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中國歷史上皇后一詞的由來

華夏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傳說"人皇"又稱"泰皇",是中國古代歷史神話人物。在遠古時代,"皇"像太陽一樣光輝燦爛的意思 ;氏,用來稱呼帝王貴族等。盤古後裔中,三皇是最早的三位神祇,蓋"三皇"稱謂僅是一種傳說,都是遠古時期為人類做過特別重大貢獻的部落群體和首領。天皇氏是地皇氏之父,人皇氏之祖父。《春秋緯命歷序》:"人皇出暘谷,分九河。"

中國歷史上皇后一詞的由來

遠古之時,人皇居任城,其廟號曰"壬",娶妻皇后,其妻皇后廟號"丁",於是人皇將丁字居壬字之上,丁+壬=皇,合稱"皇",自稱皇族,任姓皆皇族之後,故人皇最為尊貴。羲皇,媧皇皆出自人皇。人皇稱皇不稱帝。壬有水德,其人龍身,丁有火德,其人鳳凰。故皇乃龍鳳合體,尊貴無比。丁乃鳳凰,自稱皇后。

中國歷史上皇后一詞的由來

當然這都是傳說,但在中華歷史中,皇帝擁有的眾多妻妾中,其正妻稱為"皇后",也有古籍簡稱為"後",可為何稱皇帝之妻為"後"?

中國歷史上皇后一詞的由來

其"後"與"後",古已有之,"後"原為君主之意。據《詩經》記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鄭玄各項箋曰:"後,君也。"如大禹的兒子啟稱為"夏后氏",還有傳說中射日的后羿。在上古氏族部落中,一般發號施令者為女性的權威,所以"後"的意思為有權威的女性長輩。而後世引申指"君主的妻妾",這是一個位份、稱謂,而不僅僅是"皇帝后面的女人"。因為漢字被簡化的原因,世人習慣性將"後"與"後"兩字均合併為"後",故取其"後面"的意思,其實這是謬誤。

中國歷史上皇后一詞的由來

而在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稱為"妃",周朝開始則稱為"後"。如《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改天子為皇帝,並訂定皇帝的正妻為皇后的后妃制度。不過較完備的后妃制度和等級劃分直到漢朝才實際執行。《漢書·高帝紀下》:"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還有《三國志·魏書·后妃傳》中有:"太祖建國,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儀,有倢,有容華,有美人。"

中國歷史上皇后一詞的由來

在甲骨文裡,"後"人在左下方是一口字,右上方是一攏起的手,但自金文將字型成鏡像般翻轉,攏起的手移到左上方,便一直沿用至今。《說文解字》上載:"後,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以告四方,發號者,君後也。"而因為在上古氏族部落中,一般發號施令者為女性的權威,所以"後"的意思為有權威的女性長輩。在甲骨文的卜辭中,"後"還經常被用來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領,故也因而引申為帝王的正妻等涵義。

中國歷史上皇后一詞的由來

古代王朝運作中,外事五權,內事五枚,五枚皆為"後"所執掌。皇后在後宮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眾妃子之主。如《周禮·天宮內宰》曰:"王后帥六宮之人。"皆說家庭興旺國家才能繁盛,可見皇后在後宮中的重要性。也正是因此皇后的封號馬虎不得,皇字體現出皇家尊貴的身份同時與皇帝的皇相對應,展現了無限的風光。“後”字體現出統領六宮的權利,展現了應盡的責任,由此皇后二字形成,並在漢朝不斷完善,且在後世中一直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