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什么总要取消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和刚性兑付?

670339245


去刚兑的政策是为了响应国家去金融杠杆的号,是去杠杆的一种手段。



供给侧改革、去库存、去杠杆是国家积极推进的三项政策,今年对金融业的重头戏就是去杠杆,防范系统性风险。

那下来说说,取消保本理财去刚兑为什么是去杠杆的一种手段。

商业银行用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主要用途是用来募集资金,投放贷款,赚取利差。有了这个基本的思路,下面就很简单的了。



因为在实际的运行当中,理财产品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收益,而商业银行为了防范的声誉风险,一直在做刚性兑付。而为了弥补,这其中一些亏损的理财,就需要更多的募集资金不断的发行高收益的理财,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为了避免这些恶性循环,最终爆发风险,就要抬高利差空间,直接导致企业融资和个人融资,成本升高,利率升高。所以说按照这个模式进行下去,对企业对个人,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加杠杆,贷款资金的使用成本会越来越高。

简单的说,如果不遏止这种形式,就和市面上的,一些庞氏骗局最终结果一样,不断的高息募集资金来掩盖风险。



国家今年始终强调要去刚性兑付,出发点就是奔着去金融杠杆,防止积病成疾,爆发系统性风险。


不立而立


朋友们好,银行保本理财产品,既“保本”又能赚取高收益,深受咱老百姓的喜爱,但是现在却被取消了!我们不仅要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会取消?谁从中获益呢?

下面就依据一些重要的事实和因素,就以上两个问题做一个解答:

首先来看,为什么取消了保本理财产品?

所谓的保本理财产品,通俗讲就是,象存款储蓄一样提供本金的保障!又像理财产品一样高收益!真的会这样两全其美吗?事实上,这种保障并非国家,社会,和规律层面的,是由产品的发行人来承诺的!

理财产品的发行人,如银行,信托,基金,保险公司等,投资时,也会出现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失误!而且是不可避免!因此,对理财产品进行保本,等于是自掏腰包进行补贴!但企业实力是有限的!一旦发生大的亏损,很难做到承诺!因此,对理财产品承诺保本,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不现实!

另一面,世上有许多风险是属于不可抗拒的。如一些自然性的灾害等,往往无法预知,无法规避。

再者,理财产品往往有一个时间周期,例如,两个月三个月,三年五年的。大家知道,任何事物都是在运动发展的。无法完全预见未来将会出现何种变化!结果!这也是风险所在!

由此看,取消保本理财产品,是面对现实,被迫的选择!

再来看一下谁受益?

从本质上讲,取消保本理财,是对投资规律的尊重!从发行人的角度,例如银行来看,取消保本产品,是面对现实,对投资者的最大真诚和尊重!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尊重投资规律,树立风险意识,是最终结果!当然,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从社会的发展来看,尊重规律,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理性投资的的氛围,提高整个社会投资的回报!优化资金的配置!

从个人心里来讲,人人都希望有一个保本的承诺!也正因为如此,给了许多不合规,不正规产品以可乘之机,这些产品往往打着保本的幌子欺骗投资者。最后,使投资人遭受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由上可知,取消保本理财,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是对投资者的尊重!会有力的促进社会的理性投资。促进社会资金更理性的选择投资产品!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投资理财产品涌现,使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在风险之余,获得更高的收益…

怎么存款储蓄投资,高利息又安全!是我们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如果您对此有什么疑问,欢迎留言!会及时的答复!欢迎关注转发,让更多的朋友看到受益!


理财迦


最近,在国内资管监查不断从严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的讨论不绝于耳。不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人抱怨称:咱们普通人,好不容易有个稳定的理财渠道,为何国家偏要打破刚性兑付呢?这岂不是堵住了百姓投资理财的渠道吗?

对此,业内专家解释称,监管层打破刚兑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都知道,投资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高收益代表着高风险,而理财产品本身就是一种投资,如果银行保持刚性兑付,那么我们购买理财就不叫投资了,就直接叫存款。既然这样还不如直接提高银行存款利率更好了,何必还要另外搞出一个银行理财产品来?

