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小時候的年是什麼樣子?

一筆一畫一青年


小時候過年的時候街上總是熱熱鬧鬧的,親戚們都來串門,坐在一起聊聊天,小孩子們就放煙花,玩遊戲,收紅包。


林嗷嗚


我是南方人,小時候一年最期待的有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過年;第二件事就是下雪,覺得只有下雪的年,才有過年的味道

這裡先給大家分享一下小時候過年我們老家會準備的幾樣食材吧

一、臨近過年之前,媽媽都會用自己家種的豆子磨豆腐,做白豆腐,做豆腐乳,在豆腐成型之前,給我們小孩子喝豆漿

二、2000年之前,我們村裡有家裡養豬的,過年之前挑一個日子,天矇矇亮的時候就燒水宰豬,媽媽也會從他們手裡買幾十斤豬肉回來,撒上鹽,放在火頭上做成燻肉,這樣的肉,可以放上一整年也沒有問題,那味道簡直了!


三、老家還會用糯米做餈粑,如果誰家做餈粑,親戚鄰居都會過來幫忙,男人們就負責出力把熟糯米搗成麵糰,女人們都負責把麵糰做成餈粑的樣子;如果誰家做需要做喜事,就會拿出一些,在餈粑的正中心點一點紅墨水




到了年30的晚上,爸爸媽媽會給壓歲錢,雖然不多,不過也很開心,因為一到開學就可以買辣條吃了;大年初一這一天,媽媽會很早叫我們起床,去給叔叔伯伯拜年,而在一天自己會特意穿上口袋很多的衣服,每去一家拜年,大人們除了給壓歲錢,還會給我們糖吃,臨走的時候還會給我們的口袋裡裝很多的糖,希望我們學習棒棒,身體健康;拜完年,閒下來的時候就跟同齡小夥伴一起數兜裡裝了多少糖!

過年熱鬧的氣氛越來越淡,之前每年必下的雪,也變成了一種可遇不可求的奢望,而我們也從那個大年初一會穿很多有兜的衣服去討糖吃的少年,變成了出門在外上班,回去會給父母長輩買禮物的成年人,去唯一不變的就是一年到頭一家人回家團聚的那刻心!

每個地方的風俗都不同,歡迎大家在下面分享————過年那些有意思的事


氣死周瑜


父母都是農民,孩子又多,我那大姐比我大二十多歲,鄰近過年了,我大姐對姐父說:“我們早一點去我父母家拜年,那裡大大小小弟弟妹妹,菜廚裡的雞了,鴨了,肉了,他們看得見吃不著,一個個都想吃,我們早點去拜年,拜完以後他們就可以吃了”。

父親過年的時候,在家準備柴火,我們最愛吃的是麻餈,方方正正的麻餈在火紅的鍋裡烤成黃色,看到麻餈在鍋裡漸漸變大,起泡泡,那糯米香,一陣陣泛著熱氣,母親把麻餈上撒上紅糖,吩咐我們不要燙著,用手pai開,裡面冒出一股熱氣,甜甜的,糯糯的,香香的,這是小時候的最愛吃的。

過年了,一大桌人,我同外甥,侄兒,年紀相仿,外甥,侄兒搶了位置,那時,我父親就會叫外甥站起來,位置讓給我坐,嘴裡說:給舅舅坐,你起來,我聽到暗暗竊喜,我的輩份比他們都大。

一般開飯的時候,我母親不上桌,在廚房裡張羅,忙上忙下。

一大家人在過年的時候才吃葷菜,雖然豬欄裡養著大肥豬,看到豬卻難得吃上豬肉,那年代真苦,冬天還穿單褲,過年了會添一些新衣服,別說多高興。

這就是我們小時候的過年,說起來寒酸,但其樂融融,歡天喜地。


淡竹841


我小時候過年那是兩個字 熱鬧,就從年三十開始從早到晚村裡鞭炮聲響個不停,早上出去和幾個玩伴放鞭炮,玩到中午肚子餓了回家吃飯,天氣正熱的時候媽媽把我的頭洗的乾乾淨淨,怕出去又弄髒不讓我出去玩了,只好在家待著,我爸爸開始準備煮肉,媽媽包餃子蒸包子,全部準備好了也到下午五六點了,爸媽讓我去爺爺奶奶家叫家人,來過年三十,我那是一個高興,終於要過年了,把家人全都叫齊開始吃餃子包子了,大人小孩一大堆,熱鬧了,有說有笑,一直到晚上十二點多,才休息。

