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代窮人為什麼不自己去荒郊野外開墾一塊荒地自給自足,而要給地主打工?

一誠不染


開荒需要本錢啊,如果家裡有一年的口糧那自然是可以得,但是大部分人是沒有的,因為開荒需要時間第一年開荒肯定是啥收穫也沒有,第二年勉強開出來了也不一定有收穫,因為古代沒有化肥,唯一上地的就是人畜的糞便,而且後續還有澆灌也得跟上,如果開荒的地方遠離河流那還得打井,打井的事絕不是一兩個人可以完成的


大郭臺


在影視劇中以及史書中,我們都能看到古代窮人的不幸和貧苦,相信很多現代人都有個疑問,古代窮人為什麼不自己去荒郊野外開墾一塊荒地自給自足,幹嘛非要給地主打工,自己受剝削,還吃不飽飯呢?

曾經的我也這麼想過,可是仔細分析後,發現古代窮人自己開荒的這種想法不可能實現,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開荒需要得到官府批准

雖然一大塊荒地擺在那裡,不論你開不開,都在那裡,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荒地,但不代表官府允許去開墾。

一般只有戰亂饑荒或者民生凋零的年代,政府會動員窮人們開墾荒地,可是到了社會穩定的時候,就會出現土地兼併,窮人手中的土地也會丟失,變成給地主打工的,因此在沒有得到官府的批准前,窮人們是不敢去開荒的,否則會面臨牢獄之災。

第二:可開墾的荒地並不多

我們想象中的古代可能荒地很多,確實荒地不少,然而在古代,社會生產力非常低,也沒有灌溉的器械,也沒有拖拉機,收割機等,窮人沒有自己的勞動器材,依靠雙手去開荒顯然做不到。

況且古代的耕地一般都是臨近水源,方便灌溉,一般都是集體挖井或者修建溝渠來保證對穀物的澆灌,因此靠近水源的耕地基本已經被開發完,剩下的沒有開荒的荒地大部分都是和水源很遠的地方,沒辦法種植穀物,窮人們可開墾的荒地自然不多了。

第三:窮人沒有保護土地的資本

一片荒地看著不錯,即使窮人們把它開墾出來,可是那也不意味著這塊地就屬於開墾土地的窮人了,在封建社會,一些地主大部分都是擁有大量財富的糧商、鹽商、絲綢商,甚至一些黑幫幫主都是大地主,有財力和勢力。

因此一些鄉紳惡霸是不可能眼睜睜看著窮人自己開墾土地的,那樣子就沒人給他們打工了,因此地主和惡紳們肯定百般阻撓,甚至橫加破壞,與其這樣到頭來一場空,還不如一開始就不去費力氣去開荒。

第四:開荒了不一定就有糧食吃

開荒雖然意味著有糧食吃,可是在古代卻是很遙遠的概念,因為古代種地是靠天吃飯,不下雨可能就旱死,下雨天就澇死,倒黴的時候還會遇到蝗蟲,天災人禍隨時會毀掉辛苦開荒勞作一年的收成。

除此之外,窮人自己開荒還要承擔沉重的賦稅,如果賦稅很重,再加上那年天災,反而成了農民最大的負擔,因此窮人們都是保守派,不願意如此冒險,還不如給地主耕種,混個飯吃。

綜上所述,古代窮人即使想自己開荒也因為客觀條件導致實現不了,因此只能註定給地主打工,受地主使喚和剝削,窮苦一生。


小聰歷史客棧


若干年後,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二十一世紀初,開公司沒什麼成本,窮人怎麼不去開呢?”

這和“古代窮人為什麼自己不去開荒呢?”完全是一個性質的問題。

古代窮人不開荒,一般是這麼幾個原因。

窮人錢少,沒有實力開荒

有人說了,開荒需要錢嗎?當然。在古代,你要開荒,意味著要用各種生產資源,那時沒有拖拉機,只有耕牛,但耕牛要錢嗎?那時必須要的,而且價格不低。

有了耕牛,還要犁頭,有了犁頭還要其它農耕用具。

說實話,很多窮人,置辦不起一套像樣的農具,總不能用手刨地吧!

所以說,要開荒,不是每個人都能開的。

但是,有些窮人,有一套完整的農具,為什麼還是不願意開荒呢?