其实早在201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管理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文件中要求:“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当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

现在很多人都在问,既然要我们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那以往为什么银行愿意替我们承担投资理财损失,实行刚性兑付呢?对此,我们认为有以下二个因素:一方面,在国内经济形势不错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本身亏损概率相当低,基本是很少发生亏本的事情,可以说是99%可以按时兑付,即使有极少部分理财产品发生问题,这部分亏损银行也承担得起。

另一方面,声誉原因。国内银行业既有国有大型银行,也有股份制中小银行,还有农商行、城商行,更有民营银行,总数不下几千家,各家银行的竞争空前激烈,如果某家银行有过理财产品亏损的案例,这无疑是给自己的声誉抹黑,以后对外竞争力会受到影响。如果再遇几次类拟的情况,银行就会基本失去与其他银行的竞争力,所以即使出现亏损,银行也要自担刚兑风险,维护自己声誉。

那么,为什么要现在要打破刚性兑换呢?首先,银行理财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而银行存款是表内业务。表内业务不仅与表外业务受到监管的程度不同,而且表内业务要缴纳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等,而表外业务是游离于监管之外的业务。银行理财产品的业务在监管者的视线之外,投资风险难以监管,而表外业务出了事情,再由银行从表内拿钱出来弥补理财产品表外业务亏损,这就不公平了。

第二,银行理财产品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就是金融机构受投资者的委托,必须履行代人理财的勤勉尽责义务,金融机构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而投资风险和收益则由委托人自担。也就是说,金融机构代投资者理财,但是投资风险应该由投资者自行承担。如果理财变成了存款,以理财之名,行存款之实,那就是一种套利行为,这无疑会大大提高银行的融资成本。

第三,如果银行理财始终保持着刚性兑付,就会扰乱市场秩序,造成存款大搬家,届时要么银行无贷款可投放,要么银行融资成本急剧上升。更不能容忍的是,高风险对应的是高收益,低风险对应的是低收益。如果银行理财产品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不用承担相应的风险。那么,谁还愿意把钱存银行?更何况,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风险也在上升,如果一直执行刚性兑付,银行将来会承担更大的投资风险。

打破刚性兑付,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肯定会采取的措施,因为刚性兑付它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影响到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实际上,对于投资者来说,银行理财的刚性兑付打不打破影响并不大,保本理财只是一个称呼而已,投资者也不用太担心。之前,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发布了成千上万次理财产品项目,而真正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的数量有限。作为投资者来说既然已经打破刚兑,在选择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还是要选择风险系统数低的理财产品。虽然收益率不高,但投资风险却极少发生。


不执著财经


  银行理财产品中仍然存在保本理财产品,并不是一刀切,要说对谁有利自然是投资者,毕竟监管层作为非盈利机构,通常是站在消费者或投资者这边。

  银行理财在资管新规实施以后,可分为表内保本理财和表外非保本理财:

  一、银行保本理财,存在形式与结构性存款一样,属于银行表内业务,不能将过多的资金投资于高风险的产品,投资类资产主要包括四类: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收款项类投资。但其缺点是投资组合和比例不透明,有点类似“黑箱”操作。

  二、银行非保本理财,本质上是在“代客理财”,属于银行表外业务,产品类型也为净值型产品,投资者盈亏自负,风险自担。

  而在资管新规未实施之前,银行的表外业务也通常可以保本和保收,做法通常是采用资金池的方式,通过期限错配,配置高收益的资产,将新募集的资金甚至自营资金刚兑给到期的客户,实现流动性,也就实现了刚性兑付的保本保收。


  但自资本新规实施以后,特别是第二条: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金融机构不得在表内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第十五条:金融机构应当做到每只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

  以致将银行理财区分为表内保本理财和表外非保本理财,表外的以净值计算,不能实现刚性兑付保本保收,投资者需盈亏自负,风险自担。也就避免了资产管理机构设置资金池,从而将资金转向投资高风险高收益标的。

  显而易见,采用净值的计算方法可以有效的规避资产管理机构“黑箱”操作带来的风险,比如资金链不断裂,可以用新投资者的钱归还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一旦断裂,那么“黑箱”操作便会暴露,而这种黑箱可能因投资高风险标的导致实际亏损,那么受害的不仅是部分投资者,而是全部投资者,如同P2P理财的倒闭或跑路。

  理财产品既然以净值计算,那么就不能保本保收,也就是投资者盈亏自负,风险自担了。这样理财产品就回到了它本来“资管业务”的面目,更有利于促进理财产品的发展和保护投资者。

  其实,中低风险及以下风险理财产品,保不保本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其本身就是安全的,比如余额宝之类的货币基金,它本身不保本,并没有担保机构为此担保,但由于其风险极小,保本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三人聚众


你好我是昇财经,12年银行工作的老腊肉,谈谈我的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为什么要取消保本理财和刚性兑付

我想是为了和存款区分开来,清除“灰色地带”。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银行在处理理财产品业务时,确实是采取“刚性兑付”的方式,营销时也把“保本保息”作为宣传重点来吸引客户,但实际上这是不对的。

因为从产品性质来看,日常个人理财产品市场,除了国债和银行存款,并没有保本保息的产品,但是在老百姓的理解,理财也是存款,因为都是保证本金和利息的安全,利率还高,为什么不买理财呢(除了不能提前支取)?从监管角度,这就是一片“灰色地带”,一旦某银行理财产品出现风险不能兑付,银行为了声誉,往往也是自掏腰包垫付,更让老百姓分不清存款和理财的区别,心想反正银行都给钱,那我就放心买买买,一旦遇到不愿垫付的银行,就容易发生纠纷。

为了纠正理财产品销售中这种乱象,让广大消费者正确认知理财产品风险,正确区分各产品之间的区别,监管部门陆续下发文件,取消保本理财和刚性兑付,不允许商业银行再研发和销售宣传保本理财产品,使责任划分更加明晰。

对谁有利?

