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楚庄王中原问鼎时期,有没有能力灭周?

醉枕星河cjy


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身上有两个著名的典故:一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另一个就是“问鼎中原”。

楚庄王即位之初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楚国国君,表面上装作出一幅花天酒地、纵情好色的样子,在楚国国内危机四伏、争权夺利的战争中故意装傻、明哲保身,然后在暗地里却暗暗观察及注视着一切。

楚庄王的种种行为表明他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人,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楚国能在楚庄王的带领下击败强大的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说明楚庄王确实是个有能力的人,再加上楚国原本就是春秋大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成为带甲百万、沃野千里的万乘之国。

一位明君带领一个有实力的国家,基本上就成为春秋争霸的基础,两者缺一不可,楚庄王就是这样率领强大的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最辉煌的时刻是率领楚军“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楚国的国界最北边的地方差不多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部,离黄河尚有数百公里,楚庄王通过与秦国结果,结成秦晋之好,并通过邲(地名在今河南郑州北部)之战,一举击败当时的最强国,同时也是上一任春秋霸主的晋国,楚国的兵峰直接到达黄河,这是楚国自建国以来,打到最北边的地方。

楚庄王除了击败晋国,饮马黄河外,还趁机攻进周天子所在的京畿(洛阳)南郊,当时的周朝国土完全包裹在晋国国土之中,楚国只有击败晋国,才有资格进入周朝都城洛阳,当时的周天子虽然没落,但依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楚庄王由于刚刚击败晋国,已经成为事实的天下霸主之国,雄心勃勃、野心膨胀,便故意向周天子的使臣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这便是“问鼎”的由来,“问鼎”的本意不在于问,而在于问鼎背后的野心,九鼎是天下权力的象征,谁握有九鼎,谁就是天下共主,楚庄王此举暴露了野心,于是“问鼎天下”便成了野心拿下天下的代名词,这便是问鼎天下的典故由来。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作为春秋五霸之一问鼎中原,那么当时的楚国能灭周吗?

答案是否定的,不仅楚国灭不了周,就算是春秋时期的任何一个大国,比如春秋五霸任何一国,都没有灭周的实力与能力。

春秋与战国虽然同属于周朝,但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大,首先春秋时期的政治共识不是你死我活的灭国战争,而是争霸,争霸与灭亡周朝有着本质区别,争霸的本质是强大的诸侯国以强大的实力代替周天子行使霸权,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虽然骨子里看不起周天子,但政治原则仍是拥立周天子的。

春秋争霸以齐桓公和管仲为首,管仲以辅佐齐桓公争霸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尊王攘夷是本质是尊重周王室,排斥打击蛮夷,管仲提出的争霸是在周王室的框架下实现周朝制度,本质上是拥护周朝的,这是根本。

在春秋的政治环境中,如果有国家胆敢灭亡周王室,那么就打破了“尊王攘夷”的原则,也打破了“争霸”的原则,那一定会引起天下所有诸侯国的群起而攻之,这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使然,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另外,春秋时期的战争大多都是点到为止,以和为贵,越是早期的战争,打仗越是讲礼法,双方先约好时间,布置好阵势,然后喊一声开始,接着就是双方开战,败的一方如果逃走了,胜的一方只会追击三十里,然后退回,就像两个君子打架一样,比如宋襄公,很讲仁义,泓水之战中楚军渡河时,宋襄公没有攻击,而是等楚军全部渡河双方摆好阵势后再开战,结果战败。

春秋时期虽然也有灭国战争,但极少,一旦有灭国战争,或多或少会引起大国的干涉,当时的国际环境相当复杂,合纵连横,尤其是小国,今天归属这个大国,明天可能就会归属另外一个大国,没有永远的盟国,只有永远的利益。

而战国时期则完全不同,战国已经是你死我活的灭国战争了,比如春秋时期的上百个诸侯国到了战国只剩下七个较大的诸侯国,战国同时还有大规模杀伤敌人有生力量的原则,比如白起就杀了六国一万多万士兵。

春秋争霸的目的是维护周朝,只不过是霸主来行使周天子的权力而已,春秋发展到最后,仍然是周天子的天下,虽然是名义的;战国战争的目的是灭亡他国,实现统一,战国发展到最后,只会有一个国家能活下来,就是那个最强大的国家。

再说了,楚国虽然击败了传统强国晋国,但根本没有灭亡周天子的实力,楚国当时就算实力强于单个的晋国或秦国或齐国,但并没有强于晋国+秦国+齐国+其他诸侯国的实力,楚庄王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如果楚庄王胆敢灭周的话,那么接下来楚国将有灭顶之灾,天下诸侯将会群起而攻之,因为这打破了惯例。

所以,聪明的楚庄王也只不过是问问了鼎的大小和轻重,然后转身继续争霸事业去了,不敢把周王室怎么样,这既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使然,也是楚国的实力使然。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在周王朝统治时期,楚地之人一般就是被视作蛮夷之族,不在中原之列的,也可以说,自历代周天子起,对楚人都是待之以蔑视的态度,周王朝建立之时,大封天下,恩泽诸侯,单单就是不理会楚国,这些情况积年月累,楚国人对此怨愤也深。

