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现在老师这种人文关怀还在吗?

臭皮囊4


这种人文关怀一直都在,仍有教师在坚守着教育的本心。

当今社会对教师充满了敌意和误解,在有些家长眼里教师的工作轻松工资高,所有的教师都补课,所有的老师都收红包,班主任每次调位都收礼,老师每次找家长都是为了让送礼。这种误解不是空穴来风,确实存在一批这样的老师,把学生当作了发财树,但哪所学校里也不缺令人敬佩的师者。

现实中想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真的不容易。

我自认为自己配得上教师这个称谓。之前在乡镇学校上班时,班级里三十多个学生,我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他们的每个人兴趣爱好。我总能用最合适的话题去切入他们的内心,鼓励他们学习。他们是农村孩子,有些女孩很内向,有些男孩子因贫穷而自卑,我也能拿自己举例子给他们带来希望。班里学生的成绩差别很大,整体偏低,但因为学生少,全部都能坐在前四排,我们班的“好位”总是差生在坐,我上课时最关注的也是那十几个学生。班里有两个男孩子体育特别好,每次体育比赛都能给班里挣到名次,我也一直鼓励他们坚持训练,也许会是他俩成功的捷径,很惊喜,最后他俩进了市体校。

近两年我来到了县里最好的小学,学生人数居高不下,超过八十人。再去想了解每一个学生变得很困难,甚至想记住每个学生都是个挑战。学生挤挤抗抗的坐在教室,连下课走动都变成了一种奢望,因为人多,空气都不新鲜了。我还一直坚持的是照顾后进生,我是后进生的组长,他们的作业直接由我负责,数量上减少,字体上要求严格,每学年花三个月去帮他们养成好习惯,去掉坏毛病。班里的中等生由优生管,成绩巨大进步的也会迈入优生的行列。因材施教在教育上确实很重要。

我的经历告诉我,教学想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生数量一定要少,三十人以内是最好的(欧洲很多国家班级人数只有二十人左右)。超过五十人对学生、对教学都是不利的!

你同意我的观点吗?你觉得班里多少个学生最好?


鹿鸣老师S


每个老师都希望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但是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很难做到。

具体原因,我谈谈一下几点

班课制度

要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那就要对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施加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些孩子接受慢,要慢点讲,有些孩子接受能力强就要快点讲,有些孩子动手能力强,则要多从实践中带他去学习。

但是,我们目前教育都是采用的班级制度,一个班几十个人,每个孩子特点都不同,那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呢?

教学目标单一

读了小学就要考初中,读了初中要参加中考才能读高中,读了高中要参加高考读大学。

我们在学校读数的目标就是要不断的往上升学

所有的孩子考核标准就是分数,“拿分数说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句实实在在压在每个家长和学生身上的硬指标。

老师只有拼命的讲知识,学生们才能吸收知识,规定的时间要参加考试,留给老师的发挥空间真的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老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呢?

老师自身工作量巨大

我们现在的教师,每个老师带班量都很多,每天要备课、批改作业还要找学生们谈话等等,留给老师的时间真的不多。

再此基础上还要要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老师也是巨大的压力。

虽然现实如此,也不用过分悲观,多数老师还是在积极的对每个孩子进行不同的引导

多数老师会和学生们谈谈心,聊聊近况,所以老师们其实很关心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只是在教学上难以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但是在其他方面,老师还是很积极的去引导学生去学习的。


我是方哥,校外教培高中物理老师一枚如果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转发和关注~~

方哥物理


我对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从您提出的问题本身来看,您也是很懂教育的人世。我不敢高谈阔论,只就我个人从教二十多年来自己的所做所行来谈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种人文关怀到底还存在不存在?!

