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現在過年感覺越來越沒年味了?

QinG3


如果你平時有捨不得吃的東西,只有過年能吃到,你肯定期盼過年,覺得過年有年味。如果你平時捨不得買新衣服,只有過年才有新衣服穿,你肯定期盼過年,覺得過年有年味。如果你平時與親人分離,只有過年才能團聚,那你肯定期盼過年,覺得過年有年味。

過年沒有年味是件值得開心的事情,因為這說明以前過年才能得到的東西,現在已經變成我們的日常。


胖楠5



吃虧是福64694546072


深有同感!

印象很深,小時候過年,提前很久就開始盼望著,過年那天是不吃米飯的,因為好吃的太多了,管夠吃,現在回想起來都感覺很快樂!



可是隨著年齡不斷加大,現在的我很不喜歡過年,非常不喜歡,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吧:

一,走親戚看長輩,很累。

過年很累,過年不能在家休息更累,每到這個中華民族最重視的節日,長輩總要去看望一下,親戚也要走動走動,想躺在家休息一大天,真是很難,有點身心疲憊的感覺。



二,吃的東西也提不起太大興趣。

小時候喜歡過年根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有好多好吃的,現在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吃的東西基本平時就能吃到,所以沒什麼特別盼望著好吃的了?



三,買東西很不方便。

一到過年,好多店鋪都關門歇業了,人家也需要走親戚,或者回老家,買東西或者找飯店,真的太麻煩了。前幾年有一次大年三十去看望還在外地的爺爺,想定幾個菜,訂不到,然後出去上大街上找飯店,有了不知道幾條街,才找到一個開張的清真飯店,買了幾個菜陪我爺爺過了個年。



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人的需求也會不斷上升,我們也早就過了一頓好吃的大餐就能心滿意足的年紀,我們要考慮的東西越來越多,失去了曾經的單純美好,據說很多人連春晚也不看了,因為現在各種綜藝節目太多了,我還是個比較傳統的人,堅持每年看春晚!年味淡了,壓力大了,小時候的我們總盼著快快長大,長大以後才發現,那個很容易滿足的年紀,再也回不來了!


一孝傾城


文|雲仙子愛寫作

“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已過,年味漸濃。雖然已人到中年,對過年的感覺已經寡淡,但關於兒時的年味,媽媽的味道,在我的記憶深處,揮之不去……

那個年代,過年對孩子們來說是一種期盼,是一種渴望。孩子們都盼望著過年能吃上媽媽做的好吃的,穿上新衣服和新鞋子。

年少時,總記得一家人中,媽媽是最辛苦的。爸爸是村書記,整天忙於村務。那時,我家姊妹多,記憶中,媽媽一年到頭,起早貪黑,勤勞持家,要上工,掙工分,餵豬養雞,做家務,家裡一大攤子事,全落到了媽媽頭上。

記得有一年過年前夕,媽媽起早貪黑地在給我和姐姐趕做新布鞋,讓我倆輪流執掌煤油燈。都到後半夜了,我的雙手都舉疼了,困得眼睛睜不開,直打哈欠,我實在撐不住了,謊稱自己肚子痛,媽媽便讓我先睡了。

當我一覺醒來,看到媽媽仍在昏黃的燈光下,一直堅持縫製到天快亮時,才收工。連續幾天都如此拼命忙活。好在趕在春節前,媽媽做完了所有的手中活兒。大年初一,我和姐姐妹妹如願地穿上了媽媽親手做的新布鞋,在小夥伴兒中驕傲地炫耀了一番呢。

媽媽廚藝好,能做一手漂亮的農家飯。到了臘月二十九,媽媽就開始燉肉、蒸饃、蒸包子、包餃子、貼對聯。

媽媽提前一天發好面,怕天冷發不好,蓋上籠布,醒在熱被窩裡。第二天,面發的噗通噗通的,指頭一按,有馬蜂窩,就算髮好了。

這一整天,媽媽要忙著蒸夠近乎半個月的蛋蛋饃,紅點是必須要打上的。白白的饅頭,火紅色的小圓點,煞是好看。

蒸好的饃饃,放在蒲籃、簸萁裡,或者盛放在長方形的大竹籃裡,用鐵鉤吊在房樑上。

等過幾天,饃冷了,摸一個,咬一口,直掉碎渣渣,好吃極了。那是我的最愛,至今回味,仍感覺勝過如今的麵包之類的吃食。

媽媽排長隊買肥肉,回家煉油炒菜。記憶中,一年四季,只有過年才能吃上肉。平時想,都是奢望。雞蛋、蔬菜都很稀缺,更別提雞鴨魚肉了。只有過年,媽媽才允許我們敞開肚皮,飽餐一頓。

大年三十,媽媽用大鐵鍋燉肉。我守在灶臺前,美其名曰是幫媽媽燒鍋添柴,其實是踅摸著想多吃點肉。

煎、炸、烹、炒,聽著鍋裡滋滋啦啦冒著熱氣,燉肉的香味撲鼻而來,饞得我直流口水,香氣便瀰漫在農家小院……

肉燒熟了,媽媽喊我乳名:‘’小----,快來,媽給我娃弄點好吃的。‘’

媽媽用雕刻著淡藍色花紋的白瓷碗,給我盛一小碗肉和骨頭,讓我坐在我家大門外的小石門墩上盡情地享受一番。我像個小公主一樣,驕傲地吃著,啃著肉骨頭,小口啜吸地喝著肉湯,彷彿那就是人間美味。