另外,做为楚国本身,的确是纲纪混淆,朝纲不正。史载从楚武王到楚灵王时期,统治地位的交接都是以悖逆、杀戮、弑君来完成其事,枉顾亲情,背叛誓言,叔侄父子相残,这些丧心病狂的行径,使得以中原礼义文明为积淀、基础的其它诸侯国视楚国为寇仇,不许它与中原诸侯国相提并论。

在自身扩张的过程当中,不断吞并周边小国及部落,与其它诸侯国交往当中不循周礼行事,擅自越礼称王,野蛮生长。

即便如此,上自周王室,下自诸侯国之间,仍然是鄙睨楚国,不予承认其强国地位,尤其是做为春秋时期诸侯国中的霸主之国,以尊王攘夷为号令,动辄召集诸侯国与楚敌对,这样的话,使得楚国北上的企图直接的被齐国于晋国所阻挡,直到齐桓公与晋文公两人去世,形势变化,楚国才得以称霸于列国之间。

那么,“楚庄王中原问鼎时期,有没有能力灭周?”

周王室国祚八百,兴振周邦,以礼治天下,是一个政治、军事、文化特点都极其鲜明的时代。

在一部中华历史画卷当中,它也是最漫长、最壮丽的一页。

公元前606年,周王室国事衰危,就在这个时候,背叛者开始公然的挑战这个天下共主的周王室。

灭掉庸、麋、宋、舒、陈、郑等国的楚庄王志得意满,挥军来到了周王室境内。

在洛水河畔,周王室都城洛阳的附近,楚军变幻队列,向应邀前来观礼的周天子的使节以及诸侯国的代表们展示着楚军的威势与战力。

面对着周王室的使者王孙满,楚庄王询问周王室九鼎的情况,并试图移鼎于楚。于是,这引发了史上有名的问鼎中原的典故。

以当时楚国的军事力量,的确已经栖身于霸主之位,但是,当时的楚国如果轻举妄动,直接灭掉已经形同牌位一样的周王室,自己取而代之,这无疑是惹火烧身,乃至于成为众矢之的。

一方面,周王室纵然衰微,但依然是天下共主,楚国的国主已经就偺位称王,如果在这个基础之上再覆灭周王室这个人们心中最后的礼仪之邦,以楚国本身的不孚众望,是绝对得不到其它诸侯国的默许和认同的,得到的将是群起而攻之的局面。

周王室兴起之时,分封天下,是因为自己是绝对的力量在身,道义自恃,它的力量与尊严是绝对压倒性的。

而楚国只不过是军事力量相对强大而已。

而在齐桓公和晋文公时期,这二人也是以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尚且不敢取代周天子,以得位不正、被诸侯国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想直接向天下共主的周王室下手,或者径自取而代之,这都是当时诸侯国主们所不敢为之的事情,做为踌躇满志的楚庄王,经过“问鼎”一事,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未必会完全相信王孙满所说的“在德不在鼎”的说法,但是,楚国需要重新塑造形象,赢得诸侯国的尊重,这绝对是当时楚庄王心头的一件大事了。


子由拍案惊奇


楚庄王熊旅即位时,楚国是内忧外患。虽然晋国霸业中衰,但虎威犹在,国内若敖氏专权,一些附庸小国背叛楚国。楚庄王即位时不到20岁,却很有心机,选择“不飞不鸣”,以静制动,等待时机。

最终楚庄王韬光养晦等待三年后“一鸣惊人”,平内忧、除外患,带领楚国重新走上强盛之路。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以“勤王”名义攻打黄河南岸的陆浑之戎,陈兵洛水,在周王畿附近“阅兵”,周定王派王孙满慰问,楚庄王借机询问九鼎大小、轻重,这就是“问鼎中原”的典故由来。

《史记.楚世家》: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九鼎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问鼎,虽然被王孙满怼了回去,但这一行为暴露了其并吞天下的野心。

那么,楚庄王当时是否有实力灭周迁鼎呢?

答案是肯定的,楚庄王有实力灭周迁鼎,但是他不敢这么做!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楚庄王有实力灭周,同时期的晋国、齐国、秦国都有实力灭周

自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引发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历史进入东周时代。

东周又称春秋战国时代,是周王室不断衰微、诸侯崛起、权力不断下移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变动、大变革的时代。

周武王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大封天下诸侯,并以“礼”治国。“礼”是建立在奴隶主贵族等级基础上的制度,包括周王与诸侯的尊号等级、土地面积、丧葬等级、军队配置、日常礼仪标准等等。

其中,尊号等级为:周天子称“王”,诸侯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划分。土地是根据周王及诸侯等级确定的,周王地千里,公、侯爵诸侯地百里、伯爵地70里,子男爵50里。

军队也是按照等级配置,周天子将六军,诸侯从大到小依次将三军到一军,有些小诸侯国没有军队。诸侯违规,征伐必须由天子决定,天子可以亲自派王师征伐,也可以委派诸侯作为方伯进行征伐。天子征伐时,有权调动诸侯派军队参加,诸侯必须服从。

另外,礼乐也有严格规定,哪些音乐是天子听的,哪些音乐是诸侯听的,都有严格规定。

平王东迁后,由于王室衰微,征伐逐渐由周天子向诸侯过渡,诸侯之间的征伐不再需要周天子这个裁判。而天子的专用音乐及其它礼仪诸侯也僭用,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诸侯为了争夺领导权,开始了长达五百年的争霸行为。

