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张氏祖源在清河才是真


挥公我祖,脉出青阳,创造弓矢,功赐姓张。世居清河,复盛八方,为卿为士,代出忠良。利民生计,水正灶王,佐国运策,称帝文昌。相韩五世,破纵兼邦;定汉三杰,独让子房。

君政别驾,始兴曲江;复徙中土,清河为乡。

现存100部民国以前的张氏族谱或宗谱中,至少90部载有清河祖源地的同义文字,如“清河派衍”、“清河郡氏”、“世居清河”、“源出清河”等等,部分篇章结构比较完整规范的家谱、房谱也有类似记载。此外,在众多张氏祖庙、宗祠、堂号、楹联、匾额、神龛、碑铭中也常见以清河排头冠名的现象。

清河作为张氏祖源地不仅史证物证俱备,而且早已植根于张氏族众灵魂深处,升华而成形躯骨肉间的血亲观念,是维持一姓繁荣和睦的要素条件。以此审度近年以来频繁上演的张氏“新祖源”、“新祖根”闹剧,岂不令人恶心发指?诸如“祖根”认定之类,就好比认定某人“居家何处,爹娘是谁”一样荒唐无聊。究其原因,统统都是钱作孽!统统都是欲害人!张氏不肖与方生术士的利欲媾合,竟把一个皇皇巨族闹腾得乌烟瘴气,颜面全无。须知古训既有“欲亡其国先乱其史,欲亡其族先乱其谱”的告诫,这其中究竟有没有境外敌对势力蓄意作祟呢?在此特别提醒那些出于寻根善愿又不谙族史的张氏族人务必当心!

下面再回到文章正题,来说说张氏清河祖源地的正确释义。

首先说说“祖源地”与“祖地”的概念区分。祖源地是因得氏始祖(现称得姓始祖,参见附注)冠名的特殊概念,通常指得氏始祖的生居地、受封地或领地,具有唯一性。祖地则是始祖后辈的生居地、受封地或领地,也包括世袭封地和领地,具有广泛性。以张氏之古老庞大,祖地不计其数,而祖源地就非清河莫属了。

附注:姓氏在秦以前是有严格区别的,“姓非氏,氏非姓”,“贵者有姓有氏,贱者有姓无氏”,姓标志母系血缘而人人皆有,氏标志父系血缘唯贵者有之,是权贵的象征,秦以后因姓氏合用而废,绝大部分现在的姓实为秦以前的氏。

再说张氏清河祖源地的来由及其地域范围。张氏清河祖源地共识虽然形成已久,而文献依据则是后世基于相关传闻的记载,具有代表性的说法综合起来有两种。其一是:张氏始祖挥因观弧作弓,力助黄帝大败蚩尤于涿鹿,因功封于青阳,得黄帝赐姓“张”。基于这种说法,青阳为张氏始祖封地,理所当然就是张氏祖源地,而古文字中“青”“清”通假,所以青阳即清阳(水之北岸称阳)。其二是:黄帝长子玄嚣封地青阳,谓青阳氏,其五子挥作弓矢,官弓正,善张罗,世掌其职,世居其地。基于这种说法,青阳(清阳)为张氏始祖生居地,当然也是张氏祖源地。

有人难免会问,张氏祖源地不是青阳或清阳吗?怎么又成了清河呢?其实这是个古今地名变化问题,清河之名始于秦朝,《秦简》有清河郡的记载,治所在今山东临清县北,秦亡汉立后仍随秦制,于汉高帝四年(前203)复置清河郡,治所改在当时的青阳县(即今河北清河县辖区)。而清河郡又因清河流经青阳、故城得名,《水经注》云:清河又迳清阳县、故城西。所以,今之清河与古之青阳(清阳)属同一地理位置,张氏清河祖源地或称青阳祖源地,无非是“以今代古”的习惯说法而已,其地域范围以现在的河北清河县为中心,覆盖故城、临清等周边区域。这个结论在后面文字中有进一步佐证。

近年来常见一些文章在论证张氏清河祖源地时,将张氏最早郡望清河郡作为有力证据。虽然不失关联性,而实则略带牵强,忘记了郡望产生的年代与始祖挥公的年代相去已经两三千年。须知郡望的产生是在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的郡望能够证明黄帝时期就有的张氏祖源地吗?“望清河郡者独最”(参见明嘉靖年《张氏会修统宗世谱》)之类的记载又能说明什么呢?两三千年的时空中张氏早已遍地开花,难道因清河郡张氏人口最多就是祖源地?中肯地讲,张氏郡望真正能证明的是张氏祖地而非祖源地。其实,现存旧谱文献中有不少“祖神传说”比“郡望论”更具说服力,关于张氏清河祖源地的记载,最早可以上溯至商初,如《张氏天师大成谱》、《月洲张氏宗谱》《闽杭张氏宗谱》等影响巨大的谱系就有先祖“罗公”、“豫公”、“宁公”等传闻记载,其中“豫公”的传闻记载非常翔实,谓:张氏始于轩辕青阳氏第五子,造弓矢,主祀弧星,因而氏焉,世居冀州河间府故城邑明德乡,越商时有河决之患,豫翁生子石生偕兄弟择居徐州。这段记载中的地名虽然也是“以今代古”,但舍此之外还有何种文献记载较之更为久远和翔实呢?又有谁敢于轻言其真伪呢?

以上关于张氏清河祖源地的释义未必会对当今张氏祖源纷争产生什么弭兵休战的作用,甚至可能得罪各方“诸侯”,但以张氏之人溯张氏之源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必须要说的是:谁想争夺张氏祖源地,唯一途径是以前的历史中有所记载和文献谱牒等等都有所标记,否则终是枉然如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