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現代人基本衣食無憂,但由於不知足總是感到不開心,那麼如何剋制貪念讓自己更快樂呢?

東北烽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很深的感觸!

人,永遠剋制不了自己的貪念。衣食無憂了,還想要別的,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小的時候,身體健健康康的,有點好吃的,就能開心一整天。過生日許的願望,就是要父母給買個小玩具。高考臨近,最大的願望是考個好大學,考上了大學,又想著,能有個好工作就好了,這肯定是這輩子最大的願望了。工作了,面臨著三點一線的生活,爾虞我詐的同事,微薄的工資,想著能有個工資更高的工作就好了。工作換了,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了,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有個好的姻緣,這應該是這輩子最大的事了吧。結婚了,沒房的想買房,有房的想換大房子。生子了,又想兒女雙全了……

突然,有一天,病倒了……

躺在床上,心裡只有一個願望:我要是健健康康的就好了。

原來,我們最大的願望一直都在身邊啊。費盡周折,竟然又回到了原點。

衣食無憂,健健康康,這就是我們最大的願望,原來我們這麼幸福,還有什麼理由不開心?





大山3115


年輕的一代,如果能到貧困的偏遠山區去,與那裡的老鄉們同吃同住一段時間,與他們打成一片。吃了一段的苦,再回到衣食無憂的環境裡,即使遇到一點小挫折,根本就覺察不到有什麼不快樂!

有一位青年大學畢業以後,還沒有去過那些貧困山區生活,只是在車間呆了一年時間,當主機工,三班倒。然後被分配到商務工作崗位,部門負責人對他說,你已經連續加了兩個班了,今晚你就回去休息吧。他說,沒事的,現在我一點都感覺到有什麼苦,也沒有什麼不快樂的,比起我在車間乾的活,輕鬆多了。在這樣舒適的環境裡做事,多幹一點,覺得很好,能多學一點知識,多積累一些經驗,其實累一點也算不了什麼,要是自己沒有本事那才覺得苦呢!

我也是農村長大的,我感覺到這個孩子說的話,是真話。現在的孩子真的需要去艱苦的環境裡鍛鍊,這樣對自己有好處。不會天天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還在那裡成天喊著不快樂。



最新報道與評論


題主這個問題很好!提的非常及時,也具有代表性。

要正確回答這個問題,要提煉出幾個關健詞。“衣食無憂”.“不開心”.“不知足”.“貪念”.“快樂”,通過這五個關健詞,我們腦海馬上會浮現一個人永不滿足的形象。

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

以前也看過一個段子,這個人永不滿足,到最後卻變得一無所有。

首先我們要明白快樂是什麼?快樂是一個人心情愉快,那麼怎樣才能心情愉快呢?

當然餓肚子是肯定無法快樂的,但吃飽後幹嗎不快樂呢?

這與一個人的品質.信仰.情操,以及受教育的程度有關。

快樂並不是單純的,就好像一個騎自行車的人整天笑呵呵的,而開寶馬的整天愁眉苦臉的。

為什麼?

因為騎自行車的家庭平淡,而精神充足。

而開寶馬的整天愁的是到哪裡去找更加漂亮的女孩來聊天,他更加擔心自己的妻子會背叛他。所以他這輩子永遠也無法真正快樂起來……

有一對父子去趕集,父親騎著毛驢,而兒子在後面步行。有人說,你看這個男人多狠心,讓兒子步行,而自己獨自享受。男人聞聽此言,讓他兒子騎上驢背,自己步行。又有人說,你看這個男人多麼的愚蠢!有驢不騎,偏偏步行,男人聞聽馬上自己也騎上了驢背。走不多遠,又有人說,你看這個兩父子多殘忍!竟然兩人同騎毛驢,是想壓死毛驢嗎?男人實在無法,最後兩父子將毛驢抬到集市。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

本身這個男人騎著毛驢,兒子在後面跟著是正確的,但就是因為他毫無主見,人云亦云,到最後手足無措,反而弄巧成拙。

而快樂是一樣的道理,只要自己認為快樂,就是最大的快樂。

盲目攀比,只會越來越背動。

就比如農村婚嫁,有人見鄰居買了轎車,自家兒子結婚也買轎車,但兒子婚後兩夫妻出門務工,轎車則放在家門口。

這又何苦呢?

他家轎車一年能開幾天呢?難道買了轎車就是為了過年去岳父家有面子?

這個“面子”多少錢一斤?

這樣攀比下去有什麼用?

這典型的是這山望那山高。

如何解決這個現象?

我認為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要因地制宜,合理按排開支,有多大頭就戴多大帽子,切勿打腫臉充胖子。只要自己開心就好!日子是慢慢過的,只有勤勞肯幹.踏實努力,再加之合理開支,精打細算。最後小日子才能越過越開心!越過越快樂!