军队配置也发生变化。周天子本来拥有六军,犬戎之乱时被打残,后来重建,繻葛之战被郑国击败后,周天子的六军就此报销。到楚庄王问鼎时,周天子自身的军事实力已经无法同楚国抗衡。

各诸侯国的军队配置一开始还是严格按照周礼规定来执行的,大诸侯三军,小诸侯一军,像强大的晋国也只是一军诸侯国,齐国也是一军。齐桓公为了争霸,寄军令于内政,神不知鬼不觉地发展了三军。晋献公也公然发展到两军,晋文公争霸前建三军,争霸后建六军,后来碍于名声,去一军,变成五军。

所以,在楚庄王问鼎时,各大诸侯国的军队,少的配置三军,多的五军,而周天子的六军早就不复存在。

如果真要开战,不仅楚庄王时的楚国能灭周,齐国、晋国、秦国,甚至宋国、郑国都能灭掉周王室。

之所以各诸侯国都不灭周,留着周王这个“吉祥物”继续当天下共主,是因为灭周时机还不成熟。

二、不管哪个诸侯国灭周后,必然开启统一全国的步伐,当时条件不具备

我们从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判断,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过程,就是一个奴隶制解体、封建集权制诞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奴隶主贵族退出历史舞台,新兴的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但是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奴隶主贵族们心甘情愿的,而是一个漫长的积累,最后由量变引发质变的。

楚庄王问鼎中原时,如果灭周,必然开启楚国统一全国步伐,而当时时机显然不具备。

首先,全国统一必然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生产力条件不具备

楚庄王如果灭周,全国统一步伐必然开启。

因为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是周天子与诸侯共治天下。如果全国再次统一,奴隶制不可能再被复制一遍,奴隶制必然解体,封建制必然诞生。

分封是一个放权的过程,统一正好相反,是集权的过程。集权必然要废除分封制,体制的变革其实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而生产关系是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封建社会生存的基础是土地私有和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出现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必须废除井田制。废井田、垦荒又需要建立在铁农具和牛耕的基础上,在“铁犁牛耕”没普及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力不可能产生大的飞跃,而“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末战国初才得到普及。

这是生产力因素让楚庄王不具备灭周条件。

其次,奴隶制转化为封建制,需要牺牲奴隶主贵族阶层,政治条件并不具备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政治上,需要奴隶主贵族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地主阶级。

奴隶主贵族是既得利益者,哪个既得利益者都不会轻易出让利益,奴隶主贵族当然也不会愿意。奴隶主贵族不愿意主动交出舞台,地主阶级只能通过流血手段争夺这一历史舞台。

地主阶级的来源有两个:

  • 其一,是奴隶主转化,像秦国的王族就是这样的

  • 其二,是“士”成长为地主阶级。

而春秋战国,地主阶级主体其实就是“士”一族成长起来的。

西周分封制,人也分等级,宏观说是四级:周王、诸侯、士、平民,“士”地位在诸侯之下。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权力的不断下移,“士”逐渐成长起来。以至于“礼仪征伐由天子出”变为“由诸侯出”,再逐渐演变为“陪臣执国命”,这些陪臣就是“士”一族,或者称“大夫”。

典型的就是晋国,由于晋献公大诛公族,导致晋国只能启用卿士,晋文公时实行六卿制度,国家就由六卿协助管理,军队也由六卿执掌,导致晋国士族不断坐大。到了春秋末,晋国还有四大士族,即韩、魏、赵、智。公元前455年,韩、魏、赵三家灭掉智氏,公元前438年-375年,韩、魏、赵三家瓜分晋国,春秋结束,战国开始。

《史记.周本纪》: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命韩、魏、赵为诸侯。

韩、魏、赵三家就是典型的地主阶级!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手里提着的是奴隶主贵族血淋淋的人头。

楚庄王时代,奴隶主贵族还是非常强大,未来的地主阶级“士”一族还很弱小,没有实力推翻奴隶制,实行集权制。

因此,楚庄王问鼎时期,全国统一的政治条件并不具备。

因为生产力条件和政治条件都不具备,所以楚庄王时期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无法开启全国统一步伐,因此,都不敢灭周。

三、诸侯互相“制衡”导致任何诸侯在时机未到的情况下都不敢贸然灭周

根据西周分封制及周礼的规定,诸侯封地最多不过百里,所以西周时,各种大大小小的诸侯最多时竟然高达1200多个。如果说周天子是月亮,那么这些诸侯就是星星,形成“众星捧月”的局面。

东周之后,随着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之间开始兼并,诸侯兼并一般都是兼并那些小的诸侯国,中大诸侯都不敢轻易兼并。

因为诸侯之间是一个互相制衡的局面,到了楚庄王时代,其实就是晋、楚、秦四大诸侯互相制衡。楚国凭实力完全可以灭掉郑国、宋国这些中原国家,但是楚一旦灭这些国家,实力必然变得超强,打破了诸侯均衡,那么原本互相勾心斗角另外三大诸侯就会联手,攻打楚国,楚国是无论如何不敢面对齐、晋、秦三强联手局面的。

