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我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扶桑》讀後感


我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扶桑》讀後感

1.

《扶桑》是嚴歌苓比較早期的一部小說,曾經獲得1995年第十七屆臺灣聯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首獎,及2001年美國《洛杉磯時報》年度十大暢銷書(英譯本)。簡單來說,小說講述了中國名妓扶桑,在一個世紀前的美國舊金山,與白人貴族少年的愛情故事。彼時身為異鄉客的嚴歌苓對於中國移民歷史做了縱深的研究,很多關於移民歷史的史實記載都在這本書裡有所體現。獵奇的故事,婉轉的語言,還有彼時嚴歌苓在成型中的獨具魅力的一唱三嘆的語言模式,都是讓這本小說獲得矚目的原因。

故事的起因據說是來源於嚴歌苓在博物館中看到的一幅關於當時一個名噪一時的叫做扶桑的中國妓女的圖片。圖片中的女人端莊美豔得不可方物,搜索到關於她的記錄的片言隻語後,讓身為小說家的嚴歌苓,不惜查閱美國當時大量年代記錄,讓這樣一個傳奇故事一點一點成型。

我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扶桑》讀後感


2.

這樣一個一半真實的故事當然是以第三人稱來敘述,慢慢帶著讀者回想當初的情景。一個本是良家少女的扶桑,被拉著和公雞替代的丈夫拜了堂以後,變成當時千千萬萬的丈夫出國淘金的留守婦女中的一名。不知道是因為對於從未謀面的丈夫的思念,還是因為和丈夫寡母一起生活的單調,扶桑輕而易舉的被人販子騙上了開往舊金山的郵輪,成為當地的娼妓。

被販賣到了異邦的扶桑並沒有同齡女孩子常見的惶恐和倔強,比如逃跑,比如絕食,而是一言不發的認命。這一點置身事外的泰然連人販子都暗暗稱奇,“往扶桑眼睛裡瞅,像從鑰匙孔窺探很暗的屋內。他說:是不是有點呆?她眼神不知痛癢。”但就是這一點點不知痛癢,讓她活得比別的女孩子久長,長得讓她花骨朵般的美麗自然而然的綻放,長得讓她吸引到一個年僅十二歲的白人少年克里斯,並且讓他在後來的幾年裡不斷的飛蛾撲火般的接近她,長得讓他餘生都對她念念不忘。

“你沒有技藝,也沒有妖惑的嫵媚,絲毫不帶那千篇一律的淫蕩眼神。你的平實和真切讓人在觸碰你的剎那就感到了。你能讓每個男人感受洞房的熱烈以及消滅童貞的隆重。因此你是個天生的妓女,是個舊不掉的新娘。”

接下來的故事中有幾次,扶桑和克里斯那麼的靠近,差一點就能在一起。一次是扶桑生了癆病在醫院,差點就要和死屍們一起被處理掉的時候。那個時候,克里斯成為挽救了她性命的英雄,將她生生從兩個抬屍人手中奪下,轉送到“拯救會”裡。可惜不久扶桑就被當地的流氓頭子阿勇找到帶了回去。

當時扶桑的態度無比順從,捱了阿勇好幾個耳光和拳頭之後,還配合著他演戲,說是的,我就是他要捉拿的小偷,於是只能跟他走。因為克里斯彼時還只是一個十五歲的孩子。作為一個對她有著愛慕的男孩子,他已經為她做了太多。這一點不動聲色的體諒,讓讀者心折。

成為阿勇的女人後的扶桑,顯然經過了一番心靈甚至外表的改造。她成為了當時名震一時的唐人街頭牌花魁,曾經有兩隊黑幫集結著為她鬥毆,也在唐人街大暴動那一年為她帶來了禍事——她不可倖免的被糾集的反華的白人民眾拖到街上當眾侮辱。但是,這都還只是扶桑傳奇歷程的一部分,是通向傳奇的煙和火。

真正的絢爛是阿勇為了扶桑在劇場和某有勢力的白人針鋒相對,結果自己被送進監獄處以絞刑,扶桑姿容豐盛的奔赴刑場,和阿勇在刑場舉行婚禮後,從此不操舊業,以他妻子的身份帶著他的骨灰回去中國。

我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扶桑》讀後感


3.

總的來說,就人物塑造而言,我以為,在所有嚴歌苓的小說中,無論是她初出茅廬時,一腔熱血的《一個女兵的悄悄話》,還是她後來的語言能力出神入化的巔峰之作《陸犯焉識》和《第九個寡婦》的對比下,不算是特別的有說服力。或者說,跳回,詠歎,以及難度頗大的第二人稱寫作手法的運用,在這裡變成了一個讓人不能夠完全沉浸在故事的桎梏。就像嚴歌苓自嘲的話語,說自己有時候“雅不可耐”,放在這裡恰如其分。

大概是因為秉著對這個底層的傳奇的美麗女人的好奇和敬畏之心,尤其是瞭解到當時華人在美國社會地位的低下,嚴歌苓希望用更加溫柔和婉轉的敘述,讓扶桑的娼妓身份,讓她遭受的種種非人的苦楚,儘量的不要那麼觸目驚心。或者,無論怎樣的觸目驚心,在善良,隱忍,天真,而又無底線包容的地母似的光輝下,苦難都只是讓扶桑體現自己毫不被玷汙的內心的證明。

而且,通過少年克里斯的眼睛,這一點更加表露無遺:“他心目中的母性包含受難、寬恕,和對於自身毀滅的情願。母性是最高層的雌性,她敞開自己,讓你掠奪和侵害;她沒有排斥,不加取捨的胸懷是淫蕩最優美的體現。

