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小年到,這些習俗,還記得嗎,進來找下兒時的回憶吧,不忘初心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給大家講講小年的習俗! 

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小年到,這些習俗,還記得嗎,進來找下兒時的回憶吧,不忘初心

祭灶

古人祭灶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國封建社會里,諸教並存,神靈之數高達萬千之多,民間習慣一概敬之。可能是為了簡化統一,易記易行的緣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稟報一次的說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並且把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這一天,也就成了傳統的祭灶節日。

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晉北地區習慣用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現在統稱麻糖。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顧了吃,顧不了說話,上天后嘴被餳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還要擺上幾顆雞蛋,是給狐狸、黃鼠狼之類的零食。據說它們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點一下。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臺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程完了以後,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說法,祭灶往往是男人們的事情。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小年到,這些習俗,還記得嗎,進來找下兒時的回憶吧,不忘初心

剪窗花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小年到,這些習俗,還記得嗎,進來找下兒時的回憶吧,不忘初心

  寫春聯

小年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小年習俗之貼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


小年到,這些習俗,還記得嗎,進來找下兒時的回憶吧,不忘初心

吃灶糖

相傳灶神每年小年的時候,都會去上天庭一趟,向玉帝告狀,人們這個時候就給灶神吃這種糖,粘上灶神的嘴,不讓他說壞話。久而久之,就養成一個習俗。現在每到小年的時候人們還總是在鍋灶上放一根祭灶糖,讓灶神吃。

祭灶糖的做法

材料:黃米穀子,蜂蜜(其實老一輩的做法沒什麼配料)

做法:

  1. 把幾斤黃米穀子泡透了,注意保溫保溼,遮光放好了,讓它發芽;
  2. 四五天後,穀子長出了半寸長的白芽;把發芽的穀子連水磨碎了,這些連汁帶水的碎穀子,就是製作灶糖的“酶”。
  3. 把二十幾斤小黃米煮成飯,晾一會兒,等不太燙手後,放入製作了的那種酶,拌和均勻了放起來,經過一段類似“發酵”的時間,黃米飯裡的澱粉便轉化為飴糖,即灶糖了;
  4. 把稀稀的糖取出,在熱鍋裡煎熬成半乾漿糊狀,取出後,晾一會兒不燙手了,就把它搓成條狀;
  5. 把半乾的灶糖放到屋外凍一夜,因為天氣嚴寒,灶糖就凝固了,咬起來嘎巴脆。
小年到,這些習俗,還記得嗎,進來找下兒時的回憶吧,不忘初心

小桔給大家總結出來普遍都會做的一些習俗,你們家鄉那邊還有什麼樣特別的習俗,來和小桔分享下,一起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樂趣!

最後桔杏醫生全體人員祝大家小年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