如果对此有疑问,可以将时间推后到战国时代的公元前284年,因为前面齐国灭掉了宋国,打破了七雄之间的平衡,特别是打破了除秦国以外的山东六国之间的均衡,结果燕国联合秦国、韩国、赵国、魏国五国伐齐(楚国后来也参与),打得齐国只剩下三城。这一战也让秦国心惊胆战,秦国看到了合纵真正的威力。

《史记燕召公世家》: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於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於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其馀皆属燕

战国快到末期的齐国灭宋,竟然招致五国群殴,楚庄王所在的春秋中期,如果敢灭周,招致的不是五国灭楚,而是全天下联合灭楚。

首先,灭周后政治地位上,楚国“假王”变“真王”,各诸侯国不愿意看到这一幕。

楚国本来就是子爵,属于比较低级的诸侯爵位。后来仗着国力,公然称王。但这个僭越王号的做法周天子没承认,诸侯也不承认。因此,在中原诸侯的心里,楚王只不过是一个假王而已,相当于一个有蛮力的“二货”自称“老子”一样。正规场合都称楚子,而不是称楚王。

如果楚庄王灭周,那么就是“楚国代周”,楚王这个“假王”就要变成“真王”了。“真王”就是天下共主。

楚国本来是比秦国及中原各诸侯国地位都低的第四等诸侯国,现在要变成“真王”凌驾于各诸侯之上,各诸侯当然不愿意。

原本互相勾心斗角互相掣肘的各诸侯国,一旦遇到共同的敌人,就会自觉地团结在一起,共同把这个“二货”从王位上拉下来,哪怕你再有蛮力,但一虎难敌群狼。

楚国一定在劫难逃!

其次,楚国的军事力量无法同诸侯联军相抗衡

前面我们说了,楚庄王时代的军队还在周礼的控制范围内。楚国军事力量也就是三军实力。

但是仅仅晋国就有六军实力,而且那时还没有发生邲之战,晋国的军事实力没有受损。齐国也是三军,秦国也是三军,还有宋国、郑国都有三军实力。

一旦楚庄王灭周,秦晋齐郑宋五国就有十五军到十八军的实力,楚国三军对十八军,不被打得打不着北才怪!

因此,楚庄王时的军事实力让楚庄王不敢向天下诸侯宣战。

其三,楚国的经济力量也无法支撑楚国全面开战

战争需要经济基础支撑的!

楚国的经济实力当时只能支持楚国一年的战争,战争超过一年,楚国经济难以维继。

这个可以从楚庄王伐宋得出结论。

楚庄王19年到20年,楚庄王借口伐宋,楚国三军围攻宋国的都城睢阳,宋国民众拼死抵抗,暴发了历史上第一次有名的睢阳保卫战(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张巡保卫睢阳),战争持续了九个月,楚国粮尽,宋国更惨,“易子而食,拾骨而爨”,双方最后握手言和。

《史记.楚世家》: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从这里可以看出,楚国正常的粮食贮备最多也就支持一年战争。一旦楚庄王头脑发烧,不计后果地灭周以后,必然招致诸侯群殴,由于实力悬殊,楚国要么速败,要么相持,但最多相持一年就会因后勤不济而败北,等待楚国的也只有灭国一条路。

雄才大略的楚庄王是掂得清这里面的份量的!所以不会做傻事!

楚庄王问鼎,无非是一个有蛮力的“二货”向大人和其它看客秀秀肌肉而已,打打心理战,告诉他们,我“楚二货’不好惹,为下一步同晋国争霸制造舆论罢了!

楚庄王问鼎十年之后,晋楚爆发邲之战,晋国大败,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终于称霸,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一叶碧云


楚庄王是春秋时代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统治的时期,楚国几乎所向无敌,连最强大的对手晋国也被压得喘不过气。那么,楚庄王是否有能力灭周呢?我认为,楚国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分析如下:

第一,楚庄王时代楚国如日中天

楚庄王时代,是楚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在此期间,楚庄王降伏郑国,攻陈伐宋,多 次打败中原盟主晋国,特别在邲之战中,更是取得空前的胜利。在春秋晋楚争霸百年里,总共发生三次大规模的战争,晋国胜于两场,楚国胜了一场,这场便是邲之战。这一战把晋军打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邲之战后,楚国如日中天,灭掉萧国,陈、许、宋等小国纷纷臣服于楚国。既然如此,为什么说楚庄王仍无法灭掉周室呢?

第二,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庄王确实有吞并周室的野心。公元前606年,楚军大举进攻位于伊川的陆浑戎。陆浑戎焉一路溃退,楚军一路追击,一直追到洛水河畔,已经进入周王室的领地。周王室大惊失色,派王孙满以犒师为名求见楚庄王。楚庄王当着王孙满的面,问九鼎大小轻重如何,显然有夺九鼎取代周室之野心。王孙满凭借非凡的口才,称天命的转移,在德不在鼎。天子有道,鼎虽小却重;天子无道,鼎虽大却轻。周室今虽衰微,然而天命未改,九鼎的大小轻重,不是楚王可以问的。

第三,楚庄王为何不一鼓作气夺鼎灭周呢?