一,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书:就是每节课老师都在传授知识。这一点每个老师都能做到。那么育人呢?育人就应该是您提到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种人文关怀吧。老师每天所面对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有认知、有感性、有辨别力。一个老师若不给学生人文关怀,学生也不会买你这科的账。这是最基本层面的师生关系。最好的老师是:不只看眼前的利益,而是为孩子的人生大方向着想。 举个例子来说,我是教英语学科的。训练学生说英语、讲英语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很有帮助。于是,我就在每一节课的前几分钟训练学生每日演讲一小段英语。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有点难。我就反复开导他们:演讲对你们虽然有点难,但对你们以后就业的口试是一种操练。同时,演讲之前不是必须得把演讲稿背下来嘛,这对你们积累词汇量和书面表达都有益处。孩子就是孩子,他们不会听老师的劝告。没有参与的积极性。于是,我就给他们设立奖项。让他们一轮一轮角逐。激励他们的斗志。

二,不能以点带面。

现如今,确实存在着部分老师上课不好好讲课,课下给学生讲课挣钱的现象。还有的老师利用教师节等节假日收授家长红包。然后就调座位,吃小罩等等。这些不良现象,严重破坏了老师教书育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辉形象。这些老师是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为了金钱而没有了做人底线。可以用“一条鱼腥了一锅汤”来形容应该最恰当不过。不过我这里有必要强调一点:家长也别“发贱”!是家长有了私心想让老师特殊照顾自己的孩子在先,才助长了老师的气焰。 从这个角度讲,老师是无辜的!!

三,每一节课里都存在人文关怀。

其实,每个老师的每一节课当中都存在着人文关怀。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每个老师都会组织课堂纪律吧。那么,组织课堂纪律是不是为了让能学习的孩子不受打扰?这就是人文关怀。只不过不同的老师演绎出的人文关怀不一样。差别在于:有的老师为自己考虑的多一些;有的老师为学生考虑的多一些。

总而言之,老师就是个良心活!

教学的过程就是在历练自己的良心过程。 世间“假恶丑”与“真善美”同行。一个老师真心对学生好,他们会感激你一辈子。


哼着小曲的小公主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有很多著名的思想和方法,也是我国第一个提出“因材施教”的人。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阶级,只要想学习,交给孔子十条干肉就可以。因材施教更是明显,孔子会根据和学生谈话自己观察学生,得知学生的性格,从而根据学生性格进行不同的教育。

至于现在的老师还有没有这样的做法我们可以做以下分析。

有教无类

这是必然的,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是因为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平民接受不到良好教育,甚至不能受教育。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孔子更是大办私学,所以提出“有教无类”。

而在今天,我们本来就不再有贵族这样的说法,“人人平等”已经深入人心,所以根本就不再存在这样的说法。至于老师是不是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家长要信任老师,老师也是一片赤诚的对待每个学生,希望自己的学生越来越好。

因材施教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社会,因材施教确实在教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也稍有不同,孔子培养学生的目的是做官,而现在的教育,除了大学和专科要培养专业人才外,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在中小学时,老师尚不能断定孩子适合做什么,所以中小学的因材施教可能更多体现在教学方法上,用学生感兴趣的事或者根据他的性格,讲授知识点使其更容易接受。

其实因材施教也好,“以人为本”也好。老师每天面对那么多的学生,是真正的从内心里希望孩子好的。孩子每天在家和学校生活学习,家长和老师一起配合,一定可以给孩子一个有爱的环境和美好的未来!

为了孩子的未来,一起努力吧~


粉喵爱吃鱼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现在有这种情怀的老师非常多。

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有些人认为老师们缺少这种情怀了,实际上老师们并不缺少这种情怀,而是限于种种,不能发挥这种情怀而已。

首先就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家想一想中考,高考,所有的老师们都是在这条指挥棒的指挥下,如果老师们稍微脱离这条指挥棒的指挥,后果显而易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些孩子的天赋就不是学习。他们的天赋就是玩儿就是吃。那么我们如果真正的因材施教的话,将会使班风校风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其次,所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在家长的心目中,自己的孩子可能是一个天才。然而在老师的心目中,这样的孩子可能就是平凡的平庸的一个人。一旦孩子的发展没有达到家长的预期,家长就会对老师扣上一顶,你没有因材施教的大帽子。何其沉重。