生產力落後,開荒成本太高

如果這是一家不算特別窮的人家,有一套農具,還有耕牛,這是不是可以多開荒一些?其實,也不容易。


在古代,生產力是很落後的,耕種全靠畜力,一頭牛一天犁地的數量是有限的,如果要開荒,相當於增加了很多的成本,無論是人也好,還是畜生也好,都得付出以前兩三倍的力氣。

就算如此,增加的面積還是非常有限,最關鍵的是,人和牛都費了很大的勁,一年下來,發現收成不行,真是“白辛苦”一場。

而地主開荒就會佔點優勢,因為牛多,農具多,錢也多,僱傭一些人,一切都解決。而窮人,扛不住開荒的成本。

開荒的風險比較高

開荒了,如果土地當年能見效益,那就太好了。但是,大多數開荒的土地,前一兩年的收成低得嚇人,這不是古代窮人能抗住的,關鍵是,春秋戰國時期起,“初稅畝”等制度,都是根據種地多少上稅的,這就導致,很有可能沒有收成,而且還要倒吐錢出去,這事誰幹呢?

面對看得見的風險,窮人只好放棄開荒的念頭,還是租用地主現成的土地好,只要老天爺稍給點面子,土地就會產出糧食。或者,窮人直接變為地主的僱農,管它收成好不好,只要出力氣,地主老財,就得給一口吃的,以便於養活全家。

窮人思維決定了,窮人不願意開荒

古代也好,現代也好,大多數窮人都有著典型的窮人思維,什麼是窮人思維呢?

做事謹小慎微,不願冒任何風險,投資寺廟和信仰較多,投資個人能力增長很少,相信命運,甘於認命,注重眼前利益,忽略長遠發展,做人自卑,做事缺乏自信。

窮人的命運,是有他的性格造成的,他的性格是有生活習慣造成的,而生活習慣則是有他的行為造成的,他的行為則是有思想造就的。改變窮的命運,首先就是要改變窮的思想。

地主開荒,考慮的是三年內如何增加財富,而窮人開荒則考慮的是當年能不能盈利的問題。可是,哪裡有當年盈利的荒地讓你開?

窮人希望能一夜暴富,所以古代窮人喜歡去寺廟求神拜佛,出香火錢。而如今的窮人,喜歡去買彩票。實際上,求佛求不來富貴,買彩票也很難成為富人。

其實,窮人如果能一點點改變,先開小片地,積少成多,開個二三十年,可能家族命運就改變了,但這誰能耗得起?誰又願意耗下去?

古代窮人開荒不容易,主要還是這麼幾個原因造就的:一是窮人實力不夠,二是古代生產力低,三是開荒風險大,四是窮人的思維限制了發展。


藍風破曉


你去柬埔寨、老撾這些國家看看,大片的土地荒置沒人種,還是比較肥沃那種,一年收兩三季很正常,但偏偏就是荒著,後來才知道,一塊地要能成為真正的農田耕地,是需要很多硬件條件的,最基本的要解決水利問題,那是一個系統性問題,不然雨季農作物分分鐘被淹死,旱季分分鐘枯死,但打造一個基本的水利灌溉系統是需要時間精力和財力體力的,新開墾的土地只能依附於原來的水利設施作為基礎,就註定了不能離的太遠。

再就是一塊地能有穩定的糧食生長,是要養幾年地的,一開始再肥沃也不一定適合糧食生長,需要灌溉施肥改變土地的養分配比,要不然可能產量很低,費力不討好。養了幾年的地,終於能穩定種植了,但你能保住嗎?沒有了地主勢力和官方的保護,分分鐘被人搶走,農作物還沒成熟可能就被糟蹋。

總結下來,新開墾土地是一件很複雜成本極高的事情,並不是你想象的那麼簡單。你就算躲到高山密林裡開荒,就註定跟社會文明脫節,交通極為不便,子女無法接受教育和社交,最後慢慢退化為野人一樣。但你租了地主的地,至少能基本解決溫飽和子女的基本教育,在古代那是了不起的事情。要知道,就算在最強盛的唐朝時期,中國依然有70%的人口活在極端貧困當中,更何況其它不太強大的朝代。


大愛無姜小愛有蔥


這個問題問的不對,荒地可以開,還有剝削嗎?還有壓迫?還有吃不飽穿不暖嗎?