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了,高興的睡不著覺,怎麼辦?又開始想,明天穿新衣服的事,明天去哪玩好,想著想著睡著了,第二天,媽媽取出我的新衣服,穿的整整齊齊,吃過早飯就到爺爺奶奶家拜年了,全家人穿的新新的,到爺爺奶奶家,又和玩伴們翻天,房子裡坐滿了大人,我們就到外面玩,過會爺爺就叫我們小孩們過去領壓歲錢,然後所有的小孩給爺爺奶奶磕頭拜年,爺爺奶奶就給大家發壓歲錢,雖然不是很多,但大家都很開心,爺爺奶奶家拜完年就到叔叔阿姨家拜年了,從大到小每個家人家拜年,一天下來也領了不少壓歲錢,吃的肚子感覺鼓鼓的,到晚上開始到其他家人家熱鬧去了,吃菜吃肉,喝飲料,跳跳舞熱鬧極了。

從年三十一直到初八,我們有八九家子家人,一家一晚上,天天晚上熱鬧,這是一年中最難忘的時刻。


6月拍影


我的小時候,那是80年代,過年最大的興趣就是穿新衣,放鞭炮,吃大肉。

一、穿新衣。

自然不用說,畢竟那個年代平常是穿不上嶄新的衣服的。只有過年,可以買一件新衣服,所以一到臘月,就盼望這新衣服的到來了。媽媽帶著,集市上逛,先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家一家看,然後就是談價錢了。畢竟那個時候不像現在有錢,一件衣服要講價錢很久的。最後媽媽忍心買下,然後回到家裡,再試試,就要放到衣櫃了。因為還沒有過年,不能穿的,怕穿髒了。只有等到當年初一,才可以正式的穿上,那叫一個幸福。

二、放鞭炮。

一過臘月,一放寒假,噼裡啪啦,每天就要開始放鞭炮了。先是買一大盤鞭炮,然後扯開,拿出一些 一個一個的放,剩餘的還要留著,大年初一下餃子放。想想小時候的樂趣,真的好多好多,隨便一個東西都可以高興半天。哪像現在,大城市都要禁止放鞭炮了,現在的小孩也自然少了很多興趣,也遺忘了很多中華的傳統文化。

三、吃大魚大肉。

畢竟小時候的生活條件不好,平時也就是家常便飯,很小像現在每天都可以吃大魚大肉。小時候,也只有過年,才能吃上大肉。記得小時候,偶爾吃飯會咬到嘴唇,大人就會說,是不是想吃肉了,那就是饞的。哈哈


小魚在越南


我小的時候過年,有幾件事情是永不忘懷的!

1,穿新衣。天天盼望新年到來,從放寒假開始就期待,望眼欲穿,到了臘月,父母就帶著我們姐弟三個,走路五十分鐘到達縣城,購買新衣。新衣買來恨不得馬上穿上,但是母親還要檢查紐扣是否掉落、袖子和褲腳長短等。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到也是幸福的。

2,殺年豬。一年到頭,殺年豬最開心了,幾個青壯年抓住一頭肥豬,十多分鐘後殺死,開膛破肚的時候,裡面的槽血是最引誘人的了,大人們抓起來就往嘴裡塞,看著流口水,也跟大人要一點,吃完滿嘴的鮮血。

3,守紅包。小時候除夕夜看著滿桌子的菜,狼吞虎嚥下去兩碗飯,就到隔壁家詢問發紅包沒有?有人已經拿到自己沒有就難過,直到父親將幾張從銀行兌換的新票子遞過來,才滿心歡喜地出去炫耀了。

4,走親戚。從大年初一開始,就就行走親戚了,什麼七大姑八大姨的,至少七八家。那時物資匱乏,就是揹著麵條、麵粉、大米就出門。媽媽家裡的親戚在三千米左右海拔的高山上,走路大約三個小時到達。一路上山峰雄奇俊秀,冰凌映襯整個蒼茫大地。去了外婆家都是玩雪,忘記了憂愁和煩惱,山谷裡迴盪的是銀鈴般爽朗的笑聲!

