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你也喜欢这几句诗吗?为什么喜欢?

青青黛子


问题:“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你也喜欢这几句诗吗?为什么喜欢? 


前言

一、罗贯中三国中的一首诗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刘备在三顾茅庐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为了表示尊重,宁愿在门外一直等诸葛亮睡醒:

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 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夹批:妙在此时还不便醒。】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苏东坡《西江月》月有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诸葛亮说:“在这一场梦中,谁先醒来呢?我自有领悟。”然后按下不表,转而写景,春天里,我在草堂睡开心了,窗外是渐落的夕阳.........不尽之意,却在言外。

二、大梦谁先觉 先生何所梦?

这首小诗的诗眼在第一句:大梦谁先觉?诸葛亮到底在梦什么呢?

1、庄子的梦

有人说这是道家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在《庄子·齐物论》中说过:"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原意谓死为大觉,则生为大梦。有觉醒之意。诸葛亮是把自己当作庄子吗?

2、孔子的梦

还有人说,这是孔子之梦,《论语·述而篇》中说: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3、孔明的梦

对于这一句,清朝的毛宗岗品三国时说:

夹批:或问先生何所梦?予曰:仲尼之梦,是梦周公;孔明之梦,必是梦伊尹。

毛氏说,孔明不是庄子之梦,也不是孔子之梦,而是自己的梦,梦到的是伊尹。伊尹协助商汤灭掉了夏朝。

孔明常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但是自己却一直也没有找到可以效力的英主。其实从他和刘备“三分天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他自己心目中一定有了选择,所以他听说刘备来了的消息反映还是很开心的。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夹批:妙在童子不即通报,待先生先问。 客曰“俗客”,太难为人。能来此地者,其客亦不俗矣。】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夹批:还要更衣,妙。】遂转入后堂。又半晌,【夹批:又是半晌,妙。】方整衣冠出迎。

结束语

从毛宗岗的品读来说,这首小诗背后隐藏的含义和这一段小说的主题是息息相关的。孔明怀才不遇却颇为自负,所以会有“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的说法。

我们不去深文罗织,单单看这一首小诗也颇有情趣。前两句是对于人生的一种看法,显示了对于命运的自信,后两句是一种暂时的满足(小确幸),用写景收尾,意蕴幽长。

相比较而言,苏轼的《西江月》词就臃肿了一些、也沉重了一些: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诗为心声,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诗。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前言:

这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午睡醒来所吟的一首诗。刘备等人三顾茅庐,诸葛亮自在熟睡,不闻外事,似乎胸中丘壑万千,怡然自得。醒来便吟了这首诗。笔者认为这首诗的确很有魅力,哲理趣味都不缺。

《大梦谁先觉》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首诗扑面而来的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自我意识的蓬发。结合上诸葛亮叱咤风云的一生,也的确很容易让人向往。

诗中先是说谁先从梦中醒来?我自然是知晓我的人生的,在这草堂每每地睡上一觉,管他日上三竿呢?

首先,梦的介入,使得这首诗有看破人生之感。自古就有庄生梦蝶之传说,庄周梦里变成了蝴蝶,醒来后,觉得梦实在是栩栩如生,不知道到底现在的自己只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呢?还是真的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我们都有过真实生动地梦境,也常有在梦里以为梦境是真实的想法,在醒来的一刹那,真会有恍恍惚惚不知身在何处不知自己是谁的迷惑不解。

再有《楚门的世界》,和中国黄粱梦、南柯梦等故事,加上人之一世不过百年,人事代谢如此之快,不由得使人思考人生的意义,甚至怀疑人生的真实感。

而这首诗的第一句,就把人引入到这种思考中,因此十分吸引人。

其次,第二句就一下子把人从梦幻拉回到现实:纵然有如梦似幻的感慨,我终究现在是清醒的,我的一言一行,我心皆有定数。这就衬托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知天命的豁达。

再接着,就是诗人的态度了:天命有数,我只顺应自如,且先享受人生的乐趣,该睡睡该吃吃,不闻外事,清净自如。这就很符合我们现在所谓的享受人生的这种人生态度。

综上,这首诗就是在看破天命之后,积极乐观地对待人生,的确符合诸葛亮的身份,即便读出来有些傲气和自诩,也是诸葛亮这个人物所可以有的,因为他的确有资本。


亭林文学


不喜欢,因为太装了。

通俗的说,这首诗就是说,人世间所有的事情,我都一清二楚,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那些朝代更迭、江山易主;那些倾轧党争、那些是非对错,我都门清,所以我也懒得掺合其中,不为名利所动,不为权势所诱,每天按照自己的喜好而生活,睡觉睡到自然醒,山风野趣一身轻松。



隐逸山林,寄情山水,不为凡尘俗事都困扰,好像是很多文人雅士的志向心怀,这样的情怀真吗?真的有,不多。

其实一直以来,这种隐逸也好,阔远也好,往往只是一种手段而已,为的就是打造一个满腹经纶,霁月光风的人设,好闻达于明主,待价而沽。 吟咏这首诗的人,终身隐逸不出了吗?没有,在三顾茅庐之后,还是出世,奉汉室宗亲为主,联吴抗曹、六出祁山,做了很多名传千古的事情,诗若不言志,便是钓鱼竿。



如果真是心声,也终身不出仕,那起码得有能睡到自然醒的物质条件,起码有房可居,不为口中食身上衣日夜悬心,衣食无忧了,读读书,种种菜,看看山水风光,志不在玉带紫蟒,只喜欢山色湖光,还哪有心思去考虑什么人生如戏还是人生如梦的那种颓废话题?自然也不会去研究什么门阀争斗,什么藩镇割据,什么达济天下了。



这一首诗,就是给自己贴上的一个标签,明码标价也算是有信可立,有价可议,算是千百年前营销自己的一种成功方式。


黯夜寻欢1


这是古籍《三国演义》里边的,刘备三顾茅庐,第三次去请诸葛亮时,他们兄弟三个在竹屋外等候,诸葛亮在屋内大睡,醒了以后,诸葛亮正式出场的几句独白,不能算是诗,因为汉代时兴赋文,然后才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谈不上喜不喜欢这几句独白,不过我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到是挺感兴趣的,他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书中也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我感兴趣的不是这些,以及后面的什么,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等等,我感兴趣的是,诸葛亮出山时,是年龄仅仅26岁的大小伙子,这么大的年龄,就能满腹经纶,上通阴阳,下晓地理,放眼中国历史,能有几人出现,天忌英才,他必然是个悲剧人物。同时我就联想到我自己,我26岁的时候,知道些什么,连怎么搞对象都不会,我就买了几本关于爱情方面的小说,看完后是跟书里学的,才搞的对象。对比诸葛亮,那我们就没法活了。不过我感觉诸葛亮,是不是被历史神化了,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传之后世。不象刘基,确实有著作传世。不管是不是被神化,这个年龄就给刘备当军师,那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正象书里描写的那样,诸葛小儿。看到这个地方,我就想笑,联想到一个小崽子,在阵前指手化脚的,岂不令人气愤。总之,我感兴趣的就是,诸葛亮这么年轻的特点。

至于这几句独白,反应了诸葛亮的狂傲心态,还有怨气在里面,还平生我自知,那别人都不知道呗,窗外日迟迟,我看是暗指刘备来晚了,所以,这几句独白,没有什么艺术价值。





寂语堂斋


深山幽谷修道心,自耕自种点石金。世盛隐身悟大道,乱世出山救万民。


zhang755


这是逃离现实的逃犯吧


墨农511


口水三国中,黄月英小名叫 迟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