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檔案鉤沉」中山歷史上的慈善機構,從清代的育嬰堂說起

疫情無情人有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山社會各界人士紛紛通過慈善機構為疫情嚴重地區捐贈物資。作為博愛之城,中山的博愛精神和慈善傳統源遠流長,館藏檔案和志書的記載提供了更為詳實的史料參考,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山歷史上的慈善機構,以及他們為這篇熱土的慈善事業做出的點滴努力。

香山縣有記載的最早的官辦慈善機構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知縣朱彥達在縣北後崗所建的養濟院(明嘉靖版《香山縣誌》記載)。清代以後,在一些樂善好施的鄉人和海外僑胞的倡導和組織下,中山逐漸出現了以民間勸募和華僑捐助為主要經濟來源的慈善機構,多稱為善會或醫局。1923年編纂的《香山縣誌續編》載錄了清咸豐和光緒年間的此類機構20間;中山市檔案館館藏檔案《民國元年至二十五年中山縣各公立私立慈善機關概況》載錄了當時中山縣39間慈善機構的概況,這些機構遍佈縣城石岐及各鄉,它們兼具醫療和慈善性質,除了施醫贈藥或保產育嬰,還兼辦各類救濟善事,如贈種洋痘、施茶施粥、冬季贈衣、施棺善終等等。

「檔案鉤沉」中山歷史上的慈善機構,從清代的育嬰堂說起

1936年,民國元年至二十五年中山縣各公立私立慈善機關概況(局部)(中山市檔案館藏)

術業有專攻,雖兼具了多樣的救濟事務,但這些慈善機構大多有主攻的救濟方向。中山市檔案館館藏有民國時期部分慈善機構的檔案,通過相關記載,我們得以瞭解當時中山慈善救濟事業的概況。今天,小編就從清代已有的育嬰堂說起。

相比其它類型的慈善機構,毫無疑問,舊時負責保產育嬰的慈善機構更具有專一的特點,為規避社會習俗所認知的不適宜的接觸,它們很少再涉及其它慈善事務。當時中山規模最大的這類慈善機構是創立於清代的“育嬰堂(保育善會)”,也是如今我們所熟知的中山市博愛醫院(中山市婦幼保健院)的前身。

「檔案鉤沉」中山歷史上的慈善機構,從清代的育嬰堂說起

位於石岐湖濱路的中山市婦幼保健院鳥瞰,攝於20世紀80年代(中山市檔案館藏)

據清同治版的《香山縣誌》記載,其實育嬰堂早在清代乾隆年間就有了,當時設在縣城西門外的原社稷壇內,由署縣王之正建於1744年,因年久失修,後來傾圮了;1819年,知縣吳文照重建了育嬰堂,《中山市志》(1997年版)記載的育嬰堂所建年份是1822年,筆者猜測,大概一個是始建年份,一個是建成年份吧。

又據《香山縣誌續編》記載,1909年,育嬰堂被改建為“保育會所”;1912年與“保育善會”合辦,負責保產、育嬰兩項事務。保育善會創辦於1907年冬,“邑人憫產法之不良,創立斯會,聘女醫生二人,以西法接生”,創立之初位於石岐懷德里。改建時,仰賴澳洲、南洋等地華僑的贊助,籌得善款27500多銀元,因此原有的育嬰堂舊建築得以換新。合辦之後,名稱統一用更為“洋氣”的“保育善會”。當然,隨之改變的還有保產育嬰的方法,傳統接生方式被更為科學的西法所取代。

「檔案鉤沉」中山歷史上的慈善機構,從清代的育嬰堂說起

1909年元月,香山育嬰堂保育善會賣物籌款幹事員紀念(中山市檔案館藏)

與民國時期的各類機構管理方式一樣,為了更好地處理會內的各類事務和名下產業,保育善會成立了管理委員會(整理委員會)。抗日戰爭時期,中山一度淪陷,當時的保育善會也停止了運作。光復後的1946年,中山縣政府成立了“中山保育善會整理委員會”(以下簡稱“整委會”),負責保育善會的戰後重建工作。可想而知,百廢待興的境況下,恢復如初是一段漫長艱難的過程。歷經三年多,在1949年6月,保育善會的各項事務終於已趨完備,於是,整委會委員向縣府提出了工作移交的請示:“嗣後應如何推進發展會務,自應退讓賢能,以求慈善事業臻於完善。”請示得到了縣府的批准,“管理委員會”取代了“整理委員會”,委員重新選定,各類印章更換,組織章程和辦事細則等亦重新擬定。

「檔案鉤沉」中山歷史上的慈善機構,從清代的育嬰堂說起

1949年6月8日,中山保育善會整理委員會呈中山縣政府關於該會換屆接替人選和推進工作如何安排的函(中山市檔

中山市檔案館保留了此次工作移交的相關檔案,如整委會呈報縣府關於整理期間的經過情形和接替人員如何產生等事務的來往函件;整委會呈給縣府留備的各事項移交清冊等,這些對於瞭解當時保育善會的狀況提供了可貴的參考。

作為民國時期中山較大規模的西式醫療慈善機構,保育善會的規模應該不小,現有的佐證資料,記錄的都是抗戰後重建完成時的模樣。一是整委會完成重建工作的報告中提及的部分:“將會內地方,如留產室,則擴充房舍,多容產婦;改建育嬰室,以歸復收嬰;其餘各部分廳堂,亦大加修葺,從而新之。增購傢俱及儀器,以資應用”;二是整委會移交的“傢俬器具被袱藥物清冊”,裡面羅列了各廳房的用具,提到的有禮堂、會客廳、辦公廳、庶務室、助產房(分李助產房、龐助產房、鄭助產房3個,大概是以使用各房的助產士的姓氏命名區分)、嬰兒室(裡面放有小嬰兒床24張)、廊房、留產房(分甲、乙、丙等)、診療室、藥房、黃醫生房、麥護士房、鄭幹事房、工人房、車伕房、廚房、樓上大廳等。可見,重建後的保育善會已初具規模。