其他令人難忘的事情太多了,這幾件記憶比較深刻!


張長國聊旅遊


首先是熱鬧。小時候過年印象最深的就是熱鬧。我小時候,恰好是農村初中畢業生外出打工開始流行的時候。每到過年,這些打工子弟就回家來,穿著最流行的西裝,兜裡裝著錢,三五成群,聚在小鎮上,抽著好煙,買很多的當時最烈的鞭炮,開始做各種各樣的惡作劇。他們最喜歡把鞭炮往人群堆裡扔,尤其是女人多的地方。鞭炮爆炸的聲音伴著女人的尖叫聲,最容易激發青春的荷爾蒙。然後是叫好聲,鬨笑聲。當然,也常常聽說誰和誰又打架了。我是孩子,喜歡看這樣的熱鬧,自然也是羨慕最流行的西裝和兜裡的錢,鞭炮聲、尖叫聲、叫好聲、鬨笑聲也很吸引我。現在看來,那是頂頂無聊的事兒了,不過在90年代,那時過年這是最難忘的了。

其次是看電影。八九十年代的農村,電視是很稀罕的玩意兒,過年看春晚已經是快2000年的事兒了。小時候過年,吃過年夜飯,有幾次去鎮裡的電影院裡看電影。電影已經忘記了,但是夜裡的下大雪,大人帶著小孩子在滿是泥濘的雪地裡回家的畫面特別難忘的。2000年以後,家裡開始有電視了,於是一家人圍著電視看春晚成為固定的節目。最喜歡趙本山的小品,可惜他出場時總是12:00,正好是家家戶戶放鞭炮和煙花的時間。於是把音量調到最大,也聽不清檯詞。等鞭炮聲停了,小品也結束了。只好看第二天的重播了。

小時候過年,還有一點印象最深,那就是過年很有儀式感。吃並不見得很豐盛,但是該有的如雞、鴨、魚、肉等。年糕一定是要有的,而且是炒成甜的,大家都要吃。吃完以後,碗進而一定要剩下點飯和肉,寓意來年有餘。吃過年夜飯,開始炒花生、瓜子,然後大家可以把這些乾果塞滿口袋去串門了。穿也是講究的,家裡經濟再緊張,新衣服是不可缺少的。記得我小時候,有一年的新衣服是一件花棉襖,男孩子穿上花棉襖,雖然有點彆扭,但還是很快樂。尤其是新衣服不能早上穿,必須吃過年夜飯,再洗了臉,才能穿。我小時候,很少有守夜的,12點一過,鞭炮一放,就開始睡覺。曾經嘗試過,換來的是第二天的迷糊。其實大年初一才是最熱鬧的。出行也特別有意思。到了大年初三,必定要去外婆家拜年。然而,坐車是個大難題。父親是位拖拉機駕駛員。他就把拖拉機改裝成一個有車蓋的車子。這時,他就成了大家英雄。凡是同路的鄰居,必定早早地來預定位置,放上一條小板凳。到了約好的日子,大家就興到采烈地上路了。外甥到外婆家玩,那是最受寵的。舅舅老是說,今天你們外甥王,你們最大。於是,好吃的都擺上來了。自然也要玩,大家結伴一起放鞭炮:炸牛糞、炸魚、炸泥巴……鞭炮實現了孩子們的英雄夢。走的時候,還有壓歲錢拿,大人包的也不過是一毛二毛。但那時口袋裡有了三五毛錢,我們就恍如成了富翁,走路也飄起來。

拜年結束時,已經到了大年七八光景了。這時,打工的青年也開始陸續離家了,大人也漸漸忙起來。記得小時候開學的日期太約是正月十二三的樣子。於是,春節味道就開始淡了。至於元宵,小時候並沒有過元宵的印象,許是忘了。

這就是我小時候的年。


飛哥的小故事


看了這問題,一下回想到了小時候。我家鄉的年應該劃分為年前、年中、年後吧,首先年前基本都是準備年貨,我記得最多的是年前二週,每家都會自己做些年貨,比如餅、油角等,很多都是油炸的,我家三兄弟,基本天天被叫去鄰居家幫忙,然後鄰居也會來我家幫忙,我記得當時是多少開心和無憂的;