这个我还真不好说,因为感觉没有对谁特别有利。

对理财客户来说,虽然产品性质没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总觉得怕怕的,有不少人会问,取消刚性兑付,银行是不是就不给钱了,这个还真不是,有风险不代表一定会发生风险。

对于银行来说,要多作解释工作,似乎也没什么好处。

综上所述,取消保本理财和刚性兑付是对理财市场乱象的治理,个人认为会使理财市场更加透明、有序。


鑫财经


近两年,随着支付宝余额宝,微信零钱通等理财产品异军突起,唤醒了人们理财意识,纷纷将钱投入理财。


而银行及金融机构也跟风效仿,纷纷推出自家特色理财产品,不但赠送礼物,甚至还承诺保本保息,以此吸引新投资者留住老用户,在这种情况下,理财市场日益庞大。

在2018年4月27日,经国务院同意,《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意见》中明确规定资产管理不得承诺保本保息,并对刚性兑付作了相关处罚规定。从中我们能看到,以后银行承诺的保本保息和刚性兑付已经离我们远去。

那么为什么要取消保本保息和刚性兑付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保本保息,从字面上我们就很好了解,就是保证本金和利息。当银行和金融机构向客户推荐理财产品时,为了让客户打消疑虑,往往会承诺不论发生任何事情,都会保证到期客户能拿到全部本金和相应利息。


其次,所谓刚性兑付就是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需要分配给投资者本金和部分利益,如果信托公司因投资失利,或其它原因不能兑付时,往往自掏腰包,为投资者兜底,以上保本保息和刚性兑付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金融监管部门之所以要取消保本保息和刚性兑付,为的就是:规范金融市场,引导市场正常健康发展,银行及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乱象丛生,风险不透明,存在许多潜在风险,一旦出问题,会给国家金融体系造成动荡。其次,稳定不断增长的高杠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让投资者能对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有更清楚的认识。


落叶随风520敏


为什么要取消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和刚性兑付?取消后对谁有利?


我们看到前两天又发了个文,相关部门综合了2000多条修改意见,出台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意在打破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

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总要取消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和刚性兑付吧。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理财产品的收益和定期存款的收益,很明显,定期存款的利率远远小于理财产品的利率,换句话说,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远远高于定期存款。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银行的理财产品也是保本保息的,那么风险转嫁给谁了呢?很明显,这部分风险转嫁给了银行,以银行作为信用背书,那以后谁还来购买银行定期呢?当然这还是小事,顶多银行赚不了利差,但是风险一大,意味着投资出现问题的概率也越大。我们看一下08年的金融危机,其本质是抵押贷款证券化(MBS)出了问题,最后连锁反应,导致房价崩盘,金融市场崩盘,甚至如果不是政府出手,连保险公司也要倒台。现在来看,银行的保本理财银行还赔得起,那万一有一天,银行赔不起了呢?千万不要以为银行多有钱,银行再有钱也抵不住买的人多。万一市场风险爆发,大家因为理财风险高而全去银行买理财,不买定期了(反正你银行保证收益嘛),银行一个人赔得起,上亿人同时要赔理财收益,而银行本身还是亏的呢,这就真的赔不起了。银行理财其实对于银行而言本身就是微利产品,薄利多销。

至于取消后对谁有利,当然是对国家有利,从长远来看,对百姓自己也是有利的。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打破刚性兑付,买理财的人就会变少,风险可控,银行就不会因为发生风险事件而赔不出,银行不倒,总的来说国家的金融风险就可控,不会发生国家信用危机。长远来看,只要银行不倒,百姓投资的钱就不会血本无归,所以对百姓来说也是好的。


huToni


评论员门宁:

银行只是代销,当产品出现风险时,并不应该刚性兑付。但老百姓认为在银行里购买的理财产品,就应该由银行来承担风险,出现违约后应当有银行承担赔付的责任。银行为了便于销售,且为了维护自己的信用形象,慢慢也就默认了刚性兑付这个潜规则。