當然,扶桑的美麗也一次又一次將她推上了風頭浪尖,成為她妖魔般的吸引力的明證:“她步子閒逸。那雙被精緻摧殘的腳使一種痛楚向她全身擴展,她成熟豐碩的身體便是處處感知,處處在細微地顫抖。他在不遠處跟隨。這帶病帶痛的步態是他見過的最脆弱嬌嫩的東西;每一步都是對殘忍的嗔怪,每一步都申訴著殘廢了的自然。

如果說這樣美麗而痛楚的描寫完全打動了讀者的話,嚴歌苓插入的自己的感嘆就顯得有些多餘,彷彿是一個無須解釋的意味深長的鏡頭的畫外音:“你不刻意掩飾,也不刻意暴露你赤著的雙腿。你更不像其他窯姐那樣把身體扭來扭去。你誠意地笑,像朵正面開放的花。

”而且,這種兀然加入的註解比比皆是,好像在本來已經入戲的讀者腦袋上生生敲上一記,一個激靈,剛剛醞釀好的情緒全無。

而且,還不止寫作手法上的技巧帶來的感情的疏離,這本書中還有寫作方向上的偏離,使故事的不能夠一氣呵成渾然到底。嚴歌苓顯然希望這本書承載比一個傳奇花魁故事更加厚重的歷史和人文思索。這樣的考量和思索有時候可以和故事合二為一,比如她寫到當時的華人鐵路工人的艱辛生存境遇——拿著白人工人一半的薪水不以為苦,又在和白人工人們約定好的罷工協議中退縮,結果一邊受著老闆的剝削,一邊受著白人工人的毒打,這個片段無疑是為後來的唐人街大暴亂事件埋下了很好的清晰的伏筆。

還有白人們特地租用臨近華人黑幫鬥毆廣場的陽臺,對於沒有看到幾個砍下的長辮子腦袋而惋惜,都是這本小說歷史背景很好的幫輔,但是嚴歌苓在這裡的視角又加入了“我”這個角色,她聯想到和自己白人老公時不時的口不對心,聯想到自己初登美國時被簽證官打量的眼神,頓時讓人的氣息停頓。感覺好像原本很恢弘的一個“大我”的主題,驀然的又變成了一個“小我”,且不管她想陳述的關於種族仇恨的主題是不是可以在這裡一脈相承,但是這個切入點和轉換卻顯得有些侷限和幼稚。

我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扶桑》讀後感


4.

再來說小說中牽扯不斷的感情線。我個人覺得作者將過多的情愛重心放在了扶桑和白人少年克里斯的糾纏之中,比如他倆每一次經意或者不經意的相遇和互望,“小白鬼的眼裡有種捉不住的傷心。扶桑也就有了那麼點捉不住的傷心。沒人告訴過扶桑有愛這樣一個古老圈套。

”讀起來十分的動人,兩人的感情線也發展得步步為營十分完整,甚至克里斯後來在唐人街暴亂中加入了侮辱扶桑的男人,也顯得有一些情色難辨的悲劇張力;但是扶桑後來奔赴刑場與之結婚的阿勇,卻顯得相對的單薄很多。

是的,阿勇是個吸引人的男人“他的俊美屬於獸;當他在那簇火苗後面瞅你時,他像一頭站立的豹子。火苗沿著你的腿穩穩升上來,你看見火的投影在他臉上勾勒出豹樣的紋路。他對你聳起半邊臉,飛起一條蝙蝠翅膀似的眉毛,你不懂這是他醉心的神色。如同他在昏暗的當空突見一塊瑰寶,那種瞬間扼住他喉管的醉心。”面對這樣一個比周圍同胞出色很多的成熟男性,扶桑並沒有任何心理歷程。

他在拯救會搶回扶桑的那一段用的是砸在扶桑身上的拳頭;他後來一番炒作之下讓扶桑聲名鵲起,得到的結果也是為了自己能夠從那些來找扶桑的客人身上得到更多的收入;他在唐人街大暴亂之後,磨磨蹭蹭心思難定的思忖要不要殺了被當街侮辱過的扶桑時,情緒開始變得明顯——他開始把扶桑看成“自己的”,比寵物多一層,但還是寵物的意思,後來終究覺得扶桑不過是自己手底下一個掙錢更多的妓女,當然也有可能就是一念之仁,他沒有下得手去。

但是這一個遲疑的過程,在扶桑眼裡,卻覺得自己被阿勇“看得很重”,再加上自己拼湊出來的一點點蛛絲馬跡,覺得阿勇就是自己先一步漂洋過海從未謀面的丈夫,她做出了刑場婚禮的決定。這後一條感情線索實在是理解困難,牽強得緊。因為從前面那麼多的描述中,扶桑一直是溫順懵懂甚至是遲鈍的,這驀然的最後一刻的她明白了“情”和“義”的區別,尤其是做出了舍“情”取“義”的壯烈之舉,讓讀者接受起來不是那麼容易。

我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扶桑》讀後感


5.

也許是意猶未盡,也許是言盡於此。傳奇本身的意義大概就是讓你管中窺豹,只看到鳳毛麟角,而聯想到整個野獸的張揚和華麗。總的來說,《扶桑》給予了太多的細節,和細節相關的浮想,而真正支撐故事的經緯,就像老照片上扶桑讓人驚豔的十來斤重的刺繡的羅裳,珠玉滿堂,可是就是找不到承載這些珠玉的稜。也許已經是千絲萬線密密縫,讀者只能夠順著絲線的條理自己去摸索尋覓。就像孔雀的翠羽,只看到絢爛奪目撲入眼簾的那麼一大束,但是身子偏偏只是那麼小的一點點,讓人擔心它是如何可以悠然承重。

也許,故事還沒有寫完,也許,我也沒有讀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