而正式過年就從年三十那天開始了,我家鄉過年主食是以鵝肉為主,每家過年都會提前30天左右把鵝放到籠子裡養,稱為年鵝,肉比較香。那麼年三十就會先殺2只,拿一隻來拜神,晚上再吃一隻,剩下的就會做成醬油鵝,因為小時候農村基本都沒有冰箱,所以用醬油來醃起來,存放的較久,鵝肉通過醃製後也非常香。還有年三十這天,全家人都會衝香苗(學名不知叫什麼)水,小朋友3點開始就會洗澡了,然後穿上新衣服出去玩。對聯也是這天貼的。

初一當天基本在家玩了,村裡的人組織打打牌,小朋友就放下煙花,也會串門領紅包,這是小朋友最開心的事。初二開始就是回孃家拜訪親戚了,一直到初六都會在拜訪親戚的過程中。

初七開始又迴歸家裡,看看電視,吃吃東西、打打牌,年就差不多過了。我們家鄉元宵不太熱鬧,看地方。

小時候的年大概就這樣了,說了一大堆,但基本都這樣,現在長大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家鄉也變化了,再也沒有像小時候那樣過年了,但很多習俗還是保留的。


小小皮匠


我是農村孩子,小時候過年印象深刻,不過當時由於條件限制,沒有照相機,因此也未能留下影像資料。現在我每次過年都在尋找小時候的味道,並且用相機記錄了那一瞬間。我經常擔心等我老了,這種對過年的眷戀得不得繼承,因此我會刻意的帶著我兒子,與我一起體驗我小時候的經歷,幸運的是我兒子對此很喜歡。

1、小時候喜歡看放二踢腳,還有點害怕,如今我家兒子跟我小時候一樣,喜歡看,也有點害怕。放二踢腳的任務只能交給我了。

2、還有就是除夕夜看村裡的煙火,自己家放的由於距離太近,看的不夠完整,而看別人家放的煙火能夠飽覽煙火升空到綻放的全過程。除夕夜,我帶著兒子穿上厚厚的大衣,站在院子裡,兒子喊:“爸爸你看那邊,藍色的火球好漂亮!”

3、大年初一登高求好運,其實就是登上老家的東山或者西山,看一看沉浸在節日中的山村,聽一聽喜鵲叫,籌劃一下新的一年的打算。


世外驚雷


小時候的過年彷彿“時空穿越”一般,神奇的經歷了“十里洋場”的上海&“六朝古都”的南京以及“京東商城”劉強東的家鄉宿遷的三地“過年”,而所有發生的這一切都是歷歷在目,沒齒難忘。

兒時父母從上海工作調動到南京,風帆每年過年前首先盼望的是“坐火車”(那個心情和現在孩童去迪士尼差不多)。
南京和上海之間每天有8趟火車往返,加上北京和上海之間每天6趟火車往返共有14趟列車。南京至上海這個路段,當時最快的是91次寧滬快客列車,上午7點03分發車,下午13點07分到達上海,沿途停靠12站,歷時6小時04分。而最慢的303次寧滬普客列車,下午14點45分發車,要到晚上23點45分才能到達上海,沿途停靠33站,歷時整整9個小時。

南京到上海91/92次列車是每年回滬過年的必乘列車,當時票價6.50元,列車上面有小人書可以借用,其中一個細節記憶猶新,是一個不認識的清華大學的哥哥一直為我不停的去借小人書。(那時候人與人的關係是淳樸與親密無間的,沒有嚴重的“環境汙染”沒有有毒有害的“黑心食品”,化肥、農藥在農民那裡是“奢侈品”,養雞是沒有激素和抗生素的。)

那個年代物質非常匱乏,過年和平時幾乎沒有什麼兩樣,所有東西是憑票供應的。



回到了上海,又可以吃到全國獨一無二的“鹹豆漿”,淡豆漿和甜豆漿是不要糧票的,而鹹豆漿是另外要加“兩錢”糧票,也就是0.2兩/10g,你知道為什麼鹹豆漿要加糧票嗎?

