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時山東境內有兩個主要國家:齊國與魯國,為什麼現在山東簡稱魯,而不是齊?

秀才說歷史


齊魯文化是相對獨立又緊密相連的兩種文化。魯國是由周公的兒子伯禽建立的,繼承了周朝豐富的禮儀制度,曾經孕育出“好古敏求”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呈現出務實質樸、尊重傳統的文化特徵;而齊國是由周朝功勳大臣姜尚建立的,推行“修道術、尊智賢、賞有功”的治國方略,呈現出開放、創新的文化心態。最為重要的是,齊國是當時文化學術交流中心,幾乎所有學派的著名學者都在齊國的一所大學做研究,這所大學叫“稷下學宮”。

按道理,齊國是山東地區的大國,人家是最早的春秋五霸,又是當時有影響力的地區大國,文化也特別發達,是當時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大國。山東以齊來簡稱,來代表,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最終為什麼不用齊國的齊,而是用魯國的魯,來代表山東呢?

好玩的國學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國文化歷來以儒家文化為主流,古老中國的政治制度、社會制度、文化制度,甚至是社會的心理意識,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而魯國,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是儒家學說的大師最為集中的地方。魯國的曲阜,出生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在距離曲阜不遠的地方鄒城,走出了儒家思想的第二號人物孟子,孔子的好多弟子都是魯國人。這就造就了魯國作為儒家文化聖地的地位。這個地位在中國人的心中是不可撼動的。而齊國,由於靠近大海,道家思想濃厚。後來的齊國地區也是道教的聖地。

第二,魯國的地位比齊國要高。因為人家魯國的創始人是周朝的宗族,而齊國是異姓功臣建立的。魯國是由周公的兒子伯禽被分封到魯國這個地方建立的,而齊國則是周朝滅商的功勳大臣姜尚建立的。在級別上,齊國的國君是侯,而魯國的國君是王,在級別上差了一截。

第三,魯國一直保持了純正的血統,而齊國,到了戰國時期,竟然被一個從陳國逃亡過來的公子陳完的後代,篡奪了政權,雖然還叫齊國,但是統治者早已經不是最初的姜尚的後代了,他們的國家也不姓呂了,而是姓田了。中國人一直講究正統思想,這個齊國到最後換了顏色,不再是正統的朝代了,所以不用齊來代表魯國,這體現了中國文化中崇尚正統崇尚秩序和大一統的思想。

第四,魯國的禮儀文化非常發達,可以說是保留了周禮的文化精神最為完好的地方。伯禽當年來到魯國的時候,從周朝帶來了大量的利益典籍,成為傳承周禮文化最好的國家。而姜尚來到齊國之後,一心發展工商業,搞對外貿易,國家是強盛起來了,但是周禮的精神也基本上沒有了,起而代之的是一種開放的兼容幷蓄的思想。所以,齊國能建立起中國最早的官辦研究院——稷下學宮,並不是偶然的現象。

齊、魯兩國的文化交流從各自的文化特色形成之日起便開始了,但兩國文化上的優劣之第五,中國古代歷來就有齊魯文化孰優孰劣的爭論。魯國人似乎對自己的文化很自豪,反而看不起齊國的文化,甚至對齊國人有地域黑得現象。比如說儒家的第二號人物孟子,就這樣。《孟子·公孫丑上》記公孫丑問孟子說:“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嬰之功,可復許乎?”孟子回答說:“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嬰而已矣。”孟子的話就似乎表現了魯人對齊人的輕蔑。

以上回答,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好玩的國學


山東稱魯不稱齊,儘管春秋戰國時代齊國的影響力遠遠大於魯,後世割據山東的政權也稱齊不稱魯。原因何在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其一、魯國血統比齊國高貴;其二、魯國周禮保存得比齊國好;其三、聖人孔子的一生基本上魯國,可以說孔子是魯國人而不是齊國人。基於以上三點原因,山東簡稱魯而不簡稱齊,用魯更加可以體現山東的禮儀悠久,文化深厚!

