国并没有严格的或官方的关于中产家庭的定义。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报告中看到一些关于中产家庭方面的阐述,比如吴晓波平台发布《2019新中产白皮书》,其中数据表明新中产的家庭净资产中位数是371万元,而平均值为496万元。此类家庭的特点是,家庭年收入在20-100万、家庭年净收入在10-50万,接受过高等教育,主要在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从事专业性或管理性的工作。他们热衷阅读、崇尚运动,讲求品质,把旅行当做生活的一部分。

那么对于中产家庭的焦虑点会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1、收入的稳定性,如果失去正规工作收入,生活水准如何保持?

2、资产的保值增值,资产的安全性,如何安全可以传承下代以及维持不跌出所在层级?

3、层级升迁的渴望,对于顶层的中产甚或中顶层的中产不断尝试各种方法进行向上突破?

4、子女教育问题,如果保障后续子女可以安全在本层延续?


可见中产家庭大部分的焦虑,与财富不可分割,主要的部分都是围绕着如何增加收入尤其是被动收入(资产收入)以及整体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当中。这就要涉及到对于家庭资产进行合理规划配置,利用资产理财从而达到上述所求。


第一、初级阶段。做好资产安全保障工作。起步可以用标准普尔家庭财产配置的方法,标准普尔的4321资产配置法(40%保本、30%升值、20%保命、10%生活),这个理念是在为家庭选择保险时候,我的保险经纪人带给我的,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首先要把风险用保险分担下来,叫做以小博大,保险的顺序要遵循先大后小,先保家庭支柱再保其他人,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重大意外可以包含在重疾险)理财险(万能险),如果不是闲钱很多的情况下不要选择保险理财品种。


第二、进阶阶段。就可以用家庭生命周期理财规划来进行资产配置。这个会需要根据家庭所处于的不同阶段,所承担的风险程度不同,而不同的投资策略。

1、家庭形成期,从结婚开始建立,家庭子女出生而增加,年轻承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可以承受相对较高的投资风险,建议投资策略:50%:股票、基金、外汇、期货;30%:金融债券、国债、定期存款;10%:保险;10%活期、货基

2、家庭成长期,从子女出生开始至子女完成学业为止,要注意投资风险,投资应注重平衡,初步有所积累,需要为子女教育及买房买车,财富快速积累期,同时也是快速消耗期,建议投资策略:40%:股票、基金、外汇、期货;40%:金融债券、国债、定期存款、房产;10%:保险;10%活期、货基

3、家庭成熟期,从子女完成学业至夫妻退休为止,需要逐步降低投资风险,为退休积累安全稳定财富,资产相对比较稳定,整体家庭财富达到峰值,理财目标稳定收益增加养老资本,建议投资策略:40%:股票、基金;40%:金融债券、国债、定期存款、存款、房产;10%:保险;10%活期、货基

4、家庭衰老期,从父亲退休至离世,承受风险能力极弱,投资安全、稳定、低收益产品为主,资产相对稳定,财富消耗期,理财目标为平稳,建议投资策略:10%:股票、基金;50%:金融债券、国债、定期、存款、房产;10%:保险;40%:活期、货基。


第三、熟练阶段。这个阶段就要和大势结合起来,综合利用经济周期、康波定论。

研究经济运行周期的不同理财策略,推荐美林"投资时钟"理论,这个有点高阶,是个做投行的朋友介绍给我的。美林"投资时钟"理论,这是一种将"资产"、"行业轮动"、"债券收益率曲线"以及"经济周期四个阶段"联系起来的方法,对投资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经济周期可以分为衰退、复苏、过热、滞胀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对应着某类资产,其表现将超过大类资产。

四个阶段的收益率排序如下:

(1)衰退阶段:债券>现金>股票>大宗商品

(2)复苏阶段:股票>债券>现金>大宗商品

(3)过热阶段:大宗商品>股票>现金/债券

(4)滞胀阶段:大宗商品>现金/债券>股票


以上是对于中产家庭资产要如何进行规划和配置的一些方案,具体到每个家庭身上还应该有不同的配置方式,比如你的职业稳定性和上升性,你家庭成员的健康情况,尤其是父母的健康情况,对于不同家庭还要具体情况来看。但平衡理财,风险与收益对等,了解各类理财产品的风险,不过分追求高收益,树立一个健康的理财观念是积累财富之基石。


如果您喜欢我的观点,欢迎您关注我,可以进一步私信交流。欢迎大家多多评论,点赞,关注!

