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礼义廉耻,为啥是三个褒义词跟一个贬义词并列?

爱笑胡子妹


礼义廉耻本是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总结出来的,前面还有四个字“孝悌忠信”,世人称朱子八德,讲述的是做人的根本。

孝:是孝顺,孝顺父母,为人子女的本份

悌: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相互帮助

忠:尽忠国家,忠于祖国和人民

信:信用,做人不可失信用

礼:礼节,见人要有礼貌,对人恭敬

义:义气,应有正义感,对朋友要有道义

廉:廉洁,不起贪念,不占便宜

耻:羞耻,凡是不合道理,违背良心的是不做

耻,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指人应认识什么是羞耻,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道错误就去改正,为勇所为。

耻,也代表着自尊自重,是切切实实的觉悟。






易学少年


这里的耻是知耻的意思,。也是个褒义词。所以说礼仪廉耻4个词在一起很正常,都是褒义词。礼仪代表礼节,说明人要有礼貌。义代表有义气,人要有正义感。廉是廉洁的意思。人要做一个正直廉洁的人,话说知耻而后勇。可见支持是很好的一个褒义词。希望国人以此为戒。增强自律。谢谢大家。


三哥jq


这是对耻的理解有误,“耻”不是耻辱的意思,是知耻的意思,所以,耻不是贬义词。

礼义廉耻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来的,他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国有四维,就是礼义廉耻,一维绝则倾,一维没有了国就危险了,三维绝国就会倾覆,四维绝则国就灭亡了。欧阳修: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新五代史·杂传第四十二·冯道》)把礼义廉耻上升到国家能不能存在的高度。

礼在现代指礼仪、礼貌,在古代是指道德规范,具有法律和道德双重属性,根本特性就是讲究规则、秩序,要求人们要遵守规则,不跨越规矩。违背礼、触犯礼就是违背法、触犯法。所以要守礼有节。

义,宜也,本义就是指做事要符合应该遵循的道理和原则,就是做应该做的,是古代君子判断得失的价值标准。在利益面前是否按义去做,这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孔子就说:“见义不为,非勇也。”遇到道义的事,要挺身而出,这才是勇敢。孟子强调舍生取义,为道义甚至可以牺牲生命,这才是君子的作为。

廉,就是廉洁,不贪不占。无论做人还是做官,都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耻,是知耻,它是指道德行动主体内心的一种心理状态,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以什么为耻,以什么为荣。

孔子说,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要用羞耻心约束自己的言行。孟子则从人性上强调人人都有羞恶之心,“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下》) 没有羞耻心,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并且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耻之于人大矣。”(《孟子·尽心上》)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没有羞耻心的那种耻辱,是真正的羞耻啊。

知耻是一种心理防范,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行为与道德准则不相符时,就应有一种羞耻感。有了这种羞耻感,就会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才能在为与不为之间做出选择。而突破了这道心理防范后,就有可能触犯“道德的底线”。


丁小的时空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有讲: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在老子看来,世间的礼,和义,都是失道,失德后才有的东西,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是排在最后面的,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有的人如果对对方讲礼,而对方并没有回应他,或者同样的回礼的话,这些人就会把他们的手臂一挥,做出愤怒的表情,甚至和对方绝交。所以说礼在很多时候和很多人身上是表面的应付,是靠不住的,是祸乱的开始,是愚昧的开始,历史上很多小人,家奴被主人打了以后,最后记恨在心,害了自家的主人,这些例子实在太多了,他们平时表现的也很有礼义,所以说礼义廉耻有时候可以放在一起来理解。





木木军


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他认为“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节度,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道德规范;“义”,就是自己不推荐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廉”,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即廉洁不贪;“耻”就是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耻。他认为“礼、义、廉、耻”与法相比,比法更为重要,把它们认作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历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一但掌握政权而面对治国安民之要务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治民的首倡:“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尊敬适当的态度和行为;义、公正无私的道理或举措;廉、不贪不污及纯正高洁;耻、为不当的言行举止有羞愧之心。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两千七百年前振兴齐国,成就霸业的一代英才管仲的千古名言,在管仲看来廉耻是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然而事实上廉洁这一品质的养成却远非那么容易,作为廉洁的对立面,腐败问题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社会而生,它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困扰着各朝代政权的一大顽症。王亚南先生说:中国古代官僚的生活就是贪污生活。又说:中国古代的一部二十四史,其实就是一部贪污史。

尽管各朝代灭亡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但是都无法逃脱兴亡周期率的轮回:从王朝初期狠抓反腐败斗争,到王朝中叶后反腐败制度渐渐松弛,变得有名无实,再到王朝后期便腐败盛行导致王朝灭亡,然后新王朝又从头开始一轮新的轮回。而清廉自持的官吏之少,也是屈指可数,“翻翻二十四史,人们就会明白,有名有姓并且货真价实的清官,不过几十位。明末清初优秀的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所著《夜航船》卷7'清廉类',扳着指头数了很久,也不过只找出四十位清官。”


JC工作


“礼义廉耻”,成语,出自《管子~牧民》。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意指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历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治国安民首先就是“礼、义、廉、耻。”《管子~牧民》原文“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礼、义、廉都做到了,耻,不当的言行举止就不会发生了。


用户言午泽群


礼义廉耻。是人都会崇尚美好的未来,中国的文化一向如此。但我们又都知道,理想和现实那道分割线是如此的分明。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回到现实接受很多不快和失落。如果我们把礼义廉耻这四个字看做是一个人的话就特别好理解了,所谓人无完人就是这个道理。在中国文化里,在一种无形的安排之下,很多词语都是相对的出现,有好有坏,有褒有奖。

人需要有羞于示人的一面,这非常好。


丁卯君


管仲曾说“礼义廉耻乃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其中“耻”尤为要,孟子曾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在我看来,礼就是思想行为不能超出道德规范,古人认为礼定尊贵卑贱;义就是自己的思想行为即使符合道德规范,也不能推荐自己,古人定行动准绳;廉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古人定廉洁方正;耻就是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古人认为要有羞耻之心。

为何耻最为重要了?我觉得人要有羞耻心,有了羞耻心才能够对他施以礼义廉的教育,一个人若是连羞耻心都没有了,那他做事情就会无所畏惧,按照自己的思想来做,分不清善恶对错,哪怕是圣人也无法教化于他吧!正如人无耻,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不喜欢勿喷,谢谢!!!


小草幸


古之贤君必厉士气,当务求难合自重之士,以养成~之风。 ——宋苏轼《乞录用郑侠王斿状》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解释

历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一但掌握政权而面对治国安民之要务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治民的首倡:“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尊敬适当的态度和行为;义,公正无私的道理或举措;廉,不贪不污及纯正高洁;耻,为不当的言行举止有羞愧之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两千七百年前振兴齐国,成就霸业的一代英才管仲的千古名言,在管仲看来廉耻是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然而事实上廉洁这一品质的养成却远非那么容易,作为廉洁的对立面,腐败问题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社会而生,它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困扰着各朝代政权的一大顽症。


远去的救世主


此四字可以理解为中性名词,非形容词,无所谓褒贬。如:知礼褒义,无礼则贬义。汉语理解运用为主,语法为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