魯國的首任國君是周公旦之子伯禽,國格為侯爵;齊國首任國君是姜尚,國格也為侯爵。儘管齊魯兩國的國格一樣高,但是魯國有周王室的血統加持,因此魯國在國格上實際上是高於齊國的。後來魯國被王室升格為公國,而齊國還是侯國;再後來王室式微,魯國也式微,齊國卻崛起了,齊國不斷的壓迫魯國,最終齊國僭越稱王,魯國成為齊國的附庸。魯國由於有周王室血統,又有聖人孔子執政過,因此魯國的周朝禮儀、規章制度保持得很好;魯國包袱太重,又捨不得扔,最終在春秋時代被齊國超越,且不可逆轉。

前面說了悠久的歷史,高貴的血統往往會成為一件沉重的負擔,如果不能因時便利的改革,那麼這個國家必然會被歷史的榮光所淹沒!燕國與魯國都以王室血統自熬,墨守成規,不思進取,最終都成為魚肉,孱弱不堪;而齊國由於善於改革,審時度勢,因此齊國不斷的變強變大,北邊的燕國,南邊的魯國都成了齊國附庸。齊國成了刀俎,燕、魯成了魚肉,這代表了新與舊的不可逆轉。當然魯國也有過輝煌,那就是在西周與春秋早期,那時人們都說魯國是一個強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周禮盡在魯矣,周魯最親!看重血統與道德的國人,自然喜歡魯國而不喜歡齊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中國儒家的創始人,聖人孔子跟老子、上帝一樣是人們心中的一尊神。孔子生於魯國,長大後在當魯國當官,居說他政績斐然,人民相互謙卑,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後來又主持了墮三都事件,被魯國權臣驅逐出魯國,遊歷天下。孔子周遊列國,廣收門徒,將他的政治思想廣為傳播,弘揚了教育事業,據說孔子有弟子三千,成名者有七十二人。後世儒家成為主流文化,孔子的地位不斷提高,成為全國讀書人的偶像。因此用魯代表山東更能體現山東的文明禮儀。


大秦鐵鷹劍士


關於這件事有歷史的原因和現代的原因。今天我們就用最簡潔的語言敘述清楚。
我們都知道當時山東大地是有兩個大的諸侯國。一個是齊國,一個是魯國。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地,在公侯伯子男等級裡面屬於侯,而魯國是姬發的弟弟周公旦,就是周公的封地。對周天子來說魯國才是親兄弟,齊國不過是社會上的朋友。那為什麼齊國反而比魯國強大了呢?因為姬發封地後姜子牙就去了齊國,幾個月的時間就把齊國上上下下打理的井井有條。而周公為了輔佐自己的侄子只是讓自己的兒子伯禽去了封地,伯禽花了三年才處理好魯國,當時周公也感嘆道:“魯國永遠也追不上齊國了”!事實果真如此。可謂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啊。周公盡心盡力殫精竭慮,開疆擴土為君鞠躬盡瘁卻耽誤了自己封地的發展,也是可敬可嘆啊。

再說一下正統性,魯國是天子直系血脈,當時就有周禮盡在魯的說法,周公也是周禮的時候開創者。正統性就不用多說了。而齊國田氏奪姜氏位,本來就不是貴胄,這樣一來更雜了,所以當時魯國雖然是個“公”可等級要比楚莊王這樣的“王”級別都高。楚國當時也屬夷,雖稱王,實為子級。但魯國在各諸侯國級別排名上僅次於周。當然周公的忠實粉絲孔老夫子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孔子是魯國人尊周禮,敬周公。而中國兩千年來一直敬師尊儒。對中國曆朝歷代影響力自然不用多說。而且現在山東的確只是官方上簡稱“魯”大眾說法還是離不開“齊”。比如一說齊魯大地都知道是山東,就像一說燕趙之士都知道是指北京河北那一帶的人一樣。現在在山東有“齊魯頻道”,“齊魯晚報”,“齊魯銀行等很多”。山東也沒有放棄“齊”。
以上是歷史原因。下面來說一下根本的原因。因為“齊”和“冀”發音不能說諧音相同,但還是有些類似的。考慮到戰爭和日常使用等很多領域容易讓人誤辨。(雖然冀和晉發音也類似但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了)

綜上所述,山東簡稱魯確實實至名歸,是最科學的稱呼。也是大眾所能接受和認同的。

如有疏漏,煩請斧正!