芽妈理财经


中产阶级是一个大的概念,当下中国中产的人数大概已经超过2亿人。这样庞大的群体管理财富确实是一个问题。那那些途径可以让财富保值增值呢?小编简单罗列一下:

1、创业。小编研究了三年经济,发现唯有创业是财富增长较快,个人能够掌控的事情。即使失败也获得经验为下一次创业做准备。所以创业首选。

2、股权投资、融资。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开放,外资大量进入中国,中国的对外投资和全球化越来越深。未来合伙制和股权制度是中国进入资本社会的必然。不创业就参与创业。

3、股票。虽然股票风险很大,特别是小白进入绝大多数情况要赔钱。小编也赔钱开始,现在好了很多。但是记住未来中国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会更严重。房产投资已经开始下坡。人民钱的去处大概率会流入股票和基金等金融资产。同时玩股票还可以培养你的金钱思维,训练你经济思维,培养你的财务知识等。

4、基金、理财、债卷等金融资产。这个风险小于股票,但是收益也不太高,特别是理财和债卷基本上是赔钱,利息跑不赢通胀,只是给保守人推荐的。

5、其他,如马云的余额宝,招商银行的朝朝盈等货币基金大概年化2-4%,存款。大额结构存款也可以一般3-5%。重庆银行的幸福存也可以,相对自由资金可以随时取,只是利息少一点。

小编个人建议中产的财富管理办法。生活用钱少的可以放余额宝,如果有几万闲钱可以放重庆幸福存,积累多了可以买基金,有了更多积蓄可以选择买房、投资创业或者股权投资。没事可以拿点钱玩股票学习财富管理经验(但是一定是闲钱)。最好可以配置点保险,保障家庭。


儒雅士林2


何谓中产家庭?中产家庭是指月收入达到10~50万或者家庭可投资现金净资产达到1000万的家庭,达到这个标准的家庭已经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对财富的保值增值有了很大需求。

而且在人的一生三个阶段中,除了成年时期是赚钱的,剩下两个阶段都是花钱的,真是赚钱一阵子,花钱一辈子,未成年时期有父母照顾我们的花费,但是到了老年时期,如果不想给子女太大的经济压力,就需要我们自己承担全部或者部分花费。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因为我们60岁以后已经退休了,除了退休金没有其它收入来源,而要承担自己以后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生活医疗养老花费,仅仅靠退休金是远远不够的,退休金只能维持平常的生活花费,遇到医疗养老费用就有点相形见绌了。

因此就需要我们在能赚钱的成年时期为自己存下一笔能承担我们老年时期各项花费的财富,除了极少数人,大部分人是没办法在成年时期仅仅依靠工作收入实现这个目标的,所以就需要通过财富增值来完成这个目标了。

那么中产家庭应该如何实现财富增值呢?

经济学上有一个标准普尔家庭资产配置图,它对一个家庭的资产进行了合理划分,以帮助家庭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实现财富增值。

一个家庭的资产应该分成四部分:

1.占家庭资产10%的部分,这部分钱是这个家庭未来3~6个月要花的钱,这部分钱不适合任何投资和理财,因为这部分钱中除了短时间内的日常生活花费,还有一部分是应付突发事件的钱,试想一下如果遇到急事要用钱,结果你的钱不能立刻到账,不就耽误事了吗?所以这部分钱最好是以现金的形式存在。

2.占家庭资产20%的部分,这部分钱是帮这个家庭抵御风险的,通俗讲就是让这个家庭在遇到健康意外等突发风险时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把事情解决了,它体现的是“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原理,主要投向重疾、意外、医疗、财产保险,并不是很多朋友理解的分红型、万能型等权益类保险,很简单的道理,同等保费的情况下,如果保单具有了保险以外的其它权益,其自身的保险权益必然打折扣。