「檔案鉤沉」中山歷史上的慈善機構,從清代的育嬰堂說起

「檔案鉤沉」中山歷史上的慈善機構,從清代的育嬰堂說起

1949年7月25日,《中山保育善會整理委員會移交傢俬器具被袱藥物清冊》(局部)(中山市檔案館藏)

從新擬定的《中山保育善會管理委員會辦事細則》,我們多少可以瞭解保育善會的大概醫務工作,主要分為接生、育嬰和贈醫。醫務人員由醫生、助產士、護士組成。醫生是唯一有診治和配藥權限的人,負責指導醫務工作;助產士在醫生指導下負責接生、為孕婦檢查身體等工作,有時候還會被外派去往孕婦家中接生;護士的工作則是協助醫生。接生收費有明確規定,一律只收藥費2元,外出的則加收5毫往返車費,其它費用一律免除。留產房甲等每天2元,乙等每天1元,丙等專為貧苦民眾而設,房租藥費一概免收。保育善會還有收留棄嬰的義務,也為有需要的人提供無償領養棄嬰的服務。保育善會為貧苦民眾提供贈醫贈藥服務,也免費提供孕婦身體檢查。每年的春節,保育善會為民眾贈種洋痘,必要的時候也會贈注射防疫疫苗。從館藏檔案,一份1948年5月中山縣立師範學校與保育善會的來往函件瞭解到,當時學校函請保育善會派員到校為學生贈注防疫針,保育善會覆函道:“此間敝會兼及接生,未暇分身,請於每日下午一二時,轉知各生到會施注,較為妥善。共注射人若干並請開列姓名、年籍送來,以便存記”。這些都體現了保育善會的慈善性質。

「檔案鉤沉」中山歷史上的慈善機構,從清代的育嬰堂說起

1949年7月25日,《中山保育善會管理委員會辦事細則》(中山市檔案館藏)

「檔案鉤沉」中山歷史上的慈善機構,從清代的育嬰堂說起

1948年5月28日,保育善會給中山縣立師範學校的覆函(中山市檔案館藏)

保育善會這類慈善機構,無法完全通過業務盈利運轉,它們都有賴以支撐的產業,以及地方政府的撥款、華僑等各方捐助、會員會費等收入。吳文照重建育嬰堂時,育嬰堂名下已有產業,“育嬰堂經費芙蓉沙田五頃”(清同治版《香山縣誌》)。1919年,育嬰堂與保育善會合辦重建時,籌得的捐款在用於建設後,尚有盈餘,於是在石岐街市購置了一間鋪面,又將餘錢存入銀行,鋪面出租和銀行利息所得的收益也成為經費來源。《香山縣誌續編》作了大致概括:“育嬰堂本部產業內年撥銀八百兩;由崇義祠年撥銀三百兩;由附城公所年撥銀三百兩;捐款盈餘利息暨鋪租約三百兩;其他會員入會費年約八百元”。

另外,在1949年的報告中,整委會也提到了抗戰後保育善會的資產整理回收情況:“會產之被奸宄盤踞,善款之連年無著……。故首將原有田產鋪業逐一查明,如欠租者嚴追,霸耕者取銷其批約,收回業權,佈告投耕招租,以裕善款。”同時,整委會移交的“管有田產契證等項清冊”將當時的資產作了羅列,大概彙總如下:芙蓉沙稅田約460畝(這部分的稅收好像是與豐山學校共有,不知按幾成分);其它處稅田溼地約180畝;孫文西路大隆號肉店1間(應該就是1919年重建時購置的那間);救國公券國幣2000元;先施人壽保險公司股票2張。如此看來,保育善會名下資產頗為可觀,只是這些產業每年收益多少,未發現有記錄的史料。

「檔案鉤沉」中山歷史上的慈善機構,從清代的育嬰堂說起

「檔案鉤沉」中山歷史上的慈善機構,從清代的育嬰堂說起

1949年7月25日,《中山保育善會整理委員會移交管有田產契證等項清冊》(局部)(中山市檔案館藏)

“邑城慈善事業,斯會成績頗高。”這是《香山縣誌續編》對保育善會的評價,可見當時中山社會對該會的認可。新中國成立後,保育善會擴建為“石岐婦幼保健院”,1984年發展為“中山市婦幼保健院”,1998年於與中山市博愛醫院合併,如今的博愛醫院已發展成為三級甲等醫院。

「檔案鉤沉」中山歷史上的慈善機構,從清代的育嬰堂說起

中山市婦幼保健院,攝於1996年(中山市檔案館藏)

「檔案鉤沉」中山歷史上的慈善機構,從清代的育嬰堂說起

保育善會等保產、育嬰慈善機構,及分佈各鄉的私人接生所,構成了清代民國時期中山的婦幼保健體系,以此為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山的婦幼保健事業緊跟時代發展,穩步前進,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慈善精神,薪火不絕,一同構建了中山這座博愛之城的精神內核。

下期的“檔案鉤沉”,中山檔案方誌將為大家講述中山歷史上的另一家慈善機構愛惠善堂(中山市中醫院前身),敬請留意……


《香山縣誌》(清同治版)

《香山縣誌續編》(民國)

《中山市志》(1997年)

《中山市衛生志》(1995年)


文丨陳琳琳


複審:王 健

終審:高小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