这次我们的老师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班级化教学的今天,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你让他去考量不同的学生的类型,针对每一个学生制定一套教育方案,那就太难为人了。特别是有些人非常的自私。他就以自己的孩子发展为标准。他不管别人的孩子怎么样。不管学校,不管集体,只要自己的孩子高兴,只要自己的孩子痛快了,他就觉得好,如果达不到这一点,他们就认为老师不对,这样显然是不对的。

有很多家长能够认识到这些点。所以他们努力和老师和学校保持同样的节奏,保持大方向上的一致,保持相同的节奏,这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就遇达到一个和谐,产生共鸣,孩子越来越好。

而只要求别人迁就自己的孩子,特别强调自己孩子个性,达不到就怨天尤人,这样的孩子的成长肯定会是有问题的。


蓝蓝的天快乐一生


这是教师起码的师德,也是为师的教育良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老师最大的幸福。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老师应当用自己的师能师德对他们进行雕琢,顺应每个学生的天性,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唯一”。

现实中,确实有一部分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歪曲了教育本质,让教师这个职业蒙羞。所以,师德修为,永无止境。行为恶劣的老师,受到社会的指责,得到各种处理,对老师敲响了警钟。

身为老师,每时每刻都应严格自律,为人师表,用大爱无私培育英才,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提升自已。



秋叶如诗


首先,请相信:我们的教师队伍绝大多数是敬业爱生的!孔子先生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每位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反复被这样教育和提醒,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绝大多数老师也都遵从这样的教育原则。没有哪位老师愿意放弃班里的任何一个孩子,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老师们想尽很多办法,熟悉自己的学生,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在学习上帮助学困生,在生活上关心家庭有困难的孩子;对一些比较特殊的学生,很多老师能耐心和学生谈心;对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很多老师会适当给予更高期望……这种种付出,就是在践行为人师的根本。


追云的鱼儿


作为一名老师,我可以从我自身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都在,最起码当老师十多年我没有丢过。我一直认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是相依并存的。他们不能分割,是现在教育的主线,也是当下开展好素质教育的前提。原因具体如下。

一,有教无类原意,一指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二可指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孝,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而当代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身就是有教无类,首先教育是公平的,其次教育是将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参差不齐得学生大众,通过接受教育让他们懂规矩守规矩,知礼仪,晓文明,重知识。这就是有教无类的最大体现。当然不排除有个别老师背其“道”而行之,这是没有师德的老师。

二、“因材施教”和网上一直讨论的话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其实基本含义相近。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的这句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其实他的本意我认为还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长处,以达到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有类无教”,和“因材施教”同等重要,是任何时候任何时代的老师实施教育的准则。



搏理数理化之巅


【人文关怀应该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有两种解释,解释一: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解释二:“有教无类”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教育界很早就有两句宣传语“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就是对应“有教无类”第一种解释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证,以法律形式确认了这一不可剥夺的权利。老师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就有了这种法律意识和人文关怀。

“有教无类”的第二种解释,实际上是承认了个体之间的差异,解决办法就是“因材施教”,学生智力水平有高低、身体心理发育有先后,教师要因人而异,不能搞“一刀切”的教育方式。要让尖子更尖、让后进大步向前,营造赶学比帮的氛围,班级总体质量才会稳步推进。

教师应该具有人文情怀,家国情怀,而且也应该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如果连最基本的爱都没有,只能严重怀疑教师的职业道德了。



老马的那点x事


有是有的,不过就是数量多少的问题。作为一名从教十数年的历史老师。我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就不一样。对历史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外和他探讨;对于临界生灌输理解和识记的技巧,注意是技巧;对于对历史没兴趣的偏科的同学要求不断进步即可,一分是进步,答对一个问题也是进步;对于智商有问题的极少数同学(家长口中得知),帮他树立自信,快乐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