3.占家庭资产30%的部分,这部分钱是为家庭尽可能快速赚钱的钱,它需要在适当考虑风险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收益最大化,所以它主要投向自己的生意、股市、基金、房地产,哪里赚钱就投哪里,只要适当考虑风险承受能力就行了。

4.占家庭资产40%的部分,这部分钱是用来保本保值的钱,主要投向几乎零风险的储蓄和国债,在我个人看来,它是一个家庭最后的财富和安全保障,即使这个家庭遇到了再大的困难,也不至于一夜回到解放前,让他们有东山再起的资本。

现实中见过了太多的人不懂家庭资产配置,不止普通人还有很多商业大佬,把全部资产押在第三部分,结果掉落阶层,一夜回到解放前,有的甚至还成了老赖,比如贾跃亭、王思聪等。

诺贝尔经济学专家在调查研究了数以万计的家庭资产配置情况后,提出了标准普尔家庭资产配置图,被全世界公认是最合理、最稳健的家庭资产配置方式,它不止适合中产家庭,也值得我们所有普通家庭借鉴。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71871630010908300"} --}

投融资那些事儿


2012年是一个时代的分界点。如果说2012年之前,很多人关注的是如何让自己的财富快速增加;那么,从2012年之后,在经历了多次割韭菜和惨痛的投资失败之后,很多人开始关注如何守住财富。实际上,与快速赚取财富相比,守住财富更难、更不容易。


因为职业的关系,跟踪观察了一些创业者、老板的投资理财行为,既看到了一些人财富快速增长,也看到了一些人逐渐沦为赤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下几个方面也许对新中产如何守住财富有所帮助。

  1. 对时代的认知要升级。如果说2012年之前的中国是野心家的乐园,只要胆子大、路子野、背景硬,你的财富就可以蹭蹭蹭地往上涨;那么,2012年之后的中国,则是梦想家的乐园,只要你做人守规矩、做事够专业、逆商足够高,你就可以得到属于你的那份财富。
  2. 对经济形势的认知要升级。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2012年做得很成功的老板,在投资上普遍喜欢大而全,投资动不动就要做多大规模,殊不知,2012年后中国的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巅覆性变化,这些老板明显对2012年后的经济形势无感。

  3. 对投资的认知要升级。一些土豪做投资,动不动就要占大股,而自己又不参经营管理,这样的投资很容易烂尾。实际上,从辨证的角度来看,“少即是多,即是得;多即是少,即是亏。”一个成熟的、专业的投资者,在投资时应遵循以下二大原则:一是如果投资的项目是自己全身心参与经营的,一定要投自己认知最深的领域,而且一定要占大股,控股。二是投资的项目自己不亲自参与经营的,一定要优先选对创始人,而且要占小股。
  4. 对财富的认知要升级。财富归根结底是一种能量,财富不足和财富很多,都会让我们陌陷入痛苦之中,甚至会造成一个人心智失常。我们经常听老人说,某某某有钱烧得慌!这一方面说明一个人钱相对比较外多,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人对驾驭已经开始出现问题。

当下,中国经济正进入升级换档的“窗口期”,实际也是财富大洗牌时期,这个时期机会再多。在这个时期,只有实现个人认知的全面什升级,才能突破“瓶颈”,才能在这个高度不确定的时代实现个人财富的保值、增值!

如要了解更多有关创业或企业投资经营方面的话题,欢迎点击关注一我或留言探讨。


部落酋长刘飞洲


我认为,中产家庭的财富管理主要应该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抵抗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和“黑天鹅”事件的风险,二是保证流动性。


根据财富管理的冰山模型,建议应该持有10%的现金资产,10%的高收益高风险资产(股票、基金等),25%的实物资产(房产、收藏品等),40%的长期稳健收益资产(保本理财、年金等),以及15%的保障型保险。

下面我将从两方面谈谈我的看法:一是什么是“中产家庭”;二是“中产家庭”的特征;三是根据“冰山模型”进行财富管理。

01

什么是中产家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人均收入水平水涨船高,中产阶级这个概念在媒体之中广为流传,但其实官方没有对于“中产阶级”和“中产家庭”的专门定义。