我知道,這是媽媽為了獎勵我在家裡聽話,懂事,乖巧,愛幹活兒,勞動好。

我眼巴巴地盼著,香噴噴肉包子蒸熟了。母親掀開鍋蓋,我急不可耐伸手去抓,狼吞虎嚥,等不得涼一下,一口氣連吃了6個肉包子。母親愛憐地‘’訓斥‘’著我,‘’小心燙著,鍋裡還有-----‘’

至今憶起,暖意縈懷,香氣仍留存在我的唇齒間。

隨著社會進步,時代的變遷,生活時尚模式的多元化,40年改革開放為中國發展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不愁吃,不愁穿,平時的吃穿和生活用度與過年已沒有什麼兩樣。因此,人們對過年的渴望和期待也逐漸減弱。

而如今,人們都覺得年味淡了,不濃了,也無可厚非。同時,也說明了這是國富民強,國人生活幸福美滿的一個標誌。

儘管媽媽離開我已兩年多了,多少往事已經模糊。新春佳節的腳步也愈來愈近,但兒時的年味,媽媽的味道,童年的期盼和幸福美好時光,多少歡樂,多少愛,永遠地珍藏在我的記憶深處,難以忘懷。








雲仙子愛寫作


我就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人情味了,現在的人大多都是很現實的人,沒有好處的事他們不願意做,連話也不願意說。

我最大感受,每次回老家看爸媽的時候,我們村的老爺爺,老奶奶會對我說:“雪,看媽來了?我看你又瘦了,要多吃點才有勁。”

至從老爺爺老奶奶去世後變成了:“你在外面幹啥呢!一個月掙多少錢,看你又胖了,要減肥了。”

從此我回村裡都覺得很冷很冷.


雪人成長記


我個人覺得是人們生活比以前好了,追求的多了,以前過年才穿新衣,吃好的,現在有錢天天穿新衣,天天大魚大肉,甚至比過年吃的好,以前通訊不發達,過年才能大家聚一起,現在不見面,也可看朋友圈動態,親切感反而少了


鎮好有你


主要現在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在平時就已經很豐富了,以我自己來說,我是東北農村出來的,小時候過年年味兒真的足,期待穿新衣服、收紅包、放鞭炮、貼春聯、看春晚、太多好玩的事情了,年前就開始挨家挨戶去吃豬肉,小夥伴多,超級熱鬧,那時候也沒有手機,大家在一起跑啊鬧啊玩的不亦樂乎。現在過年不論大人孩子都是抱著手機在玩,平時吃喝穿也不差,不得不說這是時代的進步,國家的進步,但同樣也是去了一些曾經天真的快樂。




愛吃小炒肉的大哥哥


咱們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我說說我的,你想想你的。

想想,以前的感覺是什麼樣的?

以前,早晨早早起來,穿新衣服,心裡美滋滋的,然後放鞭炮,然後走街串巷去給同族的長輩拜年(我家是個大家族,全村人有一半跟我一個姓,都是自家人),磕頭,要紅包。逛一圈回來,天已大亮,媽媽已經做好了餃子,熱氣騰騰地端上來,美吃的咧!

想想,現在的感覺是什麼樣的?

現在,工作了,提前一天,開車回家,帶上老婆,帶上孩子,帶上吃喝,帶上思念,疾馳回家。一年沒見爸媽了,每一次看見年邁的父母,都是鼻子一酸,忙不迭地往家裡搬東西,轉移注意力,又只怕自己帶的東西太少,表達不了我滿滿的思念!

農村,鞭炮還是可以放的好像,都記不清了!餃子,還是媽媽的味道,好吃!拜年,還有,只是長輩逐漸故去,不免讓人有一絲悲傷!大過年的,只能放在心裡,默默地祈禱、祝福!

差異在哪裡?

路,

遠了,

多了思念!

路,

越來越好了,

卻無法企及我的思念,

那麼深沉,

那麼急迫!

為什麼會這樣?

社會在發展,

兒女在成長,

父母在牽掛,

雖相隔萬水千山,

仍然阻擋不住那濃濃的思念和鄉愁!

(圖片來自於夸克瀏覽器,感謝!)


名家故事匯


春節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內心深處總是有那麼大的期待。期待爸爸買的羊骨頭和羊雜,熬一鍋羊湯,放上羊雜和香菜,美美的喝上一碗。期待媽媽提前準備好的新衣服、新鞋子,蒸包子、炸丸子。小時候的我無拘無束,快樂的期待每一天的到來。

現在,為人母,也更懂得父母這麼多年的不易。春節前,年貨要準備,給父母的、孩子需要的,還要計算著錢不要花超。年後,給孩子的壓歲錢,給多少合適,走親戚串門。太多的事需要考慮,慢慢也就不再期待。

也許,等到老了,又會很期待春節,期待孩孫的回家,期待春節的團圓。

每個年齡都有每個年齡的期待吧。


小屁孩X


記得以前小的時候,盼著過年,因為過年學校可以放假,有好吃的,還有新衣服穿,過年了,可以放鞭炮,戴紅花,來了親朋好友,可熱鬧了,現在生活好了,平時都和過年一樣,親朋好友說聚,打個電話,就能聚在一起,為啥現在過年,沒以前的感覺了呢,就是以前對過年的期盼,變成了現在的日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