人在征途


我已年逾古稀,沒研究過歷史,就這個問題說說我從經歷過的事來想象一下。從我記事起,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的困難時期之前,我們這裡有很多荒地沒被開墾過,也沒人去開墾,雖然那時的農村的生活水準普遍低下。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困難時,沒飯吃了才有人開荒種糧了。到現在很多耕地都撂荒了,因為有的地方或有的人光靠種地很難解決生存問題。我想古時候窮人寧可給地主抗活也不去開墾荒地,是因為同樣可以生存,和現在有地不種是一個道理。


歲月如歌123512508


就拿我老家南充南部縣目前來說吧,每個村都有小堰塘,四五月份田裡栽秧的時候升鍾大水庫會放水以供稻子田裡用水,會持續半個來月,屆時也會把小堰塘的水存滿,所以有水才是萬能的,不然萬一乾旱那年光靠自己那小水塘根本無法種植


用戶81021484


民以食為天,解決溫飽從古至今都是人類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當然我國現在已經基本上解決了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作為一個14億人口的泱泱大國,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那麼千百年來,我國人民一直未能解決溫飽問題,尤其是普通老百姓更是忍飢挨餓,那麼他們為什麼在糧食不夠吃的情況下,不知道自己去開荒墾地種糧食,而非要給地主打工呢?

我出生在農村,80年代的時候由於家裡人多地少,父母曾經開過荒,下面就說說我所見到開荒的經歷。開荒的地方在我家的山上,相對平坦的一塊山,但仍然有些坡度。先是把山上的雜樹全部砍掉,然後拿鋤頭把所有的樹根挖掉,順便刨出裡面的石頭,最後用牛套上耙(一種平整田地的農具)把地整平,我記得那塊不到一畝的地,我們全家大小五口人齊上陣,忙活了一個冬閒季節。

由於是生地,還得施肥,先把清除的雜草雜枝攏在一起燒掉,這是草木灰,然後再用大量的豬糞、牛糞等農用肥,花這麼大的力氣弄出來的地,開始幾年仍然沒有什麼收成,一般種些豆子、花生,最少三到四年生地才會變成熟地,也就是種農作物正常產量的地。這是80年代的農村,各種農具齊全,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開荒都這麼難,我們可想而知古代開荒要比現在難多少。

難不可怕,農民天生就是靠田地吃飯的。那麼我們現在來說說古代農村為什麼不能自己開荒田地。

首先是農民沒有屬於自己的荒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雖然到處都是荒地,但沒有一塊是屬於你的,你想開荒官府也不允許你去開墾。

官府什麼時候允許老百姓開墾田地呢?一般只有戰亂饑荒或者民生凋零的年代,政府會動員老百姓們開墾荒地,可是到了社會穩定的時候,就會出現土地兼併,之前開墾的田地又到了官府或者地主手裡。

其次是古代生產力非常低,普通老百姓不僅沒有耕種田地的牛,可能連常用的農具都沒有。什麼都沒有,依靠雙手去開荒顯然做不到。前面提到的我家開墾荒地情況,還是在生產力相對較好的80年代,尚且如此困難,你讓一個既吃不飽肚子又沒有農具的人去開荒簡直是天方夜譚。

第三是現有田地一般臨近水源,方便灌溉。而荒地大部分都是離水源很遠的地方,沒水種植農作物無法保證收成,只能是靠天吃飯。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應該知道,水對於莊稼有多麼寶貴,每個村都會集體修建水源,更是為了爭水源發生群體鬥毆乃至流血衝突事件。那麼有人肯定在想,沒水建個蓄水池不就行了。建蓄水池是比開荒更為困難的事情,想憑一家之力建蓄水泥無疑於痴人說夢,建國之後我們知道國家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那是多少人辛勤勞動的成果。

第四是開荒了不一定就有糧食吃。像上面所說的我家開荒,最開始歷經千辛萬苦只是生地,基本產不了什麼糧食,要開荒變成正常產糧食的田地,最少要三到四年時間,還有缺水也導致農作物無法生長,沒有良好的收成。另外還有天氣原因,有時乾旱有時雨水,並不是年年風調雨順,一場災情可能就會讓糧食減產或者顆粒無收。

以上幾個原因決定了貧苦老百姓沒有勇氣邁出開荒這一步,本來就吃不飽肚子,還要把力氣用在其它地方,而且付出了力氣還不一定得到回報,這種虧本的事情誰會想去幹。還不如給地主耕種交租,雖然吃不飽但也不至於餓死,就好比現在上班上得好好的,突然叫你辭職去做生意而且風險很高,有幾個人有膽量去做?