情感王子A


凡事都應一分為二來看,“不知足”太過了不好,毫無“慾念”也不行。俗話說“不滿是向上的齒輪”,因為“不知足”,才會促使一個人努力進取,艱苦奮鬥,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相比那些渾渾噩噩的懶漢,是值得讚美和頌揚的。但如果“心計”太強,恨不得把全天下財富據為己有,為此不顧身體健康,累死累活的“拼搏”。但願望與現實往往落差太大,總想“壓人一頭”的虛榮心無法得到滿足,就會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所以,一個人應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所謂的“知足者常樂”,在“不滿足”和“知足”之間取得平衡。讓自己的家庭和事業”可持續”發展。


綠葉小杏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為什麼人生總會經歷各種不順?

因為執著於勝負輸贏,所以紛爭不斷;沉迷於金錢名利,所以是非纏身。

如果人生不順時,做好這兩件事:“臨事讓人一步,臨財放寬三分”,福運早晚會上門。

一、臨事讓人一步

有人說:“彎腰不是認輸,而是為了拾起丟掉的幸福。”

中華民族向來講究“以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然而之所以能維持“和”,需要的便是甘於臨事讓步的心態。

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讓步不是認慫,而是用自己充滿善意的妥協去積極地維護彼此間的關係,這也是每一次幸福時刻的開端。

生活中,與人陷入爭執時,懂得及時退讓,是一種智慧與風範。

一來,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口舌之爭,得到一份心境的清明,自然事事都會順利;

二來,也展現出胸襟和氣度,展現出良好的涵養,別人更會信任你、敬佩你。

臨事讓人一步,是境界,是成熟,是器量,是上善。

二、臨財放寬三分

南懷瑾先生說過:“最富足的人,並不是財富最多的人,而是懂得滿足的人。”

人對物質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擁有再多,也想要更多,所以只會更痛苦。

晚清的名臣有兩人,一個曾國藩,一個是左宗棠。

兩人有個很大的區別,就是“臨財放寬三分。

曾國藩說“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他從不壓榨屬下的利益,都是主動讓利給別人。

跟著曾國藩混的人,要錢有錢要位有位,大家死心塌地地跟著曾國藩。

左宗棠就顯得很“小氣”,吝嗇賞賜、吝嗇職位,到頭來手底下有能力的人幾乎沒留住幾個。

所以他的功勞和地位,始終比不上曾國藩。

收起自己的小算盤,拋下利害得失,真正懂得幫助別人,讓利給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人生之路,才能越來越寬闊。

臨事的時候能夠讓步,自己才能有更多的餘地;

臨財的時候能夠讓人,自己才能避免各種禍患。

才能不必傲盡,留些謙名;利益不必佔盡,留些後路。

這才是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如果你也能做到,福氣不請自來。


用戶55956477662


問題問的很有水平,短短的一個問題涉及到心理和身心靈成長的幾個重要問題。如果從其中一個問題去解答,結果是不完整的,更不便於理解。我試著從以下幾個角度去回答下,供大家參考。

 

這個問題是我們每個人成長必會遇到的困擾,這是因為我們長大了。先說說我理解的他們到底是什麼,起著什麼作用

 

1、 知足 –

是對結果到來預期的尺度,舉個例子,我們都期待生病親人早日康復,但是如果我們不瞭解真實病情,沒有常識支持的前提下,人們會對預期無法判斷,因此,會出現抓狂的情緒。所以,在與沒有基本常識和對現狀不瞭解的人交流時,首先,安撫情緒的第一步是讓他們瞭解一些常識和現狀,為他們建立一個預期體系。並儘量把預期的時間放到更遠一些的尺度,如果病人能夠在預期的時間之前提前康復回家,人們通常會更加快樂。試想一下,如果相反呢,結果是什麼呢。總之,預期得越寬泛,快樂會越多些。

 

“知足”指向對收穫圓滿的尺度,體驗到是愛的力量,進而願意付出更多愛,通過對知足尺度的調整,可以體驗到“快樂”尺度的變化

 

2、 開心 –

通常我們會把開心與快樂混淆,認為開心就是快樂,其實他們是有很大差別的,但他們是因果關係,我們常說“開心快樂”。“開心”是指打開心扉的尺度,開放付出奉獻的維度 —— 願意付出幫助他人,無懼釋放內心得失,內心空間越大,人會覺得越輕鬆,越輕鬆就會越容易快樂。

 

“開心”指向的放下的尺度,體驗到釋放的內在空間感,進而獲得無懼向前的勇氣和力量。通過開放付出奉獻的尺度變化,可以體驗到“知足”尺度的變化,這個過程叫做開心。

 

3、 貪念 –

“貪”是執在內心的“我的”秘密的尺度和維度,涉及到尺度都是有關大小多少,涉及到維度都是與其他人或事物的關聯度影響度。因我“心中的秘密”而影響到範圍,是“貪念”。貪念也是有力量可以帶領人去到他想得到的並獨享的那個秘密位置。貪念是沉重的內心負擔,貪念帶來快樂是暫時的短暫的,負擔帶給人的壓力是持續的,所以,貪念重的人呈現出不斷索取,因為他們無法獲得持續的快樂

 

“貪念”指向內在空間越發狹小,擔心、恐懼、焦慮越來越多,患得患失,人際關係越來越緊張。

 

