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朝皇帝朱由檢如果不在煤山吊死,而是撤出北京到金陵繼續死守大明,火器會得到發展嗎?

白菜村吃白菜


崇禎死不死、都城在北京還是南京,與火器發展沒有直接相關的關係。火器的發展是與本國的軍事科技人員的數量和能力相關。

(1)明朝火器的發展已經落後於西方,這主要是中國的傳統儒家思想和農業文明導致,而不是一個皇帝的問題。三次學習國外火器技術,除了朱棣時期比較成功外,另外兩次基本都是失敗

朱棣時期,通過對交趾地戰爭,張輔等人發現該地區的火器非常好,便向朱棣建議組織專門的火器部隊。由此,世界第一隻正規火器部隊建立——神機營。

正德嘉靖時期引入佛郎機進行改造、仿製,由此出現鳥銃火槍,獲得發展。但在火炮仿製上仍然比較差,證明其是失敗的。

萬曆後期到崇禎、南明政權時期,曾經經濟引入甚至倚重紅衣大炮,但這些其實連仿製技術都談不上。

歷史學界一直有“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的爭論,雖然,我認為這是一種西方“學霸”的體現。西方將自己的“科學價值觀”強加給“科學”,正如把西醫強加給“醫學”罔顧中醫也同樣是“醫學”一樣。無論西方的科學還是醫學,都有古代和近代、現代的區別。

這個問題我們一筆帶過,只是想說明:雖然,我們的古代科學曾經發達過,但隨著農儒家思想成為主體,對除了儒家以外的學問都蔑視,除了科舉學問都視為無用之學等思想日漸加深的情況越來越明顯。

由此,這必然造成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開始滯後,從事這種工作的人越來越少。科技人才是必須要有“人口基數”的,只有這樣才能出現“拔尖人才”。這些拔尖人才去帶動先進科技。

(2)崇禎假如南遷對火器發展沒有直接幫助,仍然是使用而不是研製研發、仿製。同時,火器好與壞並不是明亡的重要因素,重要因素是“臣無忠君思想”“黨政嚴重”“崇禎個性急躁”“吏治腐敗”“自然災害”“民生不振”六大點,火器基本不起重要作用

崇禎跑到南京,能夠更團結的可能性比較大。畢竟他作為皇帝,不同的大臣是不能扶植其他人爭位的,只能在私底下破壞團結。但問題是,崇禎在北京的時候,無法打破“黨爭”。到了南京後能夠打破嗎?但總體上,崇禎如果真的遷都南京,我個人認為:劃江而治的可能性比較大。

崇禎南遷的價值只是在政治上、軍事上發揮巨大作用,但不能對火器發展有什麼推進。因為,沒有時間去研究,只能是“囫圇吞棗”般使用西方的火器。

最後,我要提醒一些讀者:明清時期沒有原子彈、沒有導彈飛機,軍事武器的先進性還沒有達到比統帥的軍事才能、軍人的勇氣更重要的地步。

四五百年前的火器在射程、準確率、射速、使用便宜性等方面,仍然對傳統陸軍沒有達到“必然勝利”的地步。即使是海軍,通過傳統冷兵器時的戰法戰術也同樣能打敗先進的火器。例如晚明打敗了葡萄牙侵略軍,儘管它們僅是武裝商船,比正規軍還差些。


坐古談今


崇禎帝放棄撤退江南決定,使明朝不能象南宋那樣在江南建立穩固的權,加速了南明滅亡。他實現了,“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最高帝王標準,卻斷送了大漢民族的江山。他死的悲壯,死的淒涼。令人唏噓不已,感慨良多。

李自成在潼關擊敗孫傳庭的明軍主力,佔領陝西,甘肅,河南,等地,明軍已無機動兵力與之再戰。李自成採納顧君恩的建議,兵分兩路攻取北京,浩浩蕩蕩殺來。除在寧武遭到周遇吉頑強抵抗外,其它城縣勢如破竹。廷臣議南遷,議而不決。大學士李建秦哭請南遷不允,復請太子去南京監國遭拒,這是崇禎重大失誤!如果崇禎決定南遷,唐通,白廣恩不會降自成,吳三桂也不會降清。即使他們都降,北京還有三大營,近二十萬兵力,崇禎可率精銳南遷。江南江北,還有左良玉,黃得功,史可法,馬世英,高傑,劉澤清,劉良佐等幾十萬兵馬,退守江南,或江淮一線。知恥後勇,養精蓄銳,待機北伐,成功是很有可能的。把北方讓給李自成,讓他與滿清對恃。自成新得北京,面對虎視眈眈滿清,自然不敢冒然南下。滿清因自成兵鋒正直強勢,當然也不會攻擊起義軍,即使雙方撕殺起來更好,坐山觀虎鬥。這就給崇禎喘息的機會,以江南之富庶,崇禎再勵精圖治,收復失地是完全有可能的。即使崇禎自己願意以身殉國,應該派太子去南京統領江南,南明不會岀現三個王朝,分散抗清的局面,明王朝不可能滅亡的那麼快。有時間就有轉機,崇禎把一切都放棄了,他不僅斷送了大明王朝,也斷送大漢江山。可謂是:

自成驅兵來,

廷臣議南遷。

帝身殉社稷,

不肯下江南。


東方鉞


上層已經一盤散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要款銀抗敵個個哭窮,正是這些人國破後被滿清榨出驚人的財富


悠悠歲月遺忘


歷史當然沒有如果,徒留後人設想。朱由檢個人即使不弔死煤山,明朝的滅亡也是大勢所趨了!可嘆勤勉的崇禎太多疑,千刀萬剮了袁崇煥,已自毀長城,也寒了一代梟雄吳三桂的忠心,在風雲際會的明末三岔口,引清軍入關,天下變了顏色!