所以古代窮人即使想自己開荒,客觀條件導致他們實現不了。今天我們的耕地比古代減少了,但是糧食產量卻增加了,每個人都能吃飽肚子,這是科技發展的進步。

但是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要忘記糧食的重要性,所以現在國家保護耕地,守住18億畝的土地紅線,這是我們國家永遠要守住的底線。


十年讀書


古代的窮人為什麼不自己開荒土地,而要給地主打工?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古代的土地制度說起了。

從夏商時期開始,土地制度是井田制,確立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地皇權制”。這一時期的土地全部歸天子所有,不管是皇家貴族還是土豪大款,要想獲得土地都需要經過天子的“分封”,在這樣的土地制度下是不會出現地主的。

春秋戰國時期,土地制度有了重大的變化——“廢井田而開阡陌”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開始實施各種變革,其中又以魯國的土地“初稅畝”制度最為典型。

初稅畝的意思就是土地也不再是天子所有,而是分給私人,國家只是按照土地面積進行收稅,這就是歷史上最早的土地私有制度。

土地私有後,就會出現大量擁有土地的人,這種現象是無法避免的,也符合如今所說的“二八法則”。在這一時期,地主就出現了,他們擁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生產出更多的糧食,這樣他們抵禦風險的能力也會越高。

舉個例子,地主擁有一百畝地,普通人擁有五畝地。按每畝地的產量為280斤算,除去消耗和交稅,假設每畝會有50斤的剩餘,那麼地主每個收成季都會有五千斤的餘糧,而普通人只有二百五十斤。如果在耕種過程中遇到災禍導致糧食減產或者顆粒無收,這時候普通人就有可能直接“破產”了。

這也是古代窮人為什麼要給地主打工的原因,很多時候到地主家做長工的人,要麼是因為災荒導致沒飯吃,只能去地主家打工;要麼就是因為某些原因失去了土地,被迫到地主家打工。比如元朝時期,蒙古兵進入中原後大量掠奪百姓的土地,並將搶來的土地封賜給貴族,那些失去土地的人就只能去地主家打工了。

這些人為什麼不去開荒種地呢?其實古代是允許私人開荒的,春秋魯國的“初稅畝”就是因為當時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私人開荒現象越來越多,開荒出來的土地就變成了“私田”,而井田制是隻對“公田”收稅的,因此魯國的“初稅畝”承認了土地私有,但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向“私田”收稅。

古代窮人也可以去開荒,不過要先有開荒的資本,最起碼要在這一季糧食生長期內不被餓死!前面已經說了,去地主家打工的人基本上都已經“破產”了,他們不可能餓著肚子去開荒,而地主給他們的報酬也不會很多,所以那時候的窮人想翻身真的很難。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從農耕出現開始,一直到清朝滅亡,期間的歷朝歷代,都是鼓勵墾荒的,而且,還都設置了各種各樣的獎勵措施,用來鼓勵那些墾荒者。

古時,因為人口相對較少,為了國家(部落)的強大,人口增長,一直都是一個重要的發展目標。從史料記載看,至少從漢朝開始,人口增長就成了考核官員的一個重要固定指標。

隨著人口增長,自然而然就會增加糧食需求,就會刺激人們去開墾更多的荒地作為農田。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鐵質農具以及耕牛的出現,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力,出現了一個大規模墾荒的高潮。

周朝及之前的夏商都實行井田制,農戶自身的墾荒意願並不強烈。因為土地都是“王田”,是由官吏統一安排耕作的。開墾出一塊方形田地,分為九份,八家農戶各自耕種其中的一份,收成自己留用,剩下的一份公田八家共耕,收成要上繳。這種情況下,農戶沒有主動墾荒的動力。