明月清風閣


山東屬於周朝時期齊國、魯國所在地,同時山東境內還包括萊、莒、鄒、滕等一眾小國家。當然了,山東不簡稱萊、莒、鄒、滕什麼的,這都說得過去。畢竟這些國家太小,沒什麼影響。但是山東簡稱“魯”,而不簡稱“齊”,卻是一件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為什麼這麼說呢?

(齊魯區位圖)

其一,山東的省會城市是濟南。濟南在整個周朝時期,一直位於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齊國滅亡,濟南才歸到濟北郡。既然省會城市在古代的齊國,那麼,山東簡稱“齊”,就應該是說得過去的。

其二,齊國在歷史上的影響力遠遠超過魯國。我們知道,雖然齊國在西周分封的時候,屬於邊遠城市。但是從春秋開始,齊國就在各諸侯國中脫穎而出。最早稱霸並被歷史所認可的,就是齊國的齊桓公。而且,一直延續到戰國末期,齊國都是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基本上沒有什麼存在感,對後世似乎也沒有產生過什麼大的影響。由此可見,從影響力來看,山東確實是應該簡稱“齊”的。

雖然省會城市在齊國境內,齊國的影響力非常大,但是山東依然簡稱“魯”而不簡稱“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周公旦)

一、魯國出身比齊國高貴。

魯國當年是周武王封給他的弟弟周公旦的封邑(實際上,周公旦沒有去封邑,是他兒子在管理),屬於王室封地。並且由於周武王去世後,繼位的周成王年紀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國政是由周公旦代為管理的。也就是說,周公旦雖然沒有“周天子”之名,但他其實是實際的“周天子”。這樣一說起來,魯國就應該算是周天子的“王畿之地”,其出身自然是非常高貴的。

同時,由於周公旦在輔佐成王的時候,勤於正事,一飯三吐哺,對於奠定周王朝統治基礎,讓周王朝享年八百國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周公旦成為賢臣的師表,被後世廣為傳誦。這一點,也為他的封邑魯國加了不少分。

齊國只是姜子牙的封地。姜子牙雖然是周朝勞苦功高的大臣,但他畢竟是大臣,並非王室成員,因此,從出身的高貴性來說,齊國是比不上魯國的。

二、魯國是規則制定者。

當年,周天子採用分封制的辦法來管理天下。雖然實施的是分封制,但是整個國家並沒有因此四分五裂。直到兩三百年以後,春秋亂世才出現。整個西周在分封制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統一這麼長時間,根本的原因,就是西周有“周禮”這樣一套運行規則。

而這套周禮規則,當時實際上是由魯國制定的。而且周天子也賦予了魯國相當於“大祭司”的權力。各種郊廟祭天重大活動,周天子都是讓魯國來負責組織完成的。諸侯國中如果有違背周禮的事情。也都由魯國來拿出懲治方案。由此可見,魯國在西周時期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

齊國在西周時期的發展也很好,從一個邊遠小國,迅速變成了一個擁有鹽鐵之利的經濟大國。但是在作為禮制社會的古代,這顯然不是最重要的。

(齊桓公)