那個年代全中國人民都認為上海人“小氣”,糧票是分為0.1兩,豈不知上海是經歷了資本主義的“薰陶”,早早進入了工業社會的“精細化管理”,所以當時上海的輕工業產品是被全國認可並作為家庭擁有一到兩樣為傲。(永久、鳳凰牌自行車;上海、鑽石、春蕾牌手錶;飛人、蜜蜂牌縫紉機,購買還都要工業券)
有軌電車也是難以忘懷的,過年回上海期間會拿大人給的一分兩分硬幣,放在軌道上讓列車開過去,然後拿這個去當裁紙刀。

拿著外婆給的零花錢,買了三分錢一包的“老鼠屎”(鹹金桔),比米粒大一點的顆粒,放在嘴裡允吸著那個味道。(那個美味蓋過舌尖上的美食)

過年期間還有一個“節目”是站在弄堂裡,“里弄工廠”(在外地俗稱街道工廠)的門外,看著工廠裡的叔叔阿姨們用手工在製作著赫赫有名的“大白兔奶糖”,貪婪的用鼻子聞的那個香味,那個美比現在吃的美食還要美。
童鞋們可能會感覺到非常奇怪,名牌產品怎麼會在“弄堂”裡生產,上海在改革開放之前只有浦西有限的地產資源,有許多全國聞名的名牌產品,大多數同一家公司生產都是分佈在各個不同的街巷裡,完成不同的工作最後再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組裝合成。(計劃經濟的年代,一切都是要按票供應,風帆後來到了農村,上學用的練習本買不到,專程到了上海找到一起在弄堂裡天天講故事玩耍的“發小”,在上海第一百貨公司“開後門”買了60本練習本,此乃是後話)彈指一揮間,現在中國已經進入到了“無人工廠”的時代,一次非常大的飛躍。

一聲令下,抓革命促生產,“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於是乎沒有了春節的三天假期,只能留在南京過春節了。
南京過節,讓人難以忘懷的是“十樣菜”




南京的炒‘什錦菜’,又叫‘十樣菜’,裡面有薺菜、菠菜、胡蘿蔔、蘑菇、木耳、香菇、黃花菜、豆腐果、麵筋、醃菜、花生果、蓮藕、茨菇、筍尖、山藥、芹菜、黃豆芽、豆皮、香乾之類。(當然,這個菜譜是現在的菜譜,那個時候比這個簡單得多)

“鬥雞”、“打梭”、“滾鐵環”、“打畫片”、“光明捉強盜”、“老鷹鬥小雞”……,是小時候南京的孩子們的過年玩耍的標配。(風帆很少參與,只和兩個發小抓緊寶貴的時間一起做航模,“航空模型”對人的智力以及對動手能力的開發是現在的一般性玩具不可同日而語!當時“航模器件”全國只有上海有賣,在南京西路有一家店在賣,不像現在連超市都有賣,孩童無人機以及各種各樣的玩具,那個年代還沒有北京的中關村和南京的珠江路“電子一條街”,而在上海南京東路,則已經有了一家,華東地區電子器件採購配套公司,裡邊各種各樣的稀奇古怪的電子元器件,是風帆流離往返的地方,風帆的“腦洞大開”無數的發明創新,現在看來可能與這個分不開。)


又是一聲令下,“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裡吃閒飯;到農村去,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收貧下中農再教育”
。那正巧是一個過年前的冬天,來到了江蘇蘇北農村宿遷,而那時劉強東才剛剛三歲零一個月。
恰逢生產隊殺驢


,那一頭驢受傷後腿瘸了,生產隊正好把驢殺了,每家每戶分驢肉。家家戶戶歡欣鼓舞,孩子們在生產隊的廣場上跑前跑後歡騰雀躍。(要知道這個生產隊當時一個壯勞力,每天的工錢是0.08元,青黃不接的時候是全天一日兩頓,吃的是山芋葉子和榆樹葉和玉米混合的稀飯果腹,有時候做一塊玉米餅是要供給家裡的壯勞力吃。)所以當分驢肉的時候大家開心的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2006年風帆非常懷念和惦記曾經照顧過風帆全家和生活過的第二故鄉,特地帶著媽媽,夫人回到故地。,老隊長已經半身不遂,風帆當時略表心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