尽管楚国实力超强,但是晋国仍然是超级强国。自齐桓公之后,中原盟主扛出“尊王攘夷”的旗帜,尊王就是尊周王。楚国如果要灭周,除了要对付实力超强的晋国之外,还要对付秦、齐两个军事强国。齐国有周王室赋予的征伐四方的特权,是拱卫周王室的重要力量;秦国在西周时期曾被西戎灭国,赖周宣王鼎力相助才得以复国,故而一向对周王室感恩戴德。若论单打独斗,楚国可以击败晋、秦、齐中的任何一国,但是如果要以一敌三,那么力量就不够了。这也是楚庄王不敢灭周的原因。

第四,楚国内部有不稳定的因素

事实上,在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后一年,即公元前605年,楚国便爆发内乱。叛乱的主要人物是楚国令尹斗椒,相当于后世的宰相。楚庄王亲率大军,与叛军在皋浒展开决战。起初叛军还占有优势,后来楚庄王编了个瞎话鼓舞士气,才得以稳定军心,反败为胜。这场内战证明楚国尽管强大,却仍然有很大的内患。在这种情况下,灭掉周王室,夺取九鼎,显然是不现实的。


君山话史


九鼎,自从夏禹分划九州之后,就象征着天下,谁拥有九鼎,就代表拥有天下,所以,看起来夺取九鼎比夺取天下更加文雅一点。历来野心家的于是文邹邹的问鼎大小轻重,看自己能不能搬得动。这个故事最早来源于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他虽然问鼎,但是有没有能力搬走?

歪史认为是没有的。如果有,直接二话不说,军队开过去夷为平地就可以了,扛起九鼎回家就可以了。但是,楚人没有这样做,显然是实力不容许,不然当时的楚国几乎攻灭了江汉平原上周室分封的一些了诸侯国,丝毫没有客气。甚至一句,我蛮夷也!令人哭笑不得。自从周天子被郑国射了一箭之后,当时的周国实力并没有比这一些被灭的诸侯国强大多少,既然这样,但为什么说,灭周没有实力呢?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在史书中的记载是这样的:

《史记.楚世家》: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周的强大之处在于,他是天子,天下共主,没有绝对的实力一旦招惹天下共主,到时候狐狸没打着,反惹一身骚。譬如项羽,稀里糊涂的搞掉义帝楚怀王,白白的给刘邦送去一个把柄最后导致人心向背。

再看看秦始皇时期,秦国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各国也分封称王,周天子虽然依然名义上还是天子,但是权威早就无影无踪,这个时候秦国出兵攻灭周国,没有带来什么麻烦。再早一点的秦惠文王时期,秦国虽然优势已经出来了,仍然谨慎细微,不敢贸然出兵东周,转而是南下伐蜀。

当时的大国,只要有能力吞并,对周围的小国肯定不客气,譬如秦国,晋国,齐国,楚国都不省心,把自己周边的国家不问好坏,只要能力容许,一律吞并。但是对周谁都不敢。不少周国强大,而是他代表着一种平衡,谁都不能打破平衡。否则就是众矢之的,楚国再怎么强大也扛不住全天下的进攻。

换句话说,自从郑庄公小霸之后,周天子已经不具有优势,无论是地盘还是实力都江河日下,但是他的象征意义一直在,激进的打乱现有格局,肯定会招来其他国家的一致讨伐,当时的周,任何一个稍微大点的国家都有能力攻灭,别说齐楚秦晋等,就是小一点的宋国、郑国都有实力,但是攻灭他就是自己的末日,只要不蠢,就不会贸然的率军去冒天下之大不韪惹火烧身。

而且楚庄王的时期,齐国霸国之余,一直想复兴,晋国虽然内乱,但是六卿格局稳定,要想获得家族利益,就必须抵抗外敌,一致对外的习惯一直在。秦国躲在关中一直想捞点好处,这种情况,楚庄王灭周哪里来的实力?既没有胆子,也没有魄力,仅仅试探性的问一下鼎的大小而已。

周人的回复也很巧妙,他们明知楚人来挑衅,也知道自己的实际力量,所以不亢不卑的回了一句:再德不再鼎!知趣的楚人就回去了,反正恶心周王的目的已经达到。


歪史


没这个能力。因为在春秋时期称霸和灭掉周朝是两码事,两个概念,两个难度。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概念——楚庄王到底有没有取周而代之的想法?

答案很显然,他是有的。

不止他有,自楚国僭越称王后,历代楚王都有这种想法。

公元前704年,楚国国君熊通与周桓王彻底翻脸,为了报复桓王不给自己提升爵位,熊通干脆自立为王,单方面的把地位拔高了与周天子平起平坐的档次。熊通死后,追谥为楚武王,他是第一位称王的楚国国君。

楚国脱离周朝的分封体系后,由于不再是周朝体制内的一份子,所以从楚武王开始,楚国便正大光明的制定了仿效当年西周灭商的策略。

具体来说,就是当年周文王、周武王是怎么把商朝玩没的,楚国有样学样,仿效之。比如当年周朝跟商朝翻脸前,先打西戎,抢地盘,巩固自身。楚国也是先打荆楚当地的原住民,抢地盘,巩固自身。

又比如周朝感觉自己翅膀硬了,想跟商朝翻脸了,便灭掉了商朝指派负责监视自己的诸侯崇国。楚国也是一样,翅膀硬了,频繁攻打周天子分封在南方监视自己的诸侯。

当年周朝是怎么玩的,楚国一模一样。

所以可以肯定说,楚国有灭周的想法,不是一天两天了。楚庄王雄才大略,他内心里也必然有一颗灭周的雄心。



好,既然如此。楚庄王称霸后,他为什么不顺势灭周呢?

