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包兰铁路在银川通车时是怎样的场景?

精灵Jae


长期以来,地处西北的宁夏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通梗阻,交通运输体系残缺。


建国之初,宁夏的航空运输业已中断,黄河水运衰败不堪,作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公路通车里程只有1167公里,且大部分为土路和石子路,路况恶劣。在运输工具上,主要依靠骡马、骆驼驮运物资。如此残缺、落后的交通状况,制约了宁夏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一五”末期,宁夏仍处在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中。


1957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发展的时机随着自治区的成立到来。包兰铁路的立项修建,使之成为自治区筹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54年10月和1955年10月,包兰铁路兰银段、包银段分东西两段开始施工,为赶在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铺通,全线紧锣密鼓,加紧施工,于1958年8月1日在包兰铁路东西两段的交轨点——银川火车站,举行了盛大的铁路接轨暨通车仪式。

包兰铁路跨内蒙古、甘肃、宁夏两区一省,正线全长999公里。其中宁夏段途经石嘴山、平罗、银川、永宁、青铜峡、中宁、中卫等市县。包兰铁路结束了宁夏没有铁路的历史,成为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大动脉”和“先行官”。

那一天,记忆


人多!兴奋!这是朱康洛回忆起1958年8月1日,包兰铁路在银川接轨通车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还有那火车汽笛的一声长鸣,常常穿越浓厚的记忆层让人莫名的激动起来。


做为宁夏日报的第一位摄影记者,今年年过八旬的朱康洛见证过自治区成立以来的许多重要事件。而包兰铁路通车,是他来宁夏以后报道的第一件大事。


上世纪50年代,朱康洛是北京《民族画报》的记者,1957年来宁夏银川、吴忠等地采访过。1958年春天,当他得知国家民委系统要抽调干部到宁夏工作时,便主动提出到即将成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来。那年4月,他终于如愿以偿,和妻子一起调至银川。他被分配到当时的《银川日报》(《宁夏日报》前身)当记者。


1958年8月1日,西北地区铁路大动脉包兰铁路全线修通,南北两段在银川火车站接轨,朱康洛前去采访,并在8月2日《宁夏日报》创刊号上用两个整版报道了该事件。

“刚到报社时,没有相机,同事从宁夏军区宣传处借来的相机让我用。后来报社花近2000元巨资购置了一台德国制造的禄莱相机,包兰铁路通车的照片就是用这台相机拍摄的。”朱老笑着说,“拍南北两辆火车对开的镜头时,要找一个制高点,当时旁边正好停着一辆卡车,我就爬到驾驶室顶上,拍了这张照片。然后我还登上列车,和一位回族老人聊了几句,为他拍了几张照片。这些都成为重要的影像记录。”


那一天,现场


由于年代久远,朱老对于当天的记忆不是很多,但是他刊发在《宁夏日报》上的报道却透露出很多细节。


“剪彩仪式刚结束,车站上空响起了开车讯号,随即系着彩绸、挂着巨幅毛主席头像的两辆南北对开的列车,徐徐开动,分别向南北驶去……”翻阅黄旧的老报纸,透过那些紧密的铅字,每个细节都传达着沉淀在岁月深处的激情与亢奋,让今天的我们同样感受到那个时代,火车带给人们的震撼和喜悦。


让我们看看那一天,发生了什么。


1958年8月1日,是个星期五,银川白天的气温只有26℃到28℃,这个温度在炎夏算是宜人了,何况,天空还飘着丝丝细雨。


一大早,银川火车站就被打扮得五彩缤纷,各种旗帜飘扬,节日气氛浓郁。银川市各机关、团体、工厂、学校和街道居民都聚集在火车站周围,为修筑铁路的英雄们制作着各种礼品、写慰问信;加上周边县市来的群众,有两万多人前来观看通车仪式。从一些资料照片上可以看出,这些人或许等得时间长了,纷纷坐在地上休息。


上午9时许,隆重的接轨仪式开始了。自治区筹委会主任、工委书记刘格平,工委书记处书记李景林、甘春雷等领导和南北段铺轨队的战士共同拿起齿轮扳手,在接轨点拧紧接连南北两段最后一节鱼尾板上的螺栓,这标志着全长999公里的包兰铁路建成。

刘格平为仪式剪彩,随后两列南北对开的火车缓缓开动。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哈丰阿等出席了通车仪式。同时在24响礼炮声中,开始了盛大的庆祝大会,银川市市委冯茂同志致开幕词,银川市工人代表李祥瑞和农民代表张维邦也在会上讲话。各族群众把几十面锦旗和当地著名特产提花毯、枸杞、黄酒等献给修路的战士和职工;火车停在轨道上,接受着众人的参观,有一个人拉着小手风琴,为一个小合唱队伴奏,他们在激情地歌唱着新时代……


10时许,庆祝大会结束,之后3500多名群众分批乘坐火车,驶出车站数公里,做短途的旅行。


通车那天,银川市邮电局和自治区邮电管理局在火车站迎来了一批邮件——从包头开往银川的列车上,带有从北京、东北、华北和内蒙古等地的信件、报刊约30吨,有800余袋,这些邮件有的发至银川,有的转到甘肃、新疆、青海等地,列车的开通,使这些信件提前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到达。


为了庆祝包兰铁路通车,当天开往包头的列车“延误”到了17时在银川发车,该车挂有5节客车、餐车、邮车,车内供应盒饭、茶水和糖果,乘客如果没买到火车票,还可以上车购票……


包兰铁路开通的两列火车是包头兰州对开的121次和124次,开往兰州的121次旅客列车每天16:40到达银川,到兰州需19个小时;开往包头的124次列车上午6:43由银川发车,至内蒙古三盛公站转乘122次列车至包头,需25个小时。


小城“苏醒”


现在看来,包兰铁路修通即通车是很仓促的。因为按照常规铁路修通后,由于准备营运条件和铁路的各种设备需求,一般都要半年左右或至少两三个月才能通车营运。 包兰铁路修通当天即通车,《宁夏日报》评论其是一种“打破常规、破除迷信的做法”,是一个创举。


朱老回忆,当时的火车站特别简单,几间平房,很多引导标志都是临时标志,搭起帐篷卖票,没有正式的车票,印的是临时车票。

包兰铁路通车前,宁夏与外界的交通只有公路连接。要想乘坐火车,则需先乘坐汽车向东至内蒙古的包头,南至甘肃省的兰州或陕西省的西安。如果从北京到宁夏,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由北京经郑州走陇海线至西安或兰州后,再坐汽车到宁夏;二是走京包线到包头后,坐汽车到宁夏。


朱康洛当年从北京到银川,先坐火车到兰州,又经过一天半汽车的颠簸才到了银川,“有了包兰铁路,宁夏和北京就靠火车联通了。记者出去采访也方便多了,那时候都是骑自行车出去,远的地方到不了。包兰铁路通车后,去中宁、中卫、平罗、石嘴山,把自行车一托运,很方便。”朱老回忆。


包兰铁路通车后,人才、物资源源不断地被输送进来。银川越来越热闹,街道上人多起来,单位多起来,商店也多起来。


这个小城像从沉睡中苏醒的孩童似的,充满了活力。


新消息报


一个连供暖都做不好的城市,整天地铁高铁的做梦,还要脸不?今天回家暖气还是冰冰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