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理解尼采《悲剧的诞生》中所说的“形而上的慰藉”?

yunyaling1987



酒神的女祭司

就是“热爱这个美丽而又缺憾的人间!”

先允许我,做一个概念上的融通与澄清,尼采此处的“悲剧”是哲学意义上的,不是狭隘的世俗的悲惨、灾祸、磨难等含义,是与东方文化的“天人合一”,或“梵我一如”等神秘体验相近的蕴涵,以希腊地方戏剧样式呈现的艺术形式。

这种高度的“酒神智慧”,即是人类早期文明中,都有的“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是“毁灭与新生”的混合体。尼采就是借用“酒神精神”这一美学概念,想要告诉现代人特别是欧洲人,要回到前苏格拉底时代!回归自然,那个没有被近现代文明污染的神人巨灵的时代!过一个审美的艺术人生!

说这话的尼采,是欧洲最聪明、最深刻、最渊深的哲学家思想家,比康德、黑格尔、爱因斯坦等更具影响力,整个现代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给尼采作注脚!他有波兰血统,是个东方气质浓厚的西方哲人,这也许使他最独特的地方,能横跨东西方文化,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一曲对“孤独”的赞美之歌,处处流露纯粹的东方思想!


《悲剧的诞生》,这本尼采青年时代的“天才”著作,表面是探寻古希腊悲剧诞生的根源,为此追溯人类文化史,找到其源头古老的酒神崇拜。

这种古老深邃的酒神崇拜,是源于古代东方西亚民族对农神植物神、以及“四季轮回、死而复生”的,养育万物的自然神的感恩崇拜,与东亚的华夏族春节过年,可能属于同一个源头。只不过在中国被淡忘了,民间有遗留,比如社火锣鼓秧歌队。

这种祭拜酒神的仪式,传到希腊演变为酒神祭,后来加入酒神合唱队,在悲剧诗人的创作中发展、繁荣、壮大。这种宗教做法事的仪式在中国民间仍可以看到。

尼采的关注点是,这么富有生机的艺术形式,到后来为什么突然“断灭”消亡了,谁是罪魁祸首?他在钻研大量残篇古籍的基础上,最后发现“真凶”苏格拉底,这位西方“理性主义”的始作俑者,希腊悲剧在他“析美辩理”的“毒眼”之下“死亡”了!而且他拒绝“悔罪”,宁愿服毒自尽。这是尼采天才的发现与“论断”!然而其深意远不止此!

尼采这本晦涩的美学著作思路是,他预感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并把叔本华的悲观厌世哲学和瓦格拉的歌剧,作为其批判的“反面的”文化典型。他接受叔本华“悲观主义是真理”的说法,并认同这样一则古老预言:“人最幸运是不要出生,次好是早夭折!”

那么既然已生而为人,人该如何度过这个“污泥浊水”般的“有缺憾”的浊世?

这就是个严肃的值得深思的命题,“To be or not to be!”

古代的希腊人,曾遇到这一生死困惑,屈从宗教巫术吗?显然古希腊人不满意向神佛皈依。

尼采为此向古希腊人借智慧,他为此创造性的发明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对应生理上的“梦”与“醉”。认为希腊悲剧就是“梦”与“醉”完美结合的艺术,是他们对抗痛苦、刺激生命的“兴奋剂”!

现在看来,尼采是化用或借用了中国易道“阴阳辩证”思维,“日神”是理性“逻格斯”主义一路,他不太满意,更推崇醉狂的“酒神精神”!希腊人就是凭借这两种“形而上的慰藉”,来“圣化”生命,度过他们丰满富足的无憾的人生!

秘诀就是用“艺术”来“升华”,化苦难岁月为“美丽人生”!用艺术提升“生命质量”、注重“生活品质”!


我国作家莫言,很明显的在“红高粱系列”作品中,试图达到“酒神境界”,个别作品还是成功的,可以在此作为注脚。

悲剧就是“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高度完美的“创造性结合”,观众通过“审美体验”暂时忘记、抽离了庸常生计的“苟且”,不仅有了“诗意与远方”,而且体验到生命“共在”的潮流,达到“天地万物一体”的高峰体验!

通俗的说,就是用艺术的“药酒”当“兴奋剂”,刺激人勇敢的面对、接受自己的人生,能够“热爱这个美丽而又缺憾的人间!”

乐活一家之言!我的“谈艺录”,乐活人生,关注乐活一起学习,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