三、魯國是周禮典籍的保護者。

周朝發展到了春秋時期,出現了“禮崩樂壞”的現象。一些諸侯國為了爭霸,完全不顧周禮那一套,興兵四處爭奪,周天子的尊嚴一次次被踐踏。

齊國當時出現了齊桓公,打造“尊王攘夷”的旗號,號令諸侯。不過,齊桓公表面上在維護周天子,實際上是為了讓自己做大稱霸。其做法也是在破壞周禮。

而魯國不是這樣的。魯國很少有稱霸行為,因此一直到戰國後期,魯國的疆域範圍都不大。同時,魯國因為有孔子這樣一些儒者,他們在積極努力,讓周朝的各種典章制度,各種規矩辦法保留了下來。雖然說,魯國實際上也並沒有完全按照周禮來做事,但是能夠把典章制度保護下來,這對整個後世的文化及道德建設的延續,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說,齊國和魯國在當時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是相反的,因此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四、魯國有至聖先師孔子。

中國古代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文化上,孔子的地位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對後世所產生的影響也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說,整個中國古代兩千年曆史上的國民靈魂。都是由孔子及他的儒家學派雕琢而成的。

中國古代王朝社會,在政治上最不能挑釁的就是皇權,在文化上最不能挑釁的就是儒家學說。皇權會隨著朝代的更迭,而發生轉移,而儒家學說卻是始終不變,萬古一統的。可見,儒家學說的權力及影響力,是超過皇權的。

既然如此,孔子所出生的魯國,在歷史上就具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所以,山東簡稱“魯”,而不是簡稱“齊”,這是沒有問題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歡迎您來到歷史寶藏。


齊魯大地的山東為什麼簡稱“魯”而不是“齊”,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奇怪,你看,四川省簡稱是“蜀”而不是“巴”,巴文化濃厚的重慶簡稱用的是“渝”。

不過,不得不說各個省的簡稱是非常有趣的問題,今天就來說一說山東省。

山東省的簡稱是“魯”,有一種說法正如題主所說的那樣,認為與魯國有關。誠然,提到“魯”大家很容易想到孔子的家鄉——魯國。

其實,在春秋戰國之際,作為當時兩個諸侯國,齊國的勢力是遠遠超過魯國的,但是魯國作為周公直接的封地,其禮儀之風根深蒂固,出現了孔子這樣的大聖人,所以大家喜歡用“魯”而不是用喜歡爭霸的“齊”來簡稱山東省。這是網絡上比較盛行的說法,其實筆者並不這樣認為,因為在當時哪裡有山東省這個概念呢?所以,山東的簡稱應該與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和魯國沒有多大的關係。

元代實行省制,當時的山東地域被納入到了中書省(直管),山東省單獨成為一個省份是明朝時期。有諸多文獻可以證明,明朝時山東的簡稱大家更傾向於用“齊”,比如當時和東林黨人競立於朝中的齊黨,這個黨的首領就是山東人。

筆者所見清代的檔案中,很多督撫喜歡將山東稱為“東省”,所以山東可不止一個簡稱哦。事實上,山東被正式簡稱為“魯”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事情,這個大概率與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的一些八路軍、新四軍或者解放軍打下的佔領區有關,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晉冀魯豫根據地,這裡的“魯”就是指山東。

大家可能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戰國赫赫有名的七雄:韓、趙、魏、楚、燕、齊、秦,竟然在當下沒有一個國家的名字成為省份的簡稱。


兩分鐘走近歷史現場,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山東素有“齊魯大地”之稱,得名於西周周武王分封天下時,在山東這一大塊地區設置了兩大封國“齊”與“魯”。

地理上,齊國與魯國分別居於南北,但魯國居於內陸,齊國則臨海;與周王室的關係上,魯國是周公和周公的嫡子伯禽建立的,而周公是武王的弟弟,屬於同姓貴族受封,齊國則是由外姓功臣姜子牙建立的。

所以兩國建立之初,兩國的條件就有所不同,而周王室必然會和魯國更加親密。從建立之初就產生的差異使兩國產生了不同的風俗文化。

  齊國臨海,屬於半島型文化,工商業發達,人們義利並重;地域也要比魯國更廣闊一些,物產豐富,春秋戰國時都是強國,一直參與問鼎中原之爭,加之開創者姜太公的治國理念推尚革新,所以齊人多好進取、重務實,多變革。

