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農村老話說:“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說的啥意思?有道理嗎?

花開隴上


在我國的文化中,有很多老的規矩和講究,這些規矩和講究都需要有所瞭解,不然有些時候觸碰到的話,免不了會被別人說閒話。我國古代的時候,人們對於宗族的觀念都是比較強的,很多家庭都會有自己的族譜和祠堂,這些有助於家族形成良好的凝聚力。記得在一部史書中就曾經看過“國權不下縣,縣下唯宗族”的說法,宗族在底層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於維繫社會穩定有著非比尋常的作用。在現代很多家族已經不怎麼重視對於家族文化的建設了,有的家庭甚至連自己祖輩的一些歷史都不太清楚,南方的宗族觀念要明顯高於北方。



雖然現在的宗族觀念已經淡化了,但是人們對於一些基本的禮儀還是有所繼承和了解的,有些老的規矩,不管是誰,都不能觸及和破壞。酒席在我國非常的常見,很多重要的事件都有酒席的出現,人們對酒席上的禮儀禮節也都看的十分的重要。小時候和家裡人去村裡坐席的時候就懂得了很多基本的禮儀,在酒席上需要做到長幼有序,對於一些年紀比較長的老者需要給予特殊的照顧,敬酒的時候也要先從他們開始。在酒席上的座次也不能隨意的亂坐,酒席中有上位的桌子,正對門口,有上位的坐席,正對門口,這個位置大多都是身份地位特別尊貴的人才可以坐的。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這句老話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提出來的,父親和兒子喝酒的時候最好不要坐在一起,叔叔和侄子兩個人不能碰杯喝酒。其實這也是很有道理的,父親是一個家庭的頂樑柱,更是孩子的榜樣,父親要從各方面給自己的孩子樹立目標。如果父親在喝酒的時候被孩子看到,那孩子免不了就會向父親學習,而且如果父親喝酒出了醜,這樣對父親的形象也是折損。叔侄之間不要對飲喝酒,能夠對飲喝酒的大多都是自家兄弟,即使是侄子要和叔叔喝酒也需要有基本的禮儀,由侄子去敬酒,叔叔再考慮要不要喝,長輩在這個時候是有選擇的權利的。

當然了,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的老的風俗文化都在不斷的發生改變,有的老規矩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父子喝酒可以加深父子感情,讓家庭變得更加的和睦,叔侄對飲可以讓叔侄關係變得更加好,讓家族關係更加融洽。現在人們的觀念已經變了,家庭教育已經變成了“朋友關係”式的教育,而不是以前特別死板的教育方式,父親完全可以和自己的孩子多交流。不管到什麼時候,一些基本的禮儀文化還是要講究的,千萬不要亂了輩分,這樣容易讓別人恥笑。


老農民說事


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禮儀之邦”、“文明古國”,《禮記》中也有“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是一種社會意識,而儀是禮的表現形式。在我國,禮儀文明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古代的傳統有很多還是可以繼承和發展的,往往會體現在一些言簡意駭的俗語中。

吃飯圖得就是團圓和熱鬧,而“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的農村老話,似乎包含了“禮儀”和禁忌。這又是什麼意思?

父子不同席

“父子不同席”的說法源於《禮記.曲禮》,關於“不同席”是這樣記載的:“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意思是姑姑、姐妹及女兒出嫁後,回家省親,不能同她們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也不能共用吃飯,也不能共用吃飯的器具。父與子不能在一張桌上吃飯。《禮記》記載了先秦時代的禮儀要求,這種禮儀是建立“三綱五常”的封建禮制基礎上的,進而體現了古代“父為子綱”的尊卑關係。

孔子創立了儒家文化,而其中心思想是“三綱五常”,其中“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從儒家文化中可以看出,那個時候的人與人之間並不是平等的,因此儒家思想倍受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他們用這種文化束縛百姓,也教育百姓應該遵守應有的禮儀。

在儒家文化中,特別推崇是孝,“三綱”中有父為子綱的說法。父與子是絕對不平等的,父親對孩子的“命令”,孩子要絕對的服從,並且父親的權威不允許兒子質疑。當然父親也要在孩子面前起到表率作用。基於這一點,兒子就是沒有資格跟父親坐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的。

飲酒注重的是一種氛圍和心情,年齡相仿的人在一起有共同話題,如果孩子跟父親在一起喝酒的話也很拘謹,這酒喝得也寡淡而沒意義。父親呢,當著自己的孩子的面也放不開,酒喝起來自然也沒滋味,只有跟自己同輩人才能暢所欲言。有時候醉酒了,出盡洋相,在孩子心中有損父親的形象,不利於以後管教孩子,也就有了“父子不同桌”的說法。