但刚兑是有问题的,一是让居民失去了风险意识,二是扩大了银行的风险范围。

无论保本理财还是刚性兑付,都让居民产生了一个幻觉,即在哪购买的产品,哪里就会负责,如果对方不想负责,闹一闹就好了。渐渐的大家失去了风险意识,也失去了辨别风险的能力。没有风险意识的投资者是非常危险的,常常做出一些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不符的投资决策,比如倾家荡产投P2P就是类似的行为。

另外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对借款方的信用进行担保,出现问题后代替借款方偿还资金,会将一个产品的风险扩大到整个银行。如果一个规模较大的产品违约,银行又承诺了刚兑,很可能导致银行破产,对其他投资者的资金安全也造成影响。

所以打破刚兑,取消保本理财,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席投资官


取消保本理财产品和刚性兑付,是国家金融的政策,总整而言是对银行有好利。

取消保本和刚性兑付,当然也就意味着老百姓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是有风险的,根据不同等级的理财产品,风险也不同,有可能损失本金。而银行因不在设保本和刚性兑付,即使老百姓购买了理财产品受到了损失,因购买前的须知和金融政策,银行也不必为止承担责任和承担损失。

取消保本理财和刚性兑付,是国家需要调控金融风险,降低银行产品的风险损失,也避免理财产品无法达到预期时,一些非理性购买理财人的“无理取闹”。

取消保本理财和刚性兑付即有利也有弊。银行降低了理财风险,但随着网络的兴起,P2P理财随着爆发式增长,很多平台打着保本或有担保、国企控股等进行吸引客户,又没有银行5万的门槛,因此吸收很多用户盲目的投入。这中间很多P2P平台都是虚假的,只是为了骗钱而生,就2017年9月,爆雷平台就多达120多家,全国上当受骗的何止几十万人以上,坑害了老百姓的血汗钱又何止几十亿。

国家金融的政策是正确的,让人们在投资时要认识到风险,但又给了那些心术不正之人可乘之机。希望我们伟大的国家能在出台好政策的同时,也能及时的整治和严控金融平台,不给那些心术不正的人机会,保证大众投资环境的清洁。毕竟国以民为本,不能让那些没诚信,贪私利,心术不正的人坏了国家的好政策。在此也提醒下大众理财的人们,理财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蓝天中的一朵白云


先说结论:保本和刚性兑付从来都是金融投资领域的毒瘤,会不断驱动劣币驱逐良币。如果大家都是保本刚兑,那还用挑什么产品?哪家利息高买哪家就是了。怎么还会有人去存定期呢?

投资这件事永远都是风险与收益并存。我们将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收益,那么不论是银行理财,还是信托,基金,这些产品超过定存利率的部分就是你承担的风险,也是你享受的风险补偿。现在的金融投资领域早就过了那个只看机构,只认信用背书的时代,安安心心研究产品结构和风控,寻找符合自己风险偏好和能承受的风险水平的产品,才是终身投资的唯一出路。


说完结论,再来讲讲银行为什么要打破刚性兑付:


①银行理财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而银行存款是表内业务

表内业务不仅与表外业务受到监管的程度不同,而且表内业务要缴纳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等,而表外业务是游离于监管之外的业务。银行理财产品的业务在监管者的视线之外,投资风险难以监管,而表外业务出了事情,再由银行从表内拿钱出来弥补理财产品表外业务亏损,这就不公平了。

②投资风险应该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银行理财产品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就是金融机构受投资者的委托,必须履行代人理财的勤勉尽责义务,同时金融机构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而投资风险和收益则由委托人自担。也就是说,金融机构代投资者理财,但是投资风险应该由投资者自行承担。如果理财变成了存款,以理财之名,行存款之实,那就是一种套利行为,这无疑会大大提高银行的融资成本。

③刚性兑付扰乱市场秩序

如果银行理财始终保持着刚性兑付,就会扰乱市场秩序,造成存款大搬家,届时要么银行无贷款可投放,要么银行融资成本急剧上升。更不能容忍的是,高风险对应的是高收益,低风险对应的是低收益。如果银行理财产品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不用承担相应的风险。那么,谁还愿意把钱存银行呢?更何况,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风险也在上升,如果一直执行刚性兑付,银行将来会承担更大的投资风险。


所以,打破刚性兑付,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肯定会采取的措施,因为刚性兑付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影响到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实际上,对于投资者来说,银行理财的刚性兑付打不打破影响并不大,保本理财只是一个称呼而已,投资者也不用太担心。之前,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发布了成千上万次理财产品项目,而真正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的数量有限。作为投资者来说既然已经打破刚兑,在选择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还是要选择风险系统数低的理财产品。虽然收益率不高,但投资风险却极少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