這和火器沒有關係!人是決定因素!當時的火器也已有了初步的發展!但沒有進一步發展的社會大環境!不管朱由守在北京還是逃往金陵,他都改變不了明末的頹勢了!從上層建築來說,沒有先進的生產關係,又怎能發展先進的生產力呢!

所以說中國封建王朝末期,火器同西方的差距,並不取決於一個皇帝的生死,而是取決於社會制度,是腐朽沒落苟延殘喘的社會制度阻礙了火器等新式武器的發展。

再看看剛剛的十一國慶大閱兵,那種萬眾一心氣吞山河的雄壯場景,那些令外國人坐立不安的東風導彈系列,作為中華兒女,怎不揚眉吐氣,驕傲自豪!

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感謝這個偉大的社會制度,讓我們的生產力得到了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我們才擁有這麼多震懾不軌外國之心的驕傲武器!

祝福我們偉大的祖國更加強大!!!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鄉村明月


答案是,不會!因為明朝已經不可救藥的地步。最近我閱讀了明史,才知道明朝的滅亡,是由腐敗開始的,從世宗朱厚熜皇帝開始腐敗,再到神宗朱翊鈞皇帝,再到熹宗朱由校木工皇帝,用人不當。尤其是朱由校執政七年,不理政事,一切政務由魏忠賢主持。崇禎執政時,已無力迴天。李自成揭杆造反,滿清由守將吳三桂放入關,怎能不滅忘呢?讀後小子寫了首七絕,詠崇禎,給各位看官深思。

【七絕.詠祟禎】:懷宗皇帝號崇禎,萬歲山中系樹崩。

腐敗世宗神熹始,明亡才是此根繩。


吳鴻彥


明朝後期,火器已是西歐領先了。說到火器,這裡不得不說一個事實上影響戰局的著名人物——徐光啟。上過初中歷史的人都知道徐光啟,但歷史上只說了他是科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編寫了《農政全書》、與傳教士利竇瑪一起翻譯《幾何原本》,制定了《崇禎曆書》等科學成就,但徐光啟在軍事上尤其是火炮使用上,也發揮了巨大作用。



徐光啟出身上海,愛好廣泛,考上進士後在北京擔任小官,大明已經與後金交戰多年,無法取勝,反而經常損兵折將、喪城失地。徐光啟上書要求採用西方火器和大炮,並僱傭洋人操作和訓練,徐還採購了四門大炮,只是經費困難未運到北方,存放在江西好友家中。但徐光啟人微言輕,沒人重視他的言論,徐也一度回到南方專心學術。

後來徐光啟復出,第一件事就是把紅夷大炮運到前線,同時還積極倡導鑄造西洋火器,培養武器製造和操炮人才,出版了《兵機要訣》和《兵法條格》等書。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結黨私營,而徐光啟引進西洋“奇技淫巧”遭到保守派大臣的彈劾,復職僅4個月的時間就被罷免。不過徐光啟送往前線的紅夷大炮卻在袁崇煥的寧遠大捷中發揮巨大威力,並被天啟皇帝封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

徐還利用澳門的特殊位置,採購了一批當時比較先進的火炮,並招募了上百葡萄牙人操作訓練,向北方出發。但走到山東,他的計劃和經費又因財政困難被取消,但徐仍不死心,就地交給了登萊總兵繼續訓練,期待有一天,這些火炮能在戰場上發揮作用。可惜,遼東失陷後,在皮島牽制後金的毛文龍被殺,其部屬投降後金,反而引兵攻陷山東半島的登萊,將紅夷大炮和葡萄牙人一併擄去。徐光啟辛辛苦苦弄的紅夷大炮反而資敵了。

從此在與後金交戰中,大明失去了最後的優勢,本來野戰不如人,守城還有勝算,現在戰守無法談起了。當然大明滅亡的根本原因還是財政崩潰,長期戰爭導致北方糜爛,西北大災無力賑災導致饑民演變為反叛的起義軍,北方已經不可收拾。崇禎如早有打算,撤到南京或者派太子在南京監國,最次也是三國演義或是南北朝的局面,絕不會身死國滅的。


鄭說豫見


肯定會有所發展,但是比滿清不會有決對優勢,要知道滿清手下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是懂火器的高手,毛文龍還在的時候這些人正是靠火器優勢穩佔皮島,對滿清後方形成威脅,後投降滿清能當上番王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們懂火器的功勞。

如果袁崇煥不殺毛文龍,隨著歐洲火器技術的進步,明清對峙時間越久對明朝越有利,可惜沒有如果!


浪跡天一涯


首先,明朝是一個重視火器發展的朝代,因為火器是剋制騎兵最有效的武器。如果真由明朝繼續發展下去,說不準火器改良進步會比清朝快。但是明朝也是天朝上國,也是萬邦來朝的模式,這一點清朝還是學的咱漢人的政權,所以在近代一系列戰爭中,可能會和清一樣。淪為半殖民地國家。

其次,清朝也不是一無是處,最起碼使得我們進疆入藏,去山海關都不用簽證。


熱點評論員阿龍


歷史前進的車輪都要輾碎一切阻擋的東西,腐朽的封建王朝也不在話下,如果不弔死在煤山,到哪裡都是苟延殘喘,只有出現近代資本主義才能發展新式火器,完善新式的武器也只有咱們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今年的國慶大閱兵就是最好證明。


高原藍天47753621743


其實呢,這些都是假設題了,最簡單的你看一下現代的發展方向和趨勢都明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