这个问题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周武王消灭商朝后,吸取了商朝统治模式的不足之处,搞出了一套以依靠宗法制维系自己人为诸侯的分封制,并竭力压迫甚至灭掉旧的野生的与周人没有关系的诸侯。从而建立了一套姬姓子孙统治中原的格局。

在这套模式下,不管周天子有没有威严,天下始终是姬姓的。因为郑国、晋国、鲁国等等的诸侯,都是姬姓。

天下姬姓诸侯国,高达五十多个。

这些姬姓诸侯国,别看平时攻伐不断,为了争霸主,打的头破血流。但是真正碰到原则性问题时,比如楚国要上房揭瓦,要灭掉周朝,那是相当的团结。

楚国跟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打了一阵子后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周朝已经不是商朝那样的原始帝国,周朝是有许多依靠宗法制维系的忠诚度较高的诸侯盟友的新式帝国。楚国妄图想学习周朝赌个博一举翻身,已不可能了。

所以自齐桓公开创了霸主概念后,楚国的楚文王、楚成王便再次有样学样——你齐国可以称霸,我楚国难道就不能称霸?

于是乎,楚国又回到了中原诸侯争霸这个大家庭中。摒弃了之前的策略,开始正大光明的参与争霸。

当然,楚国的争霸目的与齐国不同。齐桓公真的就只是为了称霸,而楚国争霸的目的仅仅只是通过争霸,积蓄实力,为下一步的取周而代之奠定基础。

所以大家心里很清楚,你楚国的狐狸尾巴早就露出来,你想通过争霸再灭周,真当大家不知道吗?后来当晋文公横空出世,在城濮之战打败不可一世的楚成王后,天下诸侯便团结在了晋国身边,对抗楚国。

当时大家这么团结,不为别的,就为了维系姬姓诸侯的统治地位,不让楚国人骑到自己头上发号施令。

当然,形势比人强,楚庄王横空出世,尤其是楚军在邲之战中击败晋军,大获全胜,使楚国的声威大振,国势日强,令晋国在中小诸侯国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们的能力后。一部分诸侯被迫转投了楚庄王,成为楚国的马仔。

但是楚庄王也很清楚,现在横亘在他面前的敌人,已经不是周天子了,而是晋国和附庸于晋国的一帮马仔小诸侯国。

如果他玩称霸的游戏,大家还陪他玩,但如果他想终结这个游戏,终结周王室,这就玩大发了,天下诸侯必然会群起而攻之。

这就跟杜琪峰电影《黑社会》中,大D要争话事人,有人为了利益还帮他争,但他扬言要脱离社团单干,建新社团,就立马没人帮他了,都声称要打他,是一个道理。

如果说,楚庄王的实力一枝独秀,宛如后来的秦昭襄王,老子就是要灭周,其它诸侯谁敢哔哔?他还真有可能顶着诸侯压力,把周王室一锅端了。但问题是,当时的情况不是这样的。

虽然晋军在邲(今河南郑州)受了挫,但是晋国未伤根本,国力犹存,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号召力。并且齐国虽然衰弱,秦国也已开始式微,但是楚庄王做周王,晋齐秦必然会团结在一起,以“尊王攘夷”的借口联合天下诸侯讨伐之。到时候,那些附庸于楚国的诸侯也会背弃楚庄王,使楚国再次变成楚武王时期的天下公敌角色。



所以说,楚庄王成为诸侯霸主,这与他意图灭亡西周是两个概念。如果他的战略目的仅仅只是前者,那么部分诸侯会为了利益会忍耐,或者巴结楚国。但如果是后者,那事情的性质就变了。楚国作为一个荆蛮国家,想要在正统观念极强的春秋时期获得中原诸侯的认可,是很难的。


Mer86


楚国原本是南阳盆地西南一角的一个子爵国,在楚武王弑侄篡位后,才飞速走向了强大。到楚文王时期,楚国已经开始突破南阳盆地,向中原进发了。到了楚成王时期,楚国开始正式参与中原争霸,与齐、宋、晋等等中原强国争强,丝毫不落下风。

从楚武王到楚庄王,楚国历任国君都灭了不少小国;到楚庄王之时,楚国领土已经扩张到淮河流域,成为东周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

楚武王生前,因为周王室不肯尊奉,便自封为王,楚人早就自绝于周王国体系之外。然而,即便是在春秋早期楚国灭了众多小国,楚人对于近在咫尺的周王室却始终是敬而远之,很少去侵犯周王畿。

公元前606年春,楚庄王率军前往讨伐陆浑戎。陆浑戎原本生活在瓜洲(今甘肃敦煌一带),是秦穆公联合晋惠公将他们迁徙到河南伊河流域。迁徙到中原后,陆浑戎就成了晋国的坚定盟友,在崤之战后的历次晋国对外作战,陆浑戎都积极参与。这年春,晋人刚刚派兵伐郑,迫使郑国再度投向了晋国。作为回应,楚庄王也率领大军前来讨伐陆浑戎。

伊河和洛河之间,就是成周洛邑所在地。攻打过陆浑戎后,楚庄王率军继续向北行进,到达洛河边后,顺便就在周王畿的边境之上举行了一场阅兵仪式。

此时,周王室正逢大变:周匡王于去年十月过世,今年春就急匆匆地为他举行葬礼。按周时之礼,天子过世后,要七个月才能下葬。即便周匡王是在今年三月下葬,也都不满七个月。之所以王室这么着急地为周匡王举行葬礼,也许正是为了防范楚人有不轨之举:

天子葬礼之际,天下诸侯都要派代表前来参加。各国使者在周都之际,楚人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攻打周王畿?

