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燕子在中国古代有什么象征意义?

老成教你悟人生


燕子在古代是吉祥物的存在。

燕子的外形很好看,大小适中,身形协调,尾巴也很漂亮,深得人们的喜爱。早在三千多年前商朝开始,就被作为商朝的图腾。象征着祥和兴盛。

在古代,燕子是“司春之官”,因燕子喜欢双飞双栖;象征着爱情和友谊的;跟杏花组成的图案“杏林春燕”,也是金榜题名的象征。



在上古的传说里,就有“玄鸟儿生商”的故事,因为燕子的颜色是黑色的,所以在古代人们把燕子称为“玄鸟儿”。

《史记·殷本纪》里记载说的: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呑之,因孕生契。”

这是一个关于商朝开国君主契的神话故事,意思是说:契的母亲是简狄,有一天和两个朋友在郊外河边洗澡,简狄看见一只燕子下单,就捡起来吃了,后来就怀孕生了契。这个就是玄鸟生商的传说,所以商朝才把燕子作为本族的图腾。



另外有传说,把燕子形容成神灵鸟。古人觉得南方海外有个观音菩萨管的燕子国,每年的冬天燕子就飞回南海过,把身边发生的事情告诉观音菩萨,不管好的坏的事情,都要如实告知观音菩萨。

到了春天,燕子再飞了回到陆地,带着观音菩萨的嘱托,在行善积德的善良人家筑巢,为他们家带去福气。所以,从古至今,人们都盼望燕子能来自己的家筑巢,希望得到上天的眷顾。

也有诗人把这些寓意写进诗里,比方说:“梅花绽出人间福,燕子飞入吉祥家。” 燕子被看作是春天的传播者,冬去春来,有“报春鸟”的美誉。



在南北朝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在立春这一天把彩色的绢剪了变成燕子的样子,而且还佩戴了在身上。在传统的新年吉祥图里,也有种图案叫“春燕剪柳”,寓意也就是要燕子把春天留住了。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闲话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杜甫的这一联传诵千古的名句,在我看到这个问题后,浮上心头的第一句诗。这里的燕子是春的使者。



在我的童年里,家乡有着古老的预言,那就是每家每户屋檐下一定有燕子筑巢垒窝,一到春天,这群精灵就会叽叽喳喳在屋里的房檐上聒噪,但是那时的人们从没有因此而烦躁而驱赶它们,因为老人说,再豪华的宅子,如果没有燕子光顾,是不吉祥的。

因为,人们善待燕子,燕子也信任人们。在我们记忆中,燕子属于村庄,属于最安静的童年,而如今的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里,人类都无法安放自己孤独灵魂的城市,更别说这群筑巢垒窝的小能手。城市里,是麻雀,乌鸦,喜鹊的天下了,我们的燕子逃离了这座城市。

还是让我们回到古代吧!

传统中国给我们留下了“小燕子,穿花衣”这样的民谣,留下了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样的诗句。她是一个季节的召唤者,她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者。在时间与空间的三维世界里,她是一道闪电,忽而一亮,忽而一灭。

燕子,是一道最会沟通时空的闪电。

在中国俗文学史上,有《燕子赋》,它写成于唐代,是一篇很优秀的作品。

这一篇文章,借雀子无理侵占燕子窠巢的事,引起一场讼案,中间叙述😲鷯的传票,凤凰的审讯,鸜鹆的暗中贿赂活动,鸿鸖的说风凉话等等。

虽然名为《燕子赋》,但却是在活脱脱地写人,写这个社会的光怪陆离。《燕子赋》自从在敦煌被发现以后,便被斯坦因、伯希和二人连同其他重要材料一并运往欧洲。

后经刘半农先生发现,才从巴黎国家图书馆抄回国内,只是当时前面缺少一大段。后来,又由王重民先生补救,从伦敦抄回前面的一部分,这才合璧成功,全篇才算完整地呈现给世人。


大先生的故纸堆


春去秋来,轻盈宛转的燕子成为了历代文人笔下经常出现的动物,“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的象征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照。

第一,燕子寄寓了春色之美,可表惜春之情。由于燕子的活动是节令性的、固定性的,因而便如见到月亮知夜晚、见到落叶知秋天,多愁善感的诗人见到燕子归来,自然内心喜悦,因为春天来了,春回大地,一切都有了新的暖意与希望。晏殊《破阵子》有“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欧阳修《采桑子》有“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等等,莫不将燕子的玲珑倩影化为春的使者,它们承载着春的信息,令人喜爱,引人歌颂。

第二,燕子寄寓了爱情之味,可表怀人之情。成语有“新婚燕尔”“劳燕分飞”等词,可见人们很早便将男女爱情的形影不离寄托在成双成对出没的燕子身上,让这种常见的飞鸟多了一重惹人怜惜的“人情味”。美好喜悦的爱情,如《诗经》中“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等;落寞惆怅的爱情,如薛道衡的“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皆因燕子“比翼双飞”的特性而生发出男女情愫的蔓蔓情意,浸透笔端,使人读来内心颤动。

第三,燕子寄寓了变迁之叹,可表今昔之别。“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于花于燕都是如此,每年春日燕子归来,人与世道却年年不同,天下沧桑,人生易老。看到燕,不免令人产生今非昔比的苍凉叹息。刘禹锡《乌衣巷》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冯延巳《蝶恋花》有“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开篇提到的晏殊那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是表达此意。燕虽无心,却因亘古不变的习性,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家国的更替,见证了人生的渺茫。

第四,燕子寄寓了漂泊之苦,可表羁旅之愁。燕子寄居于人类的屋檐下,年年居无定所,寄人篱下,与羁旅天涯的异乡游子别无二致。因此,游子们常常以燕自伤,排遣心底苦闷。如周邦彦《满庭芳》“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张可久《殿前欢》“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等,不胜枚举。“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燕”与“鸿”在这一点上,也并没什么不同,偌大的天空,漂泊无依,细雨中穿梭的瘦弱翅膀,时时击打着诗人脆弱的心灵。

除上面所说,燕子还有一些其他的象征用法,如代人传信,寄诉衷情等,略微类似诗词中的“青鸟”意象,如冯延巳“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燕子的身影,辗转千年,经久不息,它们穿越千载、飞越春秋,向我们诉说着一段段或美或伤的古老传说。


历史有妖气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 青睐,经常出现在 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燕子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 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 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 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 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 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 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蜂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 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 燕双飞”(晏几道·《 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 晏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 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 刘禹锡的《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含蓄手法,写燕子依旧,但屋主易人,来表现昔日豪门贵族不可避免的没落命运,表面是感慨,实为辛辣的讽刺。另外还有晏殊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 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 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 斜川”(《 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 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燕子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 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冯延巳·《 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燕子“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周邦彦·《 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 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


美学与艺术


燕子在古代象征春回大地,回家落窝的一种报喜鸟,鸿燕传书喜庆吉祥安居乐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