4、 快樂 –

快樂是種對結果滿意的情緒,喜悅是創造內心快樂常態的一種能力。人生喜悅是我們每個人的終極目標,創造快樂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人類的真正快樂來源於由“我”創造的更多人的快樂。

 

 

心的空間無限大,內心的深處儲藏著我們的豐盛和喜悅,但當“貪、嗔、痴、慢、疑”出現時,我們看向內心豐盛的視線就會被遮擋,所以,稱之為“障”。消除“障”的方法是不斷運用正念思維,訓練自己不斷地欣賞周圍一切人事物的優點、美麗和優秀潛質,連接他們的願景,幫助他們實現出來,活出他們的生命喜悅來。讓正念扶正我們的視線,看向內心中本性具足的豐盛和喜悅。貪念人人都有,有那麼多美好等著我們去開發,人生苦短哪裡有時間去理會這些,只是接納它們承認他們的存在,隨他去吧。

 

希望朋友們天天開心快樂,深度探索內在豐盛,收穫我們生命中的喜悅。


和DHM


當然,社會環境影響也是很大原因,現在的人們如此浮躁,就是因為我們的生活變化太快了,有人一夜暴富,拆遷款上千萬的比比皆是,財富如此突然來臨肯定會讓我們不知所措,各種攀比隨之而來,我們要對自己的能力有個認知,把慾望控制在收入之內,珍惜眼前的親人,你就會感到幸福的。


一路向心


這個問題的實質是物質、精神、快樂三者之間的關係。

人都有慾望,合情合理的慾望,能夠促使人不斷進步,不斷髮展。

當慾望發展到貪念的時候,人不見不得就不快樂,有的人也是樂在其中。只不過這種貪念早晚會出問題的,也就是樂極生悲。

不快樂,更多的時候是來自和別人攀比,而且總和比自己強的人攀比。這樣就永遠生活在痛苦中,永遠糾結我怎麼永遠趕不上別人,永遠不如別人。

好了,回到問題的實質。人的需求有兩方面,物質和精神。當我們缺衣少吃的時候,我們痛苦,更多的是來自生理上的飢餓,難受,不快樂,所以,沒有物質,不快樂;當我們物質豐富了以後,短暫的快樂過後,新的痛苦又來了,我們看到很多人比我們過得還好,就開始糾結,彷徨,迷茫,不快樂。

物質是低層次的快樂,精神是高層次的快樂,精神又要以物質為基礎,更多的時候是物質和精神相互結合,才能快樂。

如果再進一步說,快不快樂取決你的內心,內心足夠強大,有一定的定力,就會快樂,否則,人心不足蛇吞象,怎麼可能會快樂呢?!


敬靜凈境


生活是需要修行的,尤其是經歷了苦難以後,如何去面對這個世界,需要一個新的方式。佛教裡講的,痛苦來自於不識真相!就是你整天哀嘆我怎麼這麼辛苦啊,實際上的真相都是要在自身身上找。有痛苦很正常,要不痛苦也很簡單,就是“覺知”。覺知自己在痛苦,自己在憂愁。往深了再覺知,就是自己痛苦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錢,沒有足夠的錢是因為自己不夠勇敢,不敢跳槽,不敢跳槽是因為一直以來都沒有安全感,最後可以定到自我的恐懼心理上。

因為恐懼是自己發出的,沒有自己就沒有這個恐懼。就像“我們不能分離味道和味蕾一樣”。所以,不要把恐懼當成一個狀態一樣趕走它,因為它趕不走,它就是你自己,我們只需要知道此時我就是那恐懼。而撫慰的方式就是覺知自己的呼吸。

覺知的過程始終去覺知自己的呼吸,教大家一個辦法:呼吸法。拉出呼氣和吸氣,覺知自己在呼吸,此時,其他的感覺就慢慢淡化了,直至消失。呼吸法隨時隨處可以練習,均勻的呼吸會讓心情平和,最好嘴角帶著微微一笑,注意是微微一笑不是大笑。因為在禪宗裡邊,喜怒哀樂都不是最好的狀態,最好的狀態就是喜悅和祥和。當我們憤怒,指責,埋怨時,提醒自己保持正念,唯有呼吸才是那個真實的我,才是那個喜悅和安詳的我。

能夠自由的呼吸,並行走在這世界上,這是最偉大的奇蹟。每一個生命最好的狀態就是可以自己自由的去呼吸、去行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荒廢生命的時光,每一刻都非常的珍惜和愛惜。每做的一件事情都用心的去對待,發自內心的熱愛和珍惜當下的時光和人事!這才是生命應該有的色彩。

一切都取決於我們自己的選擇!錢財永遠掙不完,美食和美景永遠看不盡。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對自己人生的追求和定位。我們唯一可以決定的是我們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內心的那份選擇和期待!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你可以如己所願,活出自我。活出你自己,讓生命由內而外自我綻放。自由自在,只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


哲學詩畫


是功利社會的瘋狂攪動,使人們無法平靜,他們拼命掙錢又存不下錢,他們緊繃的絃一刻也不能放鬆,一放鬆,一臺戲唱不下去了!快節奏是老虎!吃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