叔侄不對飲

我們常說無酒不成席,古人喜歡在閒暇時喝幾杯,既拉近了彼此的感情,還可以表達內心的情感,本是件很快樂和愜意的事。

叔叔與侄子因為深厚的血緣關係,關係親密不用說,但長幼是有別的。如果叔叔和侄子在一起喝酒,有時候說不準會鬧出一些笑話來。比如,喝酒多了,難免會互相開玩笑,或者相互說些不著邊際的話,甚至是胡說八道,這讓別人看到之後會覺得可笑。當酒醒了知道這件事時,會感到尷尬,自責失去了長者的尊嚴。做為長者,也是極為不好的表現。

叔侄除了輩分的差異,畢竟叔叔要在侄子面前樹立著嚴肅的形象。在古代,極有可能叔侄年齡相近,叔叔始終是長輩,千萬不能和侄子稱兄道弟。可能酒席之上,特別是喝酒了,猜拳行令,嘴很難把門。叔侄還是儘量不要在一起喝酒。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之所以流傳至今,與過去農民生活條件,接受教育的程度和封閉的思想有關係。如今它早已經不再適用了。尊敬老人,孝敬老人也沒有固定的標準,也沒必要限制一些行為。關係和諧親密是在正常的交往中實現的,太多的規矩反而有悖於人倫。


為生活而提神


農村的老俗話:“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說的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生活的人,都或多或少的聽說過一些老話俗語,有的老話說的是自然現象,有的說的是人情世故,還有教育人警示人的。這些老話說起來就朗朗上口,而且很有意思。

在農村我們經常聽老人說“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父子不能同桌吃飯,叔侄之間不能一起喝酒。現在很多人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一家人不能在一起吃飯喝酒呢?

父子不同桌

在古代君臣不能同起同坐,父子之間也是如此,因為父親是一家之主,在家庭中是最有權威的,其他的家庭成員對他都有敬畏之心。平時的家庭聚會和過年過節的時候,父子之間是可以同桌吃飯的,但在重大的宴席上,父子一般不會同桌吃飯,除了因為禮儀的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父子之間有代溝,他們關心和討論的話題都不一樣,如果父子坐在一起吃飯,雙方說話都會有所顧忌。所以父親不願意和兒子同桌,兒子也不願意和父親同桌,避免聽到一些不該聽到的話,引起尷尬。

叔侄不對飲

為什麼說叔侄不對飲呢?因為在農村的宴席上,大家都是放開了吃喝,在推杯換盞之中,酒過三巡之後,大家都會有點暈暈乎乎,男人之間就會稱兄道弟,說一些玩笑話,如果叔侄在一起飲酒,一是說話放不開,二是喝醉了之後稱兄道弟,就會亂了輩分,鬧出笑話,所以說叔侄不能對飲。


農村老話“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在當今的農村雖然有些過時了,但還是有道理的。


豫南小平


我是讀書芽,我來回答。



我國文化根基深厚,歷史淵源流長。其中,以孔子為創始人的儒家文化,尤其如此。

在人類歷史洪流中,儒家文化雖有起有落,有精華也有糟粕,但它的深遠影響,至今在民間仍然存在,尤其是偏遠農村。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便是孔子"三綱五常"的"三綱"之一:父為子綱。



"三綱"內容為: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

意思是:下一級要絕對服從上一級,不可逾越。含有明顯的上下等級觀念。

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完全苟同!

道理在哪裡呢?且來說說。

父子也好,叔侄也好,都是父與子的關係,長輩與晚輩,儒家觀念中,是不可以平起平坐的。輩分不同,不能同桌,言語稱謂上,更是規矩多多,不能造次。否則,就是"犯上","為老不尊"。



那試想,如果"父子同桌,叔侄對飲",明顯與禮法相違。這是失去秩序,亂套的表現。

如果再進一步,父子、叔侄同桌對飲,你一杯我一杯,飲到差不多,老的少的喝到二麻二麻,甩掉頭也分不清誰是爹誰是兒子,誰是叔叔誰是侄子!

搞不好酒勁一上來,兩眼一花,口中胡呱,脫口就叫"我的哥啊"!

真不是笑話!讀書芽父親年輕也愛喝一口,自從有老公相陪,倆常相邀喝一喝,敘敘舊。喝到激動,老父攀住老公肩,勝似親兄弟,就差喊"哥"!

有點亂套啊!




為什麼又說"不敢苟同"呢?

我們可以想想職場上,上下等級表現特別明顯,給人一種森嚴與壓迫感!但是一回到家,人就放鬆了,就回到舒適的狀態。

在外打拼,本就夠累,回到家中,父子親友之間,如果還講究等級森嚴、上下尊卑,那八成會把人憋壞!