2017年,国家统计局曾对全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行过分组,根据2016年全国居民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高收入组的收入大约59259 元,中等收入组的收入大约20924 元;而低收入组的收入不到6000元,为5529 元。如果使用这个标准,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庞大。

胡润百富对于“中产”也有一套界定,他们认为一线城市家庭收入在30万-150万之间的,新一线及其他城市家庭年收入在20万-150万之间的城镇居民,属于中产。根据这套标准,截止2018年,中国大陆中产阶级数量超过3000万户。

根据数据分析,这些中产家庭主要还是分布在北上广地区,其中北京占比接近18%,广东占比为17.35%,上海占比为15.19%。


02

“中产家庭”的特征

在中国,中产家庭主要分布在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除了收入水平和资产水平较高之外,他们在财富管理方面同样存在类似特征,主要体现在:

  • 受教育水平高:中产家庭的成员通常是“高知”人群,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热爱阅读,拥抱新知,生活讲究品质,对于财富管理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


  • 工作极为忙碌:身处中产阶级的人,主要从事专业性很强或者管理类型的工作,他们在财富积累的过程中,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外加一些照顾家庭方面的时间投入,他们能够专门花在盯大盘、炒股等具体资产管理方面的时间极为有限。

  • 理解市场风险:中产家庭财富升级涉及到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劳动性收入向资产性收入的转型,也就是说,以往主要财富积累主要靠工作收入,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资产投资类收入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体。此时,中产家庭需要升级财富观念,理解风险,保护财富。

03

根据“冰山模型”进行财富管理。

对于收入水平高于社会平均数的中产家庭来说,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早已不是问题,如何让自己的财产保值增值,抵抗通货膨胀是他们的关注重点。

如何进行财富管理,我们主要需要考虑抵御风险和保证流动性两个因素,我们可以参考关于分散投资、长期投资的财富管理模型------“冰山模型”,对自己的资产进行大致的划分和精细化的管理。

“冰山理论”由著名的心理学家佛洛依德首先提出,自然界中我们看到的冰山,其实只是它漂浮在海面上的很小一部分,只占总体积的八分之一,冰山更多部分是潜藏在海平面下的,正常我们不会看见。

中产家庭进行财富管理,可以根据“冰山模型”配置资产:

冰山以上表示的是,现金资产和高收益高风险资产,这一部分的资产流动性很好,随时可以变现,并且具有获取高收益的能力,但是缺点是抗风险能力很差。

  • 10%左右的现金资产,中产家庭的月流水收入很多,调动杠杆的能力很强,所以这一部分的资金不需要很多,大概留足够家庭半年生活支出的现金即可,日常没用使用的时候,还可以投入到货币型基金这一类随取随用的理财产品中。

  • 10%左右的高收益高风险资产,长期来看,股票市场是年化收益最高的市场之一,但是股价短期风险很高,中产家庭一方面不能错过这么好的市场,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分散投资控制风险,因此这一部分的资产配置不能少、也不能多,既要追求高收益,也要能够承受损失。

冰山一下的部分,主要是实物资产(房产、收藏品等)、长期稳健收益资产以及保障型保险,这一部分资产占比更高,是我们资产的基座部分,他们收益稳定、持有周期很长,能够很好地撬动时间杠杆,通过“复利”让我们的财富滚雪球。

  • 25%的实物资产,主要是房产、收藏品等,房地产除了有居住价值之外,自身价值也能随着经济增长水涨船高,可以在很长的经济周期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当然,现在国家的政策导向明确,购置房地产需要考虑的因素比以往多很多。

  • 40%的长期稳健收益资产(保本理财、年金等),这一部分的资产我们主要是撬动时间杠杆,利用时间去撬动收益,他们的投资时间长、安全,并且收益稳定,通过“复利”的作用,能够很好的使整体资产保值增值。

我们要注意,这部分资产轻易不能动,因为复利只有与时间配合才能作用巨大,你中断了,损失的不仅是短期收益,更是时间。

  • 15%的保障型保险,人生漫长,遇到“黑天鹅”事件的可能性很高,因病返贫、或者家庭顶梁柱意外身故的事件屡见不鲜,我们应该提早注意到这些风险,早做准备。中产家庭应该配备保额较高的意外险、人生险以及重疾险,用小钱撬动风险发生时我们需要的大钱,保证家庭财富不在意外发生时严重缩水。