楚庄王突然陈兵洛河边,其意图为何不得而知;但周王室却如临大敌,刚继位的周定王立刻派王孙满前往慰劳楚军。说是“慰劳”,其实更是为了探查楚庄王的真实意图。之所以派王孙满作为使者,也是看中了他的能力。当年秦军率军过洛邑北门,王孙满看到秦军中多有“超乘”之人,还是小孩的王孙满当场就预言秦军必败:“秦师轻而无礼,必败!”结果,秦国军队在崤之战中被晋人全歼!

王孙满到达楚军中后,楚庄王突然问起周王都内的九鼎轻重大小。王孙满极其敏感,正容答道:“在德不在鼎!成王当年在洛邑放置九鼎,占卜的结果是传三十代,享国七百年。周德虽然衰微,可天命依然未改;九鼎的轻重,不可轻问!”我周室虽然衰落了,可是依然有天命在,楚蛮可不能打什么歪主意!

听了这话后,楚庄王也就退兵了。

然而,如果此时楚庄王强行攻打周王室,能灭周吗?

如果楚国在精心准备过之后,全力攻打洛邑,也许能够。但这次出兵,楚庄王显然准备不充分,肯定无法灭周。楚庄王此行的目的,是攻打陆浑戎;可陆浑戎是在春秋晚期时才最终被晋人所灭。楚庄王连陆浑戎都没有能力剿灭,又怎么谈得上灭周?

即便是楚庄王举楚国之力,在精心准备后大举出兵攻打周王室,或许能灭掉周室。可更大的可能,还不等楚人攻破成周洛邑,楚军就先被诸侯勤王之师给击垮了。毕竟,虽然周王室实力衰落,可在中原依然是神圣不可侵犯。公元前656年,由于齐桓公家庭矛盾,意外地引发了齐国伐楚大战。这次伐楚,齐桓公并没有向周王室请示,完全是临时起意。当齐桓公集合起诸侯大军屯兵楚国边境之时,楚人所感受到的压力依然无比巨大。最终,楚人还是承诺向周王室进攻苞茅而化解了这次危机。

齐桓公“假传圣旨”都能集结起强大的诸侯联军,一旦楚庄王真要去攻打周王室,那还不得捅下一个大大的马蜂窝?

所以,不是楚庄王能不能灭周的问题,而是灭周之后楚国自身安危如何保证的问题。

如果楚国自恃能抵挡住天下诸侯的联合进攻,楚庄王当然可以灭周。可事实上,当时楚国实力还不足以对抗天下诸侯——那么楚庄王又何必要惹这个麻烦呢?


欲云谈史论今


楚庄王问鼎中原时期虽然强大,但是纵观问鼎中原时期楚国及列国实力以及楚国内乱,楚庄王承担不了灭亡周王室的后果。

1、问鼎中原时期楚国的实力只堪堪比上晋国

楚庄王虽然位列春秋五霸,但是不得不说楚庄王处于一个良好的时机,才让他的成就如此辉煌。

晋国在经历文襄霸业之后,晋灵公年少昏庸,所以楚庄王有了机会把晋国的霸业分吃了一部分。但是问鼎中原时期,楚国尚不及晋国,此时争霸尚且未必能胜,何况灭周

从国际势力上来说,秦国与楚国只是结盟抗晋的状态,齐国是要摆脱晋国的霸主影响,两个大国与楚国只是合作关系并不听命与楚,而晋楚争霸之间的小诸侯国,听命与楚的也就陈以及南方一些小国,而鲁、宋、卫、曹、郭等都尊晋国为霸主。从归附的诸侯国上看,楚国此时的实力也不如晋国。

晋楚三大战役,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楚国只胜了邲之战,楚庄王时期对晋国战争中几次重大战役,柳棼之战、颖北之战与邲之战,楚国只胜了邲之战,可见整体上楚国对比晋国的实力还是稍有不足。

齐、秦虽然与晋国有矛盾,但是一个是周王室东方之伯,秦国对周王室尚有恩情,加上同宗的晋国,春秋时期虽然礼乐崩坏但是周王室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还是得到“国际”认可的,春秋时期霸主国如果言而无信尚且可能被归附诸侯国抛弃,何况灭掉天下共主这么重大的事情,楚国根本没有实力承担因此而来的后果。