而史上比較著名的商鞅變法,其中一項改革就是獎勵耕織,特別是墾荒。農戶只要生產的糧食、布帛較多,就可以免除自身的徭役。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農戶耕作公田的積極性。後來,乾脆實行“開阡陌,廢井田”,取消了天下土地皆為“王田”的限制,承認了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允許土地自由買賣,並開始按照土地面積徵收賦稅。這時候,農戶耕種的土地越多,意味著收入越多,就有了主動墾荒的意願。地主也隨之出現,當然最大的地主就是秦王自己了。

之後的朝代,諸如漢唐元明,一直到清朝,鼓勵農墾都是基本的國家制度,而且獎勵也是越來越優厚。

史上最著名的“墾荒達人”,就是人盡皆知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他歸隱之後,因為家中失火,房子都燒沒了。為了生活下去,陶淵明不得已遷入了山中居住,自己開墾荒地,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正所謂是“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隨著辛勤的勞作,“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開墾的荒地也越來越多。陶淵明正是靠開墾出來的大片荒地,養活了一家人。


到了離我們最近的清代,更是明確規定,無主荒田,州縣官要給與農民印信執照,鼓勵開墾耕種,而且是永遠耕種。除此之外,前6年還沒有任何賦稅差徭,6年之後,經過專人勘察核實,已經確定荒地成為正常耕作的農田之後,才會徵收錢糧。即使是那些有主的荒地,如果主人無力墾荒耕作,地方官員也可以招募農戶開墾,同無主荒地享受一樣的獎勵。

根據清朝的相關史料記載,從清初到乾陵年間,耕地面積從550萬頃增加到了將近750萬頃,而人口也大量增加。可見,開墾荒地的成效有多麼的巨大。

既然古代歷朝歷代都鼓勵開墾荒地,那為什麼古代的大多數窮人不肯去荒郊野外,開墾一塊荒地自給自足,非要給地主打工,當佃農,受剝削呢?

首先,沒有原始的生產資料。

去荒郊野外墾荒,肯定有人做過,比如陶淵明。但是,陶淵明應該還是有點開荒的本錢的,買的起農具,買的起耕牛,甚至僱得起短工。而且,新開墾的荒地,前幾年糧食產量低,至少還要準備好足夠讓人活下去的糧食呀。

那些失地的窮人,可能根本就是一貧如洗,什麼都沒有。如果沒有耕牛的話,還可以用人力代替。可是,如果連鐵鍬、鋤頭、犁之類的農具都沒有,荒地根本沒法開墾。即使用雙手刨出了一塊地,第一年的種子沒有,還是白費力氣。有了種子,沒有足夠捱過第一季的糧食,人還是會被餓死呀。所以,那些一無所有的窮人,只能去給地主打工。

其次,是思維問題。

窮苦的失地農戶,之所以落到了失地的地步,除了天災人禍等因素之外,多數應該受思維限制。他們很可能是一把種地好手,可是已經習慣了勞作、收穫的日子,根本沒有經營、發展、壯大的思維。讓他們從零開始,估計根本就沒那個想法,倒不如直接給地主打工,更穩。

再有,貪圖穩定。

思維的限制,讓窮人也缺乏想象力,更缺乏組織、協調能力。

如果說荒郊野外太危險,那麼大家可以抱團去麼。

缺少農具、耕牛,大家可以先去地主家打工,然後湊錢合作買麼。

可是,當他們開始了給地主打工的生活之後,多數會貪圖當前相對穩定、安逸的生活,喪失了去墾荒,獲得屬於自己的耕地的動力。

最後,地方豪強的欺壓。

雖然歷朝歷代的制度都很好,可是,在執行時,難免有走樣的時候。地方官吏的欺壓盤剝,還有地主豪強們,使用各種手段進行的土地兼併。估計很多窮人早都已經嘗過了其中的苦頭,開墾了荒地,也不一定保的住。這也讓窮人進一步喪失了開墾荒地的信念,還不如直接給地主打工安心。

因此,開墾荒地,更多情況下,是由地方官府來組織失地流民,給與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後,進行實施。或者,是地主為了得到更多的糧食,主動開墾。而窮人,則在很多比較現實的問題面前,最終選擇了去給地主打工。這也純屬無奈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