“冰山模型”教会我们利用分散投资、长期投资的方式进行财富管理,保证资产在能够顺利抵抗通货膨胀、防范风险、保值增值。这个模型不仅对中产家庭有用,对于我们普通人,同样有效。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财富管理?一部分钱负责保证流动与高收益,主要是现金资产和高收益高风险资产;另一部分钱保证安全和利用“复利”,主要是实物资产、长期稳健收益资产和保障型保险。

以上是我的一点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也欢迎在留言区一起探讨。


我是正好,专注小白理财的80后巨蟹男,欢迎关注@正好的成长笔记,和我一起慢慢变富。码字很辛苦,新手求祝福,请您点个赞!

正好的理财笔记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而另外一方面这又可以是一个很小的题目,因为这和涉及到的资金量有关。中产是一个美国概念,就美国来说,现在中产已经少了很多。或者说,现在所谓的三口之家6万-15万美元收入范围的家庭,除了正好够开支外,没有更多的余钱。在中国来说不也是这样吗。就美国高盛给中国不同收入阶层的画像来看,中国除了140万高收入人群之外,只有1.46亿劳动力人口收入在1.1733万美元,也就是8万人民币,他们是所谓的城市白领。我保证有30万个人会来驳斥美国高盛的这个调查数据。但是就绝大多数城市中高收入工薪阶层来说,他们面对的是各种账单:住房按揭,汽车按揭,信用消费分期付款,,,,,,这个群体也正好是消费最旺盛的。

对于这样的情况,中产理财那就是如何算计消费的问题。而这点又恰好是家庭矛盾的主要来源。当然也有一类中产他们消费不那么旺盛,他们是中老年中产,他们面对的是子女的成家立业。

所以,对中产家庭来说,正确的消费观恐怕是最大的理财。中产和财富这个词是有巨大的距离的。对绝大多数中产来说,面对5%左右的实际通胀水平,要跑赢通胀就不容易了。花时间精力去理财,那还真不如想着多赚点来得实际。不要妄想说手里有2百万,世界就是我们的了。没那事。今天的200万,远不如80年代的1万元。只要不缩水就是了。那种试图获得8%或者10%收益,跑赢通胀的,都已经有案例在了,他们竟然连本金都丢了。


大舟财经观


什么为中产阶级,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详细的标准。

而据胡润研究院曾经发布了《2018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其中对当下中国的新中产阶层,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定义,其中对新中产阶级划定的财富标准为,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家庭年收入要达到了30万元,其他城市家庭年收入至少要达到了20万以上,并且要有300万元以上的净资产。

其中300万净资产很多一二线城市有房产的人都能达到,那么年收入20-30万就作为一个参考标准了。既然中产阶级人群有较高的收入,那么也需要通过财富管理来让财富增值才能承担以后直至退休的各种花销。

大部分人仅靠工作收入是很难实现财富目标的,那么中产阶级家庭应该如何实现财富增值呢?

可以把家庭收入分成四个部分:

1.收入的10%:拿出家庭收入的一小部分作为家庭未来半年内要支出的钱,这部分钱不适合任何投资和理财,因为不仅要应对短期的日常开支也要应付突发情况。

2.收入的20%:预留20%用于各种保障类保险,像重疾、意外、医疗等,主要是能帮家庭抵御风险,在家庭遇到健康、意外等风险时少花甚至不花钱。

3.收入的30%:这部分钱可以适当考虑风险的基础上实现收益最大化,主要可以做生意投资、股票、基金、房地产等,哪里能赚钱就投哪里,但是要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

4.收入的40%:预留将近收入一半的钱可以用来做一些长期保值类规划收益,主要投向低风险的储蓄和国债,作为一个家庭最后的财富和安全保障,即使遇到资金困难也不至于一朝回到解放前。

其实在现实中很多家庭不懂也真正需要了解如何进行家庭资产配置,财富管理不仅仅只是中产家庭或富人的专利,也值得所有普通家庭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