作為齊魯文化核心的齊國黃老之學產生於春秋時期,這一流派由姜太公開創,由稷下道家、管子等繼往開來,而齊國的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中國學術思想史上這場不可多見、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就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的,其官學為黃老之學。

它作為當時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園地,曾有過孟子、管子等一眾學者在當中進行思想的討論和碰撞,它的存在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學術爭鳴局面的形成。

  齊國並非王地,卻由此多出強臣。身為齊人的東方朔、鄒衍、諸葛亮,都是善於變通,言思機敏的人。但從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方向來看,中央集權加強、文化專制加強乃至於走向刻板的未來,是與齊文化不相適應的。

末期的封建社會里,“奸臣”只有腐朽蛀蟲而無強權梟雄,國家走向閉關自守,民族精神趨於內向單一,那時就已經難以找到齊文化的影子了。

  魯國整個理念都與齊國不同,相比齊國,魯國重傳統、重倫理、重儀式。

“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所以魯國初封時不僅受賜豐厚,而且還得到了不少特權。

《禮記·明堂位》記載說:“凡四代之器、服、官,魯兼用之。是故,魯,王禮也,天下傳之久矣。”

魯國建國之地殷商勢力極重,而周公和伯禽要把魯國建成宗周模式的東方據點,一開始就擔負著成為周禮傳播最正統的使者的使命,故而魯國對禮樂傳承極為重視。

這種建國之初就不斷鞏固的傳統對魯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魯人都知道禮有“經國家,定社稷,利後嗣”的功能,因而他們認識到“服於有禮,社稷之衛也”、“無禮必亡”,對周禮懷有極大熱忱。

這樣的氛圍使魯國成為了真正的禮儀之邦,魯國是真正繼承了完整和深厚的周文化的邦國,正統的周文化也使魯國形成了謙遜禮讓的民風。

  魯國多出在德行上有建樹的著名人物。柳下惠、曹劌、叔孫豹、左丘明,還有聖人孔子,都是魯人。魯文化與周文化在血緣上的關係所給予的魯文化繼承的正統性,還有其注重禮儀等級、謙卑遵從、崇尚穩定和沿襲的特質,符合了封建社會發展的需要,由此得到了發揚和提倡。

  從中國文化發源時即主流的“尊尊而親親”的價值觀來看,最終選擇“魯”而放棄“齊”是有著歷史線索的。事實上,清末稱呼山東地區就已經用“魯”為主。

  後來近代時期就逐漸完全用“魯”來作為山東地區的簡稱。不過因為到了近代,所以有一個說法是基本都開始使用“魯”是因為電報的出現。本來電報中文字越簡潔越好,所以各省名稱也開始使用一個最有代表性的簡稱,而當時的河北地區使用了“冀”這一簡稱,“齊”的讀音又和“冀”相近,不如“魯”好區分,於是正好用的更少了。這一說法還有待商榷。

  但齊魯文化從誕生之初,也一直在經歷融合。齊文化的開放進取和魯文化的仁厚淳樸,早已跨越地域成為了整個民族的寶貴品質。

  

  

  


歷來現實


歷史上的齊魯大地

西周初年,周武王起兵滅商,打完天下,自然要和功臣貴族分天下,封功臣姜太公在山東北部,稱齊國,封弟弟周公旦在山東南部,稱魯國,這是齊魯大地名稱的起源。

“魯”作為簡稱的確定

山東是指太行山脈以東,行省制在清朝得以完善,山東省的稱呼由官方正式發佈,清朝末期,電報進入中國,各省與清廷的聯繫轉為發電報的模式。由於電報費用高昂,清廷要求各省報一個字作為其代稱。最終確定山東省用“魯”為其代稱。原因可能如下:

1、齊國當年的封地不止限於山東境內,還包含河北的一部分。魯國的全部封地都在山東境內,更能代表山東。

2、魯國首都曲阜是孔聖人的老鄉,可以說孔子的家族算是中國傳承2000多年的貴族。作為儒家文化創始人的老家,用“魯”字可以顯示山東的文化影響力,厚重的歷史感。說白了就是蹭孔聖人的熱度。

3、據說河北先一步把“冀”報到了清廷,由於“冀”與“齊”發音容易混淆,故山東的地方政府只好選用“魯”字。

沒有最優,只有慣性

歷史上很多傳承下來的習慣,尤其是文化方面,在現在社會保持了巨大的慣性。文化只要解釋的通,具有普遍的美感,很難爭出哪一個最好。所以中國人常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包括很多科技方面也是如此。我們所用的鍵盤,上面的字母排列順序並不是按照最科學最高效的排列方式,而是因為當年打字機就是如此排列,往後的鍵盤就順勢複製過來,絲毫沒考慮進行優化。


李三六看歷史


有則趣聞,說是清末時期,電報剛傳入中國。各省需用一個字做本省電碼,山東本來選“齊”,但後來有人說不妥,因為河北為“冀”,“齊”“冀”音聲相近,以後若有戰事,該往“齊”的軍隊誤傳為“冀”,那就耽擱軍國大事了,於是山東棄“齊”選“魯”,一直沿用至今。

這則故事,流傳甚廣,很多人都拿此事做史實,認為山東當初是受了河北省的羈絆,因為直隸比山東有先確定電碼的資格,如非如此,山東是無論如何也要用“齊”來代表的。

雖然故事有模有樣,但實在經不起推敲,如果是避免字音相近,那山西的“晉”字,豈不是更混同“冀”,也沒有見山西人去更改電碼。

山東以“魯”為名,肯定是基於各種考量後,認為魯比齊更能代表山東文化和歷史傳統,雖然這種看法還有待商榷。

山東齊字派的委屈和不甘,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老齊家的輝煌史,真是彪炳史冊,而小魯同志,在武功經濟面積上就真的相形見拙了。讓我們先回到公元前1046年,雖然這個歷史年份如此的精準明確,但也只是預估罷了。

反正在這段時間,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周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統治,華夏步入到了周朝紀年。改朝換代後,馬上要進行論功行賞。推翻殷商最大的功臣,當屬姜太公,周武王讓他挑封地,姜太公兩眼一眯,小手一指,就要了靠近渤海的一片地區,周武王並沒有覺得這是啥好地方,靠海那麼近,都是鹽鹼地,並且周邊尚且沒有完全臣服我大周,你老人家可想好了,姜子牙鬍鬚一捋,就它了。

封完姜子牙後,周武王又給姜子牙找了一個鄰居,那就是自己的弟弟周公,周公被封在魯。 從齊和魯的誕生,就可以看出來輕疏遠近。姜子牙縱然是肱骨之臣,但他死後呢,子孫和周王朝的關係,是不能預料的,但是魯國不一樣,這是縱然打斷骨頭也連著筋的血親,從根源上就有所區分。


姜子牙要了齊地後,馬上去就任封國,他為齊國定下來了兩個發展方針,“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就是因地制宜,不要在不適合種地的土地上瞎搗鼓,既然交通便利,那就發展商業,既然靠著大海,那就賣魚和鹽,有了錢,也就能買來糧食,齊國搞的有聲有色,周邊國家的人也都扔下了手中的鋤具,來為齊國的經濟建設添磚加瓦。

齊國如火如荼,魯國在幹嘛呢,在當初姜子牙馬不停蹄趕回封國時,他的鄰居周公卻沒有動身,周公要留在武王身邊輔佐他,反正都是自己家的事情,肯定要先穩定大局,後來周公讓自己的兒子伯夷就任封國,這也是魯國的第一代國君。