讀書芽認為,禮法適度就好。嚴苛到"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就如同完全不講究,過猶不及。

實際上,新生代的父子、叔侄、夫妻這些關係,大都具備了新時代的平等意義。他們可以象兄弟一樣同業共事,也可以如朋友一樣比肩前行。心理距離上,更親密!


讀書芽聊情感


現在對於農民朋友來說,一年開支最大的應該算是各種人情往來了。而馬上要開學了,相信不少農民朋友也參加了一些升學宴。農村裡辦酒席不比城裡,是有很多的規矩的,像升學宴、結婚、生日、喬遷等酒席,一般都對酒席上人員座次的安排是有講究的。在有些地方就流傳著“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的說法,您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這是一句介紹酒席規矩的俗語,其前半句的意思是說如果父子同去參加酒席了,或者是家裡宴請賓客了,那是不能同坐一桌的。而後半句則是說侄兒子不能和叔叔、伯父們坐在一起對飲。那為什麼這樣說呢?農夫是這裡理解的,大家聽一聽有沒有道理。

父子不同桌

在農夫的家鄉這邊,現在還有著這樣的規矩。如果誰家裡辦酒席了,那對座次是非常講究的。比如首席是誰來坐,一般都會在酒席之前就有人在一張紙上面寫好的,然後就會依照上面的安排依次入座。不過,有些比較講究的老人,還是會推三推四的,認為自己沒有那個資格坐,而應該讓其他的更有“輩分”的人坐。相信在農村裡吃酒席的人都或多或少遇到過。所以,在這樣的酒席上是很難看到父子同桌的,如果這樣做那就亂了輩分。而且還有一點,那就是輩分都差不多的坐一桌,這樣喝酒、聊天才有共同的話題。所以,古人這樣的規矩還是很有一定道理的。

叔侄不對飲

至於為什麼“叔侄不對飲”那也是有道理的。老話說“孃親舅大,爺親有叔” ,其意思是說,除了父母,在母親那邊舅舅是最大的,而在父親這邊最親的人是叔伯。由此也看得出,舅舅和叔叔的輩分是十分重要性,我們要對其尊重。而喝酒的時候,人就會說一些護花,這樣就會出現“喝酒前是叔侄,喝酒後是哥們”,很顯然這樣就會亂了輩分。何況還有一點,那就是和比自己輩分大的人在一起喝酒,大家都有點拘謹,都怕酒後失言、失態等等,這樣喝酒也一般喝不痛快。不過現在時代不一樣了,規矩也沒那麼多了,很多叔侄關係好的,一起喝酒也是常有的事情。



浪漫常伴


我國有很多地方,特別是農村,幾乎都有“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的說法,這句話的意思是家族中有什麼重大的事情,比如家族大聚會,結婚酒桌上,父親和兒子不能坐一個桌,叔叔跟侄子不能對酒喝。

五千年來,我們國家向來是重視禮法的國度,或者說是重視規矩的國度,俗話說君為臣綱、夫為婦綱、父為子綱,從父為子綱這裡就能體現出,父親在兒子的面前具有絕對的權威的,我國是個極度重視輩分的國度。

之所以說“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就是因為不是同輩人不能相提並論,如果讓父親和兒子同桌,叔叔和侄子對著吹,那麼到底是父親、叔叔的地位低了呢,還是兒子、侄子的地位高了呢?輩分不能亂。

就比如現在婚宴上的酒席,基本上都是朋友一塊坐,長輩一塊坐,晚輩一塊坐,有時候哪怕是一桌坐不滿,也不會讓小輩坐到長輩的桌上的(指的是已經成年的人,小孩除外)。

因為吃飯的時候說話喝酒,如果桌子上有不同輩的人,那麼很多話就不好說。比如一個桌子如果都是晚輩,結果坐了一個長輩過來,那麼如果晚輩喝了點酒,言語上有些不當,頂撞了長輩怎麼辦?

再比如說如果一個桌子都是長輩,突然進來個晚輩,這個晚輩估計吃個飯啥也不能說了,因為不是一輩人不知道該說啥,比如本來是一句正常的玩笑話,如果讓晚輩說出來,可能就會有失妥當。

還有一點是很多人對於輩分看的很重,如果吃飯喝酒的時候,把兩輩人安排在一個桌子上,那麼這些輩分比較高的人,可能會感到非常的生氣,認為是看不起他們,把他們與小輩相提並論。

其實我國古代規矩太多了,除了“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這句話之外,《禮記》中還記載:

男女不雜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嫂叔不通問,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於捆,內言不出於捆。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

由此可見,我國的等級制度自古以來就非常的森嚴,而且已經形成了一種道德,假如不遵守這些規矩,那就是失德、目無尊長,不知道這種道德,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