更何况楚庄王当时是打着“勤王”的名义讨伐陆浑戎,勤王变成灭王,楚庄王不能不顾及自身形象

2、楚庄王问鼎中原时期,斗氏、蒍氏内斗,爆发斗越椒之乱

楚国内部最大的特色就在于部族林立,尤其是楚国公族,权利极大,对王权是一个大威胁,比如楚国的战神家族若敖氏,长期把持楚国军权。

在城濮之战后,令尹子玉自杀后,同族司马子西不久被贬为商公,蒍贾反而被任为令尹,因此斗氏与蒍氏、王权矛盾激化,一度发生子西谋弑楚穆王的事情。

而在楚庄王陈兵周疆,问鼎中原凯旋途中,公元605年斗越椒以若敖六卒攻打蒍氏杀蒍贾,随后进攻楚庄王,两军交战于现在湖北襄阳,最终楚庄王平定叛乱,斗氏在楚国衰落。

虽然楚庄王经过这一战巩固了王权,但是斗椒之乱爆发在楚庄王问鼎中原回军途中,可见此时楚国王权脆弱。

此时从楚国内部形式看,楚庄王也没有灭周的实力。

综上看,问鼎中原虽然是楚庄王一生中历史意义最大的一件事,但是此时楚国实力甚至不是最强盛时期,外部又老霸主晋国,内有隐患若敖氏,更重要的是没有“天下共主”的名义依然深刻诸侯国,所以楚庄王没有实力灭掉东周


妖鬼杂谈录


公元前607年,楚庄王出兵讨伐陆浑戎,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屯兵在东周公国边疆。周定王姬瑜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军,并且看一看楚庄王的意图何在。

楚庄王自认为兵强马壮,可以随时攻下东周公国,灭了东周王室。于是大咧咧的问起周王室祭祀用的“鼎”的规格、大小、尺寸、重量等,王孙满毫不客气的拒绝了楚庄王的问话,并且说: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王孙满认为,你小小一个楚国的封爵才是“子爵”,竟然敢觊觎天下,不知天高地厚。楚庄王明白了道理之后,楚军退去。(九鼎图,这些都是现代人想象出来的,原来的九鼎早就不见踪影了)

问鼎中原的“鼎”的规制是如何的?

大禹时期,铸造了九个大鼎,象征着天下九州,分别代表:

豫鼎(豫州)、冀鼎(冀州)、兖鼎(兖州)、青鼎(青州)、徐鼎(徐州)、扬鼎(扬州)、荆鼎(荆州)、雍鼎(雍州)、梁鼎(梁州)。

于是乎,夏、商、周三朝的国君都以九鼎进行祭祀,代表着九州一统。

天子祭祀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鼎主要是用来烹饪肉食,祭祀时用来承装祭祀的牲畜等,簋是用来承装各种各样的粮食。

楚国在当时被周王室封爵“子爵”,排在“公、侯、伯、子、男”爵位等级的第四位。楚庄王是自封的封号,其实真正被诸侯承认的就是“楚子”,而不是楚王。(青铜簋图,和鼎一起用于祭祀,盛各种粮食)

楚庄王问鼎的规制就是想灭了东周王室,踌躇不前之时,被王孙满当头棒喝,吓退了。

楚庄王能灭周王室,为何不敢发兵?

自周平王动迁洛邑之后,周王室的疆域越来越小,只在洛邑方圆二百里左右的范围,在春秋时期就是一个小国家,军队配置也非常少,如下图:(东周国以及东周皇室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的象征)

看一看周国的疆域,再看一看周边的诸侯国,像秦国、晋国、楚国都可以轻而易举的灭了周国!春秋前期称霸的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都没有灭周国,为何?因为它们这些诸侯国虽然称霸一时,但还没有能力一统天下,只是借着维护周朝的名义,在诸侯中称霸,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已。(楚庄王戏剧照)

楚庄王也觉着自己也随时可以消灭东周皇室,为何他也不敢呐?一旦灭亡东周,东周共主的象征性消失,所有的政治平衡就会消失,其他各个诸侯国会趁着这次机会首先灭亡楚国,瓜分楚国的土地,楚国再也没有复国的可能,唯一正统性已经消失了。

楚庄王明白了这个道理,灭亡周国容易,下一个灭亡的就是自己的楚国了!况且,楚庄王去世之后,楚国势力急剧下滑,楚昭王时,楚国差点被吴国灭亡!


穿越再现彼岸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有点困难,虽说楚庄王在位后,问鼎中原,可是这仅仅只是问鼎,说白了,和当年的齐桓公、晋文公没什么区别,大家同是春秋五霸,虽然在这一时期,楚庄王是继晋文公之后,第三位春秋霸主,可那又能如何?这只是一个时期,楚庄王终有一刻会“驾鹤西去”,到那时南方的楚国会一直坐稳霸主之位吗?君不见齐桓公死后,齐国瞬间衰弱下去,然后霸主之位就被晋国给替代了。


所以没有永远的霸主,楚国亦然。至于题主所问,楚庄王是否能够灭周?灭周?以当时楚国的国力,灭周可以说是轻而易举,可问题是,楚庄王为什么灭周?他称霸中原可不是为了一举替代周王朝的地位。那时的周王朝可不是战国时期的周王朝,虽说自周平王西迁以后,周王朝的中央地位大大下降,对地方的掌控远不如以前。可就算如此,各诸侯也没有要取代周朝的野心,即使是春秋第一霸主的齐桓公,他也只是“尊王攘夷”,对周天子还是敬重的。


你看,就连齐桓公都不敢这么做,很何况是楚庄王呢?他北上,并不是灭周,而是称霸中原,说白了,就是让中原各国承认他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