伯夷看到鄰居齊國一切向錢看了,他搖了搖頭,不置可否。伯夷要做的,是按照周禮來改造魯地的風俗文化。 齊和魯的發展,一開始就分道揚鑣,也造就了骨子裡的不同價值觀。


齊國在歸化風俗上面,幾個月就完事了,而魯國,卻用了整整三年。後來伯夷做了四十年的魯國國君,他一直在遵行周禮方面毫不懈怠,魯國成了文化人的代表,齊國也如願以償的成了商業中心,這就是齊魯的文化差異。

此後齊和魯的發展都挺好的,雖然魯國最開始擱置了經濟發展,不過後來在平定叛亂後,俘獲了大批的殷商舊民,這些是殷商時期的王族,他們要文化有文化,要頭腦有頭腦,在他們的幫助下,魯國也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人也不再寒酸,甚至還收了幾個國家做小弟,每年給自己上貢。魯國有了錢和麵子,自然更加瞧不起旁邊這個一身銅臭味的鄰居了,不過這只是心理上的鄙視,面子上,兩個國家友愛互助,齊魯大地一片祥和。

到了禮樂崩壞的時期,齊魯基於自己的自身文化差異,表現出了迥異的態度,魯國自然是周禮的捍衛者,它對世界的“墮落”痛心疾首,但齊國卻如魚得水,商業的發展就是需要社會更加充滿活力,周禮在齊國嚴重成了桎梏,這種黑白分明的態度,讓齊魯有了不可調節的矛盾。

但是不論在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都是隻見齊,不見魯,政治實力的懸殊,也給齊國人帶來了優越感,重視文化的態度,依舊讓魯國人對齊國嗤之以鼻,哪怕最後兩個國家都被秦皇一統,他們骨子裡也都依舊以對方為鄙。



雖然現在山東的“齊”“魯”之爭,表面上以“魯”勝出,畢竟文化是影響深遠的,一個曲阜的孔子,足可以讓魯字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輝了。但這並不是說齊文化就遜之一籌,齊國人在那麼久遠的農業文明的歷史節點上,就能有“簡周禮,重商業”的覺悟,中國文明本就該走出兩條路來,如果困守在禮節經典之中,哪裡能取得更近一步的發展和思想的進步,但是光是追求金錢和經濟,忽視了人文精神,也只是無根之萍。齊魯之爭,只是兩個極端,能夠融化匯通,才是最正確的。

《史記》 司馬遷

《中國通史》 呂思勉

《從春秋齊魯關係透視齊魯文化》 劉愛敬


貓眼觀史


關於山東的簡稱取的是“魯”,而不是“齊”這個問題的解釋,主要原因有好多,但總體來說可以追溯到周朝分封,簡單總結就是這4個原因。

1、魯國出了萬世師表的聖人孔子

這個原因,想必也不需作過多的解釋了。儒家文化影響中華兩千多年,而作為儒家代表的孔子,更是以“萬世師表”之稱而備受後世所推崇。因此,作為孔子的故里,魯國在儒家文化體系中,自然也有崇高的地位。

2. 封地和周王室說

在先秦時期齊國與魯國的由來,是很多人解釋山東簡稱的依據之一。說起來應該是魯國與周王室的關係,要比齊國更親,更具正統代表性。

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實行的是封邦建國、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即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給親屬、功臣或前朝遺貴。這些人在封地上成立諸侯國,要履行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以及繳納貢賦、定期朝覲等義務。

等到西周初建時,東部沿海地區的殷人和東夷人勢力強大,屢次發生叛亂。隨後周公東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亂後,周公和姜子牙分別被封於商奄和薄姑舊地,建立魯國和齊國,鎮撫東方殷人和夷人,所以按周天子的的親緣關係來說,周公建立的魯國更有代表性。

3.周禮文化影響說法

從周禮傳播角度講,魯國的影響力高於齊國。因為齊國和魯國雖然都是侯爵國,地位相當,但是在《史記》的十二諸侯年表中,魯國排在齊國前面,僅次於周。從這點來看,魯國應該是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更有文化影響代表性。

周公的治國方略是“尊尊而親親”,重視傳承,並且有專門制禮作樂,有周王朝制定出一整套典章制度。魯國作為封國,保存周禮發麵很完善,也有“周禮盡在魯矣”的說法。在春秋時期,魯國是唯一一個把周禮完整繼承下來的國家,當時,如果誰想學習周禮、恢復周禮,只能去魯國。

4.地理和發音說法

自唐朝以來,齊地對應的地方是齊州及後來的濟南府,魯地對應的是兗州及後來的兗州府。

到了宋朝以後,齊和濟南基本脫鉤,而魯和兗州的聯繫則保留到明朝,也是因為當初封地之後,保留的這份關係,令山東地區更偏向簡稱“魯”,而不是“齊”。

到了近代才開始逐漸偏向了“魯”?是因為電報的出現。清末電報架設中,文字越簡潔越好。所以涉及到各省名稱,也需要準備一個最能代表本地的簡稱,以便在電報中使用。當時的河北地區屬於直隸省,使用了“冀”這一簡稱。因為山東 “齊”的讀音和“冀”相近,所以最終選擇了“魯”,所以魯就一直有所沿用。



這些歷史要讀



宋安之對於春秋戰國並不是很瞭解,但關於這個山東為什麼簡稱魯而不是齊呢,因為從小喜歡歷史,所以對於這個問題進行過很多次思考,今天就來說說宋安之的個人看法。

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境內主要包括齊、魯兩個國家,因為齊國比魯國大多了,所以一般是齊在前魯在後,稱山東為齊魯大地。

同理來說山東也應該是簡稱齊,而不是魯,可是今天來看,山東卻是簡稱為魯,這就比較耐人尋味了。

關於省份簡稱這方面的資料,老實說宋安之並沒有涉及過這方面,也不好查到權威的資料,所以今天就以歷史的角度來說說這個問題,不一定就是對的,但希望可以給大家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

首先我們來看看,齊國和魯國都是周朝的諸侯國,以血緣正統論來說,魯國更勝一籌。

魯國的首封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可以說是宗室近支,屬於是“宗邦”。

周公旦是誰呢,就是歷史典故“周公輔成王”中的周公,在輔佐幼主期間並沒有圖謀篡位,並沒有以下犯上,並且完善了周朝的諸多制度,因此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而魯國是周公兒子的封地,自然是意義非凡了。

齊國來頭也大,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之封地,但論起血緣正統來說,根本比不上魯國的,當然這不是關鍵,更重要是其他原因,大家不要著急,慢慢來看。

說完血緣正統,再說說一脈相傳的因素。

魯國可謂是一脈相承,身為“宗邦”,在春秋戰國幾百年的亂世之中,周禮相對來說保存的最為完好,在那個禮崩樂壞時代,被人稱之為“周禮盡在魯矣”。

齊國則是不一樣了,雖然在春秋戰國幾百年中,整體來說齊魯大地之上,齊國是老大,魯國是老二,老二經常被老大欺負,但老二是一脈相承,老大家裡是中途被人換了主人。

齊國在前386年,國內發生改朝換代,權臣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齊國徹底成為過去式,田和正式稱侯統治齊國,但仍沿用齊國名號,因此被稱之為“田氏代齊”事件。

大家想想齊國並非一脈相承,中間還出現了“田氏代齊”事件,以這方面來看,的確不符合傳統的道德觀念。對比之下,一脈相承,並且周禮保持最好的魯國,自然是更具有優勢了。

當然還有其他原因,諸如聖人孔子就出自魯國,其影響力自然是不言而喻。

所以宋安之認為以上這些原因就是山東以魯簡稱的原因,想必當初關於山東省如何簡稱問題上,以上的這些因素,相關人員肯定考慮過,還望宋安之的回答可以給大家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